12.18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資治通鑑》是一本什麼書?在分多人的印象裡它不過是一本博彩眾生的歷史書,但是他的作者——司馬光的創作目的,卻是以教導皇帝為初衷,因此也被後世明清歷代皇帝的老師當作不二的教科書之選。


《資治通鑑》雖然很長,但是他並不像其他紀傳體通史那樣,用大量的篇幅記述每一年裡發生了什麼事,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小說,因為其中詳細記錄了每個相關歷史人物的對話。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對於惜字如金的記史者司馬光,這樣的文字安排無非也是為了緊貼初衷,通過對話來讓皇帝去品評,告訴皇帝這個人怎麼樣,這類人能不能用,以及君臣之間的說話技巧,總結來說就是識人用人的智慧。

比如司馬光選用了西漢漢宣帝時期宣帝任用龔遂治郡所發生的一段對話,就很好的展現了君臣之間那種針尖對麥芒的語言智慧。

龔遂曾經擔任海昏侯劉賀的老師,由於即位後行為舉止的荒誕被霍光所廢,他因為平時的一再勸諫而得以免死。漢宣帝即位沒幾年,渤海郡由於荒歉出現大量盜賊,地方官員不能平定,宣帝想改派一位能幹的人去,有人便推薦龔遂。漢宣帝在派任之前,總是習慣要問一下親自慰問一下,於是召見龔遂。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漢宣帝看見是個七十多歲的白髮老人,長相平平,覺得和自己理想中的幹臣形象相去甚遠,於是帶有失望的口氣隨口一問:“渤海這個地方動亂不安,我很擔心,你去了,打算用什麼方法平定盜賊啊?”

龔遂的回答是這樣:“渤海離京師長安很遠,沒有受到皇帝的感化,當地百姓因為吃不飽穿不暖,地方長官又不好好照顧,所以明明是陛下的好百姓,也拿著陛下的刀槍,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今天陛下派我去,是要壓制他們呢,還是要安頓好他們呢?”

漢宣帝一聽楞了一下,心想沒想到他居然反問起我來,於是就像聽聽他的想法,於是說:“我派遣有能力的好官,當然是要安頓百姓,你有什麼想法呢?”

龔遂說:“我認為治理亂的地方,就像整理紊亂的繩子,不能著急要慢慢來,只有按部就班才能收到成效。我希望丞相、御史大夫這些朝廷大官,不要用一些固定的法條來限制我,讓我可以便宜行事。”

漢宣帝答應了並且還增加了黃金等賞賜。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說話是一種藝術,而聰明人之間的對話更像是一種過招。龔遂與漢宣帝的君臣對話則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而更為讓人折服的是,明明處於臣子下風的龔遂,不僅僅讓漢宣帝眼前一亮,而且還達成了自己出任務所需要的權力和信任。

惜字如金的《資治通鑑》用近四百字記錄下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每個皇帝都會發生的君臣之間臨行前的慰問對話,顯然這一次蘊含著非同尋常的政治對話哲理。

龔遂的成功首要之一就是看穿了漢宣帝的心理。漢宣帝少年即位,與自己的年齡差近半百,這樣年輕氣盛的皇帝顯然更喜好面向非凡、年富力強的幹臣形象,不管任務完成的怎麼樣,想要在漢宣帝面前留下不俗的印象就必須拿出一般的大臣所不能具備的表現。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而這個表現反映到回答漢宣帝問題當中,就是換一個常人的思考角度:人人都認為是平叛鎮壓,為何不能說成是安撫呢?明明是因為地方百姓因為生活所迫而揭竿而起,換一種說法就是因為地方官的治理問題而感受不到皇帝的仁德。


這一方面能夠藉著自己的年齡優勢樹立起忠厚仁德的長者形象,一方面充分反映出自己施政方法的與眾不同,更為關鍵的是還很好地吹噓了年輕的漢宣帝,並且為漢宣帝撇清了因為治理不到位而發生盜賊起事的關係。

而最為點睛之筆在於,龔遂用一個漢宣帝明明知道答案的問題向漢宣帝說了一句“廢話”,而正是這句“廢話”,更加勾起了年輕皇帝的好奇心,給自己索要的便宜行事埋下了伏筆。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陛下派我去,是要壓制他們呢,還是要安頓好他們呢?”漢宣帝即使開始想著去壓制,想在也只能說是安頓,這並不是受到龔遂的強迫,而是漢宣帝意識到自己的施政思維出現了紕漏。武力是下冊,以德服人才是儒家的王道。因此龔遂這一“廢話”式的問題悄然提醒了漢宣帝的疏忽,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方式,他也料定漢宣帝更想聽他接下來的方法。


其實治理吃不飽穿不暖的百姓有什麼方法,無非是靠長時間的教化和經濟上的支持。而自己想要增加成功的把握,就要儘量擺脫帝國行政機器的層層掣肘。況且在臨行前受到皇帝的親自召見,不成功便成仁,如今漢宣帝被自己的魅力如此吸引,就可以更進一步,抓住皇帝好奇的心理,索要自己所需要的權力和信任。


《資治通鑑》為何記錄漢宣帝與龔遂這段對話?其中蘊含什麼智慧?


龔遂與漢宣帝的對話雖然不長,但是放眼史書對話也不短,司馬光詳細記錄這個故事無非是被龔遂這種智慧所折服,告訴世人這樣的臣子協調能力強、人品端正可用。而對於我們來說,這種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語言智慧,更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說“禍從口出”,強調人要少言,但龔遂的精彩之處又告訴我們,人要會言恰言,說話到位往往會起到“口出千金”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