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中國歷史上僅在位一年的廢帝,為什麼被後人評為明君?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僅存28年的封建王朝-北齊,由東魏權臣高歡次子高洋所建。高洋在位期間前期修政為民,整頓吏治,加強兵防,使北齊逐漸走向強盛。但是執政後期的高洋,由勤勉逐漸走向了荒淫、暴虐。

中國歷史上僅在位一年的廢帝,為什麼被後人評為明君?

高殷劇照


高洋臨終前把皇位傳給了兒子高殷,公元559年即位,次年八月被廢,高殷的皇帝生涯僅僅一年時間。但是,歷史對高殷的評價:“帝聰慧夙成,寬厚仁智,天保間雅有令名。性聰慧,溫裕開朗,有人君之度,貫綜經業,省覽時政,甚有美名。”

高殷在位時間那麼短,為什麼後人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究其原因是高殷為人寬厚、勵精圖治、制定的政策更利於百姓。

  • 6歲當太子,聰明好學,寬厚仁慈

公元550年,6歲的高殷被立為太子。但是,高殷自小遵從儒學,為人不夠霸道,讓他的父親高洋非常生氣。為此,高洋曾多次想廢掉高殷的太子之位,但最終也沒有實施行動。高殷與他殘暴的父親截然相反,他喜歡儒學,重視漢文化,可以說是一位儒化很深的少年皇帝。

由於自幼受儒學思想的洗禮,高殷十分敦厚、善良,身上有著典型的明君特徵。據記載,有一次,高殷的父親令他用劍去砍下囚徒的腦袋作樂,善良的高殷不忍心下手。高洋氣的揚起馬鞭,打的高殷遍體鱗傷。


中國歷史上僅在位一年的廢帝,為什麼被後人評為明君?

高殷劇照

因此,高洋幾次都有廢太子之意,但高殷的為人也深得大臣們的信賴和支持,所以高洋也就不再執意另換太子。由此,可以看出仁慈的高殷深得民心。

君臣關係和諧,對國家和百姓而言都是最大的福氣,官員們在仁厚的帝王領導下,可以更好的施展個人才華,報效國家。老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 勵精圖治、積極改革

1、關心民生、減輕徭役

高殷即位後,勵精圖治,在大臣楊愔等人的輔佐下積極改革。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關心民生,派出使都巡查四方,問百姓疾苦,減輕徭役

2、積極整頓吏治

高殷將那些無才又無德、靠賄賂、奉承謀取官職的人一律罷免,不再任用。經過整治,官場風氣得到淨化。

3、對軍隊進行改革

高殷下詔書給全國70歲以上的軍人授予名譽職位,60歲以上的軍官以及重病不能勝職的一律清退,在軍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壯,軍力得到大增。


中國歷史上僅在位一年的廢帝,為什麼被後人評為明君?

高殷

這些改革促使北齊整治走向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軍事方面實力大增,使北齊由高洋統治時的國勢危機而有所好轉。

  • 被廢去世

高殷的叔叔高演早就有謀反之心,當年高洋去世前,特意把這位弟弟叫進宮,懇求他即使篡位,也不要殺了他的兒子。其實,高演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勢力,等到合適的時機,好奪取皇位。對於高演的野心,楊愔等人十分清楚,於是便建議高殷架空親王勢力,加強皇權。

不料,高歸彥背叛了高殷,把皇帝的計謀洩露了出去。於是,徹底激怒了高演、高湛,隨即利用去尚書省“拜職“附任的機會,率兵在宴席上將楊愔等人捉捕。高殷猝不及防,在二王兵臨城下的態勢下,只能下詔封高演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一切軍政大事自此都被大丞相高演所掌握,高殷實際已成為傀儡皇帝。

中國歷史上僅在位一年的廢帝,為什麼被後人評為明君?

高演劇照

高演隨著權力的劇增,他已不滿足於目前的丞相之職,他要廢掉傀儡皇帝高殷。公元560年八月,高演在婁太后的支持下廢掉了高殷,自立為帝。高演將高殷貶為濟南王,但是高演自從嘗試了當帝王的感覺後,就時常擔心有人搶皇位,於是派人將高殷掐死。

  • 結語

筆者認為高殷雖然在位一年,但他對內對外的一些改革舉措彰顯了仁君的風範。如果不是遭小人背叛,也不至於落到被廢的地步,他崇尚儒學,所以更能體百姓之疾苦。他的每一個新政策都很深得民心,這既利於國家發展,也利於百姓安居樂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