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曾國藩對世事理解得透徹,也見過各種各樣的人,他知道世情的繁雜,因而處理這些事情時總是謹慎異常。讀清史,不可不讀曾國藩;談做人,不可不談曾國藩。儘管時代變遷,但是曾國藩的言行和思想依然為人們的表率。然而閒言碎語也由此而起,怨恨、誹謗也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應在極盛之時預先設想到衰落之時,在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先考慮到衰時百事拂逆之際。有道是“高處不勝寒”,那些智者都懂得“樹大招風”的道理。

曾國藩做人穩重謹慎,身居高位而不顯,平時謹言慎行,不露鋒芒,因而,不僅能夠得享高位,還能避災免禍。曾國藩曾經這樣說:“做官的人比一般人辦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自己想都沒有想到,就已有人幫他把事辦好了。”所以,位高權重的人就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為特別小心,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言語也應格外謹慎。曾國藩囑咐家人,千萬不能到衙門裡說公事。他認為,闖入衙門一方面有失氣度,會使自己蒙受羞辱;另一方面會使地方長官難堪,讓地方長官鄙薄自己,甚至懷疑自己仗勢欺人。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曾國藩情願吃虧也不願與他人爭訟。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深諳藏鋒的道理。梁啟超說曾國藩“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當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而曾國藩自己也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他處。”曾國藩並非無才,而是大智若愚。曾國藩不僅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他能將才氣內斂,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處。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會犯“自以為是”的毛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若是看到別人鋒芒畢露,自然就會心中不舒服,尤其是身居上位者,見到下屬鋒芒太露,心中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他們自然會讓鋒芒畢露的人吃盡苦頭。

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鋒芒畢露往往會遭受很多打擊,而藏鋒不露的人卻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獲得經驗,他們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爭鬥和犧牲,獲得更多的空間去發展。同治三年,湘軍攻破天京,紅旗報捷,曾國藩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表示謙讓之意。太平軍被剿滅後,曾國藩深知自己功高位重,讓皇帝擔心。在南京城,一天深夜,眾將領衝入曾國藩的臥室,準備擁曾“黃袍加身”。曾國藩一看事態嚴重,一語未發,大筆一揮:

l 倚天照海花無數

l 流水高山心自知

隨即,他開始裁減湘軍。曾國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收斂鋒芒。因為不裁湘軍,恐怕權高震主,危及身家。與此同時,他又吩咐門生李鴻章保留淮軍,按兵不動,這樣則可以有效地防止朝廷對自己痛下殺手。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從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之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反之,謙虛內斂、等待時機、蓄勢而發之人,往往會取得大成功。才華對於你有益,但鋒芒對於你無益。

做人穩慎,貴而不顯

不肯越雷池一步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操守。現在有許多人走向失敗,就在於他們無所顧忌,任意妄為,總想事事成為人先。殊不知,任何一個名利的誘惑之下都深埋著一個陷阱,稍有鬆弛,就有可能落入圈套,再也沒有機會爬起。曾國藩的一生能有非凡的成就,與其為人謹慎是分不開的,他恪守自己的本分,更將越名越位的事情視為做人的大忌,這是值得人們思考的。對於成大事的人而言,越名位的事應該慎而又慎,應該遠離雷池。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謹言慎行方是長久之道

然而,曾國藩則受寵若驚,在他的家書、日記中,找不到一個欣喜的字眼,反而透露出一種緊張的氣氛。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咸豐十一年九月,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不久,清廷署內發生了政變。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相互勾結,將八位顧命大臣囚禁。隨後,又將顧命大臣中的四人革職,將另外四人處死,包括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還有大學士肅順。大學士肅順潔身自好,洞察時事,是當時少有的開明之臣。因此,曾國藩比較敬重他。而肅順的幕僚,如王豈運、郭嵩。

官做得越大,地位越高,越要頭腦清醒,一言一行都要小心,手中的權柄越重,審批畫圈時越要謹慎。有如履薄冰之感,才會珍惜自己的身家,從而保全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不敗的人生。時刻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絕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曾國藩雖身居高位,卻時時如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覺如踏危局。正因為如此,使得曾國藩得到了長久的富貴以及巨大的成就。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鋒芒不可太露

有些行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屑做的。一個不能將名利思想徹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活,最後還是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追求榮華富貴,沒有知足,將會越來越委頓,各種禍害往往也會紛至沓來。而知足者則能涵養精神,並且遠禍避害。“知足”並不否定“取”與“得”,“知足”是說“取”、“得”有道,“取”、“得”有度。曾國藩很欣賞這句話,他認為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多使,做人更不能事事求全。

離雷池越遠越好

曾國藩齊家、練軍、治國,所在功績赫然,天下矚目。他成功的核心原因在於他慎獨,心地乾淨,從而感動了他人。全軍上下都自覺地服從他的約束,地方官民都自覺地謹守他的教化。他的後繼者李鴻章接待他人時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播弄之。唯事曾國藩,有如嚴父,執禮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這種不怒而威的感化效果,充分證明了曾國藩慎獨之功的深厚。南宋理學家朱熹解釋:“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慎獨並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正所謂“馳逐於外,修治於內”。一個傑出的人,即使功勳在外,也不能沒有內心的修為。相反,一個真正有為的人,更加註重內心的修為。縱觀歷史,環顧現實,發現有許多人有能力征服別人,甚至征服天下,卻沒辦法征服自己。有一句古語:“威震四海,勇冠三軍;只沒本事,降服自心。”在人生路上,有美人關、金錢關、名譽關、權勢關……大多數人都過不了這些關,他們可以降服別人,卻不能降服自己,因此,始終成不了聖賢。

在曾國藩看來,聖賢就是有本事“降伏自心”的人。曾國藩以他們為榜樣,可見其志趣的超凡脫俗。“降服自心”也就是征服自己,也就是《四書》、《五經》中的“正心”、“誠意”,而用功的方法就是“慎獨”。

跟曾國藩學習為人處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