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故宮裡那麼多名貴手串,最後都去哪了?

眾所周知,清朝皇宮貴族極愛手串,這種喜愛不僅表現在日常把玩、裝飾中,還用在朝服、祭祀上,甚至在清朝典制規定中有大量篇幅是和珠串有關的。

因此可以說,珠串文化在清朝發展至極。不論是材質、形制,還是搭配、用途、數量,都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清代手串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皇帝不止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常把佛珠當作禮品進貢到上面。

到了乾隆時期,佛珠和廟堂的關係愈發密切,這也讓它具有了另外一層意義,變成一套具體翔實的禮儀規範。

據《欽定大清會典》記載:

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珍寶雜飾惟宜。

惟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雜飾惟宜。絛皆明黃色。

可見清朝時期,朝珠的製作和佩戴十分華美講究,實為我國手串文化之巔峰。




故宮裡那麼多名貴手串,最後都去哪了?


2010年香港蘇富比6786萬東珠朝珠

文章轉自知乎作者指尖的藝術,有刪改,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