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南詔與唐代任何一箇中原地區周邊的異族勢力一樣,都是標準的反覆無常。

南詔這個特點尤其明顯,往往是每次有新王繼位,就會重新考慮與周邊唐王朝和吐蕃兩個強大勢力的關係,甚至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變化。反覆幾次,不但唐王朝對南詔徹底失去信任,連吐蕃這種文化荒漠也對南詔頗多怨恨,把南詔稱為“兩頭蠻”。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蒼山洱海)

【南詔立國前的往事】

根據《舊唐書》記載,“(南詔)自言哀牢之後”,自己說是漢代哀牢古國的後人,根據史書上對哀牢古國的零星記載,明顯這裡的文明一直沒有發展,反覆無常這一點與漢代哀牢古國一脈相承。

三國時期,南詔立國前400年左右,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到的就是洱海周邊。

唐王朝統一戰爭發生在南詔立國前100多年,當時洱海周邊有多個蠻族部落繁衍生息,其中根據開化程度分為烏蠻和白蠻,南詔就是其中的烏蠻。烏蠻、白蠻說法類似後世明代的生女真和熟女真,其中白蠻相對開化,烏蠻比較原始。洱海周邊有六個較為強大的部落,統稱為六詔(另說八個,八詔)。“蠻謂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蠻王的意思。

史書上並沒有唐初時六詔是如何歸附唐王朝的記錄,只是記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有位叫李英的安撫大使來到了這塊古滇國的土地,因為這裡很多人姓姚,就命名為姚州,下轄32個州。

考慮到武德四年大唐軍神李靖率軍在西南武裝遊行了一圈,並派人四處招撫,估計這位李英就是李靖的手下。姚州由於是羈縻雲南地區的關鍵,之後一直有唐軍駐守,具體位置在現在的雲南省姚安縣,是從東向西進入雲南地區的門戶。

與姚州最近的是正北偏西方向屬於蜀中地區的巂州都督府(現四川西昌),設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是蜀中管轄周邊羈縻地區的關鍵,也是從北向南進入雲南地區的門戶。

姚州和巂州,是唐王朝在西南各羈縻地區僅有的有駐軍的城池,一旦這兩個要點被唐王朝控制,且二城之間的道路暢通,西南地區的棋局就活了,這也是整個唐朝期間西南地區的攻略要點。但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裡駐紮的兵力多了就供給困難,兵力少了就經常被周邊蠻人襲擾,這兩個要點甚至有過城池被蠻人攻破、刺史或州長史這樣的高官被殺的記錄。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吐蕃的崛起】

唐高宗李治時期,吐蕃除了在西北奪取了青海吐谷渾並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之外,也把勢力範圍拓展到了雲南。從高原南下去雲南,就要經過巂州轄區,所以蜀中一直是唐王朝西南方向防禦吐蕃擴張的第一道防線。

這方面史書上的記錄很是簡單,唐軍在巂州轄區築城防守並擴大控制範圍,而吐蕃與唐王朝反覆爭奪這些要隘,當地各蠻族部落依附雙方交戰,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攻佔了唐軍新設的安戎城並重兵固守,打開了通往雲南的通道。

《資治通鑑》中記載,至此“由是西洱諸蠻皆降於吐蕃”。這時也是安史之亂前吐蕃最強大的一刻,“吐蕃盡據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巂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諸胡之盛,莫與為比。”也就是說,吐蕃從一個臣服於大唐的地區勢力,轉變為地區霸主甚至成為與突厥、回紇等並列的大國,都是發生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六詔合一,李隆基又一個致命錯誤】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唐王朝派遣遠征軍重回姚州,擊敗吐蕃駐軍,拆毀了吐蕃為聯通雲南洱海地區而修建的兩座鐵索橋,並用鐵索材料鑄造了一座鐵柱記功。這就是歷史上有過記載的唐標鐵柱,但之後唐軍並未在此區域長期駐紮,吐蕃軍隊捲土重來,鐵柱估計也被吐蕃人重新融化了。

為了徹底把吐蕃勢力從這一區域驅逐出去,唐王朝開始扶持當地親唐勢力對抗吐蕃。

南詔原名蒙舍詔,是六詔當中位置最靠南的,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一直與唐王朝保持了朝貢關係,接受了唐王朝的赦封官位,對於投靠吐蕃的其他蠻族也主動為唐王朝討伐,是當地的親唐派。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隆基下詔書命令南詔首領皮邏閣征討投靠吐蕃的其他各蠻族,取得了一定效果。為此,李隆基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冊封皮邏閣為雲南王。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這裡《舊唐書》有一條記錄,“先是,劍南節度使王昱受歸義賂,奏六詔合為一詔。”這是把責任歸於地方官了,實際上是李隆基繼西域扶持突騎施之後又一次犯下的嚴重錯誤,在西南地區又培養了一個大敵。這樣的錯誤李隆基還在繼續犯,下一個就是安祿山。突騎施、南詔、安祿山,分別位於大唐西北、西南、東北,先是突騎施和南詔消耗了盛唐大部分元氣,最後安祿山才給了近乎致命的一擊。

第二年,有了尚方寶劍的南詔把都城搬到了洱海的大和城,也就是後來的大理,標誌著南詔成為了洱海周邊地區霸主。這段時間也是南詔與唐王朝的蜜月期,雙方共同把吐蕃的勢力從雲南地區驅逐出去。

沒了共同的敵人之後,雙方的矛盾就開始出現。南詔開始攻略周邊其他蠻族,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和控制範圍。而唐王朝認為此舉不符合大唐在雲南地區的利益,開始想方設法控制和削弱南詔。

實事求是講,雙方都沒有做錯。南詔想發展壯大獨霸南天的心理可以理解,唐王朝對於這個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羈縻勢力有所控制也是正常思維。只是雙方的目標差距大太,逐漸變得不可調和。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天寶叛唐,南詔第一次改變立場】

雙方的蜜月期只持續了十多年,到天寶九載(750年),南詔王換成了閣羅鳳,南詔越來越視自己控制範圍內的姚州、巂州兩處有唐軍駐紮的都督府為眼中釘,而這兩處的唐朝官員們也感覺到了南詔的敵意,尤其是姚州,與南詔都城大和城近在咫尺。於是,當時姚州負責的唐朝官員張虔陀上報南詔“

將叛”。

這裡根據南詔人說法,張虔陀甚至與吐蕃聯絡試圖與吐蕃共同對付南詔。但這只是一面之詞,吐蕃也有多個部落,其中有一些與唐王朝或地方官員保持聯繫也是正常,並非是唐王朝當時對吐蕃和南詔的外交政策有了重大調整,雙方仍然是共同對付吐蕃的聯盟。

在這種互不信任的情況下,雙方爆發了一場局部戰爭。南詔包圍了姚州都督府治所,並在數月圍攻後攻克城池,張虔陀被殺。雖然事後南詔派人請罪,提出歸還俘虜、重建姚州城,但同時又威脅如果大唐對此事不接受的話,南詔就將投靠吐蕃。

實際上這就是南詔在試探唐王朝的底線,並試圖把對雲南地區的實際控制坐實,是一種政治賭博。當年新羅在把唐王朝驅趕出朝鮮半島,基本上用的是同樣的方法。

按正常來說,為了對抗吐蕃,唐王朝可以考慮對南詔讓步,就像之前對新羅和突騎施一樣。同樣,也可以出兵懲戒南詔,並在取勝後再行安撫,讓事態回覆到之前的情況。如果是李隆基,選擇前者的可能性較大,後期的李隆基懶病發作,已經不願意多生事端了。但當時執政的宰相是楊國忠,這個出身蜀中的政治投機者,對於蜀中這塊區域的控制非常嚴密,不希望在蜀中旁邊有地區小霸出現。同時出於戰功的渴望,希望能通過戰爭勝利鞏固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

於是楊國忠命令當時的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出兵討伐,南詔一看政治賭博失敗,索性投靠了吐蕃,唐軍被南詔、吐蕃聯軍擊敗,損失慘重。

南詔轉投吐蕃後,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從原來唐王朝治下的羈縻勢力變成了吐蕃的“贊普鍾”,就是吐蕃贊普的弟弟,成為了與吐蕃平起平坐的兄弟之國。

楊國忠在戰敗後向李隆基隱瞞了這一情況,並在數年後天寶十三載(754年)再次出兵討伐,又被南詔和吐蕃聯軍擊敗,唐軍再次遭受重大損失。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大唐天寶戰爭戰士冢)

之後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已經無力南顧,吐蕃和南詔乘機奪取了巂州,唐王朝在西南地區的兩大戰略要地全部淪陷。

當然,這種淪陷與安史之亂後隴右、河西的淪陷不同,無論姚州還是巂州,都只是唐王朝對外擴張的基地,和西域的安西四鎮類似,並非唐王朝的核心利益。史書上對西北一帶與吐蕃的戰爭過程記錄的比較詳細,而對西南蜀中、雲南地區非常簡略。另外,無論吐蕃還是南詔,當時在雲南的重點都是降服其他各路蠻族,還不具備大舉入侵蜀中的條件,只是在邊境上有些小規模戰鬥。

安史之亂後,吐蕃開始大舉入侵唐王朝本土核心區域,蜀中也未能倖免。蜀中西北部的松州、維州、保州等城淪陷,當時的劍南節度使是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這人寫詩可以,打仗不行,“於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於吐蕃矣”。

在蜀中西南方向,吐蕃入侵往往是與南詔聯合,南詔表現的比吐蕃還要兇殘和野蠻,所到之地殺戮擄掠,蜀中人說:“

西戎尚可,南蠻殘我”。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貞元結盟,南詔第二次改變立場】

終於唐王朝從安史之亂的陰影中逐步走出,國力有所恢復,穩定了對吐蕃的不利局面。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南詔王也換成了

異牟尋。吐蕃和南詔趁著大唐新喪,二十餘萬大軍聯合入侵蜀中。

唐德宗任命名將李晟為帥出兵救援,這是李晟踏上名將之路的關鍵一戰,數月中李晟戰無不勝,多次大敗吐蕃、南詔聯軍,敵軍幾乎匹馬不回。

原本吐蕃對這次戰役寄予極高的期望,甚至連佔領蜀中後的新名字都取好了,“東府”。結果卻取得了近年來對唐王朝戰爭過程中少有的大敗,於是遷怒於南詔,殺了不少在吐蕃軍中的南詔嚮導,並把南詔王降等,取消了南詔的兄弟之國待遇。

這段時期是唐德宗的貞元時期,吐蕃在攻略唐王朝的過程中很難佔到便宜,內部矛盾就開始出現。南詔也在吐蕃無止境的物資、士兵需索下逐漸感到壓力沉重,又開始想到了當年大唐對自己的好來了。

唐王朝調整了對吐蕃的戰略,對南詔開始懷柔招撫,以瓦解吐蕃的反唐軍事聯盟。韋皋這位治蜀名臣就職蜀中,完美的執行了招撫南詔為主的西南諸蠻戰略,南詔於貞元九年(793年)上表重新歸唐,第二年雙方在點蒼山下籤署了盟約,南詔與唐王朝的關係全面恢復。

但此時南詔與大唐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之前南詔是唐王朝的羈縻地區,這次變成了藩屬國,這是乾兒子和加盟商的區別。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貞元結盟之後,雙方保持了幾十年的友好往來,這段時間也是吐蕃盛極而衰的一段時間。吐蕃對南詔的反覆無常也是非常怨恨,把南詔稱為“

兩頭蠻”。而唐王朝好不容易穩定住了局面,對南詔也是比較遷就,甚至對天寶南詔戰爭的起因和責任都沒有追究,之前死在姚州的張虔陀背了黑鍋。

其中也有一次反覆,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當時南詔的權臣架空了南詔王,派兵突襲了巂州和戎州,唐軍毫無防備,城池被攻陷。之後南詔攻入蜀中,佔領成都西郭,掠奪了數萬子女工匠和大量財富。

但南詔仍然不敢輕易撕毀與唐王朝的盟約,事後南詔上表說是因為當時的西川節度使對自己有不公正待遇才出兵,之後又恢復了入朝朝貢。而唐文宗時期又有文官黨爭,又有宦官專權,唐文宗已經被宦官架空,對此也是無力處理,再次放過了南詔。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修建於這一時期的大理三塔)

【晚唐南詔再次與唐王朝為敵,雙方戰爭持續了近二十年】

之後唐王朝連續有唐武宗、唐宣宗兩位不錯的帝王,南詔也一直保持著與大唐這種表面臣服,但不斷搞小動作的關係。

唐懿宗鹹通元年(860年)開始,十餘年間,南詔在安南、廣西、貴州、西川等地四處出擊,曾攻陷安南都護府所在地交州(現越南河內)、邕州(現廣西南寧)等地。在此之前唐宣宗時期,南詔自從換了新王世隆後,就開始全面與大唐為敵,曾經入侵過安南都護府,但被唐軍擊敗。

而唐懿宗雖然是唐王朝歷史上最差的皇帝,但當時唐軍在西南一帶仗打得還是不錯的。晚唐少有的一個能打外戰的將領高駢,在安南、蜀中等地多次擊敗南詔,雖然此人後來有不臣之心,但前期功績不可否認。

南詔與大唐連續戰爭了十餘年,自身國小落後的缺點暴露無遺,國家幾乎崩潰。南詔王世隆死後,新任南詔王為

隆舜,又重新恢復了與唐王朝的朝貢關係。

之後唐僖宗時期爆發了黃巢起義,唐僖宗逃到了蜀中。為了緩和與南詔的關係,甚至可能有從南詔借兵平叛的想法,提出允許南詔不稱臣,並準備把宗室女封為公主嫁過去。南詔派了宰相等三個大臣到蜀中迎親,但高駢建議,說這三人是南詔的核心智謀班子,應當弄死。唐僖宗聽從了高駢的建議,殺了三人,雙方的合作也就沒了下文。

之後的南詔越發衰落,早於唐王朝5年被權臣篡位覆滅。這個權臣是漢臣,百年前貞元結盟時期南詔王的首席智囊就是他的祖先,是被南詔俘虜的唐朝官員,歷史就是這麼惡趣味。

被吐蕃稱為“兩頭蠻”的南詔,反覆無常,換一個王往往就換邊投靠

(鄭回就是當年被南詔俘虜的唐朝官員,貞元之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後人滅亡了南詔)

南詔這個雲南地區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國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亡於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年),歷時165年,基本上陪伴了唐王朝的後半程。盛唐時期先友後敵,中唐化敵為友,晚唐敵友各半。

縱觀南詔一生,因大唐對抗吐蕃的需求而存在,因大唐的傲慢和自己的野心而轉變為敵人,這是中國古代中原政權和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之間關係的一個縮影。以夷治夷,思路是好的,操作起來難度很大,作為短期措施可行有效,長期下來問題多多。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