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电影的名字对一部电影影响有多大?不言而喻。

有多少人因为“三傻大闹宝莱坞”这几个字差点错过这部好电影;

好莱坞动画电影《欢乐好声音》大腕云集、口碑爆棚,但如果你只看这部电影的名字,顿时就没有去影院的冲动了!

当然更少不了这部《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这两个名字,一个漂浮云中、不知何意;一个雅俗共赏、简单明了。

因为这个改变,电影票房翻了几十倍。

同样是这个改名,许多人完全扭曲了电影的意义。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一个地点,相传耶稣曾经在这里传道,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

提到《圣经》,说起耶稣,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世间、是万物、是救赎、是众生。

但“何以为家”这四个字,你看到又能想到啥?

电影的主题一下子从世间转场到了家庭。

所以,当很多人看完《何以为家》时,义愤填膺地怒斥“养不了就不要生”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首先我想说的是:生老病死乃是天道伦常。

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其中的任何一项。

中国在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按照现在的思维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个极其荒谬的举措。但在那个年代,就真实的发生了。

即使到今天,依旧有人在为计划生育政策背书。

他们的思路和那些抨击“养不了就不要生”的人如出一辙。

一个为了国家,害怕国家不堪重负;

一个为了小孩,害怕孩子无以为家。

但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生身之母。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生不生孩子,不应该由其他人决定,唯一可以拍板的是母亲。

最近几年,美国出台了多项禁止堕胎法案。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宗教原因。

基督教里有明确的反堕胎条文。

他们也抱着同样的想法,也许是受了神的旨意,也许是怜惜尚未脱离母体的婴儿。他们也一样是出于好心。

但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弹,抗议呼声、集会游行层出不穷。

不管怎样,女性身体的抉择权应当归还女性。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退一万步讲,即使网友的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悲剧的制造者不仅仅是家庭。

《何以为家》里的叙利亚是一个动乱国家,别说小孩子,就算是大人,也常常朝不保夕。

乱世之下,人命如草芥。

和珅和纪晓岚说过:易子而食,在你眼里是史书上的四个大字;可在难民眼中,只是一锅肉。

看完《何以为家》,难道我们讨论的不应该是战争与和平、为什么有战争这些议题吗?

怎么就成了“养不了就不要生”了呢!

实在是匪夷所思。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战乱国家出生的孩子无以为家,这无可厚非。

重要的是,许多和平的国度,依旧存有这样的问题。

衣食住行、生育和教育从来不是单家庭的事,是整个社会的大事。

简单来讲,当只有你无法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时,你应该反思;

可当大部分人都不能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时,反思的就不仅仅是个人了。

人民生不起孩子、养不起孩子,不能单单的归咎给父母家庭。

社会环境、福利政策、教育制度在其中都占很大一部分。

《论语》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之所以很大一部分网友有着这样的态度,和舆论很大关系。

就像所谓的“努力生活论”一样。

现在的好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你的生活很穷苦,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我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

人的生活质量水平除了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太多太多了。

比如:社会公平、家庭出身、生活环境、贫富差距等等。

绝非一个努力就可以概括的。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我常常在想,西方国家的观众看到这部电影有什么想法。

他们会不会像我们的观众一样,怒斥电影里的母亲“养不了就不要生”。

不一定吧!

一个健全的国家应该对生育问题有一个健全的看法。

而不是一味地“不要生、不许生”。

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实在要不得。

“养不了就不要生”,对吗?

电影里的小男孩赞恩说: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于是,我们就跟着小孩的思维,把这部电影看成一个计划生育宣传片,但却忽略了电影真正的内涵。

作为一个有良心、有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才是国家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