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我曾和30位家長打了個賭:孩子犯的任何“錯誤”,都可以用友善的、不批評的方式糾正。一個月期限,在他們每次覺得孩子犯錯、非得要批評之前,請打電話給我,我可以給他們一個和善的、非批評的方案。如果無效,我免費給他們做教育顧問,為期一年。

結果,所有30位家長最後全部認輸。認輸還不算,有的已養成了新習慣。


及時“剎車”

曾跟我打賭的一位家長,最近給了我一個反饋:

“疫情期間,女兒學校通過網上平臺上課。我們單位目前也是網上辦公,所以我也呆在家裡。昨天有段時間手上沒事,就拿了本書,邊看邊陪她聽課。課快結束的時候,老師總結上次的作業,說有一道題全班只有幾個同學沒做對,一看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報了下幾個同學的名字,第一個就是我女兒。

本來沉浸在書中的我,注意力一下子轉到孩子身上。我明顯看見她當時身子定了一下,隨即面色也同時一怔,隨即眼神快速掃了我一眼。這一眼我明顯感覺她有點緊張,看得出她有點拿不準會不會因此受批評。

按往常習慣,這件事即使不批評,我的臉色也要板一板,算是給她的一個警告,讓她不要再犯。

但我突然想到我們打過的賭,電光石火之間,我及時“剎車”,馬上換成了一張笑臉,並同時衝她眨了眨眼。

我不知她把我的表情會翻譯成什麼信號,有點緊張的神情立刻變得舒緩、笑容也開始顯現……

下了課,臉上笑容還未褪下,就轉過身來向我解釋:‘媽媽,對不起,那道題有一步計算的時候數字抄錯了。我一會兒再做一遍。’

我說:‘好的,你自己搞定。’”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不知那個孩子當時什麼心情,反正聽完這個家長的反饋,我感覺自己的心中有點陽光燦爛。


孩子的情緒記憶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具有意識和潛意識。經常受家長批評的孩子,潛意識裡有一種不安全感,時時準備著應付家長的批評與責備。

上面的案例中,孩子在被老師點名後看了一眼家長的反應,就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潛意識告訴孩子,這時候家長有可能是會批評她的,她也為此做了心理準備。

孩子學習的時候,如果一直在潛意識裡防備著家長,那他的學習就不能算是全心全意的,必然會影響學習效率。

很多孩子學習時不喜歡家長在旁邊,就是潛意識裡對家長的一種排斥。尤其是如果有時家長批評孩子的理由並不是那麼充分、甚至有些冤枉孩子的時候,這種排斥會顯得更強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情緒記憶,孩子不僅會記住眼睛看到的事物、他的經歷,還會記住由這個事物、這個經歷引起的情感體驗。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記憶。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不斷有家長向我們諮詢,現在家長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很叛逆。但有的孩子已經是大學生了,已經過了青春期,為什麼還叛逆?就是因為不良情緒的累積,一聽到家長的話就引他不良的情緒記憶,使得孩子對家長的話,無論對錯一概排斥。樊登曾說過:“什麼是叛逆?就是明知你說的對,我也不聽。”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作為家長,如果在幫助孩子方面做不了太多,最起碼不要讓他積累太多不良的 情緒記憶。


23人中的代表案例

我們專家團的成員鄭老師,曾經對她歷屆所帶的班級的家長做過統計:受家長批評越少的孩子,學習成績越好。但是有人說,這會不會是把困果關係搞反了呢?是不是因為孩子成績好,受到的批評才少呢?

我們是不能做一個長期批評孩子、然後看他們學習成績變化的實驗的,那樣太不人道,也不具備操作性。但我們可以把這個研究反過來。我不是跟30個家長打過賭嗎?事後我們也一直在聯繫和跟蹤,

有23位家長明顯反饋說他們從打賭以後基本沒批評過孩子

那麼這些孩子的成績表現怎麼樣呢?從期末成績來看,基本是我們預料的、想看到的答案: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其中有一個孩子的進步很明顯、也很有代表性。他現上小學四年級,之前也常有丟三落四的毛病,比如要麼做數學應用題時要麼少寫一個“單位”、或忘了把“釐米”換算成“米”,要麼做語文時一張試卷能寫出兩、三個錯別字,要麼做英語時拼錯單詞、弄錯時態……

家長之前批評了很多次,但就是改不了。

打賭期間,當這孩子又一次犯這類錯誤時,家長按打賭的約定給我聯繫。我在瞭解了孩子情況後,根據我們的經驗,結合這個孩子的實際,制定了適用的方法,既不讓家長生氣,又能解決問題。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一個月後的一次考試,孩子的那些毛病基本上沒有了,每門學科都提高了3-5分。孩子高興,家長欣喜。


身份的“近因效應”

我曾經在悟空問答問了一個問題:“負責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過遺憾或後悔的事?”

總共收到50個回答,明確表示後悔對孩子大吼大叫、發脾氣甚至打孩子的有二十多個。

“過後就後悔,當時忍不住”,這是大多數家長關於批評孩子的普遍心聲。

為什麼忍不住呢?

“當時實在太氣人”,這大概是家長批評孩子的主要原因。

到底怎樣“氣人”呢?

我曾在300多人的家長學員群裡做過調研,孩子“氣人”的原因無外常見的“太笨,教很多遍都不會”、“屢教不改,相同的錯誤老犯”、“粗心,不認真”等。

這些錯誤我們是不是很眼熟呢?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家長是不是也是這樣批評我們的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孩子的問題,我們小的時候都有過。只不過,在我們做了家長後,就忘了曾經自己也是孩子。

這也適用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經歷最近的事給我們印象最深。目前家長的身份離我們最近,曾經是孩子的身份離我們太遠,這是身份的“近因效應”。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既期待孩子有像我們一樣的能力,但又不像我們輕易原諒自己那樣寬容地對待他們。 簡直是“寬以律己,嚴以待娃。”

反思一下,有些錯誤我們是不是從小到大一直犯?比如,在我們老家方言裡,“綠”會被讀成“路”。從上學開始,我就開始自己糾正,至少有幾百遍。但直到現在,我說普通話時,一不小心還會錯,但我從沒覺得我應該受到批評。大家看,我是多麼善於原諒自己!

要是換成孩子呢?五次三番之後,如果我理直氣壯地衝孩子發脾氣,大家是不是可以理解?


優秀的家長找方法,平庸的家長髮脾氣

實在忍不住的時候怎麼辦?有什麼辦法?介紹方法之前,大家先消消氣,先在口中默唸三遍:“優秀的家長找方法,平庸的家長髮脾氣”,估計這時你的氣就消了一半。然後再默唸三遍:“孩子不是故意的”,這時候估計你的氣又消了一半。現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總結的“四步解決法”。

女兒:“媽媽,你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你寫進作文裡”


第一步:“剝洋蔥”徹底弄清問題的根源。不要流於表面,要像剝洋蔥一樣,一直剝到最後一層,找出問題的最根本癥結。

第二步:對孩子的錯誤表示理解,體諒孩子心情,消除可能因此會給孩子帶來的自卑或焦慮,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孩子知道家長永遠是最理解孩子的,永遠是孩子的心靈港灣。

第三步:與孩子一起制定解決方案,改正錯誤,並避免以後再犯。

第四步:方案的執行與檢驗。方案由孩子單獨執行,也可在家長協助下執行,在恰當的時間點檢驗方案的效果,如效果不理想及時調整。


把你寫到作文裡

“‘媽媽,我還擔心你會不高興呢。你今天的態度讓我感覺很暖、很意外。你知道嗎?你已經連續70多天沒對我發脾氣,我要把這件事寫進我的作文裡。’

慚愧!我只是沒再犯錯誤而已,沒想到卻讓孩子像是中了彩票一樣。

‘對了丫頭,你真的要把我寫到作文裡?能不能不寫我之前動不動亂髮脾氣?’”


最後:

還有沒有家長朋友要打賭的?這次只能來10個。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我們彙集上海數百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

若有孩子學習、教育方面的問題,也可私信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