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大美井陘:地都村,漢帝劉秀在此渡河而得名

地都村位於冀晉交界,井陘縣南峪鎮轄區,東距井陘縣城26公里,西與全國曆史文化名鎮天下第九關--娘子關山水相連。西連固關,長近1公里,村南山春秋中山國長城牆猶存,重修於明嘉靖二 十一年(1542年),屬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重要咽喉屏障部分。地都村始於公元前20年左右,村名起源於漢帝劉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後逐漸演變為地都,古時著名的秦皇古驛道從村中晉陽街道穿過,山勢峻險,水深浪湧,易守難攻,勢控西陲,燕晉通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晉奉大戰、中日戰爭、百團大戰等歷經戰亂無數,也是冀晉兩省的行政分界線, 聶榮臻元帥曾在村中段有忠家院中秀樓居住指揮戰鬥。

大美井陉:地都村,汉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

古驛通道閣

村落依山臨河,古有“襟山帶河”之稱。因地處偏遠,古村落保存相當完好,現保存著不少老建築:三閣、八廟、二祠堂、晉陽街古驛道、地都長城等。走進這個帶有古韻的小村落,一座座古建築,青磚青瓦,精美的雕刻,悠遠靜謐的老巷,透出濃濃的古樸氣息,將城市喧囂一揮而去,帶給人的是一種久違的寧靜與懷古。為全國首批傳統村落之一,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

大美井陉:地都村,汉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

古建房屋

地都村有“北方魚屯,畫中鄉村”之美譽。村落青山環抱,碧水悠盪,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坐南朝北,錯落有至,綿河源頭,太行銀龍(綿右渠)渠首,至西東折抱村而過,對山觀村,形似跳躍在綿河之上的一條鯉魚,頭西面河中間寬,東邊河橋將村分成兩岸,形似魚尾,如魚得水,魚躍龍門。山峰巍峨奇秀,松柏蒼翠,十座橋樑飛跨於河渠之上,精典別緻,相得益彰。中街千年國槐,主幹雖空但枝葉茂盛,村裡1400餘年的皂角名木,胸徑三人合抱,樹冠寬舒,遮天蔽日,為陘山之最,村南北兩端寺廟內參天古柏,直插蒼穹,井陽公路中村穿越,石太鐵路在村北半山腰而過,奇峰逶迤,綿水盪漾,交通四方,百業興隆,風光旖旎,區位優越,處處皆景,步步如畫。

大美井陉:地都村,汉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

街道

地都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名人志士層出不窮,村落名勝古蹟星羅棋佈,中山國長城牆,秦皇古驛道晉陽街,大王、藥王天然洞穴,古街古巷古閣古廟古宅古樹,處處引人入勝,令人矚目,石刻、磚雕、木雕、浮雕透雕,細膩逼真,讚歎稱絕,擁有遺址、古建築、古民居等具有濃郁地方特徵的文物遺產千餘處。民間舞蹈有漁家樂、跑漢船、霸王鞭等;民俗活動有觀音廟會、元宵燈會、放煙火,婚、嫁、喪、滿月,送面羊等;民間傳說有劉秀;花會節目有秧歌、買菜、釘缸、小放牛、會鼓、拉碌碡、老孃送外孫等;民間手藝有面塑、刺繡、扎笤帚、編荊框等;地方特色食品有拉麵、抿絮、煎餅、麵筋、炒不爛等;擁有各類非物文化遺產上百項,鄉村文化底蘊非常厚重。

智慧的村民保存和建設具有豐富內容村落的思想個個都很飽滿,急切的想把傳統文化保留髮揚光大,展現給世人。擁有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地都古村落,加上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資源,正是發展鄉村旅遊,造福一方的好時機。不久的將來,隨著政府導向的指引,道路和基礎設施的趨於完善,一顆耀眼的鄉村明珠將會發出古韻的魅力,配以田園風光、山水風情、民俗文化和多個鄉村業態,一定是社會大眾的嚮往之地!

金色麥田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