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你會放棄自己,去滿足別人?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救贖之道,找到自己,是最關鍵的一步。

01


說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女孩,她爸爸長年在外奔波,回家也很少對她表達愛意,她和媽媽的關係比較緊密。

她一直覺得媽媽是她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媽媽也很愛她。她們相依為命。

可是這個媽媽雖然看起來脾氣溫和,但是內心卻有很多童年創傷的遺留,與此同時,媽媽是一個道德完美主義者。

她時時刻刻要求自己要做一個“完美得別人挑不出毛病的人”,並對自己的女兒諄諄教導,將自己所有對於好壞、善惡、價值觀的理解都教給了這個孩子。

這個故事裡的媽媽,是比較嚴苛的。

因為外面可能有壞人,所以你不可以去同學家玩。

吃糖會有蛀牙,所以你不可以吃巧克力或者糖。

如果大喊大叫或者嬉笑打鬧,別人會覺得你是個野孩子沒教養,所以你要安靜地恬靜地像個淑女一樣。

晚上八點必須準時睡覺,不然你會睡眠不夠。

早上起來一定要喝一杯牛奶,要不怎麼應付一天的學習消耗。

你今天吃夠了蔬菜沒有?作業為什麼有一個題錯了兩次?鋼琴老師說你最近提升比較慢了,你能不能好好端正你的態度?

如果小女孩能夠按照媽媽的想法去做,媽媽就會對她表達出濃濃的愛意和溫柔。

為什麼你會放棄自己,去滿足別人?

02

小女孩,想看到媽媽開心的樣子,想從媽媽的眼神裡感覺到愛意,

想令媽媽滿意,不再出錯,能夠做到一百分。

她害怕反駁媽媽或者不按媽媽的看法做到“完美”,就會看到媽媽突然間變得憤怒、冷漠或者難過的樣子。

她那麼的愛媽媽,依賴著全世界唯一的和媽媽的鏈接,所以漸漸的,她無法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 “我要讓媽媽滿意。”
  • “我的內心只有媽媽的意願和想法,我自己的?我不知道。有自己的想法對嗎?”

我們潛意識裡,對於很多創傷都有著記憶。

然後這些我們無法意識到的記憶,

漸漸地在我們的深處形成我們的人格的一部分。

這個小女孩,有一個這樣的童年,在一次又一次媽媽的否定和對媽媽的否定的害怕中,小女孩發展出了一套解決方案,也就成為了固化在她內心深處的一種處理模式——即我以我媽媽的願望為願望,以她的要求為要求,只要壓抑掉自己的心願,那麼我就可以很好地保持和我媽媽的鏈接,一直得到她的愛和關懷。

我被媽媽看見和愛的前提是,

我要放下我自己,放下我自己的想法,

忽視它,壓抑它。

為什麼你會放棄自己,去滿足別人?

03

這個解決方案,在孩子的兒童期就形成了,然後固化,如果沒有特別原因或者自己的成長,這個方案就會延續下去,在我們覺察不到的很多時候,到處上演。

你與媽媽的關係、

你與親密客體的關係,

你與整個世界的關係。

為什麼我要變得不再討好他人,我想變得能大聲說出我的拒絕和反對是那麼的困難?

為什麼我總是自我批判?

為什麼我覺得滿足自己就是罪惡的?

即使我知道我的原生家庭,但是改變我的現在還是那麼難?

究竟什麼時候我才能扔掉那個解決方案呢?

好消息是,你能提出以上所有問題時,你已經成長了。

第一, 你至少認識到自己是那麼的不能堅持自己這個現實

第二, 你有迫切地想掙脫和改變這種現實的心願。

那麼你已經不再是那個,只知道維護媽媽的心願,而放棄所有的自己,只想得到和媽媽鏈接的小女孩了。

你嘗試著提出問題的下一步,就會是問題的解決。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任何進展,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問題的邊緣打轉,就是不肯承認,我們有問題的這個現實。

為什麼你會放棄自己,去滿足別人?

04

無論你願不願意看到,

生命早期依戀關係,的確在我們的當下一直產生著影響。

人的大腦,會由於童年期的體驗形成根深蒂固的腦回路,在一個人情感和認知都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早期那些不斷重複激活的自己和養育者建立鏈接的體驗和方式,會加強我們大腦負責聯繫、歸納、定義、體驗恐懼或幻想的神經迴路。

也就是說,如果你還沒有形成特別穩定獨立完善的人格,那麼早期那些體驗一旦被激活,你就會一瞬間體驗到孩提時段的種種感受:恐懼、焦慮、被壓垮或者淹沒感。

這些本能的感受,讓你感到困擾,

所以我們做了努力要去逃避它。

這個小女孩,在童年就發展出了,放棄自己去滿足媽媽的解決方案,她的自我人格也難以很好地有力量的生長。

人格不成熟的她長大後,在和別人相處時,同樣也會非常害怕體驗到那時作為孩子被媽媽否定、害怕喪失和媽媽鏈接的恐懼,所以她不自覺地無意識地會不斷去採用小時候的應對方案——

放棄自己滿足他人(媽媽)。

這是她自己不去覺察、不去接受心理分析不可能意識到的部分。

但是她後來去接受了心理諮詢分析,因為儘管她不知道自己在如何生活,但是她還是感受到了痛苦,她多年處於抑鬱狀態,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自己沒有價值,也沒有什麼快樂的感覺和活力——

為了維繫和媽媽的鏈接,而在很早的時候就喪失了和自己的鏈接,後來一直無視自己放棄自己的想法,一直無法很好地去和自己鏈接,讓她無法感受快樂,總是處於焦慮,甚至會不斷批判自己不應該有自己的不同於他人的想法。

她不知道自己是誰,身處何處,她從很早開始,其實就喪失了自己。

為什麼你會放棄自己,去滿足別人?

05

有的人喪失了自己,可能會活得很麻木,但依然會活下去,猶如冰封住真實自我,

活在一個面具之中;

而有的人,在這樣的狀態下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進入抑鬱狀態。

嚴重程度和反應,因人而異。

找到自己,那些治癒的力量、面對挫折的能力、相信未來的信念,也會隨之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救贖之道。

找到自己,是最關鍵的一步。

為什麼你會放棄自己,去滿足別人?

周小寬:心理諮詢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