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不念舊惡 不計較過去的怨仇。出《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見《八大人覺經》:“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百尺竿頭 桅杆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佛教用於比喻道行修養到了極高的境界。出唐·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見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塵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淨。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乾淨。 出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

現身說法 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在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出自《楞嚴經》:“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女散花 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出《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極樂世界 梵名Sukha^vati^ 之意譯。音譯作蘇訶縛帝、須摩提、須阿提。即指阿彌陀佛之淨土。又稱極樂淨土、極樂國土、西方淨土、西方、西天、安養淨土、安養世界、安樂國。見於諸多佛經,如《華嚴經》:“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如《觀無量壽經》:“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一絲不掛 原作“寸絲不掛”,比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後指人裸體。出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普願禪師》:“陸(亙)異日又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陸雲:‘寸絲不掛。’”陸亙的意思是,我一天到晚不受任何俗念的牽掛——大超脫也。

十惡不赦 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十惡”,原為佛教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至於“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

想入非非 指思想進入虛幻境界,完全脫離實際;又指胡思亂想。出《楞嚴經》:“如存不存,若盡不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

三災八難 

泛指各種災難、疾病。佛教指水災、火災、風災為大三災;刀兵、饑饉、疫癘為小三災。八難指影響見佛求道的八種情況:一者得生人道難;二為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雲笈七籤》中“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託閒居三難,不捨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慾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慾八難。

大千世界 指廣大無邊的人世。佛教將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出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雲:‘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裡許。’”

大慈大悲 愛一切人為大慈,憐憫一切受苦難的人為大悲。有時也用於對假仁假義的諷刺。出《法華經·譬喻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

五體投地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現多含有詼諧或諷刺的意味)。見《楞嚴經》:“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又見《觀無量壽經》:“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不即不離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係。唐·罽賓《圓覺經》捲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匹馬單槍 原指打仗時一個人上陣。現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出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見北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十二。

六根清淨 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出隋·楊廣(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意思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瞭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黃櫱傳心法要》:“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打成一片 原指形成一個整體。現多形容感情融洽,成為一體。出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順道;打成一片。”

電光石火 佛教中“電光”常用作比喻世間事物生滅變幻,無常迅速;禪宗用“電光石火”比喻機鋒敏捷,忽然觸發,有所悟入。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逝。出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空中樓閣 懸於半空之中的城市樓臺。也比喻虛構的事物或不現實的理論、方案等。出《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見《百喻經三重樓喻》:”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鹹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脩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醍醐灌頂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出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拈花微笑 佛家語,比喻徹悟禪理。後比喻彼此心意一致。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盲人摸象 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以為做出全面的判斷。出《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薪盡火滅 薪:柴。“薪盡火滅”比喻死亡。《法華經•序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佈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粉身碎骨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出自 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見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重善禪師》:“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曰:“東方甲乙木。”曰:“憑麼則粉骨碎身也。”

唯我獨尊 佛家語,稱頌釋迦牟尼最高貴、最偉大。後世套用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極端自高自大。出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聚沙為塔 聚細沙成寶塔。原指兒童堆塔遊戲。後比喻積少成多。出《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森羅萬象 森:眾多;羅:羅列;萬象:宇宙間各種事物和現象。指天地間紛紛羅列的各種各樣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出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長沙館碑》:“夫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育;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見南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

夢中說夢 佛家語,比喻虛幻無憑。後也形容胡言亂語。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九六:“複次善勇猛,如人夢中說夢所見種種自性。如是所說夢境自性都無所有。何以故?善勇猛,夢尚非有,況有夢境自性可說。”

清規戒律 佛教徒所遵守的規則和戒條。現比喻束縛人的繁瑣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出《釋門正統》:“元和九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曇花一現 曇花:即優曇缽花,開放時間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出《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水陸道場 佛教法會的一種。僧尼設壇誦經,禮佛拜懺,遍施飲食,以超度水陸一切亡靈,普濟六道四生,故稱。北宋·蘇軾 《釋迦文佛頌》引:“ 元祐 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設水陸道場供養。”

四大皆空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出《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夢幻泡影、作如是觀 佛經指世界上的事物都像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也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如是:如此,這樣;觀:看,看法。抱這樣的看法。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皆大歡喜 大家都很滿意、很高興。出《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不二法門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修行入道的門徑。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出《維摩詰經》:“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勇猛精進 原指勤奮修行,現指勇敢有力地向前進。出《無量壽經》:“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天花亂墜 比喻說話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誇大的或不切實際的)。傳說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花紛紛降落下來。出《心地觀經》:“六慾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

不可思議 原有神秘奧妙的意思,現多指無法想象,難以理解。出《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八大金剛 指青除災金剛、闢毒金剛、黃隨求金剛、白淨水金剛、赤聲火金剛、定持災金剛、紫賢金剛、大神金剛。後世多用來比喻八名心腹人,比如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均、蔣鼎文、陳繼承。出《佛頂經》:“八大菩薩,各現光明輪,各現作八大金剛。”

對牛彈琴 比喻對不能 理解的人白費口舌、力氣。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出我國最早的佛教著作——東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本來面目 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出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開方便門 佛教用語。“方便”是梵文Upaya的意譯,意為權宜。智慧有“實智”、“權智”之分。“實智”是離開一切思議、分別的真實之體,而“權智”是隨機應變、隨時設教的方便之用。出隋·智在《法華經文句》卷三:“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後以“大開方便之門”指為某人某事提供方便和機會。參見“方便”。

逢場作戲 逢:遇到;場:演戲的場地。原指舊時走江湖的藝人遇到適合的場合就表演。後指遇到機會,偶爾湊湊熱鬧。出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入海算沙 到海底數沙子,比喻白費功夫;又喻用力精勤。出明·宋濂《杭州靈隱寺故輔良大師石塔碑銘》:“教秉固當學,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後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一系列事物。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雞豬魚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時至則行。”《仁王經·無常偈》:“生老病死,事與願違。”

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出《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見《無量義經》:“若有眾生,得聞是語,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

灰頭土面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沉的神態。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灰頭土面,帶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為馬,非唯孤負先聖,亦乃埋沒己靈。”

自由自在 形容沒有約束,十分安閒隨意。出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自由自在。’曰:‘見後如何?’師曰:‘自由自在。’”

天龍八部 佛教用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見於諸多佛經,如《法華經》:“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龍女成佛。

味同嚼蠟 味道像嚼蠟一樣,形容說話或文章枯燥乏味。《楞嚴經》卷八:“當橫陳時,味如嚼蠟。”
恆河沙數 佛說法時,常以印度恆河裡的細沙比喻數目極多。出《金剛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

如是我聞 為佛臨涅槃前,弟子阿難所問四事之最後一問。由此一句加之經前,正可破後世之疑。表明是阿難尊者所集經藏盡是親承佛前所聽所受。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為佛經開卷語。出《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真實不虛 真切實在,毫不虛妄。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借花獻佛 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出《過去現在因果經》,稱釋迦牟尼佛前世為善慧仙人,覓花欲獻普光如來,遇青衣人慨然相贈,遂虔心敬獻普光如來,得以授記未來成佛,號釋迦牟尼。

水中撈月 佛教寓言故事,群猴展轉相連於井中撈取月影,終墮水中而月亮猶在。喻眾生認幻象為真實,終墮生死苦海。出《摩訶僧祗律》。

心猿意馬 比喻心思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裡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出《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情同枯木除虛妄,此個名為真道場。”

鑽冰求酥 酥:酥油,牛羊奶製成的食品。比喻想要的東西一定得不到。出《菩薩本緣經》:“譬如鑽冰求酥,是實難得。”

彈指之間 彈指:按佛經說法,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比喻時間極短暫。出處:唐·司空圖《偶書之四》:“平生多少事,彈指一時休。”

梵冊貝葉 指佛經,佛經原本多用梵文寫在貝多羅樹葉上。出處:清·龔自珍《正(大品彌陀經)魏譯》:“梵冊貝葉,以意增損,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譯者從而受之。”

金翅擘海 金翅:佛經中所說鳥名;擘: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斷。比喻文辭筆力雄壯。出處:《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六:“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

救苦救難 佛經中的話。拯救在苦難中的人。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普度眾生,救苦救難,諸佛菩薩!”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邪魔外道 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出《藥師如來本願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迴光返照 日落時由於反射作用而天空短時發亮。現指人臨死前精神的暫時興奮或事物滅亡前呈現的暫時虛假的好轉現象。出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六卷:“方便呼為佛;迴光返照;看身心是何物。”

作繭自縛 蠶吐絲為繭,將自己裹縛其中。比喻弄巧成拙,自作自受。出《楞伽經》:“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

得未曾有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出《楞嚴經》:“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功德無量

功德:功業和德行;無量:無法計算。指功勞恩德非常大,現多用來稱讚做了好事。出《漢書·丙吉傳》:“所以擁全神靈,成育聖躬,功德已無量矣。”

肉眼凡夫/胎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胎:指凡人/指凡人的身體。指塵世平常的人。出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水月觀音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蒸沙成飯 把沙子蒸成飯,比喻不可能辦到的事。出《楞嚴經》:“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

認賊為子 佛家語,比喻錯將妄想認為真實。出自《楞嚴經》:“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大方廣園覺修多羅經》:“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晨鐘暮鼓 佛教規矩,寺裡晚上打鼓,晚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出唐·李鹹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與佛教相關的成語

浙江奉化溪口 寺院的佛字

善男信女 佛教用語,指信仰佛教的人們。出《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普度眾生 佛家用語,認為大眾營營擾擾,如溺海中,佛以慈悲為懷,施宏大法力,盡力救濟他們以便登上彼岸。出《佛說無量壽經》:“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西方淨土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出唐·李白《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詩。

三生有幸 三世都有幸運,形容極為難得的好機遇。結識新朋友時說的客氣話。出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久聞老師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顏,三生有幸。”

看破紅塵 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出清·李汝珍《鏡花緣》:“看這話頭;他明明看破紅塵;貪圖仙景;任俺尋找;總不出來。”

在劫難逃 命裡註定要遭受的災難是無法逃脫的。現有時也用來指某種災害不可避免。出元·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那兩個是船家將錢覓到;也都在劫數里不能逃。”

三災八難 佛教指水災、火災、風災為大三災;刀兵、饑饉、疫癘為小三災。八難指影響見佛求道的八種障礙,如作惡多端、安逸享受、盲啞殘疾、自恃聰明才智等。後泛指各種災難、疾病。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個有心的,況且他也三災八難的,既說了給他作生日,這會子又給人去裝裹,豈不忌諱。”

想入非非 指思想進入虛幻境界,完全脫離實際;現在比喻胡思亂想。出《楞嚴經》:“如存不存,若盡不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

循環往復 週而復始,去而復來。指反覆進行,沒有止息。出《圓覺經》:“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青燈古佛 青熒的油燈和年代久遠的佛像。借指佛門寂寞的生涯。出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大徹大悟 徹:明白;悟:領會。形容徹底醒悟。出元·鄭德輝《立成湯伊尹耕莘》:“蓋凡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以後;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

步步生蓮花 形容女子步態輕盈姿。出《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東昏侯)又鑿金為蓮華(花)以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花)也。’”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家稱生為“出世”,死為“涅槃”。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來。見《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盤,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