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唐太宗的駿馬

馬屬於 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

馬的機動性好,衝擊力強。重裝騎兵可以說古代坦克,輕騎兵又是良好的偵察兵。馬還廣泛應用於後勤補給的運輸,在古代戰爭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對馬極為重視,歷代的馬政也是歷史研究的重點之一。

唐太宗的駿馬

唐太宗作為馬上皇帝,對戰馬自然有相當的感情和認知,留下的故事也相當精彩。

隋文皇帝時,大宛國獻千里馬,鬃曳地,號獅子驄。上置之馬群,陸梁,人莫能制。上令並群驅來,謂左右曰 :“誰能馭之?”郎將裴仁基曰 :“臣能制之。” 遂攘袂向前,去十餘步,踴身騰上,一手撮耳,一手摳目,馬戰不敢動,乃鞴乘之。朝發西京,暮至東洛,後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聖皇帝敕天下訪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訪得其馬,老於朝邑市面家,挽磑,駿尾焦禿,皮肉穿穴,及見之悲泣。帝自出長樂坡,馬到新豐,向西鳴躍。帝得之甚喜,齒口並平。飼以鍾乳,仍生五駒,皆千里足也。後不知所在。(《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三十五·畜獸二·隋文帝獅子驄》)

驄:青白雜毛的馬。大宛國:今屬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曳:拖;拉;牽引。陸梁:跳躍的樣子。攘袂:捋起衣袖。鞴:把鞍轡(pèi)等套在牲口上。挽磑(wèi):拉磨。齒口並平:很老的意思。鍾乳:鐘乳石的粉末,是一味中藥。


唐太宗的駿馬

這獅子驄一直到武則天篡位時期,還被武則天引用來做為威脅大臣的手段:

平章事吉頊因為有才幹,被武則天信任重用。但一次吉頊與武懿宗在武則天面前爭功,語言犀利,盛氣凌人,“太后由是不悅,曰:‘頊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詎可倚邪!’他日,頊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體肥性野)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朕之志。今日卿豈足汙朕匕首邪!頊惶懼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資治能鑑》卷二百六)

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武則天信口編造的。調馭馬,為的是讓馬訓服為人所用,把馬殺死,也不等於把馬訓服,這決不是唐太宗所要的結果。如武則天提出的辦法,隨便哪一個人做不到呢?這話聽起來很荒唐,唐太宗也不會壯其志。唐太宗以虛懷納諫著稱於史籍,也不會讚賞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武則天當時因為準備干政篡位,所以採用高壓政策,告誡吉頊不服從就要被殺。武則天久在宮中,對”獅子驄“一事自然是非常瞭解的,所以能夠在實際中運用。

唐太宗最著名的馬自然是”昭陵六駿“。這是陝西省禮泉縣,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這是李世民在唐朝立國戰爭中騎過的戰馬,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之兄)和畫家閻立本,浮雕六駿置於陵前。

東面的第一駿名“特勒驃”。驃:淡黃栗色,鬃、尾等部分近於白色的馬。特勒驃毛色黃裡透白,喙微黑。“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突厥多以王室子弟為“特勒”,“特勒驃”可能就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這匹馬是大宛馬,即漢代著名的“汗血馬”。武德三年二月,在平定劉武周勢力的作戰中,李世民騎“特勒驃”,一晝夜間追擊二百多里,歷經數十戰。李世民曾兩日未進水米,三日未解甲,一日八連戰。

此馬亦稱”特勤驃“,學術界存在爭論。

唐太宗的駿馬

特勒驃

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騅:毛色青白相雜的馬。“青騅”即為蒼白雜色駿馬。據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證,此馬可能出西方的“大秦”,“青”非指顏色,而是源於突厥文“cin”或“sin”,在漢語中音寫為 “秦”,而“秦”“青”同音。

唐太宗的駿馬

青騅是唐太宗李世民與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軍領袖)在洛陽武牢關(即虎牢關,唐代為避李淵父李虎名改稱)交戰時坐騎。此戰李世民跨青騅直入竇建德長達20裡的軍陣,擊潰竇建德十幾萬大軍,最終於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竇建德。這是唐朝統一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東面第三駿名“什伐赤”。什伐赤是純赤色的紅馬。關於這個名字,日本學者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溼婆”的縮譯,即漢語“馬”之意。美國學者認為“叱撥”是粟特人對馬的稱呼。我國祭鴻生先生認為“叱撥”或“什伐赤”為大宛的汗血馬。葛承雍先生認為,“什伐”來自突厥語,應對音轉譯為漢文“設發”,而“設”又有“殺”、“察”、“沙”等異譯。“什伐赤”是以突厥官號命名的一匹坐騎。

唐太宗的駿馬

什伐赤

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王世充於隋末唐初自稱鄭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時,王向竇求救,但都被李世民擊敗。

西面的第一駿名“颯露紫”,為李世民平王世充時所乘。牽馬撥箭者為丘行恭。

唐太宗的駿馬

颯露紫 昭陵六駿中唯一帶有附刻人像的作品

一般據唐太宗的讚語“紫燕超躍,骨騰神駿”,以”颯露紫“為輕捷如飛的純紫色駿馬。葛承雍先生認為,“颯露”一詞來源於突厥語,漢譯為“沙缽略” “始波羅”。“沙缽略”和“始波羅”常被突厥人用作為領袖的榮譽性稱號,並將其“勇健者”稱為“沙缽略”和“始波羅”,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颯露紫”應為“勇健者的紫色駿馬”。唐太宗有部分胡族血統,對胡族從心理上的排斥大概也少一些。

雕塑中的人物即丘行恭。史載其“善騎射,勇敢絕倫。……從討王世充,會戰於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虛實強弱,乃與數十騎衝之,直出其後,眾皆披靡,莫敢當其鋒,所殺傷甚眾。既而限以長堤,與諸騎相失,惟行恭獨從。尋有勁騎數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馬;行恭乃回騎射之,發無不中,餘賊不敢復前。然後下馬拔箭,以其所乘馬進太宗。行恭於御馬前步執長刀,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貞觀中,有詔刻石為人馬以象行恭拔箭之狀,立於昭陵闕前。”(《舊唐書·列傳第九·丘行恭》)

對丘行恭的救駕之功,唐太宗念念不忘。“行恭……數坐事解免。太宗每思其功,不逾時月復其官。”(《舊唐書·列傳第九·丘行恭》)不僅如此,還將丘行恭將拔箭的情形留在浮雕之上,此榮耀等同於“圖形凌煙閣”。

西面第二駿名“拳毛騧(guā)”, 為捲毛(羅旋狀)的黑嘴黃馬,故稱“拳毛”。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騧:黑嘴的黃馬。葛承雍先生認為, “拳毛”音源於突厥文“khowar,kho”,《北史》中稱“權於麾國”,故“拳毛”的標準對譯應源於“權於麾”。“拳毛騧”大概來自“權於麾國”或者是與“權於麾國”種馬雜交培培育的大良馬。

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討劉黑闥。雙方相持至武德五年,“黑闥潛師襲李世勣營,世民引兵掩其後以救之,為黑闥所圍。尉遲敬德帥壯士犯圍而入,世民與略陽公道宗乘之得出。……世民度黑闥糧盡,必來決戰,乃使人堰洺水上流……黑闥帥步騎二萬南度洺水,壓唐營而陳。世民自將精騎擊其騎兵,破之,乘勝蹂其步兵。黑闥帥眾殊死戰,自午至昏,戰數合,黑闥勢不能支。王小胡謂黑闥曰:"智力盡矣,宜早亡去。"遂與黑闥先遁,餘眾不知,猶格戰。守吏決堰,洺水大至,深丈餘,黑闥眾大潰,斬首萬餘級,溺死數千人,黑闥與範願等二百騎奔突厥,山東悉平。”(《資治通鑑·唐紀六》)這次戰鬥打得異常激烈,拳毛騧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於兩軍陣。

西面第三駿名“白蹄烏”,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一般從字面理解此馬為純黑色,四蹄俱白。葛承雍先生認為,“白蹄”二字來源於突厥語“bota”,意為幼馬或幼駱駝,是“少汗”之意。此應是一匹冠以突厥語“少汗”之名的坐騎。

唐太宗的駿馬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與薛仁杲將領宗羅睺對峙高墌,“相持六十餘日,仁果糧盡,其將梁胡郎等帥所部來降。世民知仁果將士離心,命行軍總管梁實營於淺水原以誘之。羅睺大喜,盡銳攻之,梁實守險不出;營中無水,人馬不飲者數日。羅睺攻之甚急;世民度賊已疲……遲明,使右武候大將軍寵玉陳於淺水原。羅睺並兵擊之,玉戰,幾不能支,世民引大軍自原北出其不意,羅睺引兵還戰。世民帥驍騎數十先陷陳,唐兵表裡奮擊,呼聲動地。羅睺士卒大潰,斬首數千級。世民帥二千餘騎追之……仁果陳於城下,世民據涇水臨之,仁果驍將渾幹等數人臨陳來降。仁果懼,引兵入城拒守。日向暮,大軍繼至,遂圍之。夜半,守城者爭自投下。仁果計窮,己酉,出降。”(《資治通鑑·唐紀二》)淺水塬一戰為唐王朝立足關隴地區的奠定了堅實基礎。


貞觀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幹遣使朝貢。獻良馬百匹。其中十匹尤駿。太宗奇之。各為制名。號曰十驥。其一曰騰雲白。二曰皎雪驄。三曰凝露白。四曰元光驄。五曰決波。六曰飛霞驃。七曰發電赤。八曰流金(馬+瓜)。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唐會要》卷七二)

:紫色馬。 馬+瓜同“騧”,黑嘴的黃馬。皎:白而亮。


唐太宗的駿馬

骨利幹為古部族名稱,在瀚海(今貝加爾湖)北。亦簡稱“骨利”。“骨利國居迴紇北方,瀚海之北。勝兵四千,地出名馬。晝長夜短,天色正臐,煮一羊胛才熟,東方已曙,蓋近日入之所也。”(《太平廣記》卷四八〇引《神異錄》)

貞觀四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唐太宗成為了一統華夷的共主,蒞中原撫四夷。當然,四方納貢,中央回賜也是不可少的,這還形成了特殊的“朝貢經濟”。

唐太宗馬上皇帝,征戰疆場,對馬有相當的情感,所以還為骨利幹進貢的十匹馬起了名字。這些馬的名字,是從顏色和速度方面命名。“翔麟”大概因這匹馬也是捲毛的緣故。這些名字會不會如昭陵六駿那樣也含有突厥文、波斯文、粟特文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意思,就要有賴專家研究了。

唐太宗的駿馬

***帶馬偏旁的字

馹:古代驛站專用的車,後亦指驛馬。駘:劣馬,比喻庸才;馬銜脫落。

附:幾匹馬共同拉車,在旁邊的馬。駕:把車套在牲口身上,使其拉動(車或農具)。

駒:少壯的駿馬;小馬。驍:好馬。駿:良馬。駔:好馬,壯馬。驕:馬壯健。驁:駿馬。

驥:好馬,比喻賢能。驤:後右蹄白色的馬;馬奔跑。

騤:〔騤騤〕馬強壯的樣子。騖:亂跑,奔馳。

駟:同駕一車的四匹馬;套著四匹馬的車。駢:兩馬並駕一車。駑:劣馬,走不快的馬。

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休息、換馬的地方,亦指供傳遞公文用的馬。駛:馬快跑。

騶:古代養馬的人(兼管駕車)。驫:眾馬奔騰。〔駸駸〕馬跑得很快的樣子。

驂 :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駕三匹馬。騍: 雌,專指馬和騾。 騎:跨坐在牲畜或其他東西上。

驌:〔驌驦〕古代良馬名。騌:同“鬃”。騸:割去牲畜的睪丸或卵巢。

唐太宗的駿馬

騂:赤色的馬和牛,亦泛指赤色。駱:黑鬃的白馬。駰:淺黑雜白的馬。驪:純黑色的馬。

騏:有青黑色紋理的馬。騅:青白雜色的馬。騮:黑鬃黑尾巴的紅馬。驃:馬快跑的樣子。

驄:青白色的馬。驄:青白色的馬。驏:騎馬不加鞍轡。驟:(馬)快跑。

驤:後右蹄白色的馬;馬奔跑。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