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為何項羽屢戰屢勝,卻最終讓處於弱勢的劉邦奪得天下?


為何項羽屢戰屢勝,卻最終讓處於弱勢的劉邦奪得天下?

前言: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有其定勢。秦漢之交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關鍵性時期,如果秦朝處理好了兩者之間的關係,也就無亡國之禍啦。但是秦朝沒有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反倒是更加激發了此矛盾,最後只能把這問題留給了後任繼承者們。

而後繼者們當中,自然要以項羽、劉邦為首。那為什麼最後是劉邦最終奪得了天下,而項羽卻佔盡了優勢而錯失了天下呢?讓我們分析兩者之間的區別,以便更好的知道其中的原因!

為何項羽屢戰屢勝,卻最終讓處於弱勢的劉邦奪得天下?

政治主張不同,導致決策失誤

秦末,天下大亂,掀起了"伐無道誅暴秦"的轟轟烈烈大起義,其中最突出就是楚國貴族項羽的項家軍和處於弱勢沛公劉邦。始皇帝出巡,項羽的叔叔項梁曾問項羽有何感想,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項梁頗為震驚,對項羽更加重用。而當時的劉邦,對於此景也曾說:"大丈夫當如此"。說明了兩人的志向是不同的。

項羽是楚國三大豪門之一的項氏少族長,代表著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他的政治主張還停留在以前的諸侯稱霸上,也就是制霸術。所以其一切出發點都是舊有格局所限。劉邦則不同,他是一亭長,是農民階級的代表,也是最底層的力量,被逼過當土匪,受過當時秦朝一統時,中央集權制的影響。更加渴望安定統一的局面。也符合當時的大一統的趨勢。所以他的政治主張是王道之治,也就是重新建立統一的王朝。而不是分散的諸侯割據政權。

項燕在兵敗自殺時,曾說出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也證實了他所說不假,最先起義的是出人,滅了秦朝的也是楚人,建立新政權的也是楚人。

滅秦之戰,出力苦戰的是項羽,各種苦戰,硬仗,都是他頂著,最著名的是鉅鹿之戰,把秦朝最後的主力軍滅掉。但最先入主咸陽的卻是劉邦。項羽就不理智啦,擺下鴻門宴,以地主自稱,公然不承認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分封諸王,又處置不對,導致眾人皆不服。

為楚漢之爭埋下了隱患,戰亂不斷,直至最終決定天下共主才停止。

為何項羽屢戰屢勝,卻最終讓處於弱勢的劉邦奪得天下?

戰術勝利掩蓋不了戰略性的失敗

項羽是個天生的將才,而不是帥才,打仗身先士卒,從無敗仗。但戰爭不是以勝利的多少而定,是以戰略的決定性勝利而結局。

楚漢爭霸四年,劉邦屢戰屢敗,再戰再百,劉邦也也曾不解,問用兵多多益善的韓信說:"你看我的軍事才能幾流",韓信十分恭敬的說:"陛下用兵當屬二流",這也是往誇大了說,劉邦又問:"那你的軍事才能幾流呢?"韓信非常自信地說:"微臣用兵,多多益善。"劉邦當時很是不悅。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後來韓信被殺的原因。畢竟是個有威脅的異性諸侯王,寢食難安啊。

但不管劉邦用兵有多麼差,但是戰爭越打越有利於漢軍一方,而項羽卻越打越疲弱,越被動。最後還落得個垓下被圍,眾叛親離的境地。

究其原因就是,項羽只想著固守他的江東故地,對已打下的其他地盤都還給原來的封王,出力不討好。而劉邦則是打下來的地盤都為己用,越打地盤越大,實力越強,掌控力越大。而且策略得當,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先易後難,由北向南佔領燕趙齊,由西向東攻打韓趙魏,兩面合圍江東,最終項羽戰略空間大大縮小,不得不敗。

為何項羽屢戰屢勝,卻最終讓處於弱勢的劉邦奪得天下?

過於注重武勇,輕於選賢任能

反秦起義,項羽作為後起之秀,充分發揮了貴族騎士風格,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凡事都讓他一個人辦妥了,個人能力太突出,導致目中無人,加之一連串的勝利,加大了自己的盲目與衝動。沒有政治常識與戰略意識。唯一有政治主張的人,也就是他的亞父范增,也因為中了敵人的反間計,導致自己唯一的智囊團也失去了,也徹底辜負了他的叔父給他留的政幹人才。

而原本佔據大勢,本來很多人才五與資源都集中在自己這邊,卻因為自己的自大,而導致很多人才因為無施展才華與抱負,紛紛另投他門。比如韓信,陳平。最後西楚霸王只剩下孤家寡人、眾叛親離的下場。與其說是個英雄,不如說是個失敗的政治家,時代大勢把他推到的峰口上。因自身的侷限性只能黯然收場。

與之相反,漢高祖劉邦是充分尊重人才的人,只要你有才,通通重用。這就使有各種才能的人都有了用武之地。盡己所能幹出一番大事。把劉邦這個團隊的實力發揮到最大效益。這就是劉邦的最大優勢也是最優秀的管理者。從而使自己始終成為這個團隊的領導核心。

成與敗都是各種原因累積疊加到一定程度,無法融通只能爆發的結果。強權的領導者造成了手下無能或有能力也展示的平臺。而懂得放權的領導者也給了手下極大的發揮空間,更有助於這個團隊的凝聚力。戰爭的最終勝利是一些列綜合體的終極碰撞。

再者,項羽太過於注重個人武力,剛愎自用,企圖以一己之力對抗以劉邦為首的整個集體智慧的力量。個人之力有限,而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

為何項羽屢戰屢勝,卻最終讓處於弱勢的劉邦奪得天下?

逆時代潮流而行,終被時代大勢所淘汰

楚漢之爭正處於中國奴隸制貴族階級與封建制地主階級之間的關鍵定型期,秦始皇只是初步確立的封建帝制國家的雛形,而這關鍵性的一戰,是決定中國命運與歷史進程的里程碑是的定鼎之戰。

不幸的是項羽的出身決定了其不可能背叛本階級的利益,導致代表著封建帝制大一統的劉邦集團最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並把中國帶到了一個新的巔峰。

人性的缺陷,只能作勢強弱轉換

項羽處事過於意氣用事,失去了很多先天優勢。為復仇,他屠親秦人的城,導致關中秦人對其極度敵視,失去了人心。而劉邦卻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最終贏得了關中父老的支持,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命運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看似不平等的事,卻有其他的東西再彌補。項羽沒有珍惜眼前優勢,又把握不了大勢,滅秦之後,又失去進取心。最後只能自食惡果。

結語:項羽敗在時代大勢下,非個人能力所能挽救。不明時事,逆勢而為。終免不了敗亡之結局!

舊有的奴隸主貴族思想無法跟上封建大一統的最新形勢。歷史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或停滯。先天的侷限性,本就處於思想的劣勢。決策不明,導致人心不一。人生也是如此,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人生抉擇,如果選擇不對,在努力也是枉然。關鍵性的抉擇影響一生的命運。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改變一生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