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桃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最喜歡的水果之一。除了鮮食外,還可以加工成桃脯、桃醬、桃汁、桃乾和桃罐頭等,具有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加上桃樹具有結果早、豐產穩定性能好,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太嚴格,栽培管理容易等特點,和栽培蘋果、梨等其它落葉果樹相比較,能更快更易獲得經濟效益,因此特別受到栽培者的青睞。我國除黑龍江省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桃樹栽培,總面積和總產量都居世界第一。

大家都買過或者去果園摘過桃子,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有些果實表面很多黑色斑點甚至皸裂,商品率低。我想無論是買桃子還是摘桃子,大家都會挑選那些果個大,形狀端正,果皮鮮亮的果實,而不是這些帶有黑點的果實。其實桃子果實表面黑點成片,皸裂,是桃樹上常見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桃產區都有發生,那就是桃樹黑星病,也叫做桃瘡痂病,由於發病部位在果肩,果農稱其為“黑屁股”。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圖1 桃黑星病,果肩成片黑斑,皸裂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化以及栽培管理和防治措施不到位,桃樹黑星病發生逐年加重,一般果園發病率在10%-30%,嚴重果園發病達到40%-60%。由於黑星病潛伏期長,前期果實比較小,病斑不容易被發現,農民忽視防治,後期症狀顯現時很難控制。加上農民用藥的盲目性,導致用藥效果差,造成商品率大大下降,樹體營養生長衰弱,抗逆性下降,嚴重影響桃的經濟效益。

今天我們從引起桃樹黑星病的病原菌、不同部位發病症狀、流行爆發規律以及高效防治這4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夠對桃農合理使用殺菌劑,科學防治桃樹黑星病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引起桃樹黑星病的病原菌及其特點

引發桃黑星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真菌嗜果枝孢菌(圖2),其有性世代為子囊菌亞門嗜果黑星菌,暗褐色具分隔的彎曲分生孢子梗最多分枝一次,並單生或成短鏈狀產生無色或淺橄欖色的橢圓形或瓜子形單胞或雙胞分子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內上部單列,下部單列或雙列。

嗜果枝孢菌的分生孢子在乾燥狀態下能存活3個月,在2-32℃的溫度範圍內都可正常發育,10-32℃間分生孢子均可萌發,桃、梅、杏、李、扁桃、櫻桃等核果類果樹都可成為其寄主。病原菌以菌絲體在桃樹枝梢的病部或芽的鱗片中越冬,第二年春季4-5月,25℃左右開始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或霧傳播,在孢子萌發適溫20-27℃條件下,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經過40-70天左右的潛育期,直接表現出病症。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圖2 嗜果枝孢菌

二、桃黑星病的發病症狀

桃黑星病主要危害果實,也能侵染葉片和新梢,不同部位,發病的症狀不同。

1、果實發病症狀

果實染病,初期多發生在肩部,產生暗綠色圓形小斑點,後逐漸擴大,呈略突起的黑色痣狀斑點,直徑 2-3mm,病斑表面長有黑色黴狀物,病斑一般不凹陷;嚴重時, 病斑連片,果面粗糙;近成熟期病斑變為紫黑色或紅黑色。

但病菌擴展一般僅限於表皮組織,即使表皮因死亡而停止生長,但發病後果肉仍可繼續生長,因而病果常發生“生長性”的龜裂現象,呈瘡痂狀,此種裂果較細菌性黑斑病造成的裂果淺,一般不引起爛果。當果梗染病時,病果常會早期脫落,喪失經濟價值。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圖3 黑星病侵染果實症狀變化

2、枝梢發病症狀

枝梢染病,最初在表面產生邊緣紫褐色、中央淺褐色的橢圓形病斑,大小3-6mm;後期病斑變為紫色或黑褐色,稍隆起, 併產生流膠現象;翌春病斑變灰色,表面密生黑色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叢。病斑只限於枝梢表層,不深入內部,病斑下面形成木栓質細胞,表面的角質層與底層細胞分離。但有時形成層細胞被害死亡,枝梢便呈枯死狀態。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圖4 黑星病侵染枝梢症狀變化

3、葉片發病症狀

葉片染病,最初多在葉背面葉脈之間出現灰綠色病斑,之後正面相對應的病斑亦為暗綠色,隨後轉紫紅色並乾枯穿孔。一般病斑較小,很少超過6mm。在中脈上可形成長條狀的暗褐色病斑,嚴重時可引起落葉。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圖5 黑星病侵染葉片症狀

三、桃黑星病流行爆發規律

病原菌一般在第二年4月下旬-5月中旬降雨後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借風雨傳播。5-6月份為葉、梢病害盛發期,病菌侵染果實時,潛育期可達40-70天,一般6月初果實開始發病,6-7月份為盛發期,該病的發生與氣候,果園地勢,栽培管理及品種有關。

早熟品種處於乾燥環境中的桃園較不易發病,而處於地勢低窪、定植過密或樹冠鬱閉的晚熟品種桃園,在春夏季節多雨潮溼環境中較易發病,特別是春季和初夏及果實近成熟期的降雨量是影響該病發生和流行重要條件,此間若多雨、潮溼易發病,此後盛夏期果實也進入發病盛期。

四、桃黑星病高效防治措施

桃樹黑星病的爆發,跟品種、氣候、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相關。建議農民以農業防治為主,搞好黑星病的預防工作,發現病害,及早採取措施,科學選用殺菌劑進行防治。

1、農業防治

在因地制宜選栽種植早熟抗病品種的基礎上,加強桃園栽培管理, 注意雨後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樹體健壯。

1.1 合理修剪和負載

重視夏季修剪,加強內膛修剪,去除密擠、徒長的內膛枝,疏除外圍過密過旺直立生長的枝條,促進通風透光,降低果園溼度,創造不利於黑星病發生的環境條件,以減發病;5月份以未結疏除未結果枝條,回縮過長的無果枝為主,剪除過多的嫩梢,對旺枝進行摘心。6-7月,及時對徒長枝和生長過高的枝條,留1-2條副梢進行剪梢,無副梢的留10釐米左右剪梢。

秋末冬初結合修剪, 認真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殘樁, 集中燒燬或深埋;生長期剪除病枯枝, 摘除病果,防止再侵染。

合理負載,根據樹齡和樹勢留果,早期適當蔬果、定果、均衡掛果量,克服大小年,防止果樹早衰。

1.2 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中微量元素肥

秋季施基肥,建議以有機肥為主,搭配施用複合肥,以及鈣肥、硼肥;生長季節,結合病蟲害的防治,噴施磷酸二氫鉀,流體硼肥等,增強桃樹的抗病性,保花保果。幼果期開始,可以連續2-3次噴施有機螯合鈣肥,不僅能夠促進果實膨大,最主要的是能夠減少生理病害,提高果面的光亮度,提高桃子的甜度,提高桃的商品率。

1.3 其他農業措施

4-5月,持續陰雨天氣 ,及時做好果園排水及田間除草,降低田間溼度,改善田間生態環境;提早套袋,尤其是中晚熟品種,可以起到防病蟲,保果面,防日灼的作用。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2、化學藥劑防治

目前,化學藥劑防治仍然是農民防治桃樹黑星病的主要手段,生長期防治黑星病,建議大家交替使用以下殺菌劑,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2.1 休眠期清園

桃樹冬剪後和萌芽前,可以用毒死蜱800-1000倍加80%硫磺水分散劑600-8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1500倍噴霧或用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全園淋洗式噴霧,以滅殺越冬病菌,降低越冬菌源量。

2.2 生長期防治

田間農藥試驗結果表明,謝花後至套袋前是防治桃瘡痂病的最佳時期,注意交替使用或復配使用。

提前做好預防保護,在落花後半小時,即花萼從幼果脫落時、幼果期可以用70%的丙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每隔10-15天,交替使用2-3次次,防效可以達到90%。

關鍵時期及時噴藥防治(在套袋前、幼果膨大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5%戊唑醇微乳劑 2 500倍液、30%己唑醇懸浮劑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50倍液、 25%嘧菌酯懸浮劑18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一次,交替使用2-3次。

施用三唑類藥劑氟硅唑、戊唑醇、烯唑醇對桃果實大小有一定影響,但對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響不大,建議施用此類藥劑時應避開幼果期,或

避免連續使用

桃果表面黑點成片、皸裂,商品率低,減產50%,黑星病防治請了解

小結

桃樹黑星病是桃樹上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不僅導致落果,影響產量,而且留下來的果實,被病菌侵染後也會出現黑點,皸裂,嚴重影響桃子的產量和品質。黑星病的爆發流行,最主要是與降雨相關。因此,農民在防治桃樹黑星病的過程中,遇到降雨較多的年份,一定要經常關注果樹生長情況。否則,一旦爆發,則很難控制。

大家在用藥防治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切忌使用單一藥劑,一定要復配或交替使用。當然,隨著對黑星病的研究深入,目前出現了一些生物農藥,比如“天然植保”、放線菌7310菌株分離提取的抑菌黴素A17,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遠遠防治的目的。

雖然桃樹黑星病在生長過程中一旦爆發很難控制,但是並非不可控,一定只要預防做得好,防效可以達到90%,再輔以噴藥+葉面肥,則可以有效防治桃樹黑星病,實現增產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