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紀曉嵐在清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譚譚再回首


紀昀這個人為現代人所熟悉大概率是因為鐵齒銅牙紀曉嵐這個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受這電視劇影響,不少人真的以為紀昀是一個高大英俊的翩翩美男子,還非常的能言善辯,和乾隆皇帝關係極好。



但這都是偏見,刻板的受到電視劇的誤導,這些年來,由於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和珅的實際地位,因此倒是不再有人把紀昀和和珅來做對比。

紀昀年少有為,年紀輕輕的就很有才名,也因此養成了容易驕傲自滿的性格,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當中的鄉試,直接中了第一名解元。向來對自己才學極度自信的紀昀果然飄了,覺得這科舉考試也不過如此,像他紀昀這樣的人,取得功名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簡單,但現實狠狠地給了他一棍子,讓他冷靜了下來——會試沒有通過。

會試沒有通過對於紀昀來說打擊還是很大的,紀昀很不能理解考官為什麼不讓他通過,像他這樣優秀的人才怎麼可能會被會試給刷掉呢?曾經不可一世驕傲自負的紀昀經過這場挫折後變了,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在紀昀看清自己的弱點之前,紀昀人生的又一大挫折降臨了。


紀昀在這個心情最低落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了鑽研考試,而轉向去守孝。紀昀守孝結束後,端正心態後,果然是一路順風,連過會試和殿試,正式取得了在大清國做官的資格。 由於紀昀富有才名,被選派翰林院,在翰林院紀昀學習到了很多以前沒學過的知識,同時他也很用心的在為皇帝陛下修書編輯東西,後來皇帝陛下查閱的時候都說好。

既然皇帝陛下都說好了,那還有什麼說的,當然是大大的有前途啊……什麼前途?當然是去繼續修書啊——於是紀昀一頭扎進了翰林院國史館,成天忙著編輯修改各種典籍與藏書,這麼一個文化人形象的紀昀沉迷於學術,加上本身形象就欠佳,看上去猥猥瑣瑣,一點和所謂的高大英俊風度翩翩扯不上關係。

紀昀這樣的專業文化人的形象深深被皇帝看在眼裡,於是繼續任命紀昀主持修四庫全書——依舊是他最喜歡以及最習慣的圖書編輯和修訂工作——業務水平太熟練了,專業學者人才,正好是適合他的崗位。


乾隆皇帝活了八十多歲,是有名的長壽皇帝,按這個標準,紀昀顯然也是長壽大臣,而且由於紀昀比乾隆皇帝要小,所以在乾隆皇帝駕崩後,紀昀依舊活的生龍活虎。

在乾隆之子嘉慶皇帝在位的時候,因為他紀昀是這種前朝老臣而且屬於特別擅長修書編輯的這麼一種專業技術人才骨幹——主持修完了四庫全書,嘉慶給紀昀升了官,紀昀終於在嘉慶年間,也成了朝廷裡面數一數二的大佬了——被加了尚書銜,當然了這種所謂的大佬,名譽上的更為主一點,雖然算六部最高長官之一,但紀昀已經風燭殘年了,而且是在禮部這種清貴的衙門或者兵部這種有名無實的衙門,之後嘉慶皇帝聽說紀昀年邁極了打算退休的時候,又給紀昀上了榮譽稱號“太子太保”,所以總得來講嘉慶朝對待曾立下各種修書功勞的紀昀還是很棒的。


我們可以看看紀昀最後那段日子身上的官職屬於什麼級別——兵部尚書換算到現在就是國防部部長,但是由於清朝中央設軍機處,地方設有總督,兵部更多時候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機構,所以我們換算到現在應該屬於國防部名譽部長、軍事高級顧問;至於禮部尚書,禮部尚書類似於外交部部長,對於搞了一輩子學術研究的紀昀這個職位也是一個非常適合養老的職位,因為在清朝禮部尚書一般情況下都非常清閒。

至於最後紀昀退休之前的加官那屬於榮譽稱號,相當於現在的軍銜認定——太子太保的加官相當於現代的上將軍銜,極為榮華了,但始終沒有握有實權。


夏目歷史君


紀曉嵐一輩子在官場混得也不差,只是跟和珅比要差得多,但其實紀在乾隆的最後十年的官也不小,也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種官場小角色啦。我們梳理一下他的官場經歷,並把和珅的時間線放到紀曉嵐的時間上對比一下。

  • 紀曉嵐的書法《臨聖教序》,還別說跟乾隆的招牌書法“麵條字”神似


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參加鄉試,考了第一名,成了舉人。但過了七年才真正走進官場的大門,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才考中進士。這一年算是他進入官場的開始。

考中進士後,他長年在“翰林院”為官,從庶吉士(翰林院實習生)做到編修(正七品)。翰林院是從二品單位,職能和地位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策研究室(正部級),編修相當於中央政策研究室正處級研究員。翰林院的頭頭是“掌院學士”(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紀曉嵐雖然是靠翰林院起家的,不過一輩子沒當過掌院學士,反倒是和珅當過這個官。

  • 清代翰林院的佈局圖


他在翰林院差不多幹了十四年,才有了真正的升官,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當上了翰林院的侍讀學士(從四品),相當於中央政策研究室某政策研究局局長(正廳局級)。但是這一年乾隆搞反腐,準備辦兩淮鹽運使(東南鹽業總公司總經理)的盧見曾貪汙案,紀曉嵐跟盧見曾是姻親,辦案期間他給盧通風報信,事發後被罷官流放烏魯木齊。這下子十幾年的官場努力化為烏有了。

三年後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紀曉嵐回到京城,重新從翰林院編修幹起,但這回他運氣比較好,當時乾隆正在搞大型文化工程“四庫全書”的編輯工作,於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紀曉嵐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負責“總辦”四庫全書事宜,幾年下來,深得乾隆賞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庫全書工程初步完成,乾隆非常高興,下令要嘉獎紀曉嵐。於是在第二年(1782年)他獲得官場上的第一次真正的晉升,出任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


  • 四庫全書:l四庫全書可不是紀曉嵐寫的,他一輩子幹的事只是給四庫全書編目,然後給每本書寫一個簡介



紀曉嵐在這段時間剛剛開始春風得意,不過這個時候整個清朝最得意的人是和珅,他在這時出任戶部尚書(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財政部部長),同時還兼任四庫館正總裁,比只是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的紀曉嵐地位高,而且還是紀的實際業務工作(編四庫全書)的頂頭上司。

  • 四庫館的正總裁居然是和大人,你叫老紀情何以堪!


當上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後,他在開始在官場上真正有了存在感了,並且從此一路高升。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後來他又轉任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地位高,已經進入國家領導人行列,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了,乾隆的最後十年,他基本上就在這兩個職位轉來轉去。

  • 穿著一品文官補服(仙鶴)的老紀


紀曉嵐在禮部尚書(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和左都御史(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上面打轉的十年,和珅則開了掛的升官,官至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管吏部、戶部,封三等忠襄伯。這時的和珅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並主要分管全國的人事和財經工作。

不過,嘉慶時代,紀曉嵐成了朝廷裡少有的幾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嘉慶十年(1805年)他做到了人生的最高官職——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不過一個月後他就病死了。


只愛潘多拉


紀曉嵐與和珅都是名符其實的官二代,紀曉嵐是姚安知府(地級市市長)紀容舒之子,而和珅是副都統(省軍區副司令員)常保之子。


乾隆十九年,紀曉嵐高中殿試二甲第四名,入選了翰林院庶吉士,這個官職職責是給皇帝寫寫詔書、講講經史古籍等,相當於現代的主席秘書處的一位文秘。這一年和珅四歲。

乾隆二十四年,紀曉嵐升任功臣館用總纂(類似文史館長),這時和珅父母皆已去世,差點和哥哥一起被趕出家門。

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隨乾隆南巡,被提拔為福建提督學政(教育部巡視員),雖然官職不高,但待遇槓槓的,到了福建同督撫平級。

乾隆三十三年,紀曉嵐流年不利,年初好不容易外放到貴州做知府(地級市市長),後因給貪官通風報信而發配邊疆。

而此時的和珅正春風得意,找到一個大靠山——成了直隸總督馮英廉的孫女婿。


乾隆三十六年,在勞改營待了三年的紀曉嵐,被召回京城編書,兩年後被重新啟用,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央企執行總裁)。

和珅此時已是三等侍衛(警衛部隊師長),兼任粘杆處侍從(安全局處長)。

乾隆四十四年,幾經挫折的紀曉嵐終於做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官——擔任吏部侍郎(組織部副部長),不過乾隆認為紀曉嵐不適合做官,僅幹了一年又被調去編書。

這段時間和珅有過一段低潮,因貪贓枉法、徇私舞弊收到處罰,一度調到崇文門收稅。不過他後臺硬,很能混。


僅一年時間因查處李侍堯案立了大功,升任御前大臣。重新回到了乾隆身邊,和珅如魚得水,有“馬屁神功”護體,前途頓時一片光明。

同年和珅升任領侍衛大臣(警衛部隊副司令)兼四庫全書正總裁(央企董事長),成了紀曉嵐的頂頭上司。

和珅和紀曉嵐保持了十六年的上下級關係,相處的十分融洽。紀曉嵐風趣幽默、善於溜鬚拍馬,很合和珅的胃口。

不過和珅也待他不薄,紀曉嵐有“每日御女五次”的習慣,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沒有機會回家,每天精神萎靡不振。


和珅很體恤下屬,將實情上奏後,乾隆賜了兩名宮女給紀曉嵐。

嘉慶繼位後,和珅成了太上皇乾隆的代言人,權力達到了頂峰。

紀曉嵐在這四年時間裡,也到達了人生最風光的時刻。分別擔任過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左都御史(紀委一把手)、吏部尚書(組織部部長)、協辦大學士(國家副總理)。

和珅倒臺後,紀曉嵐也就回閱微草堂養老了。嘉慶十年,紀曉嵐於家中病逝,享年82歲。嘉慶帝親自寫祭文,予諡“文達”。



花木童說史


紀昀,字曉嵐(1727-1805年),河北滄州人,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1754年中進士,服官50餘年,曾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加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嘉慶皇帝讚譽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紀曉嵐以才名世,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他日坐書城,長達16年之久,《四庫全書》堪稱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和《紀文達公遺集》一部傳世。

圖為紀曉嵐畫像。

1773年,紀曉嵐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相當於現在副部級國家圖書館館長,但《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是個臨時職務,並沒有品級,紀曉嵐因為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貪汙案受牽連,這次擔任總纂修官算是將功補過了,個人估計在四品官左右。

圖為紀曉嵐故居,大門口。

紀曉嵐大半輩子都在編書,《契丹國志》、《八旗通志》等都是他主持編撰的,歷任從一品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教育部長;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滿官為從一品,漢官為正二品,最高人民檢察院正部級檢察長,不過現在檢察長是高配副國級的。

堂內畫像是紀曉嵐,旁邊寫著“閱微草堂主人”。

1796年嘉慶登位,紀曉嵐總算入閣了,任從一品協辦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中央委員,加封太子太保,這是從一品級別的榮譽,此時紀曉嵐已經70歲了,這是紀曉嵐最高的官,但還是處於權力中心邊緣,想當年和珅是內閣大學士,那可是權力中心。

圖為滄州的紀曉嵐墓,碑文是嘉慶皇帝寫的,碑身為原物。

紀曉嵐死後,嘉慶皇帝給他賜諡號“文達”,雖然只有功勳卓著的人皇帝才會賜諡號,但是文臣諡號排名,前面還有文正、文忠、文榮、文清、文襄等,文達只能排13個,算是很靠後了。劉統勳死時,乾隆賜諡號“文正”,為最高級別,朱珪、曾國藩、李鴻藻都是文正,索尼、林則徐、李鴻章都是文忠。


圖文繪歷史


電視劇誤導人,莫過於清宮戲。清宮戲誤導人,莫過於紀曉嵐。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牛的上天,溜的飛起,一張嘴能言善辯,油嘴滑舌,不但整天把和珅搞得灰頭土臉,甚至連乾隆都不放在眼裡,放在現實中早就灰飛煙滅了。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和珅、紀曉嵐官職如何。

紀曉嵐,最高職務是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最高品級是從一品,但這些大多是他在晚年在嘉慶年間所任,時間很短,毫無治績。紀曉嵐在乾隆年間曾因為兒子犯法,受到牽連被降官三級,後來才逐漸恢復到禮部侍郎兼內閣學士,從二品。

這裡的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左都御史相當於最高檢察長,吏部尚書相當於中組部部長,但紀曉嵐缺乏政治才幹,這些職務基本上只是走個過場。

和珅,最高職務有N多個,先後或同時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封一等忠襄公,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

和珅這些職務簡單來說就是既管幹部、財政,又管司法、外交,還管皇帝一切內務、皇宮安全,同時執掌皇帝的幕僚班子、軍隊和軍政事務,比後來的李鴻章之流牛得多。

和珅不是皇室宗親,他的背後也沒有家族勢力,他的崛起完全是靠著乾隆的寵信,做官做到了滿人的極致,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

大家不要小瞧從一品和正一品的差別,清朝實行滿漢官制,滿人和漢人同朝為官,六部尚書既有漢人,也有滿人,但六部尚書只是從一品,能做到正一品的漢人屈指可數,紀曉嵐就是再活100年,再修一本《四庫全書》,也到不了正一品,因為他沒有其他功勞。

最關鍵的是,紀曉嵐與和珅的實權是天壤之別。

紀曉嵐雖然混到了從一品,但他一生的精力基本上都在修書,特別是修《四庫全書》,手裡一點實權都沒有,而且現實中的紀曉嵐並非伶牙俐齒之徒,也缺乏政治才幹,只是文才出眾,乾隆出於籠絡天下讀書人的需要,才讓他當了《四庫全書》的總纂官,而紀曉嵐的頂頭上司就是《四庫全書》總裁官和珅。

根據史料記載,紀曉嵐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修《四庫全書》上,基本很少參與政事,偶爾多嘴給乾隆提過意見,乾隆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臭罵了一頓。

比如有一次,紀曉嵐認為皇帝南巡勞民傷財,出言勸阻,乾隆立刻翻臉,罵道:

“好你個紀曉嵐,朕不過看你文采斐然,才讓你擔任《四庫全書》總編官,你不過是朕豢養的一名歌妓娼優,竟敢妄談國事!”

一句話就暴露了紀曉嵐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也暴露了前朝統治者籠絡漢文人的險惡用心。

和珅呢?他確實是對乾隆忠心耿耿,但乾隆對他的依賴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晚年時,身體狀況不佳,每天上朝都讓和珅站在自己和嘉慶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聽懂明白乾隆說什麼,然後把乾隆的命令傳下去,至於說的是真是假,朝臣也是真假難辨,清朝官員私下裡都把和珅叫做“二皇帝”,形同攝政王。

形同傀儡的嘉慶不能對乾隆怎麼樣,只好把憤怒轉移到和珅頭上,乾隆一死,和珅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嘉慶帝歷數和珅的二十條大罪,賜和珅自殺,然後下旨抄家,這一抄就抄出了貪官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白銀8億兩。

最後再爆一個猛料,真實的紀曉嵐平生有三大愛好——菸袋、肥肉和女色,他無煙不歡,無肉不歡,無色不歡,每頓飯都離不開大魚大肉,而且龍精虎猛,每日必御三女。

綜上所述,紀曉嵐是被乾隆豢養的高級寵物,和珅卻是乾隆最信賴的忠臣,兩個人的實權差距遠比品級差距遙遠得多,《鐵齒銅牙紀曉嵐》只是意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還是那句老話,電視劇不能當歷史看!真實歷史中的紀曉嵐與和珅,地位差距很大,更不存在“打情罵俏”的機會。

歷史上的紀曉嵐最高官職為禮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至於太子太保這是個虛銜),這個不小了。再清朝官制裡面,各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那都是從一品。基本上算是進入到權力中心了。

其中禮部尚書咱們都知道,相當於外交加宣傳部長,協辦大學士則就是替補委員,因為再起上面,還有著大學士。

說實話,這個官兒與和珅比起來,那還真不夠看!

從和珅的履歷表裡隨便拿出來幾個都比這厲害,比如領侍衛內大臣、領班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個個都是正一品級別。

其中差距最為明顯的兩個地方,一個是軍機處,一個是內閣。

再清朝,權力中樞是軍機處與內閣,其中軍機處是重中之中,能進軍機處的都是朝中超級大員,可紀曉嵐沒進去過。還有就是內閣,雖然紀曉嵐的協辦大學士也是屬於內閣之列,但“協辦”二字說明起僅僅只是負職,當不得大權。

而咱們的和珅,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清朝這就是位極人臣了,相當於宰相!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更值得一提的是,紀曉嵐是個文官,其主要成就是編纂《四庫全書》,長期擔任《四庫全書》總纂,而和珅則恰好當過四庫全書正總裁,乃是紀曉嵐的頂頭上司。

這還僅僅只是官位上,人家和珅不僅僅是權臣、更是近臣,像他的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總管等職位,一個掌管皇帝安全、一個掌管皇帝之財富,那都是皇帝心腹才有資格擔任。


最重要的是,和珅有爵位,一等忠襄公,一等公爵乃是清朝功臣之最高爵位,而紀曉嵐沒有爵位!

所以,二人地位差距很大!事實上,電視劇中紀曉嵐與和珅的那種關係,在真實歷史中,是不大可能會出現的。除了前面所說的職位差距以外,二人的仕途生涯也很少有聯繫。

首先,紀曉嵐要比和珅大20幾歲,其在乾隆面前玩兒學問的時候,和珅還是各小孩兒。而當和珅開始逐漸成長起來,紀曉嵐又已經在官場沉寂。乾隆三十三年,那年和珅十八歲,剛剛結婚,紀曉嵐因盧見曾案牽連獲罪,發配新疆。

回來後,就基本老老實實的修書編纂,專研學術,很少接觸政治。而和珅就不一樣了,平步青雲,一路高歌猛進,短短十數年,便成為了乾隆面前的大紅人,朝中重臣。

二人生涯,基本少有糾葛,即使會在一起聊天。估計也是因為《四庫全書》,大家一起開開會啥的。畢竟和珅是主官,紀曉嵐是總編,二人在這個工作上,多少還是有些共同語言的。

總的來說,歷史上的紀曉嵐,不是小角色,但與和珅比起來,那就有些不值一提了!


白話歷史君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作者,曾任《四庫全書》總撰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按照滿清的官制,文官最高職位是大學士、軍機大臣,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也是從一品。太子太保是榮譽加銜,從一品。紀曉嵐最高職務是尚書、協辦大學士,從一品,比起和珅差了一截。和珅官居大學士、軍機大臣,因此可尊稱為“中堂大人”,紀曉嵐還不夠格。

當然,從一品也是大大的大官。要知道,滿清的總督才正二品,加銜右都御史、兵部尚書,才成為從一品。巡撫加銜才正二品。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位高權重,但一輩子才混了個協辦大學士。因此,紀曉嵐無疑是高官高官高高官。

如果套用現在的體制,紀曉嵐應該是政治局委員(協辦大學士)兼中宣部部長(禮部尚書),妥妥的副國級。



江南俗士1972


《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據中紀曉嵐與和珅的演義純粹是為了博得大家一樂,歷史上真實的和珅官職可是嚇死人的。

  • 和珅可是清朝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掌鑾儀衛事大臣、《四庫全書》總纂官等十來個職務。

  • 紀曉嵐官至禮部侍郎、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等職位。

因此,兩人的職位差了十來個,論才學,和珅是文淵閣大學士,而紀曉嵐沒當一天的大學士,後來的“協辦大學士”只是他臨死前嘉慶為了安慰他賞賜的。

而所謂的太子太保只是光有頭銜沒有實權,但和珅可是手握實權、權侵朝野的大人物,再這樣的等級差距下,紀曉嵐別說跟他鬥嘴,連見一面都很難。

下面來看下,紀曉嵐所擔任的官職對現在的職位。

從一品(副級)

太子太保:人大、政協之類的副職。(榮譽官職,無實權)

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

督察員左都御史:檢察院副監察長。

禮部侍郎:教育部、文化部、宣傳副部長。

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

和珅官職對比

正一品(正級)

文淵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

領侍衛內大臣:北京軍區司令。

掌鑾儀衛事大臣:中央機關事務局、安全局長。

吏部尚書:組織部長

戶部尚書:財政部長

刑部尚書:政法委員會委員長

理藩院尚書:外交部長

領軍機大臣:國家委員

還有許多官職就不一一列舉了。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紀曉嵐的官職多是文職,只有一個兵部侍郎(還是副級),而和珅的官職顯然比紀曉嵐檔次高的多了。外交的、財政的、軍事的等等他都是一把手,所以說電視劇那些看看就可以了,別當真。

如果歷史上真的紀曉嵐敢跟和珅鬥嘴,那麼不出兩天紀曉嵐絕對下臺,我覺得“鐵齒銅牙”這個稱呼也應該非和珅莫屬,文淵閣大學士的頭銜可不是誰都能戴的,並且和珅還精通滿、漢、蒙三種語言,其能力之大,曠古爍今。

紀曉嵐這個人是被電視劇吹捧高了,歷史上的紀曉嵐確實好色,連取了八方姨太太,這或許跟他的愛吃肉有關。而其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的故事,一大部分是男女閨房之事,毫無下限,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好色有關,還有一部分是虛構的妖魔鬼怪之流,這是他想通過這些故事來折射當時世道的黑暗面。

所以,紀曉嵐不是鐵齒銅牙、也並非電視劇上演的那麼完美,官職更是比和珅差了一大截。而和珅不管是長相、學識、情商、能力等都完勝紀曉嵐,難怪很多人說,小時候看《鐵齒銅牙紀曉嵐》很喜歡紀曉嵐,長大後想當和珅。


大國布衣


清朝的時候,紀曉嵐做的官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屬於從二品官員,無論是他擔任的禮部侍郎,還是兵部侍郎都是如此。

紀曉嵐這個禮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大致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長或者國防部副部長。注意紀曉嵐擔任的都是副部長。

要說這個官也是部級官員了,應該不小了吧。要是和五品、六品官員來比,紀曉嵐的官職確實不小。

但是,大家都願意拿他和和珅相比。

若是拿紀曉嵐和和珅相比,兩個人簡直就不能比。

要知道和珅是一品大員,內閣首輔大學士,這個官職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的職位。你說副部級的紀曉嵐怎麼可能和和珅相比。

受張國立影視劇的影響,大家印象之中,紀曉嵐和和珅是同一時代人,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紀曉嵐比和珅年長三十多歲,也就是說,紀曉嵐都功名在身的時候,和珅還是一個穿開襠褲的小屁孩。

但是,因為紀曉嵐是漢人,和珅是滿人。

所以,兩個人在升官之路上,走起來就有了差別。

紀曉嵐可以說是漢人之中最為聰明的,和珅是滿人之中最聰明的。

但是,滿人出身的皇帝,更喜歡重用自己的族人。這就是為什麼和珅比紀曉嵐小,官卻比紀曉嵐做的大的原因。

紀曉嵐在乾隆帝朝當官的時候,主持過幾年的全國高考事業。所以,紀曉嵐的門生,真的是遍佈天下。

因為主持高考事業,是需要經常往外地出差的,所以這就意味著紀曉嵐不是經常能見到皇帝的。

因為不在皇帝身邊辦事,所以他的官職升的也沒有那麼快了。

後來,因為親家盧建增兩淮鹽運使貪汙案,紀曉嵐被捲入到當中,並且被乾隆帝給貶到了新疆。

若是沒有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紀曉嵐可能就會老死在新疆了。

因為紀曉嵐是劉統勳的門生,所以,在乾隆帝要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劉統勳就把自己的門生紀曉嵐給推薦給了乾隆。

紀曉嵐大難不死,就是這樣再次來到京城當京官的。

來到京城紀曉嵐作為《四庫全書》的主編,他的上司就是和珅。當然紀曉嵐是因為編纂《四庫全書》而名留青史的。

後來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還把嘉慶給扶持到了皇帝的位置上,並且輔佐了嘉慶皇帝有幾年的光景。

當然嘉慶上臺後,就把和珅給抄了家,並且和珅還被刺死了。

所以說官當的大,有的時候也不是什麼好事。


回望歷史的青年


紀曉嵐,乾隆年間名臣,30歲考中進士,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入仕,82歲因病逝世。

在這52年的宦海生涯中,紀曉嵐擔任過很多官職。所以這裡容我一一介紹。

1754年,紀曉嵐參加會試,中第二十二名,之後的殿試,中二甲第四名。後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皇帝近臣,負責替皇帝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庶吉士類似於現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同年紀曉嵐升任為翰林院編修,位列正七品,負責文獻編撰事宜。同庶吉士一樣,編修也類似於現在的政策研究生研究員。

1758年至1761年,紀曉嵐歷任英武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總纂就是負責國史、實錄等官修書編撰的。總纂類似於現在的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1762年,紀曉嵐被授予“提督學政”一職,負責視學福建。提督學政就是負責前往指定的省份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當時紀曉嵐就是負責福建的提督學政。提督學政類似於省教育廳廳長與高考巡視組組長的結合體。

1768年,紀曉嵐被授予貴州都勻知府一職。都勻知府就是都勻一府的最高民政長官。都勻知府類似於現在的都勻市市委書記。



同年四月,因乾隆皇帝認為紀曉嵐在地方施展不出他的才華,於是將他留在身邊聽用,並改任侍讀學士,位列從四品。侍讀學士就是皇帝的顧問,並同時負責校勘書籍事宜。侍讀學士類似於現在的中顧委委員。

同年五月,紀曉嵐因陷兩淮鹽政盧見曾一案被革職查辦,七月流放烏魯木齊。1771年,因劉統勳的幫忙,得以被調回京城,任校秘書。校秘書一職是何官職,清史並不交代,想來應該是修書一類的不常設的職務。



1773年,紀曉嵐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1774年,因其子犯事紀曉嵐被連貶三級。1776年,再次升任侍讀學士,並擔任負責看護、整理、晾曬《四庫全書》的文淵閣直閣事。文淵閣直閣事類似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管理員。

1776年至1782年,紀曉嵐歷任太子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太子詹事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內務服務,現在無可比較的職務;內閣學士,就是皇帝的顧問,內閣學士類似於中顧委委員;禮部侍郎是禮部的副長官,禮部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的機構,禮部侍郎類似於現在的教育部副部長,兼外交部副部長;



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長官,兵部是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的機構,兵部侍郎就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1783年至1795年,紀曉嵐歷任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長官,掌監察、彈劾及建議事宜,遇有重大案件,則會同刑部、大理寺進行審理,左都御史類似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兼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禮部尚書就是禮部的最高長官,類似於現在的教育部部長,兼外交部部長。



1796年至1803年,紀曉嵐歷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就是兵部最高長官,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吏部尚書就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類似於現在的組織部部長。



以上就是紀曉嵐52年擔任過的官職,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的介紹。當然以上的介紹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畢竟年代相隔太遠,且制度完全不一樣,所以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