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玉文化陪伴了中華文明千年之久,遠在文化初期,就已伴隨文明發展。她寄託了我們太多的感情,融入了太多的智慧。

工源陰線起,器源陰線生。從簡單的一條陰線起,琢玉陸續發展出了雙陰線、陽線、起地、剔地、淺浮雕、高浮雕……從小小陰線中,反映出了諸多信息,從琢玉工具、治玉技術到古人對審美的理解、時代特定的文化背景。

商周玉器以其王玉和禮玉高度,表現出鮮明而獨特的神秘紋樣和獨特的造型,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商代陰線1)

商代,始終有著自己獨有的剛直與霸氣,陰線的表現率直而強硬,曲線亦多以直線接續而成。如典型的“臣”字眼,工法粗獷,剛勁有力。商代早期玉器以琢出筆直的陰線、薄片狀儀兵玉器為代表;晚期玉器則具有象徵性、裝飾性的特點,如立體人物、獸禽圓雕,重點突出特徵,省略瑣碎的細部。這時玉器上的重要細部多琢刻出雙勾陰線或陽線,經勾、徹、擠、壓四道工序才能完成。

雙勾陰線,將兩條單陰線相距很近的平行並列,用雙線形態構成圖案紋飾,醒目而不單調。粗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較寬,線槽較深,形態雄渾粗獷,遒勁有力。細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很窄,線槽較淺,形態纖細空靈,典雅秀麗。晚期在雙勾陰線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隱起陽線、平凸陽,豐富了商代晚期琢紋的手法。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商代陰線2)

西周初期從琢玉技法上與商代基本相同,西周中期以後展現出自己的雕琢特點,線紋技法上,流行用雙勾陰刻表現紋飾,玉器更細小流暢。單陰線紋、線條簡練、刀法剛勁有力。雙陰線紋,線條繁複,轉彎處呈弧形,刀法剛柔相濟。

原垂直琢下的陰線逐漸變為一側垂直,另一側為斜坡,有的又發展為雙勾垂直陰線,以表現立體感和層次感。與商代勁健倔強的線條不同,西周雙陰線勾撤法,多弧線,坡度較大,紋飾彎化轉變,如雙鉤垂直陰線,不再是兩側壓地,而是一側壓地,另一側保持為陰線,圓轉靈活。圖形紋飾基本向圖案化發展,曲線的轉折迂旋表現出獨有的韻律感,改變了商代古樸強直的審美風趣。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西周陰線1)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西周陰線2)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西周陰線3)

春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時期,玉器作為權貴壟斷的資源,體現了這個時代最高生產力與審美藝術。

玉器從商周發展至春秋,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以西周晚期玉器與春秋早期對比可見,在加工痕跡上,春秋早期明顯有著西周斜刀的特徵。春秋中期,紋飾開始多樣性的發展,突破了西周固有的紋飾特徵。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春秋陰線1春秋早期)

在諸侯割據的影響下,各地區紋飾圖案表現出了特定的風格差異。各地區存在一定傾向的審美偏好。從陝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的出土玉器來看,原屬秦、齊魯、晉、虢等諸侯國的玉器,藝術風格上各有不同。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春秋陰線2)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春秋陰線3)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春秋陰線4)

紋飾上以龍紋為典型代表,貫穿春秋始末,又賦予時代的變換性,是當時的精神思想的直接反映,有單陰線,雙陰線等。壓地起突的浮雕的出現亦是春秋一大突破,為戰國玉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古玉雕中的“陰線”

(春秋陰線5春秋晚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