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泊頭記憶-富莊古驛的文化載承

位於106國道上的富鎮,是泊頭的西部門戶。

富鎮立村較早,據明嘉靖二年碑文記載,為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原名富莊,村中多為富姓人氏。當時的京開大道(又叫京大路)穿村而過。明初靖難之役後,人口銳減,後由江姓自浙江汪清縣遷此,補充人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87年)交河知縣張士廉修建富莊驛。


泊頭記憶-富莊古驛的文化載承

設立驛站,通常是在重要地點。富莊確是通津要衢。它從北京而來,在此往東通運河新橋驛(泊頭鎮),往東南通德州至濟南府,西南通衡水至大名府再到開封,而正西又是武強、深州,更有老鹽河從西南經村東流往東北。所以,它的規模比一般驛站要大,來往人員要多。據老人們講,富莊驛早就是一個大村鎮了,有百多戶,三千多人,一條南北大道穿過大街,村北大道低窪,細土飛揚,正應了那句“千年大道走成河”的古語。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旗幡招展,僅酒店就有十數家。白天,車聲軋軋、人語嘰嘰,叫賣不絕,驛丞呼喚;夜間,兩行燈火、連星映月、酒肆拳令、歡笑不已。此時,早年立村的富姓已僅有幾戶,上世紀五十年代尚剩一戶:富雲嶺的妻子和女兒。富雲嶺不知去處,後來,老婦去世,女兒他嫁,富姓隨之消亡。而最大的富裕人家是卞姓和郭姓。卞姓住在中街西邊,是靠做首飾起家的。發家後置辦大量田產,還蓋了村中唯一的一所樓房,外人稱作卞家樓。郭家本是很窮的,到了清朝中期, 郭家有一男子,見家道貧窮,無田無房,娶妻困難,就自殘進宮,當了太監,隨即不斷地運回家中一些東西,於是日子漸漸地好起來。郭家住村子南頭,到土改時,郭家的成份定為地主,掃地出門。交河西部著名的秀才郭鳳和就是郭家後人,他活到80多歲,於1967年病故。


泊頭記憶-富莊古驛的文化載承

富莊驛建村歷史長,村大人多,又是驛站,因此留下了不少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說。首先說“丁”字街西頭那棵古槐,據說是唐代的,現在已大部分枯死,只有少數幾枝年年抽芽,生葉開花。有說是樹仙的,幾百年來未有人敢刨。在它身上,附依著幾個名人故事:劉秀立國時栽種( 如唐槐則不可能),竇建德在此納涼,常遇春在此拴馬,乾隆皇帝在樹下吟詩等。此外就是那條老鹽河,留下了一些揚善懲惡的傳說。

關於乾隆的傳說還有三個。一是紅杏園,這是漢代劉德召集眾儒整理古籍,築建日華宮的地方,早以傾圮,後來有人居住,稱嚴家鋪。乾隆南巡,走陸路到此,問是何地,村民答“嚴家鋪”,正好和“晏駕鋪”諧音。乾隆雖有不悅,但又不能表現,突然見村東一片杏樹,開著紅花,豔麗光華,如火焰一般,隨口說道:“好一個紅杏園呀!”隨從知道其意,遂命人將此村改為紅杏園,還在此蓋了行官。筆者曾去實地考察,目前尚有磚頭瓦礫,堆堆片片紛陳雜列,確是一古遺址。而且有殘碑一通,記錄的是紅杏園的田產畝數、房屋間數、樹木棵數,以及管理者人數等資產情況。

又傳乾隆來到村中,正值中午,一片蛙鳴,乾隆睡不好覺,讓人去看怎麼這樣嘈雜。去者回來稟報後,乾隆說:“傳朕的話,讓它們別出聲,不要打擾朕休息。”結果又落下了一句“富莊驛的蛤蟆——幹鼓肚” 的話。


泊頭記憶-富莊古驛的文化載承

富莊驛村南三華里處有樓子鋪村,據說原來不叫此名,還是乾隆南巡,經過此村,問名,答叫李屯。乾隆看到村中有一樓閣,高大宏偉,很是氣派,登樓賞景,見莊稼豐茂,河水清瀅,自言自語地說:“這個樓子真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村人遂改村名為樓子鋪。

富莊驛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共產黨獻交縣的中心地帶,縣政府就設在毛營村,縣委、縣政府的一批共產黨的領導幹部在那裡領導了老鹽河畔的抗日工作,培養了一批革命幹部,也湧現出了一批為抗日而犧牲的烈士。1948年,為紀念這些英烈,原獻交縣黨、政、統戰全體組織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塔,位置在村中道西,磚木結構,為八角形,塔頂為轎頂式,門朝南開,有對聯:“流血犧牲精神永存烈士塔,捐軀殉國英名長記功勞簿。”橫批為:“ 流芳千古”。在東北西三面,也有楹聯讚頌烈士。院落大門朝東,上書“烈士之家”,所有字跡均出自秀才郭鳳和之手。塔內共安放烈士牌位700多個,有著名的抗日英雄黃立榮等。烈士塔由於地勢低窪,加之破舊不修,幾近危構。1995 年,中共泊頭市委、市政府組織廣大幹部捐資易地重建。重建後烈士塔與原塔模式一樣,比例相同,坐落於106國道東側,距富鎮政府約250米。現在,烈士塔已成為廣大青少年緬懷先烈、激勵鬥志的良好去處。

一個官方驛站, 一個皇帝南巡,竟留有如此多的傳說,留下這般英烈遺蹟,實在可貴。富莊驛的歷史文化承載遠不止這些,有待於大家的深入發掘和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