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誰成就了醫聖張仲景?

李布衣國學


並沒有誰成就張仲景,誰的能力都託舉不出一代醫聖的橫空出世,當時的疫情就象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只有才學兼備,心存善念,救天下黎民百姓於病痛折磨而哀嚎無助之心,才用敢於擔當責任之心勤求古訓,定方立法,以佛菩之心而修繕方藥為華夏醫藥萬世根基。二千年快過去了,後世子孫仍蔭澤於仲聖才學善念。誰都沒有成就張仲景,當時他不是醫聖,醫聖是後世尊稱。只有心存善念,敢於擔當,恪盡職守才是成就之本。是張仲景成就了華夏醫藥辯治的立法根本原則,不是誰成就了張仲景。


怪醫


張仲景小時候得了怪病,不差錢的人家,結果很多名醫都治不好,有一個道士給治好了,而且人家不要錢,就是感激他家的盛情款待,而且後來送給了他醫術,都是武當保密的方子,他家對他從來尊敬盛情款待,特別注意他忌諱的食物,所以最後成就了張仲景!


用戶9552885125178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百姓"不死於兵,即死於病",不是因為戰爭而死就是因為疾病而死。史書上還說,中原大地,"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廣闊的中原,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景,到處可以見到白骨。

張仲景正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中,他是怎樣記述自己這段經歷的呢?他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說我的家族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曾經有過兩百口人,"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說建安元年以來,就是從公元196年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兩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這些人是怎麼死的呢?"傷寒十居其七",仲景這裡所說的傷寒是指傳染病,是外感病,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於這個病。大家想一想,張仲景作為一個醫生,他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看到眾多的親人和百姓被疾病、傳染病奪去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過程中,發現力不從心,難以挽回他們的生命,所以他就發奮圖強,立志鑽研醫術,來創立一種防治傳染病的方法和途徑。

眼睜睜地看著眾多的百姓不斷死於戰爭和瘟疫,又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被病魔奪去生命,作為醫生的他卻無能為力,張仲景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無能。動亂的年代呼喚名醫,於是他下定決心,鑽研醫術,憑著過人的毅力和智慧,終於寫成一部醫學名著,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那麼,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關於《傷寒雜病論》的成書過程,張仲景自己是怎麼說的呢?"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對古人遺留下來的醫學經典理論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對當代和古代人們防治疾病的這些經驗、方子,廣泛地收集,這就叫"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他自己接著說,寫這本書參考了很多書。他把書名都列上了,有《素問》、《九卷》。這些書名也許大家都沒聽說過,但是大家聽說過《黃帝內經》,《素問》、《九卷》是《黃帝內經》中的兩大部分。還有《八十一難》,就是《難經》,這些書現在都可以看得到。還有《陰陽大論》,這本書現在看不到了,但是在張仲景所寫的書本里,引了一大段《陰陽大論》的內容。《胎臚藥錄》,從名字來看好像是婦科與兒科一類的書,或者是還包括了藥物治療的一類書。他參考了大量的古典書籍,同時自己又親身參加實踐,並平脈辨證,然後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共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因為在這之前,中國的醫學分了兩大門類。一大門類是基礎理論的著作,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黃帝內經》,它是講人和自然的關係,講人的生理、病理,講致病的因素,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上及天文,下及地理,包羅萬象。在張仲景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這部書。另外一部分是古人治病的一些經驗。那個時候把它叫做經方,就是經驗用方。醫生跟著感覺走,病人來了,說我頭疼,身上發冷,發燒,咳嗽,喘。醫生就認為他應該用點麻黃,應該用點桂枝,應該用點杏仁,應該用點甘草。那個時候又沒有紙張,醫生就把這些藥寫在竹板上,寫完之後都是醫生自己採藥給別人包好了,甚至給病人煮好了藥,病人拿走喝了。第二天病人來了,說喝了你的藥我的燒退了,身上也不疼了,也不喘了,你的藥可真好。醫生就說了,哎,這是我的經驗。於是就把這個竹板放在這兒。經驗用方,是通過檢驗而確認有效的。又有病人來了,全身浮腫,尿不出尿來。從今天的角度看,可能是尿毒症吧,所以他憑著感覺也開了個方子,給了病人。過了幾天,家屬來了,說大夫,我們那個病人死了。他一看這個經驗不靈,可不能流傳於後世,就把這個竹板燒了。所以流傳下來的都是經過臨床檢驗而有效的東西。那個時候,就把這些用方叫做經方。張仲景就收集了大量這樣的東西,又把臨床治療的經驗和理論結合起來。原來一個憑經驗看病,一個是基礎理論,兩者結合得不好,就是由他將二者結合起來,這就開創了中醫臨床醫學新的里程。所以,我們說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

時代的呼喚和個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名醫張仲景,也造就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中醫的研究著作歷來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側重研究病理,一種側重收集行之有效的藥方。張仲景的最大貢獻,就是將中醫的經典理論與歷代經方相結合,寫出了千古名著《傷寒雜病論》。然而,在動盪戰亂的漫長年代裡,《傷寒雜病論》卻難以保全。在張仲景死後的八百年裡,經過後人的不懈努力,先後發現了散佚的《傷寒雜病論》部分殘卷。人們分別校注,刊印成書。於是,寫入中學歷史課本的中醫名著《傷寒雜病論》,現在實際上一分為二,成為兩本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而這兩本醫學名著,至今仍然是中醫藥系統的經典教材,是學習中醫的必讀書目。


心島未晴TEL


相師一句話成就了醫聖張仲景。

醫聖張仲景從醫之路因相師指引。

此相師何人也?

《後漢書·何顒傳》記載,何顒(yong)字伯求,南陽襄鄉人。聰明伶俐,是個奇才怪傑。當時社會名流都讓其看過相。

曹操也專程拜訪何顒。

何顒見到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曹操於是對此人敬佩有加。

張仲景之父母,想讓仲景考取功名,專門拜訪這位相師。以決前程。

張仲景在父母的催促下,找到了何顒(yong),希望何顒能鼓勵他走上仕途。

沒想到何顒一看,倒看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醫聖”來,這就是張仲景“總角造顒”的由來。

這件事記載在南北朝殷芸的《小說》裡。該書雖名小說,實為野史,多是採集有史料價值的事件編成的。書中這樣寫到:

何顒(yong)妙有知人之鑑,初,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顒謂之曰:君用思縝密,而韻不高,將為良醫。後張仲景果有奇術。

何顒告訴張仲景說,你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很強,細緻緊密。

接著說“而韻不高”。現在學者把他翻譯成:你沒有那種附庸風雅的氣質,所以不適合做官。

這樣的翻譯只是從文字表象上斷章取義,如果真正在相學上有很好造詣的話,則另有其意。

因為何顒是個當時有名的術士,精通相術。

相書雲:下師看五官,中師看氣色,上師聽聲。

何顒正是聽聲之術,相術中把聲音,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聲,後半部分為音。

這裡說的韻不高,就是指後半部分的音,低弱的意思。

這種聲音在相術上講是沒有官運的。

有很多古代典籍都是一些不懂修行的學者翻譯的,所以與古人之意相去甚遠。

所以現在想修行的人士,不要看白話文著作,一定要看文言文的。

公元190年,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強行把國都遷往長安,並威逼何顒出任長史之職。

而何顒十分討厭董卓的獨斷專行,託病不出。

張仲景在京都失去了靠山,就離開了洛陽,回到了老家荊州一帶行醫。荊州一帶,當時是劉表的管轄範圍。當時有不少文人名仕,來荊州避難,劉表都給於接待安排。有張仲景,劉備,關羽張飛等。

這時候的張仲景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醫術也日益精妙。他對當官十分淡漠,但是命運卻偏偏把他推上了仕途,這就是不少古籍記載的 ​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的一段經歷。

當時傷寒肆虐,百姓十亡六七,但古代,當官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隨便接近普通百姓。

為了破除這條陳舊戒律,張仲景想了個辦法,這就是千古美談的 ​坐堂問診。

每到初一,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老百姓進來,坐在大堂之上,為百姓診脈治。

為了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醫生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統稱坐堂,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再後來,人們給藥鋪取名時,也在後面加一個堂字,如現在的 ​北京同仁堂,天津的 ​濟生堂,就是出自張仲景坐堂問診的典故。

張仲景勤奮好學,四處尋訪名醫,登門求教。「襄陽訪醫」就是這樣記載的故事。

有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臨行時說:哥哥,我這次要出遠門,你給我看看,日後有沒有大症候。

張仲景把了一下脈,說:明年只怕你要長個搭背瘡。

弟弟驚訝地說:常聽你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搭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樣治呀?

張仲景說,我給你開個藥方,到時候,服了這副藥,把瘡移到屁股軟肉上,日後誰認識搭背瘡,就讓他治。弟弟放心走了。

第二年,張仲景的弟弟在襄陽做生意,一天突然覺得脊背上疼痛,忙照著哥哥開的藥方取副藥吃了。不幾日,瘡真的從屁股上長了出來。他求遍襄陽的郎中,這個說是癤子,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

後來到同濟藥店有個名醫,醫術高超,人稱王神仙,他看後笑了笑說:這是個搭背瘡,是誰把他挪到屁股上了?

張仲景的弟弟說: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說:他既然能挪,就一定能治。

他人在南陽,還望先生治治吧。王神仙當下開了藥方,吃了以後也就好了。

建安初年,張仲景當了長沙太守,。當時瘟疫流行,南陽,洛陽一帶尤為嚴重。

建安七子 ​中的徐幹,陳琳等都是在此次瘟疫中死去。

張仲景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便毅然辭去太守職務,回到家鄉,為百姓治病。

這年冬天,他回鄉的時候,正逢臘月,寒風刺骨,雪花飄飄,白河水也結成了冰。

一路上,那些為生計奔忙的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騾馬來,轎子請,官宦人家,鄉紳富豪,整日把張仲景圍個水洩不通。

可張仲景心裡總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讓弟弟給這幫人看病。

自己在冬至這天,來到南陽東關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給窮人們治凍傷。

施捨的藥叫 ​卻寒嬌耳湯,形狀和耳朵相似,每人一碗。

人們吃了,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起熱。

從冬至起到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醫治好了。

後來,人們還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所以到了冬至這天,都忙著包餃子。

辨證論治這塊瑰寶,是張仲景傷寒學說的精髓,極大地推動了中醫的發展。



李布衣國學


苦難與善良在史上是名醫成就的條件!我父親是當地名醫,有診所,窮人看病拿藥就記帳,很厚一本帳!


王之基


人家自己成就的自己!


用戶3281747099960


世間傳承載,歷史有名醫,如今新科技,代代出名醫!


順世隨緣383093579


第一個醫生的師傅,決不是醫生!


sl87143


跟張三丰黃飛鴻的故事是一樣的,呵呵


snowolf付


自己的汗水努力成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