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接到公司延長春節假期的通知,真的是憂喜交加,非典的時候,我不害怕,因為那時候我只是個孩子,可是,現在,我很害怕,因為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了孩子,我們變得敏感了,更在意關於孩子的一切了


讀過一篇關於孩子教育的文章,書中寫到: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在做父母之前我們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0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急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0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二、孩子在依戀期裡,

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

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孩子在一歲內,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三、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

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麼到學校後(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麼那麼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剋制、忍耐。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

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3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

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

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面前面對你。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所以,無論他在哪裡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

你將他置於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係。因為他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

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

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好文分享,1歲前陪伴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後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