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籣蔲


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不同學科情境材料的來源、設置的方式等各不相同,我結合高中政治課教學,談幾點看法。

1、情境設置必須切合教材觀點。高中政治教材中的一些觀點,學生由於缺乏感性認識,理解分析有一定的困難,教師要通過設置情讓學生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情境材料不遊離於觀點之外,風馬牛不相及或牽強附會,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情境設置必須注重時效性。思想政治課與時事政治結合得十分緊密。所選情境要用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新鮮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分析現實問題,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3、情境設置要貼近學生生活。高中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思想上有許多迷糊認識,選用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材料,讓學生具有親切感,有利於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無論對知識的掌握,還是思想認識的提高都有十分有效的。

4、情景呈現的方式要堅持多樣化。情境呈現不能是單一的文字,可以是圖片,或是視頻資料,放開一點,可以讓學生去親自調查實踐,獲取來自現實的材料,使他們在實踐中獲得認識,增強課本理論的說服力。

情境教學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是教學改革的方向。教師要努力踐行,提高基礎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燦如夏花92227887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變“接受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充分以學生為主體,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往往習慣告訴學生這樣的題應該怎樣做,這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學生只是學會了模仿,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不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忽視解決問題方法的發現過程的展示,忽視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傳授,致使學生在獨立解題時由於不知道思考方法而無從下手,使學生成為消極的結論接受者。這樣的接受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看起來很順利,但是,因為沒有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學生就不可能達到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是要以問題情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創設的情境下,通過觀察、分析,產生學習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能力。一、 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是自主探究學習的前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或學習的內在潛能,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應該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在教學中不應把指令性的要求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種寬鬆、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誘導、激發每個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產生潛意識活動,品嚐自主學習的快樂。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數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發掘情感的積極因素,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滿足。1.親身體驗,產生學習需求。 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前提。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並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在學習《圖形的認識》時,我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物(有乒乓球、皮球、“大家寶” 盒、椰汁盒、牙膏盒、藥盒、化妝品盒等),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動,使學生對長、正方體、球、圓柱體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自己初步總結出形體的特徵。這樣就使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繫,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2.溝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例如:在教學《高、矮》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先請一個班上個子中等的學生到前面來,問大家他是高,還是矮?有的說高,有的說矮。我沒說話,走到他的旁邊。“他矮,老師高。”學生們異口同聲。我又請了一個班中最矮的學生站到我們旁邊。“後來的同學最矮,老師最高。”學生們高聲說道。我一笑:“是嗎?”我讓個子最矮的學生站到了椅子上。“現在誰最高?”我笑著問。“還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學高。”學生們的意見開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高、矮的問題吧。”板書課題。學生們就是在這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這樣,就能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學習。3.積極評價,促進不斷進取。 學生學習的態度、情緒、心境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爭取發言,當他們的某個思路或計算方法被老師肯定後,從學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反覆鑽研、探討,可見教師正確的評價也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善於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對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否定,不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還要承認學生數學學習的個體差異,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每一進步。例如:我們班有一個女生比較內向,平時也不愛和同學交流,有時老師提的問題她會回答,但是就是不敢回答。一次,我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她,她也用同樣的眼神看著我,“周思堯,請你來回答。”她還沒站好,就有同學說:“老師,她不會。”周思堯立刻就坐下了,低下了頭。“不,我相信她一定能回答好,是嗎,周思堯?”我用鼓勵的目光望著她。她終於慢慢站起來並正確地回答了問題。“多棒呀,你回答的非常準確,請你們為她鼓掌!”教室裡掌聲一片。周思堯用感謝的目光看著我,我回以微笑。從此,她有時也敢自己舉手發言了。其實,有些學習較差的學生,他們往往對學習沒有信心,沒有動力,而教師不要過多的指責他們不努力、不認真學,對他們既要曉之以理,更要注意發現他們的微小進步,予以鼓勵,如告訴他們“只要你能不斷努力,一定會學得很出色。”只有進行正確、科學的評價,才能使學生從評價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於前進。4.體驗探索,激勵學生走向成功。 學習成功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設計好探索數學知識的臺階,包括設計好課堂提問和動手操作的步驟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學都能拾級而上。例如:教學《分類》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把一些圖片進行分類。在分類時,學生很容易按“類型”、“顏色”和“圖片的形狀”來分。思維快一點兒的學生很快就按三種標準分完了,而思維慢一點兒的學生還沒有分完,於是我讓思維快的學生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分類的方法?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又想出了許多其它分類的方法,只要分得有道理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既培養了好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又給思維慢一些的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思考。從而使學生們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索,掌握數學知識後的愉快情緒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滿足,激勵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當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特別是後進學生容易自暴自棄、洩氣自卑,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點撥、誘導,如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重複剛才好的發言、舉個例試試等,半扶半放地讓他們自己去走向成功。二、創設各種情境,激發求知慾望,是自主探究學習的根基。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又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更容易被具體新穎的情境所吸引。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諸如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1.創設問題情境。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求知慾是從問題情境開始的,學生對新知識的需要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基本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心理特徵,有意識地營造"問題"的氛圍,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由疑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使之產生好奇,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積極思考,促使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例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天鵝舉行“保齡球大賽”,邀請了8個小動物參加,讓學生猜一猜小動物們有可能一次打中幾個保齡球?沒打中幾個?讓學生們討論,通過彙報總結出10的組成,讓學生想一想如果讓你參加比賽,還有可能是什麼情況?最後按照成績給小動物排隊、發獎(找規律)。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在應用中學到了基礎知識,也使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了到提高。2.創設生活情境。數學是對客觀世界上數量關係和空間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儘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促使學生能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並能初步解決一些有關的數學問題。例如:在學習《加、減法》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我請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減法來算一算?課後我請學生把他們的想法用圖畫畫在紙上,第二天讓全班進行交流。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二天都很主動的進行彙報。有的學生畫的是媽媽先買來2個桃子,有買來3個桃子,一共有5個桃子。有的學生畫的是停車場上有4輛汽車,開走了1輛,還剩3輛。還有的學生甚至把自己想象中的恐龍世界和卡通中的情境都畫了出來,讓其他的學生來看圖說圖意並列式計算。學生們在積極主動地參與過程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進而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3.創設交流情境。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一方面是指上課的題材應儘量來源與學生。如:在講《9加幾》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幫小兔子採蘑菇”。告訴學生小兔子已經採了9個蘑菇,小兔子想請你們幫它再採一些,可你採的蘑菇的個數不能超過小兔子採的。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準備幫小兔子採幾個?算一算你和小兔子一共採了多少個?經過討論,9加幾的題就在學生們幫小兔子採蘑菇中總結出來了。這樣,教學題材不是來源與教材,而是來源於學生,這會使學生感到更加親切,而且同樣也能達到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是指利用學生課堂上解題中所發生的錯誤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服務。如:講《圖形的認識》時,在學生知道有兩個對著面是圓,側面是圓滑的就是圓柱後,為了加深學生對圓柱的認識,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問學生是不是隻要有兩個對著面是圓,側面是圓滑的就是圓柱?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拿出一個圓臺讓學生觀察,問學生這個物體也符合有兩個對著面是圓,側面是圓滑的,它是不是圓柱?學生們一口同聲說是圓柱。拿出圓柱和圓臺讓學生對比討論一樣嗎?學生經過討論後發現圓柱的兩個圓面是一樣大的,而圓臺的兩個圓面是不一樣大的。這樣學生在對不同學具的辨析中認識了圓柱,體會更加深刻。三、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1.採取活動的形式。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例如:教學《分類》時,創設了一系列活動。首先由“幫助小朋友在凌亂的房間裡找東西”,引出分類;然後在“幫住在水中的小動物找家”,及動手活動“給定的交通工具應行駛在哪兒”,使學生理解同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的同一性;在“水果、蔬菜”的分類中,使學生感悟在不同標準下的分類結果的多樣性;在動手操作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在不同標準下的分類結果的多樣性;最後讓學生在遊戲中感受分類就在身邊,從而擴展到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類的事情。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的空間,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 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謎語引入:“一家三代環城賽,賽跑規則真奇怪,雖然速度不一樣,誰都不比誰的快。”讓學生猜這是什麼?同學們猜謎語的興致很高,通過這樣的引入,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3.採取把知識生活化的形式。 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也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決的問題上。例如教學《10加幾、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練習課時,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鞏固算法及加減法意義。首先,在實物投影上出現肯德基的優惠券,讓學生看一看每一種食物的優惠價,然後讓學生模仿購買,一是讓學生購買兩種食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錢;二是給學生19元錢買一種食品,應找回幾元。讓學生討論,彙報第一種時,讓學生討論合理性。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熱情自主探究學習。4.採取競賽的形式。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競賽中,由於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例如:在每日口算中,我進行了“☆級口算狀元”的比賽,大張旗鼓地表揚做題認真的同學,發給他們小獎狀。又如:在教學《看圖提問題》練習課時,讓學生比賽說圖意,看誰說得最好、最準確。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勝的機會增加,激勵的作用將會更大,參與的熱情就會更高。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緻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的自主探究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