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寧波餘姚信仰風俗

本次系列:浙江寧波餘姚

餘姚啷哉話方言

啷哉是餘姚的地方方言,現在餘姚城鄉民眾口語多有“啷哉”,如每天經常見面的問候語:甲問“儂飯吃過啷味”?(意思為:你飯吃了沒有?),乙答:“飯吃過啷哉”(意思為:飯我已經吃啦)。上海人說餘姚人是“啷哉”人,啷哉作為一種普通的方言,沒有依據可考,現存於餘姚民間的說法只是一段傳說,見其遺風。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的秦朝,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張貼告示於天下,願出重金,徵買長生不老藥。有一個名叫盧生的人,心血來潮,要求見秦始皇,說在東海有仙山,仙山名叫蓬萊島,島上有靈丹妙藥,可使人長生不老,可以派人去採集。秦始皇在此之前,已派出多批人馬,在天下名山大川尋訪“不死藥”,於是答應盧生,並叫其出海採集靈丹。
  在東海大洋無邊無際,船如一片樹葉,漂來漂去,漂呀漂,漂到了今天的杭州灣南岸擱淺了。盧生想,仙山看不見,妙藥又找不到,再去漂泊,怕性命難保,還是上岸定居下來,和哪兒的人一起生活吧。
  一個朝代又一個朝代過去了,盧生和他的後代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子孫,當人們問起祖先世居哪裡?他們已無法回答,只說祖先是浪載來的。說的多了,成了習慣,於是“浪載了”成了口語。後來,對浪載的意思變了,成為“啷哉”啦。


  啷哉的傳說,是餘姚獨有文化,這可能與當前慈溪的“徐福東渡日本”有關,在啷哉上可以找到一種答案,也可能是河姆渡先民留下的一種口語信號。(參考《餘姚鎮志》)


寧波餘姚信仰風俗


乞丐挨門謳順有

舊俗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這“五日歲駕”中,城鄉必有一些乞丐,或兩人合夥,或一人為之,挨門挨戶的謳順流,以此討些錢米糕粽。當地風俗,此時是不能讓乞丐空手而回的。至於佈施多少,乞丐也不能論量,雙方都要討個吉利。所以五日順流謳下來,其收入能佔一年進項的大半,倒也著實可觀。
  所謂謳順流,其形式大都是兩人為之。一個肩背大口袋,一般為青布袋,又稱“餿毛袋”,一個手提一隻紙糊的金元寶,到人家屋門前把元寶搖來晃去,一接一唱地求乞。其吉辭為“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大元寶填庫房,小元寶買田莊,零碎銀子起樓房。今年造起前三廳,明年造起後三堂。當中造起桂花亭,桂花亭上講句吉話:保佑這份人家年年好!芝麻開花節節高!”等等。甲唱句,乙必應一聲“順流!”直到這份人家打發他們若干年糕粽子或半碗一碗大米之後,才轉到另一戶人家去。
  另有一種形式叫“楊掃”。丐者拿一把飾有小綵球的新掃帚,挨家逐戶地在大門口邊掃地的動作,邊念祝辭:“楊掃到,起得早,走到老爺家門口來掃掃。嘟啦一掃帚,替老爺家掃進銀子一畚斗。小的 一兩頭,大的五兩頭,乃(你們)份人家永生永世有。吃也勿用愁,穿也勿用愁,用也勿用愁,祝願老爺家裡今年要比舊年更富有。”楊掃系一人為之。  此外,還有跳黃牛、跳灶王、搖錢樹等等形式,大同而小異。


  這個習俗大約起源於“儺舞”,也稱“驅儺”。宋人高似孫《緯略》引《論語》疏曰:“儺,逐疫鬼也。為陰陽之氣不節,厲鬼隨而作禍。故天子使方相氏黃金為四,熊皮為帽,口作儺儺之聲,以驅疫鬼,一年三度為之。”古人認為疾病是疫鬼帶至人間的災難,而疫鬼最懼怕的是一個名叫方相氏的神,所以須用一個或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扮作方相氏,舞而歌之。清人褚人獲在《堅瓠續集》卷二中也說:“後漢,季冬,先臘一日,大儺。”說明此俗在漢代已很流傳。到了唐代,這種名為替施主驅疫逐鬼,實則系沿門乞討的形式,另有一個新名稱叫做“打夜胡”,或作“打夜狐”。楊彥齡《楊公筆錄》說:“唐敬宗善擊球,夜艾,自捕狐狸為樂,謂之打夜狐。故俗因謂歲暮驅儺為‘打夜狐’”。及至宋代,此俗更為普遍。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說:“入臘,街市即有丐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呼‘打夜胡’。”及至清代,儺便成了“跳灶王”。褚人獲在他的《堅瓠集》中就說:“今吳中以臘月一日行儺,至二十四日止,丐者為之,謂之‘跳灶王’。”由此可見,打夜狐、跳黃牛、跳灶王、謳順流都本於儺,僅僅活動形式與日期有所變換而已。


寧波餘姚信仰風俗



給大家介紹各地民俗文化、文化古蹟、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喜歡的給一個關注 都是一個系列一個系列 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介紹

各位看官多多支持.抱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