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 5700字長文,送給那些為孩子厭學而煩惱的父母,仔細看完,會有收穫。

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 ,孩子的教育都是頭等大事。可是,對於很多孩子而言,學習是一件毫無樂趣,甚至是非常痛苦的事。

厭學的情況,在孩子中是大量存在的。

有一個家長在網上給我發私信,他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一、二年級的時候,能考95分,好的時候考到100分。

可是到了三年級,數學考到了70分。媽媽著急萬分,每天一回家就給孩子輔導,可就是不見起色,媽媽焦慮萬分,頻繁訓斥孩子。結果孩子越來越厭學。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數學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其他的成績也都開始下降,這位媽媽焦急得不得了。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們先放下“厭學”這個事,來聊聊“學習”這個事。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我們可以想一下,

  • 孩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學著翻身;
  • 在七八個月的時候,開始學著滿地爬;
  • 等他一歲左右的時候,他開始學著走路;
  • 再大一點,他就開始學著自己吃飯、穿衣服……

儘管這每一個過程,他在最開始的時候,都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這絲毫不減弱他探索和嘗試的興趣。

孩子就是通過這樣不斷的學習,來探索和適應這個世界。

可以說,學習是他們從小就很喜歡的過程,可是為什麼等他慢慢長大,他們卻會變得不愛學習了呢?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這裡面當然包含教育體制的弊端,但是這是個更大的話題,今天我們不討論。

我們要探討的是,在現有相同的教育體制下,與大部分能夠堅持學習的孩子相比,那些學習興趣明顯下降,不願學習的孩子,

  • 他們的心理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的厭學?
  • 家長能夠做些什麼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暢銷書《子》的聖埃克蘇佩裡說:"如果你想讓人造一艘船,不要讓他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發號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務,而是要激發他對海洋的渴望。"

同樣的,如果你想讓孩子不再厭學,不是通過強硬的措施來逼迫他學習,最根本的對策是激發他們內心對於學習的渴望,激發他們的內驅力 。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1、為什麼說內驅力是孩子好學上進的根本動力?

何為內驅力?

心理學解釋: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通俗理解,就是“我自己發自內心的想幹什麼事”,這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就是內驅力。

設想一下,有這樣兩個孩子,小甲和小乙。

  • 小甲發自內心地熱愛物理,那些物理原理和物理現象讓他深深著迷,沒事他就喜歡研究,他的物理成績很好,但也不是次次第一。沒考第一的時候,他也不氣餒,對物理的興趣依然不減。
  • 小乙的物理成績也很好,他的好勝心很強,努力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越別人,而不是發自對於物理的熱愛。

你想一下,是哪個孩子更可能在物理上做出成績來呢?答案不言而喻。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武志紅在書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他在北大上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突然就在校園裡裸奔,精神失常了。為什麼?

因為能上北大的孩子,在當地成績一定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到了北大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你就很難繼續做那個數一數二的學生了。

那些不是發自內心熱愛學習、追求知識的學生,很多會難以適應這個心理落差,而那個同學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最後變得精神失常了。

講了這麼多,都是為了說明內驅力才是孩子愛上學習的根本動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2、哪幾種不當的教養方式會破壞孩子內驅力?

  • 既然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孩子賴以生存的天性,從小到大他們就處在不斷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給,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呢?
  • 那一定是他們的內驅力在某種程度上遭到了破壞,家長的哪些不當的教育方式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呢?

01、外部驅動力的錯誤運用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退休的老人熱愛清淨,可是每天中午他想睡午覺的時候,都有一幫小孩在他窗外的廣場上嬉笑玩鬧,聲音很大,嚴重影響他休息。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你可能會去驅趕那些孩子,但是往往你越不讓孩子幹什麼,他就越想幹什麼,這樣做很可能適得其反。

老人是怎麼做的呢?

他告訴孩子們,他歡迎孩子來廣場玩,他們無憂無慮玩耍的樣子,讓他感覺自己都年輕了不少。

為了表達對孩子的感激,他要對他們玩鬧的行為給予獎勵,他們每來玩一次,可以得到10美分的獎勵,並且那個聲音最大的孩子會額外得到2美分。

這樣一來,孩子們玩得更起勁了。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就這樣過了幾天之後,老人說他們表現不錯,他希望孩子們繼續來玩,只是獎勵的金額從10美分降到了5美分。

這可是降低了一半的幅度啊,孩子提出嚴重抗議,有一些孩子拒絕再來玩,另外一些孩子雖然不滿,但還是繼續堅持。

又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將5美分降低到了1美分。

這下觸怒了剩下的孩子,他們紛紛表示“這個老頭兒也太小氣了,出1美分想讓我們在那玩一中午?想得美!”

自此,中午孩子們再也不去那裡玩了,老人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安靜。

這就是一個典型又生動的例子。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老人用的策略就是將孩子玩耍的內驅力,悄無聲息地變成了外驅力。

  • 之前孩子玩耍是發自內心想要玩耍,這是內驅力;後來,老人用金錢激勵的方式,將孩子玩耍與物質獎勵捆綁在一起,這就將孩子玩耍的驅動力變成了外驅力;而一旦這個外驅力不再存在時,孩子們就不願再繼續進行玩耍這種行為了。

實際上,在我們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這種問題,我們會用很多外部激勵的措施,

  • 比如你寫完作業,我們可以看半小時電視;
  • 比如你如果考100分,爸爸可以獎勵你一整套奧特曼……

我們將孩子的學習,跟各種各樣的外部激勵掛鉤,其實質上是在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2、邊界不清,破壞孩子的自主感。

最近這幾年心理學開始逐漸熱了起來,“邊界”這個詞大家一定都聽過。我們與伴侶之間要有邊界,跟孩子之間要有邊界,我們跟任何人都要有適當的邊界。

可以說,生活中的很多親密關係問題、親子問題,都是邊界不清惹的禍。

那麼到底什麼是邊界?

從心理學上來講,邊界感是指,能分得清自己這個主體和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

通俗理解就是:

  • 你的事情你負責,我的事情我負責,我們既親密,但又保持合適的距離,正所謂“親密有間”,這是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最優的一種狀態。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武志紅曾經說過,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分離。

  • 第一次分離自然是孩子的出生,也就是孩子與媽媽身體的分離。
  • 第二次分離是孩子與媽媽心理的分離,在孩子6個月到36個月大時,孩子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媽媽和自己不是一體的,而是兩個獨立的兩個人。
  • 第三次分離就是孩子成年離開家庭,成家立業真正與原生家庭的分離。

這其中第二次分離是最為關鍵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分離如果沒有完成好,孩子很可能就要延長他的心理分離過程,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完成心理斷乳。

而在失敗的分離過程中,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是他們阻礙了這個分離的過程。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很多事情孩子是願意自己乾的,但是父母因為過分的溺愛,或者是擔心孩子幹不好,而替孩子把事情幹了。

  • 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吃飯弄得滿身都是,媽媽忍受不了,就選擇喂孩子吃;
  • 比如孩子太小,自己穿衣服很慢,家長忍受不了孩子花個10分鐘還沒將衣服穿好,就幫孩子把衣服穿了;
  • 再大一點,孩子的房間亂糟糟,父母督促孩子不聽,就幫助孩子收拾了;
  • 再比如,孩子回家不願寫作業,父母耳提面命的一遍遍催促,甚至是訓斥,命令孩子做作業。

父母侵犯孩子邊界太多,孩子就會分不清哪些是該自己負責的事情,慢慢的那些本該孩子去做的事情,變成了家長的事。

孩子變成了甩手掌櫃,家長反而累得要命,這樣久而久之破壞的是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感。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還怪我不會飛翔",是很多當代家庭教育的矛盾。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3、父母的高要求對孩子內驅力的破壞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同理,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即便是雙胞胎,在個性性格、愛好興趣上都可能存在差異。

所以,做家長的不應該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

  • 鄰居家孩子數學考100分跟玩兒似的,但是你家孩子在數學方面的理解能力可能就是相對差一些,你非得用100分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結果就是孩子痛苦,你也痛苦。
  • 你認為一道題講了兩遍就應該明白了,可是父母常常忽略的是,他們習慣於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孩子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你認為你的要求不高,但是實際上所有超越實際狀況的要求都是高要求,而高期待的父母容易破壞孩子的勝任感。

你想想,一個總是生活在挫敗感中的孩子,又怎麼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呢?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3、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

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研究發現,如果這3個心理動機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高了。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只需要在這三個方面著手努力就好了,依據該理論心理學界提出了“CAR”心理模型,來幫助孩子提高內驅力。

我們分別來看。

01、

C即competence,勝任感:孩子會通過自己所做的行為、努力而獲得積極的對自我價值感的體驗,所以,“勝任感”又可以成為“自我價值感”。

通俗理解,就是“我能做好,所以我是有價值的,既然我是有價值的,那我更有幹勁繼續做下去了。”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向電子遊戲學習。

為什麼孩子們一旦玩上電子遊戲,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因為它的設計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遊戲中不斷給孩子提供正向的即時反饋,這些即時反饋像一個個鉤子,牢牢勾住了孩子。

小孩子玩遊戲其實大部分時間總是輸,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愛玩呢?

因為雖然他們不斷輸,但是他們的得分是不斷提高的啊,上次是100分,這次居然的的道理240分,他們的勝任感提高了。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學習跟遊戲相比,是不同的,因為孩子得到的是延遲滿足,所以,在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還沒有真正形成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多給孩子製造即時反饋。

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及時給與孩子正向反饋。

你可能會困惑了,“你前面不是說不能用物質獎勵嗎?不是說外部獎勵不好使嗎?”

這裡要分情況,你要看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 如果家長說:你只有……才可以……,那麼孩子會感受到獎勵其實是家長的操控,孩子的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強,的確會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 如果獎勵代表的是某種榮譽或者肯定,就能夠強化孩子的勝任感, 例如孩子參加物理競賽獲得獎金1000元,這和你這次好好考,考第一名獎勵1000帶給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具體建議:

描述性的稱讚比籠統的稱讚,更給孩子帶來更多勝任感。

  • 不太理想的做法:你真棒!繼續加油。
  • 比較理想的做法:你這次的物理考試考了90分,你這段時間為此付出的努力,看到的成果,你的成績進步了,我為你這段時間的自律和堅持感到驕傲。

單純的“你好棒”,孩子是感受不到太多勝任感的,聽多了之後效果就更差,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對他每一次的進步給予準確的正面反饋,這孩子才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2、

A,autonomy,即自主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對於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有能力去對此進行控制的。

我們都有同感 ,一件事情如果是我們自主選擇的,那完成的幾率就較大,但是如果是被迫被要求的,那麼我們內心就會有逆反心理,就會排斥和抗拒。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脅迫。

所以當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有發言權的,有主動權的,這樣他的配合度也要更高一些。

比如,孩子不主動做作業,那家長可以給孩子出選擇題,讓他自己選擇,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畫畫?

如果孩子參與了約定和協商,他們會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也會體會到自主感,這有利於他們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而這又會帶來更大的勝任感,自然就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需要避免的雷區是:

  • 勿用“如果你……那麼才可以……”“你有你……才能……”等脅迫的語氣,這樣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感。
  • 不要去對孩子進行無謂的時間限制以及威脅,如果非要有時間的話,我們也要讓孩子自己去進行設定。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3、

R,relatedness,即歸屬感,歸屬感是孩子內心中的一種安全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認可並接納時內心的一種滿足的感受。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其中

尊重和愛的需求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分大人和孩子。

  •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感受到家裡是愛意滿滿的,是無限溫暖的,那麼走出家門,在職場上我們更有幹勁去努力拼搏。因為我們擁有足夠堅強的後盾。
  • 反之,如果家裡總是有個對你勞動訓斥的伴侶,嫌棄你為什麼這次沒做到最高的業績,嘲笑你為什麼沒升職到更高的職位,你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樣,如果他們因為成績不好而總被批評和訓斥,他們感受到父母更加在乎成績而不是在乎他,他們同樣會倍感失敗和失落。

所以,做家長的,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納和無條件的愛,只有這樣才會增強他們做事的效率和信心。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在網上有人給我留言講過她的親身經歷,她的兒子從小成績就不好,老師都覺得孩子很笨,但是自始至終她從不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每次開完家長會後,回到家她都騙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老師說雖然你的成績還不太好,但是你最近特別努力和用功,我們都相信你的成績會慢慢好的。

每次聽完,孩子都驚喜地睜大雙眼問:“老師真的這麼說嗎?”

這位媽媽每天晚上都陪伴孩子一起寫作業,孩子寫作業,她就在一旁看書,孩子有不懂的問題,他們就一起討論,就這樣她堅持了很多年。

她告訴我說,雖然孩子最後只考上了普通本科,但是她很滿意,因為孩子性格開朗,自信樂觀。

這個故事當時深深感動了我!

我想這才是媽媽對孩子真正的愛,接納孩子的普通,並陪著孩子一起努力,給孩子全然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這並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做到的。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結語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的;但是,做父母的能力,卻不是天生的。這需要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自覺去精進。

做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但是不代表,做父母的不需要學習,畢竟我們孕育的是一個生命,我們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不光是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還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培養他為自己負責的能力。而這,是做父母的,可以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