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所謂皇帝垂拱,士族當權,東晉的皇帝真有那麼弱嗎?

七月3020


東晉時期,皇帝垂拱,士族當權。並非皇權旁落。而是一種君臣共治的良好狀態。

唐宋時期,除了打天下的皇帝比較強勢外,其他皇帝皆是如此。

最典型的皇帝,是使華夏政權中,疆域、國力達到鼎盛的唐高宗李治。李治垂拱做皇帝,而執政的是大臣們。李治只對大臣要求一點:你們要把天下治理好。民富國強,百姓安居樂業。其他的儘量不管。

還有被儒家譽為漢代堯舜的漢文帝。重用儒家大師張倉,廢除秦朝夷租連坐等惡法。放開言論,廢除誹謗罪。開創文景之治。漢文帝只對三公九卿表態:秦法太嚴苛,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怎麼治理國家,就交給你了。然後劉恆就垂拱,張倉和大臣們執政。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政治。君君、臣臣,即君主守君道,臣子守臣道。天子其實僅僅是天下人的表率。而執政治國的,是丞相和大臣。

而法家則要求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韓非謂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屠戮皇族和群臣。以腹誹罪(肚子裡罵皇帝)之名處死儒家大師顏異。這種極端專制獨裁的政治,是法家提倡的,是儒家反對的。

以儒家思想治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漢武帝,最典型的王朝是明清。這三個時期,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臣民變為狗奴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韓非謂之: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漢文帝、唐宋時期,儒家思想佔主導。天子大多垂拱,僅僅是天下萬民的表率。有由丞相及大臣執政。

也就是說,從歷史發現角度看,明清比唐宋退步了。





楊朱學派


扒一扒東晉幾個帝王生平,就能自己判斷這個東晉皇家弱還是強了

從317年司馬睿在南京當晉王算起,到420年劉宋代晉,東晉國祚103年,歷經十帝,看著也不算短,不算少。可這些皇帝中,只有第九任皇帝司馬曜,在淝水之戰之後,才享受到帝王權勢,不過司馬曜也比較悲催,被他妃子用被子捂死了

開國帝王司馬睿,他的大將軍叫王敦,宰相叫王導,平南將軍叫王暠,他的地方官員比如都督四州軍事兩州軍事什麼的刺史太守,也有不少姓王……你說,這司馬睿弱不?後來他的大將軍反叛,司馬睿託人對王敦說,你謀什麼反啊,要想做我位置,直說好了,我回琅琊去……最後被氣死了

第二個帝王叫司馬紹,當兩年皇帝,雖然王敦叛亂在他任期內到是平定了,不過那是因為王敦病死了。平叛之後,王家該當宰相的還當宰相,當將軍的也當著將軍,沒有出現什麼誅九族之類的,就跟王敦不是王家人一樣。可以說,東晉是對叛亂最仁慈的朝代……

第三個皇帝,四歲登基,前面幾年很開心,無憂無慮,有王家還有太后的孃家幫襯著,不用操什麼國家大事。不過長到20歲,能處理國務的時候,死了……

第四個皇帝,是第三個皇帝兄弟,當兩年皇帝,也死了

第五位皇帝,當了十七年帝王,蠻長的了,比大清雍正在位的時間都久,可這位主,是一歲登基。也是差不多能幹事的時候,死了……

第六位皇帝,這位爺比較正常,20歲登的基,雖然是成年人,不過也不怎麼關心政務,都是桓溫在處理……自己天天煉丹服藥,已求長生……

第七位皇帝,和第六位一樣正常,20餘歲當的皇帝,還幹了六年,估計太關心政務了,結果讓桓溫給廢了,成了廢帝……

第八位皇帝,這個皇帝牛叉,身份牛叉,首先,當皇帝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其次,他是東晉開國皇帝的兒子,和東晉第二代皇帝是一個輩分……做了幾個月的龍椅,也氣死了

第九位皇帝,就是開篇提到的最有權勢皇帝,淝水之戰後,也不知道用什麼手段,收攏了軍權,把當時最能打的北府軍,收入囊中,由他兄弟司馬道子執掌!被捂死後,廟號孝武帝,東晉也終於出了一個武帝!

第十位皇帝,這個皇帝最悲催,在位時,王家反了,庾家反了,桓家也反了,不僅如此,民間的,還有孫恩起義。以上還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是負責平叛的大將叫劉裕……然後,這第十位皇帝就被殺了

其實,還有個末帝,劉裕殺了第十位皇帝之後,也沒直接登基,而是另立了一個方便禪位,完事之後,也被捂死了……

假如這第八位皇帝不登基,說不準能活很久,歷經一朝7個帝王,牛叉。東晉皇帝就這樣了,弱不?泉下有知,不曉得司馬懿後悔不


靈石蘊珠寶


是的,這裡我舉幾個最顯然的例子。

晉元帝司馬睿在“琅邪王氏”的老大王導和王敦的支持下於公元317年建立東晉,之後由於內部矛盾,王敦在公元322年起兵判亂了。

起兵判亂嘛,很正常的,哪個朝代不發生幾起大將判亂的事,我們按照章法來就行了,王家有人造反了就把王家在朝廷裡的人都抓起來嘛。可司馬睿硬是不敢,雖說是王導帶著王氏其餘子弟去認錯了,但是認錯歸認錯啊,你家族有人造反了那肯定得都抓起來沒得商量吧?不然這個皇帝還怎麼混?

可是司馬皇室確實沒法混,最終給了個臺階也不敢抓王家一個人,導致了王敦篡權一年之久,後來還是王敦生病死了解除的。而且就算王家造反了,在王敦之亂平叛之後,王家依舊世襲榮華,高官富貴,是因為司馬皇室心大?連造反的人都敢用?

不,就是因為司馬皇室弱。

這邊王敦之亂於324年解決,蘇峻又於327年判亂了,並於次年挾持了晉明帝的兒子晉成帝;接著是又是駙馬桓溫從公元347年開始掌權直到373年恆溫病死;接著是著名的謝家,司馬道子父子,最後在公元420年,原本謝家的家臣劉裕廢掉晉恭帝建立南朝宋,東晉滅亡。

東晉前後一百餘年,司馬皇室幾乎沒有任何實權,雖然他們也曾努力,想制衡家臣權力,無一例外全部失敗了,只不過是從這個家族手裡的傀儡變成那個家族的傀儡而已。可想而知,當時的門閥制度下的皇室有多弱。


三觀粉碎機


門閥制度是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稱“閥”,右邊的叫“閱”,用來張貼功狀。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西漢武帝以後,崇尚儒學,官僚多以經術起家。他們授徒講學,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其子孫承家學,繼續為官。久而久之,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


魏晉南北朝時,實行九品中正制,選官專看家世聲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狀況,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通過互相聯姻構成一個門閥貴族統治階層,制訂或形成一整套維護自身等級特權的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是世家豪族政治、經濟勢力惡性膨脹的產物,它標誌著門閥貴族的腐朽沒落,最終走向滅亡。

東晉一朝出現了皇權與士族共天下的門閥政治局面,可以說是王、謝、庾、桓四大士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與皇帝司馬氏共治天下。由於士族並非一家,彼此之間存在著制約的關係,所以任何一家也並不能輕易地取代皇權,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維持。


後來,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但是,在士族與皇權之外,還有另外一支不為人所注意的政治力量在起著作用。這支力量就是流民。當時北方有源源不斷的流民南下,這些流民不是西漢那種流民,而是一支由流民帥控制的武裝組織。他們起初在熱鬧的政治史中雖然不顯眼,但在保衛東晉免遭胡族鐵蹄踐踏上卻著實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是皇權、士族之外的第三種力量。

學者們認為:東晉一朝,皇帝垂拱,士族當權,流民出力,門閥政治才能維持。等到士族不能照舊當權,司馬氏也不能照舊垂拱而居帝位的時候,已經走到歷史前臺的流民領袖人物既拋棄了司馬氏,也改變了門閥政治格局,樹立起次等士族的統治秩序。找到了流民帥,才終於找到了東晉通往南朝的歷史之門。這個流民帥就是劉裕。

劉裕,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他是漢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曾祖父劉混跟著晉室南遷京口(今鎮江),到了他父親劉翹這一代,家道敗落,因劉翹早逝,劉裕自小生活難辛,曾以賣草鞋為生。但他志向高遠,帶著雄心壯志,走進軍營,最後步步高昇,成為東晉大將軍,也曾帶兵北伐,對東晉立有戰功。他也是一個能夠消滅桓玄勢力的人物。404年,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擊敗桓玄。公元418年被封為國相。按照他的出身,已經不屬士族,是個典型的控制武裝的流民帥。公元420年他授意文武百官,要恭帝司馬德文禪位,自己稱帝,建立劉宋政權。

由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70多年的南朝拉開了序幕。由此可見,東晉的門閥政治具有其特殊性,即笫三勢最終消滅門閥士族,拋棄皇權的特殊門閥政治。這也說明門閥貴族的腐朽沒落,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然性。


鄢城秀才


為什麼要這麼說東晉皇帝那麼弱呢?

一、談東晉,不說西晉行嗎?

西晉開國的皇帝是司馬炎?從稱帝的角度確實是他。但是從開國的角度,我覺得還是司馬懿。為什麼要強調司馬懿呢?主要是為了把對問題的討論拉回到司馬懿所處的歷史時代。司馬懿在歷史舞臺唱主角的時代正好是三國時代最後的角力期——對耗期——拼內政的穩定。此時大魏所面臨的政治形勢並不好。曹家的兵力確實很強盛,但文官系統的運行並不是那麼順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地方豪族勢力把持著文官系統。司馬家是典型的地方豪族,面對曹家對於軍事勢力的絕對把控,地方豪族必須對文官系統進行把控,進而抗衡爭取自身的利益。而這種把控又必須完成兩個目標:第一是佔據道德高峰;第二是防止曹家人的滲透。基於這兩點考慮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成功了嗎?當然成功了,否則司馬家也不會篡曹魏而稱帝。那麼司馬氏族成功之後呢?他們深知地方豪族的威脅性,所以重新開啟了漢初模式——同姓封王。是不是起到了打壓地方豪族勢力的效果呢?當然是了,漢高祖劉邦的策略當然在對應形勢下是有效果的。那麼問題來了,到了漢景帝時七王之亂這個同姓封王的政策副作用就產生了。同姓封王的副作用是無法避免的,畢竟都是同一個姓氏憑什麼你就是皇帝,我就是藩王——為了這個金飯碗,兄弟叔侄之間幹仗是沒辦法的事——老百姓因為分家兄弟不睦的又少嗎?司馬家同樣無法避免這樣的局面,所以八王之亂必然會形成。中原地區內部幹仗,最得利的並不是最後成功的那個人,而是長城以外的那些草原勢力。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中原大一統時期,草原勢力幹不過你,現在中原內亂,草原勢力又怎麼會不介入呢?好了五胡亂華來了。說到這,貌似與東晉這個題目無關,其實關係很大的。西晉的失敗在於為了避免地方豪族勢力介入皇權,所以採取的同姓封王策略,但策略失敗,加之草原勢力入侵,不得不再次進行戰略選擇——倚靠地方豪族勢力,結果“皇帝垂拱、士族當權”的東晉模式出現了。

二、東晉的地方士族為什麼不篡權呢?

經過內亂加上草原勢力入侵,洛陽肯定是待不下去了,那麼就去建康。建康這個地方真的很健康,要錢有錢、要糧有糧,享福是沒問題的,可就是人不聽你的,沒辦法司馬皇族想繼續混下去,就只能倚靠豪族勢力——這是一種在那個時期的最優選擇——所以說司馬皇族不聰明嗎?不是的,他們做出了能夠延續國祚的最好決定。

地方豪族怎麼想?幹掉這個司馬皇族?不行!時機不對。當時北方草原勢力極為強勢,地方豪族勢力雖然強大,但卻分散。面對外敵入侵,內部政權的合法性就成為了凝聚人心的關鍵。誰最合法?當然是司馬皇族。倒不是因為司馬皇族勢力強勁,而是地方豪族誰也不服誰,怎麼辦?一個妥協的結果就是繼續承認司馬皇族的正統性,形成地方豪強的暫時平衡,共同抵禦外敵,所以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但地方豪族會一直這樣擁護這個司馬皇族政權嗎?當然不會,當南北局勢雖然存在爭奪戰事,但趨於穩定之後,司馬皇族的正統地位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先進思想重新佔領高地——南北朝的局面開始了。

總結一下:東晉的司馬皇族並不是個人的強弱,而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做出的依附地方豪族勢力延續國祚的必然選擇。


沒用的貓


事實上哪個階層當權和人才選拔的方式息息相關的。

晉朝沿用魏朝曹丕定下來的九品中正制,曹丕為了拉攏世家命在各地設一中正官,有當地推選出有名望的人來擔任。後來中正官被世家所壟斷,人才選拔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實際上朝廷已經被門閥所挾持。


司馬睿藉助周氏平定江南,西晉滅亡後,在王導為代表的北方世族和以周氏,沈氏為代表的南方世族共同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由於大部分區域在江東,所以又稱江左。從此東晉就陷入了北方世族和南方世族的爭鬥之中。雖然東晉分化了周,沈二世族,但是由於北方的威脅和內部的動盪,東晉還是要依靠世族。所以在周,沈覆滅後,得益最大的反而是北方世族。

特別是以王導為代表的王家,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皇帝的威望還要靠世族來維持,為了提高晉元帝的威望,在晉元帝出巡的時候,王導號召北方世族都隨從左右。所以南方世族才依附於晉元帝。晉元帝甚至被起兵反叛的王敦給嚇死了。但是太子繼位後還是不得不重用王家穩定政局。所以從東晉朝的開國皇帝開始,就沒有真正掌權的皇帝。也就是世族的傀儡而已。

東晉一直就處於這種微妙的平衡之中,只要皇帝不奪權,各世族就相安無事。如果皇帝試圖奪權,那就會引起各世族不滿。勢力最大的會開始起兵反叛,後又被各世族群起而攻之,之後權利再重新分配,終究還是沒有皇帝的份。就像晉成帝曾試圖排斥王導,但是卻引起了各地的反叛,最後卻導致了桓溫的崛起。後來桓溫獲得大權,並逼晉朝廷為他加九錫,權勢滔天。

所以不是東晉皇帝弱,而是西晉遺留下來的問題,東晉皇帝已經無力迴天了。


漁耕樵讀


先說皇帝垂拱,垂拱是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垂拱而治理解為古代皇帝什麼都不做就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本指舜當政的時,沿用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指以德化民。

在說士族當權,士族:又稱門第、世族、勢族、世家、衣冠、巨室、門閥等。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東晉時士族制度進入到鼎盛階段。東晉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及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延續到東晉末年。那時的門閥政治達到鼎盛,其勢力甚至超越皇權。這時期,士族在政治上壟斷政權,經濟上佔大部分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其根本原因就是東晉政權是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

最後說皇帝,兩千年來皇權一直都受著權臣、武將、女後、地方、宦官、宗室等的威脅,其中東晉皇權是最為衰弱的,西晉滅亡後,南方本是無主的,王導幫他安撫士族南遷,拉攏南方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司馬睿做皇帝以後,那自然是“王與馬共天下”,王導和皇帝平起平坐共同執政,士族權力的來源不是皇帝,是自己身份和其家族勢力,所以就當然不把皇帝當回事,這樣的結果就導致朝堂上,不是一群的打工仔,而是以家族和門生故吏為圈子的政治集團,皇帝自然拿他們沒辦法,你殺他沒用,你不能解決他們家族的權力。

皇帝要得到權利,唯一的方法就是分封,可東晉皇帝沒有分封權力,只能在士族中找平衡,來獲取自己僅有的權力。當士族們和平相處時,皇帝就甘願做傀儡,當某家獨大時,其他士族就搞“尊王攘夷”,提高皇帝的權力,打擊一家獨大的,當士族發現皇帝有掌權的跡象,又聯合起來限制皇權,所以東晉皇帝不是弱,是根本沒有實權。


古今夢迴


東晉皇帝真是如此。

所謂王與馬,共天下。就是真實寫照。

王敦造反,雖然失敗。但皇帝連追究責任的行為都沒有。人家王家那也是分開行動的啊,王敦造反,王導堅決反對。結果王敦失敗了,王導帶著全家扣闕請罪,結果皇帝想了想,王導是大忠臣,是堅決反對王敦的,不能不給王家面子,所以不僅王導家族沒任何問題,連王敦本人都沒追究下去。

後面,東晉軍閥次第崛起,比如庾氏、桓溫兄弟,到最後的劉裕,甚至謝安都是。這些軍閥實際類似日本的幕府將軍,掌握軍隊,進而控制政權,與世家大族進行利益交換,東晉皇帝基本沒啥權力。


四川達州


不存在士族當不當權的問題, 不過那時候的大部分官員也確實很多都是士族出身,代表人物荀彧和陳群袁紹袁術。 可以說那時候能上位的誰不是士族呢? 曹操是宦官之後, 劉備中山靖王之後, 孫堅都自稱是孫武后人。 但是天下已定,司馬家族已經把利益都分配好了,士族和司馬家族都已經綁在一起了。從這個問題來看,你是想給那個白痴皇帝洗白了?


大哥71194989882


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後,建立的東晉,當時的皇帝司馬睿便是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史書說 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就是這個事件,皇帝奈何不得士族,士族也玩依附於皇權,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