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中國一部塵封了200多年的“禁書”?卻被稱為最早的《人權宣言》

在我國有一部被查禁了200多年的“禁書”,卻被世界學者稱為“最早的《人權宣言》”?因為它整整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早了126年。

中國一部塵封了200多年的“禁書”?卻被稱為最早的《人權宣言》

它甚至比盧梭的《民約論》還要早100年,它就是明朝大儒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就連同時代的思想家顧炎武都說:“讀了這部書,可以知道過去歷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明夷待訪錄》主張國家加強平等因素,擴大社會對執政者的監督權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並非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因而更加可貴。這部書受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見天日,受到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的重視和讚許。

中國一部塵封了200多年的“禁書”?卻被稱為最早的《人權宣言》

《明夷待訪錄》成書於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辭為:“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謂“明夷”是指有智慧的人處在患難地位。“待訪”,等待後代明君來採訪、採納。《明夷待訪錄》文字的特點是對封建的現狀,進行了很尖銳的批判,而且是披著夏、商、週三代外衣的理想,託古改制

中國一部塵封了200多年的“禁書”?卻被稱為最早的《人權宣言》

《明夷待訪錄》計有論文21篇。《原君》批判現實社會之為君者“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實乃“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責任,乃“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原法》批評封建國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學校》主張擴大學校的社會功能,使之有議政參政的作用,說:“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屬是非於學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黃宗羲所設想的未來學校,相似於近代社會輿論中心和議會的機構。

中國一部塵封了200多年的“禁書”?卻被稱為最早的《人權宣言》

《明夷待訪錄》反對君主專制,主張民權,對清末的維新變法運動影響很大。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文中說過:“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抄,印數萬本,秘密散佈,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黃氏的民權思想,一直影響到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鄒容和陳天華等愛國志士。被梁啟超稱為“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