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最詳細、最權威的中牟東古城資料

箜篌城材料

一,箜篌城的基本資料

箜篌城位於中牟縣韓寺鎮古城村東北角及東北50米,南北長1050米,東西寬575米,呈長方形。現僅存城牆西北角和東北角三段夯土牆,西北角北段面積最大,南北長102米,東西寬25.6米,高約10米,其上樹木灌木繁茂,東部和北部牆壁陡峭,東面局部牆體崩潰脫落至地面;西北角西段東西長18.1米,南北寬12.8米,高8.2米,上有小樹和雜草,北壁陡峭。東北角段城牆面積最小,大致呈園柱狀,東西長8.5米,南北寬5.2米,高約4米,由於曾作為磚窯窯壁,牆體表層呈現紅色。三段殘留城牆夯窩清晰,夯土層結構明顯,厚公0.08——0.1米。1984年文物普查時,在城東北角發現板瓦、筒瓦、銅箭頭 、銅鏡 、銅帶扣、五銖錢及平首幣等戰國——漢代時期的遺物;城址西南1000米處有漢墓群,縣文物所收藏有部分完整器物。據史書記載,此處為箜篌城。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箜篌城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於箜篌城的起源,最直接的是《太平寰宇記》記載:“箜篌城在中牟縣東南20華里,昔師延在此造箜篌,以悅靈公”。這裡說的靈公是衛靈公(前540—前493年),一般都認為是此時期建築的箜篌城。

其實箜篌城的建城時間還應該更早。它起初不叫此名,只是後來在此延製為衛靈公師造箜篌,人們才把它叫箜篌城。最初叫什麼無史料記載,到秦朝末年叫曲遇城,《史記》、《漢書》記載:“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索隱》徐廣雲“在中牟”。韋昭雲“志不載”。司馬彪《郡國志》“中牟有曲遇聚也”。據此,我們推測在春秋戰國時箜篌城大名也叫曲遇城的可能性很大。這些記載也證實這條大路的存在。在1982年中牟縣進行地名普查時為了區別境內的兩座古城而改名叫東古城。

最詳細、最權威的中牟東古城資料

二,箜篌城據守的大路

在古代,人們都是鄰路而居、依路建城。箜篌城也不例外,它佔據的路是當時最大、最重要的路。在《細考中牟邑》裡說到在春秋時有一條大路,從西安方向過來,經圃田澤萑和苻澤的南岸再向東到大海,這條路是華夏交通的主幹線,這條路當時城池眾多,國都、重鎮比比皆是,如西周都城鎬京(陝西西安)、東周都城洛陽、秦國都城咸陽、齊國都城臨淄(山東淄博),還有鄭國和韓國都城新鄭、魏國都城大梁(河南開封)、趙國都城中牟距離此路都在百里以內。在北宋之前,東部各地去首都來回都要經過這條路,從現在出土的文化遺址可以看出,這條路兩邊村鎮、飯店、茶館、商鋪更是星雲密佈,可見此路當時是多麼的繁華。在中牟縣一帶現在還有滎陽故城(鄭州古滎鎮)、管城(鄭州管城區)、西古城、東古城、啟封城(開封朱仙鎮)等諸多古城遺址存在,這是實物證物;《史記》、《漢書》又有這樣記載:“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楊雄回滎陽就是走的這條路,這是史料證據。此路的存在和走向是很確定的。

到秦朝時,此路一側被改造為馳道,成為秦始皇東巡到海的專用道路。挨著馳道的是官道,官府來往公文都走此路。這就直接導致官渡的誕生。根據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雲夢秦簡》中有一條,說是公文無故延遲到達,所在地官員要革職查辦,嚴重的會充軍發配。當時縣城在渠水北岸,為了讓公文隨到隨走,只好把渡口設在渠水南岸。

前些天,我們就此事專門諮詢了文物堪探技術員,以現在的技術條件能不能探出秦時的馳道。他很肯定的回答:可以!他解釋說,馳道是夯土而成,在文物堪探時很容易分辨出來。若是能把馳道發掘出來,這無疑又給箜篌城的開發增加了一處亮點。

最詳細、最權威的中牟東古城資料

(古代城池基本樣式)

三,建城時間的考證

要說明這個問題,還要看地圖,先說說箜篌城上的這條路,此路當時華夏交通的主動脈,幾乎所有的道路都要交集到此路上。還有一道魏長城(今鄭州市區東)。此路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此路上城池眾多,現存的古城遺蹟也很多。

箜篌城介於城圃田故(中牟西古城)城和啟封故城之間,又都相距四十里左右。西邊的圃田故城在白沙鎮西南,是鄭文公時期(前673年-前628年在位)修築的,《爾雅•釋地》中說:“圃田澤畔置清邑。”這個清邑後來改名叫圃田城1982年改名為西古城。此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啟封城在朱仙鎮東南,是鄭莊公(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修築的,以“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後來為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改名開封。此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兩座城都和箜篌城處在同一條路上,再看這兩座的建築時間,啟封城最早,又在箜篌城的東邊,而鄭國的都城又在西邊,可以得出鄭國順這條路向東擴張,所以這裡早期是鄭國佔領,很有可能鄭國在向東擴張時建築的箜篌城。

(古代城池基本樣式)

四,說說箜篌城的規格

現存最大一塊古城遺址,南北長102米,東西寬25.6米,高約10米,單從這些遺存就能推測出當時的城牆是相當高大和厚實。據《孟子·公孫丑》和劉向編的《戰國策》記載:“三里之城、五里之郭。”也有說是“七里之郭”的。說明一下,古今長度單位有所不同,戰國時的一尺約等於23.6釐米。用現在的觀點看城池是不大的。

參看同時期的啟封城、焦城、西古城、苑陵城等,可以得知,當時平原地方的城池都是就地取土修築而成的。在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懸版夯築法相當普遍,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裡記載:“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此種方法。建築時,在土裡面添加一些糯米湯和生石灰,然後放在夾板裡逐層夯實。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很堅固,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經歷了無數風雨的洗禮,用鐵鍬也很難挖動。那些一層層的就是夯土層,現在依然清晰可辨。中間夾雜的一些白色的小顆粒,就是糯米粒或石灰塊。

最詳細、最權威的中牟東古城資料

箜篌城夯土層、對接縫、白色小顆粒明顯

五,談談師延

師延,傳說為上古時期軒轅黃帝的司樂之官,他就被後世樂官奉為祖師。夏、商時期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姓氏考略》雲:“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比如和師延同時期的還有師曠、師涓,他們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樂官。師延並不是他真正的名字,只是當時人們給他的一個榮譽:可以比肩上古樂神師延的優秀樂官。他這個榮譽一直流傳至今,真正的名字卻被遺忘了。

最詳細、最權威的中牟東古城資料

辭源中關於師字的解釋

六,關於箜篌城的幾段著名故事

1、據《春秋左傳•定公九年》的記載:

衛靈公非常喜愛聽音樂,當時有三個很有名的音樂家:師延、師曠、師涓,此三人都被衛靈公請到衛國,並且還讓師延在東古城專門為他製造箜篌,從此以後,這座箜篌城就成了衛國的皇家娛樂城,衛靈公自然也是常常去箜篌城。

在公元前501年,衛靈公正在箜篌城欣賞音樂,忽然聽到消息說齊國正在攻打晉國的夷儀城。打仗的起因卻和衛國有關。事情是這樣的,衛國是小國,夾在齊、晉兩個大國之間,以前衛國是依附晉國,後來又背叛晉國依附齊國。晉國的這種行為給晉、齊兩國帶來不睦,直至引起戰爭。衛靈公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趕忙離開箜篌城,想要趕到五氏城(在今河北邯鄲市附近)去見齊國國君。這時,行進路線就成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參看前面的地圖)去五氏城必須在經過中牟城。有這樣幾個問題要面對:

首先,中牟城和箜篌城雖然相距不足二十里,卻是晉國領地。

其次,中牟城駐紮著千乘兵車。當時的部隊編制,一輛兵車有一百人,一千輛就是十萬人。衛靈公身邊也只有五萬人。

第三,晉、齊兩國是因為衛國才打起來的。

衛靈公想到這些也頭疼,於是就占卜此行的兇吉。不巧的是把龜殼給燒焦了,龜殼上看不到預示兇吉的裂紋。衛靈公就不耐煩了:“不管那麼多,我們有五百乘兵車,可以擋他們一半。我是國君,也能當五百輛兵車,這就夠了,可以和他們抗衡了。”於是他硬著頭皮向中牟城進發。中牟人看到衛靈公居然還敢來,也很氣憤,想和衛國打一仗。流亡在中牟城的衛國人褚師圃聽到這消息後趕緊去勸說:“衛國雖說是小國,可是他們的國君在那,不一定能打勝。倒是齊國軍隊剛剛打下一座城肯定會驕傲有麻痺情緒,再加上他們的主帥出身卑賤,要是和他們相遇肯定能打敗他們,所以不如攻打齊國軍隊。”最終,中牟人沒有攻擊衛靈公,讓他順利通過。

2,據《史記•趙世家》、《戰國策》、《水經注》等記載:

最初的衛國是在北河,當時的河北是指黃河與太行山之間的區域。在公元前660年,衛國被北邊的少數民族戎狄消滅,齊桓公在楚丘城(河南滑縣東)又把衛國恢復。從此衛國就在這一帶擴張,在向南擴張時佔領箜篌城,並且在這裡駐紮了五百乘兵車,約五萬人。這對於衛這樣一個小國來說,已是很大的兵力了。衛國在箜篌城駐紮五萬人也是別有用意的,一方面是防守邊境,一方面也是想尋機掠奪地盤。這裡離中牟城不到二十里,不過晉國在這裡駐紮了十萬人,衛國一直沒有機會。 直到公元前423年,趙國發生內訌,趙國都城從中牟遷到代城(河北省蔚縣),由於距離太遠,趙國管理中牟城就很不方便了。衛國看到機會來,就出兵攻佔了中牟城。由於中牟城是戰略要地,又是趙國的故都,這一下就徹底激怒了趙國。但是趙國內部事物太多了,沒有時間報復。一直到趙敬候繼位,趙國開始了強大的報復,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國專門在黃河東邊的建築了剛平城(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做為攻打衛國的基地,從此就開始了趙、魏、齊、衛四國在河東長達十年的混戰。到趙成侯繼位的第二年,趙國才大敗衛國,攻佔衛國的七十三座城,衛遭受滅頂之災,接近亡國。中牟城、箜篌城才又回到趙國手裡。

後來,三家分晉,魏國自西向東擴張,本來是要先攻佔中牟城的,可是中牟城處在圃田澤和萑苻澤之間,城池高大堅固,易守難攻。魏國就順著南邊的大路向東,攻佔了箜篌城、啟封城,又在啟封城北50裡處建築並遷都大梁城。此時,魏國的地盤已經對中牟城構成了包圍之勢。這時,魏國就去和趙國商量了:你們看看,中牟城已經處在我們魏國的包圍之內了,對於此城我們是志在必得。為了不傷和氣,我們用繁陽城(河南內黃縣)交換,你們看怎麼樣?趙國也明白,繁陽只是一座偏遠小城,各方面都遠遠不如中牟城。如果不換,魏國也可以強行把牟中城攻佔了,到時連個繁陽城也得不到。所以趙國只能答應這個很不公平的交易,這就是很著名的“趙魏易地”。後世評價此事時,都是誇讚魏惠王很精明,做了一筆很合算的買賣,用磚頭換了一塊黃金。

最詳細、最權威的中牟東古城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