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不配合記者的張文宏,是對新聞的最好尊重

摘要:看得出來,媒體傳播總想塑造一個男神、醫神、網神、拯救大眾於疫情災難的大神,而張文宏對此保持著專業警惕,抗拒著神的塑造傾向,絕不“跳大神”,而保持一個醫生的冷靜,一個人的平凡性和煙火氣,一個專業人士的專業精神。每個專業人士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專業的智慧,醫生貢獻專業的判斷,媒體專業地報道真相,官員尊重科學和專業,各就其位不越位,這個世界才會更好。


不配合記者的張文宏,是對新聞的最好尊重

 曹林|文


誰人不識張文宏?這個名字炙手可熱,媒體爭取報道他的聲音,分享他的金句。“悶一悶,少說話,思想就出來了”、“防火防盜防同事”、“人不能總欺負聽話的人”、“注射血漿患者立刻康復?那是電影”。非典火了鍾南山,肺炎火了張文宏,以這種方式認識這些本該只在專業圈子裡被推崇的專業精英,挺尷尬的。張文宏深知此理,他說,疫情過了,大家該追劇追劇,我自然會安靜地走開。


張文宏身上有很多品質受到尊重,只認專業,說真話,說話精妙,表達效率高,思維活躍,屬於那種媒體最愛的寵兒,從他嘴裡總能說出一些媒體可以直接拿去當標題的金句。——公眾依賴他,媒體喜歡他,記者熱愛他,然而悖論的是,我覺得張文宏身上最讓我欣賞的品質,恰恰是他那股不配合記者的專業主義範兒,採訪他的記者常常被他給懟回來,甚至被反問得啞口無言。他知道記者採訪時想要什麼“答案”,但他就不配合,常常讓採訪顯得比較尬,卻無比真實。


比如,當一個記者採訪他時,他電話響起來了,來電顯示是他母親的電話。記者便在一邊等著,看他怎麼跟母親聊天。他說,我偏不接,這屬於私事。記者問他這麼久待在病房工作想不想念母親,他說,這個問題問得,我問你,哪個孩子不想念自己的母親呢?唉呀,記者想營造和誘導的那種“感動”,一下子翻車了。想在新聞中植入“網紅醫生接母親電話”的採訪花絮,也沒“得逞”。


比如,與記者談到哪種藥有效時,張文宏不顧面子批評起了媒體報道的誤導。他說,全國各地派去都是最精英的部隊,我認為他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媒體來幫著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把一種不靠譜的一些治療方案片面地傳播,哪怕一些靠譜的治療方案因為你們的傳播而變得是錯誤的。——雖然批評得很尖銳,卻說到了要害,就是不配合你的要求說什麼藥有效。他深知,這時候他說了某種藥有效,即使作了專業的限定,但通過這樣的傳播,很容易變成新一輪瘋狂。什麼藥有效,是醫生的事,由醫生去完整地表達,媒體不能用標題去放大。


比如,當記者採訪時問到“您作為主任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有中國最強的感染病學團隊,您當初上大學為什麼選擇了感染病學?”這是媒體採訪“成功人物”時的標準句式,引導說一些高大上的話,分析當年的曲折心路,聊聊成功原因和成長經歷,再販賣些成功學雞湯,飆飆成功人士的金句。但這是張文宏,不是一般的“成功人物”,他說:對我個人你不要採訪,我覺得沒什麼意思,我就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好簡單和樸實,不是媒體需要的“爆款價值”和“成功學效果”,卻無比真實。是啊,那時候怎麼會“想”那麼多,哪有那麼多高尚而神奇的選擇?就是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無數平凡人都是這樣選擇的。這是一個凡人,而不是當年就預知到今天、從而作出偉大選擇的神。


還有,對於敏感的病毒來源問題,媒體和公眾急切想知道答案,他說“我始終堅持必須有明確的依據”,關於零號病人,我只認證據。不能太寄望於藥物和疫苗可以帶來神一樣的結果。科普有兩種,一種是告訴你真實的東西,另一種是把你帶到溝裡。


作為媒體人,我覺得,張文宏不配合記者,不是對記者和媒體的不滿,恰恰相反,這是對新聞最好的尊重。對於醫生來說,尊重自己的專業,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說三分,說真話說實話,這是醫生的專業主義要求。對媒體來說,是一樣的,不想當然判斷,告訴公眾事實真相,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報道,準確地還原專業人士受訪時的表達,評論不跑在新聞事實的前面,不迎合公眾的情緒需要,捍衛真實這個生命,這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醫生的專業主義,與新聞的專業主義,是相通的。


媒體需要感動的故事,就講“讓你感動的故事”。媒體需要某個POSE,就在鏡頭前擺出某個POSE。媒體想知道某個答案,就迎合這種需求,給出某個答案。媒體需要煽情,需要“喜聞樂見”,需要“大家都聽得懂”,需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扭曲自己的專業而去配合地講10萬+的故事。這些,既是對自身專業的矮化,也是在迎合一種不專業的新聞操作,進而是對公眾的不尊重。抗疫需要專業,每個專業人士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專業的智慧,醫生貢獻專業的判斷,媒體專業地報道真相,官員尊重科學和專業,各就其位不越位,這個世界才會更好。


看得出來,媒體傳播總想塑造一個男神、醫神、網神、拯救大眾於疫情災難的大神,而張文宏對此保持著專業警惕,抗拒著神的塑造傾向,絕不“跳大神”,而保持一個醫生的冷靜,一個人的平凡性和煙火氣,一個專業人士的專業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