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歷史悠久的萊蕪南孝義村

南孝義村,隸屬於山東省萊蕪市高新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鵬泉東大街東段,孝義河東側,毗鄰美麗的孝義河公園,地處萊城東部的交通樞紐區和經濟開發區,周邊交通便利、廠區林立、經貿發達,京滬高速公路和205國道分別位於村東、村西貫穿南北,磁萊鐵路位於村北橫貫東西,青島海關駐萊蕪辦事處位於村南。南孝義村自古與泉子村、陶家莊、南張家莊這四個村莊連為一體,形成了毗連交錯唇齒相依的一個大自然村,東面與傅家莊為鄰,西與馮家林村接壤,截至2015年全村佔地779畝,村民33l戶932口人,現有劉氏、艾氏兩姓,其中劉姓居多。


歷史悠久的萊蕪南孝義村

萊蕪孝義河


萊蕪《劉氏祖譜》載:“吾劉始祖仁美,原籍鳳陽,出仕於齊,因亂遷萊,居於東山茶峪莊,歿葬其地,迄今塋酉存。”

元朝末年,劉仁美由安徽鳳陽縣到齊地做官,後因戰亂遷入萊蕪東山茶峪莊。明朝萬曆年間,劉仁美的九世後代劉守邠生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劉澄渭(字潤九)、劉澄淇(字洞九)、劉澄湚(字涵九),兄弟三人都聰穎勤學,考取功名。劉潤九初攝榆次令,後晉升為山西布政司經歷,成為省級重要官員。劉洞九任山西汾州州同知。劉涵九,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後升湖廣行督司,未任。兄弟三人功名顯赫,都是當朝國之棟樑。後告老回到家鄉萊蕪,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三人分別建村南孝義、北孝義、陳家峪三村。北孝義後改稱孝義樓,北孝義由孝義河西岸之村用之。


南孝義村村名之所以取名為“南孝義”,源自《說文解字》中的“孝,善事父母者”,劉潤九取之為“善事父母者為孝,兄弟和睦者為義”,意在告誡劉氏後代要做到盡孝盡義,是為“孝義”,流經村西的河流也命名為孝義河。

歷史悠久的萊蕪南孝義村

北孝義村碑

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明朝設鄉、保,全縣編為4鄉42保,南孝義村屬於東鄉蘆城保;清代,全縣仍轄42保。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全縣劃為10個區,屬於鐵車區。1941年萊蕪劃分為萊北、萊東和新浦三縣,南孝義隸屬於萊東縣辛莊區;1946年,屬於萊蕪縣汶陽區;1958年3月屬於孝義鄉;1958年10月屬於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2月屬於礦山人民公社泉子管區;1982年1月,礦山公社改為城關鎮;1984年4月,改城關鎮為辦事處;1985年10月撤辦事處設立北孝義鄉;2000年12月鄉鎮合併,南孝義屬於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高新區)鵬泉街道辦事處。

南孝義村民勤勞樸實,自力更生,自古以來就有種菠菜的習慣。每年春季,來自博山、張店、常莊、和莊等地的農用車開到村內,滿載著一車車的菠菜,運往各地,成為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1974年在村西進行孝義河大改造,建成高標準20裡土河岸,1975年在村東建成南孝義供銷社,1976年在三翻嶺大展紅旗,建成梯田1000畝。為保農業豐收,村中先後在北大橋、河西修建起機井6眼,全村90%的農田得到灌溉;1977年在北大橋修建二級揚水站一座,灌溉村東良田。1987年村民集資修建孝義河漫水橋一座,並將河西改為經濟田,並建設蔬菜大棚,擴大蔬菜種植,增加了村民收入;1987年村內建起大型麵粉加工廠一處。1993年將村東20畝地改為桑田,發展養蠶業。1993年,與興華裝飾公司聯營建預製廠一處。1994年,村裡安裝自來水。1996年,安裝了村內部程控電話。2000年,在鄉政府的倡導下,農民種植紅葡萄。2002年南孝義成為電話村。

2002年10月,萊蕪在此建立萊蕪經濟開發區,後成為高新技術開發區,村內經濟結構調整,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招商引資項目遍地開花,分別有朗進科技、泰豐紡織、天龍公司、信諾日化、方大科技、金石科技、賽博機電等公司工廠在此落戶。2002年,蓮河改道向東南注入孝義河,並改造孝義河建成孝義河公園,成為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區。2003年,鵬泉東大街向東延伸,橫跨孝義河建成孝義河大橋,2004年,在孝義河東岸建成裕豐住宅小區,安置鵬泉東大街拆遷戶。2005年在三翻嶺建成鳳城工業園,大量民營企業在此落戶。2006年建成南孝義社區。2010年規劃設計了新的高標準社區“裕豐花園”。2012年全面實施招商引資,2013年10月與山東信聯建設集團簽約合作建設。2013年10月成立南孝義商貿公司,同年3月全面實施舊村改造建設,共建設多層2座、十七層3座、十九層2座、二十七層1座,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2015年底 “裕豐花園”第一期將完成,基本實現全體居民入住。2016年“裕豐花園”第二期將開工建設,嶄新的東部水岸新社區、商貿物流集散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已初步形成,一千多居民正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描繪著南孝義發展的錦繡藍圖。


萊蕪南孝義港茶樓的傳說

萊蕪劉氏十世祖劉澄渭、劉澄淇、劉澄湚三兄弟分居於南孝義、孝義樓和劉陳家峪。族大人多事繁,時常需聚首商議,劉澄渭於是便萌生了建個議事之所的想法。根據方便相聚,尊重長支的原則,地點選在了三村皆能目之所及之處,現南孝義村西的孝義河西岸。不久,一座條石鑲角、黑磚青瓦的二層樓“港茶樓”落成,為什麼取名“港茶樓”呢?一是劉氏仁美祖先從安徽鳳陽來齊地做官,元末時期因戰亂隱居萊蕪茶峪莊,後遷居港裡莊,該樓取兩個村莊的一個字,以示不忘祖根;二是該樓居於孝義河與蓮河交匯處的黑龍潭附近的港口,站在樓上,就能前攬南孝義,北望孝義樓、南望劉陳家峪;三是兄弟家族聚會,可以品茶議事、登樓賞月。該樓飛簷斗拱,五脊六獸,甚是巍峨壯觀,室內雕樑畫棟,彩椽;一樓白石鋪地,二樓方磚鋪成,名人字畫疏密得當,桌椅條櫈井然有序。樓上四面開大窗,取“無規矩不成方圓”之意,南北成方,東西為圓,視野開闊。推窗望:東有九頂盤龍山鬱鬱蔥蔥,北有萬福山巨石指天,南望蓮花山峰巒綽約,西臨八寶鳳凰城。樓下不遠處綠水一潭深不可測,龜臥水底,魚躍波起,花園內亭臺長廊,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垂柳依依,花山一座,藤覆蔓蓋,繁花點點。仙奶奶為添奇觀,用苘麻桿從山西挑來九十九孔太古石,矗立其間。

劉氏三兄弟告老還鄉後,閒暇日多,常聚於樓內園間,暢談奇聞軼事治家之道。高興之餘相恨日短。吃飯時節,開始三家輪流供飯,多有不便。每見下人汗流滿面奔忙往返,主人總覺於心不安。劉洞九與仙奶奶談及此事,仙奶奶一語解難,說:“老爺們茶樓議事,何不借水行舟,酒菜水傳”。劉洞九開始不解,仙奶奶便如此這般說了一遍,只見仙奶奶拔下頭上銀簪一劃,龍崮河改道至村邊,而原流經郭家莊村邊的河道水量驟減,後人稱為“老水道”。於是港茶樓花園內橋下掛起一排銅鈴,在孝義樓做好飯菜置於船盤之上,放到河中水上,順流而下,流經橋下碰鈴作響,人們便端菜上桌,菜尚溫熱,方便快捷,從此之後,凡兄弟聚會待客,飲酒之中又添了別樣一番情趣。酒酣興濃談鋒更健,常至明月昇天。故此處也稱“酣談館”。

萊蕪南孝義太古石的傳說

相傳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他們平時非常喜愛奇異怪石,他們在山西任職時收藏頗多。奇石素以奇、醜、怪、透者為上品,其中有兩尊形狀尤為奇特,不同凡響,高約丈餘,每塊石頭上有九十九個孔,巧與潤九、洞九、涵九之字暗合,劉洞九視若珍寶、作為傳家寶石珍藏於家府,掛袍歸鄉後始終牽掛於心。劉潤九在家鄉建港茶樓時,園中唯缺奇石裝點,心存遺憾,便於兄弟商議,如何把位於山西府邸的傳家寶石搬運回來。

有一天,劉洞九與夫人張玉倩(《聊齋志異》稱為狐妾,後世族人稱為仙奶奶)說起這件事。仙奶奶說:“這有何難?明天我去把它運回來。”劉洞九聽了半信半疑。心想:夫人雖有超人之能,但那石頭每尊都有數千斤重,如何能從幾千裡之外運來?仙奶奶囑咐他說:“明天夜裡三更三鼓,你在萊蕪城南汶河岸邊的大柳樹底下等著,看我怎樣搬運石頭。不過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到時更不能亂說話。”

第二天,紅日西墜,月出鐮鉤。劉洞九正要動身去汶河岸邊,張道一來了。他倆是至交好友,這時張道一正在城北礦山開館授徒,來請劉洞九飲酒對詩。礦山風景優美,山上飛瀑流泉、青松翠柏,山下汶水如帶,日夜西流。春秋時,齊桓公曾在此修建行宮,山上觀景,汶水泛舟。張道一躬身來請,豈能不去?酒酣耳熱之時,劉洞九卻要起身告辭,說有要事去辦。而張道一卻酒興正濃,不肯放過。劉洞九隻得以實相告。張原是詼諧之士,聞聽有這般奇事,就定要同他前往。劉洞九推辭不過,只好答應,再三叮囑他,到時候千萬不要聲張,張道一連連應諾。

他們二人來到汶河岸邊,坐在柳樹下靜候。這時,萬籟俱寂,汶水潺潺。不多時,萊蕪城裡傳來三更三鼓。只見汶河裡遠處兩簇紅燈逆水飄然而來。至近處才看清是紅燈簇擁著兩尊奇石,前後相距百步之遙,仙奶奶位居中間。每尊怪石有六個身著紅衣、手持紅燈的仙姑扶持,宛若兩朵盛開的紅蓮,煞是好看。張道一見此情景,又驚又喜。當第一尊奇石抵達港茶樓時,他實在憋不住了,又要鬧玄,高聲喊道:“到抵了!”話音剛落,後邊那尊突然人散燈滅,因“抵”與“底”同音,就是這一酸文之詞,致使後邊一尊石沉水底。

第二天,劉洞九一到家,仙奶奶便埋怨他不該輕信玄士之言,以致使一石沉落水底。劉洞九也是後悔不已。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若干年後汶水南移,那尊沉水的石頭才又重見天日。今天,這兩尊奇石仍保存完好,原在港茶樓的一尊,於1987年被泰山管委會徵集,現安放在泰安岱廟北門裡供遊人觀賞,底座上標明來自萊蕪南孝義。汶河岸的一尊現安放於萊城區政府大院裡作為鎮宅之寶。這就是流傳民間的劉氏太古石的傳說。

傳說之二是仙奶奶用繡花線一頭拴住太古石,一頭拴住大牛槽用苘麻桿從山西挑來,現大牛槽在南孝義農戶牆下隱藏。

萊蕪南孝義神牛的傳說

俗話說忠孝傳家遠,耕讀繼世長。牛是當時重要的生產資料,又是家庭財富的重要象徵,萊蕪劉氏八世祖劉士禮南臺翁時,萊蕪劉氏已是富甲一方,田地以頃計數,畜牧邊郡牛馬數千頭,谷數萬斛。劉士禮晚年隱居東山別塢,家產由小臺翁劉守邠掌管。南臺翁劉士禮過世後,作為長子的九世祖劉守邠不圖祖業,將家產悉數分於四個弟弟,而自己靠籌策之技白手起家,不幾年已是牛馬蹄角千千,萬足豬、千足羊,不啻當年父業。至十世祖劉澄渭三兄弟時期,在外居官顯赫,於內治家有方,更成為萊蕪之名門望族。用騾馬成群,豬牛滿圈羊滿坡來形容家產之盛恰如其分。為放牧如此之多的牛羊,劉澄渭、劉澄淇、劉澄湚三兄弟買下了寄母山、盤龍山、蓮花山、萬福山的山場作為放牧之所,並修建了通往牧場的“趕牛路”。

每當天一放亮,牧童開欄執鞭,牛羊爭先恐後出圈,山間路上,蹄角踏地如雷轟嗚,牛歡羊叫,似寺院喇叭聲聲。揭示了新的一天的開始。夕陽西下,牧童趕著腹飽肚圓的牛羊到牛灣飲水。

牧童飲牛時往往要查數一下有無缺失。不知什麼時候,忽然發現本是九十九頭的牛群卻成了百頭,開始並不在意。時間長了,心生疑竇。過去每到立春之時,主人都要在牛角上抹上紅色以示開春大吉。一年立春之日,以紅綾代之,當放牧歸來飲水點數期間,牧童發現百頭之中有一頭身高體碩,毛色光亮,黑如綢緞,兩角彎如滿弓,兩眼放光,角上無綾的犍牛混跡其中。無知牧童以為是山中妖怪,舉槍便射,只見濃煙過後,一縷火光奔西南方向而去。

牧童回家向主人訴說,主人叫苦不迭。不幾日,坊間傳說一件奇事,城西二十里汶河岸邊,一夜之間平地成嶺,其形如臥牛,牛口處清泉噴湧,人稱“牛王泉”。這就是今之“牛泉”之稱的來歷。

從此,神牛西去。龍頭灣下“九九鍵飲,神凡同現”的美好景觀再未重現。

萊蕪南孝義“明小臺劉公暨郭範兩孺人合葬墓誌銘”考證

劉小臺(1550年11月27日-1623年10月2日),名守邠,字振西,別號小臺,陰陽官致仕,生於明嘉靖29年庚戌十一月二十七日,故於明天啟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得壽七十四,為著名的“萊蕪劉氏三九”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三兄弟的父親。天啟甲子秋(即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劉小臺去世一年後,劉潤九為合葬父母,便派人拜訪自己的發小好友,當時的進士出身,且為官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的譚性教,為父親撰寫了這份墓誌銘,記述了父親的一生。該志石青石質,83×80×12cm,邊有纏枝花葉紋,楷書陰刻,無蓋,志文31行,滿行37字,首行題“明小臺劉公暨郭範兩孺人合葬墓誌銘”,譚性教撰文,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刻。原出土於萊蕪鳳城街道辦事處上陳家峪,現由萊蕪口鎮西街王氏收藏,保存完好。錄文如下:

明小臺劉公暨郭範兩孺人合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眷生譚性教①頓首拜撰

天啟甲子秋(即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劉伯子②走使者白下,緘孫平甫③所為狀,來徵銘曰:不孝兄弟積罪過,無能延先嚴一日之養,今卜十月十三日,啟吾母之宮合焉,惟吾子顧夙好而惠之隧石。餘與伯子居比屋,幼同硯席,即不嫻於文,何可辭?況平甫之狀藻而核矣。

按狀,公諱守邠,字振西,別號小臺。其先濠人也。元末有仁美者徙於萊,仁美生江,江生有德,有德生林,林生剛,剛生憲,憲生瓚,瓚生南臺公士禮,為公父。南臺公性癖雲水,晚年種松東山,結廬隱蒼翠。終其身,生五子,公居長。

諸劉世擁貲,豪裡中,公獨奮自窶,母趙蚤背,繼母薛操家卞急,備嘗坎壈,幸後郭範兩儒人操作,甘荼苦卒,能回薛母歡;口約腹裁,資用漸饒。蓋修業而息之,不數年田產拓斥,甲一邑矣。公雖用纖嗇起,而敦尚儒術,鉛槧之業與牙籌俱治,日夕督子若孫下帷不休,皆斌斌擅雋彥聲。更好行其德,恥效富人滕鐍匿縮之智。吳令君母喪不能斂,出美椑助之。

歲乙卯,大祲,死者以澤量,公所焚券幾千餘金。復傾其儲,粥餓者,槥殍者、贖子女之鬻者。迨戊午責逋賦棘,同裡黃家卿等五十餘家,將墐戶荷釜遁,公亟止之,代輸租焉。至陳一杏等,不能庀牛種而問南畝,則歲給以為常,人人倚公為庾矣。

公授陰陽官致仕,迫邑大夫命,一登鄉飲之筵,遂囊服帶不御。曰:安能蹩躠,折腰貴人前也。鄉耆社長醵飲桑拓,則欣然從之。後並杜門謝絕,勅諸子一切事無相聞,不衫不履,陶然自適,雖密戚請面不見也。

卒之前一歲(即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伯子繇藩幕,攝榆次令。公勉出視政榆次,見伯子治狀,舍然大喜曰:今而後而,翁無遺憾哉。旋促駕歸,歸而大會弟侄姻戚,若訣別者,各有分遺,時公固啖蹈健甚也。越癸亥十一月初二日(即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11月2日),忽無疾化去,距生嘉靖庚戌十一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550年11月27日),得壽七十四。而伯子於數月前,上縣篆乞侍養,得躬奉斂含,人嘆其孝感雲。

公配郭,繼範,拮据締業,範孺人宣力居多,事公於範後者,側室馮也。子男三,澄渭,山西布政司經歷④,娶狄用女;澄淇⑤,廩生,娶尚儒女;澄湚⑥,州同知⑦,娶太學生張光前⑧女,皆範出。女子五,郭出者適田相宇,適廩生李應箕男,增生李鉉。範出者適廩生王承培男,庠生王命,適廩生許珍男盤石,適知州朱學孔⑨男庠生祚昌。孫男六人,孫女九人。伯楹庠生,娶指揮蘇民望女;伯樘聘庠生張繩武女,與女之適府同知畢如松⑩孫維垣,適廩生郇一真男庠生玉澤者,為渭出。淇所出伯權,聘稟生李森女;伯樞聘庠生藺應昌女。二女,一許字廩生亓禮教男之梓,一許字進士亓之偉⑪男必述。湚所出伯杫,聘增長郇一初女;伯栒,聘進士亓之偉女。五女,一許字增生李杊男以焜;一許字禮科給事中亓詩教⑫男之幹;一許字庠生畢煥男維塽,一許字庠生亓之俊男必遠;一許字庠生董茂充男瑜行,曾孫一,名炳,聘儒士王曰鈏女,伯楹出。

宜系以銘,銘曰:頎而髯,唇若渥丹籲,其公之顏耶。祭酒於社,賓介於筵,衎衎仙仙籲,其公之年耶。以治生始,以達生終焉,求之於古,在範少伯、楊王孫之間籲,其公之賢耶。新甫遠抱,汶水帶前,東西兩港瀅如環。嗚呼!是為劉公之阡。

註釋

①譚性教,字生伯,號笠石,又號黃雪居士,生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戊寅正月十九日亥時,萊蕪譚家樓村人。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考中進士,補任河南陳留知縣,後任河南省襄城縣令,泰昌元年,相繼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司郎中。天啟六年轉任山西按察司副使,繼任寧夏兵備道糧兼攝學政,天啟五年以疾病請歸,退回故里。誥授中憲大夫。生前好友:王垣山,周自淑、陳子素、王尹愚、亓靜初、李雍時,孫平甫,尚襟海,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等。譚性教少兒時即能作詩,青年則擅長古文,“蒼勁秀雅,為時所宗”,所著有《留襄讞語》《金陵譜序》《黃雪山房集》12卷(其中文9卷,詩3卷),其詩收入《山左明詩抄》。遺有“改修七星渠”(在寧夏)碑文及文、記、序、表、傳等文章十多篇。因其文武雙全,明代在萊城東廂為其建立“文武持衡坊”。

②劉伯子,即劉潤九,劉小臺守邠之長子,名澄渭,字潤九,萊蕪南孝義村人。生於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據萊蕪《劉氏族譜》記載:“陰陽官劉守邠,號振西,別號小臺。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長諱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經歷,分居南孝義莊;居北孝義者,次男澄淇,歲進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升湖廣行督司,未任,諱澄湚居陳家峪焉。”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在南孝義村建“港茶樓”,負責設計備料施工等。工程豪大,建有港茶樓、太古石、青石大牛槽、涼亭、泉水、月牙橋等,為當時花園式建築。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劉潤九“繇藩幕,攝榆次令”,即代理出任陝西榆次縣令,為官勤慎廉明,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後晉升為山西布政司經歷,系山西布政使司衙署的首領官,從六品,總理署內各類事務,職掌出納文移等事務,成為省級重要官員。劉潤九娶狄用女,子三長伯楹,次伯樘,三伯柟,孫九人。晚年歸居田園,過上了兒孫繞膝,安逸恬淡的生活。卒後,葬於黃泥溝南劉氏塋地,立有龍頭碑,“文革”時期,墓碑被毀。

③孫平甫,譚性教好友。

④山西布政司,明時期官名。山西布政司是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承宣佈政使的衙署就是承宣布政使司,下設有各類內部機構、屬官,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經歷司設經歷一人,從六品,系布政使司衙署的首領官,總理署內各類事務,職掌出納文移等事務。

⑤澄淇,即劉洞九,名澄淇,字洞九,號筠叟,系劉守邠之次子,萊蕪孝義樓村人,譜載廩貢,碑載為歲進士,官居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生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68年),卒於清代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十月十六日,壽享七十有三,配尚氏,徐氏、王氏。在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任職時,此地土地荒蕪,民不果腹。劉洞九上任後,詳查細訪,勵精圖治,引導人民墾荒種糧,興修水利,不幾年民殷物阜,人民安居樂業,與汾人結下了魚水之情。離任後,汾州人民仍念念不忘。據傳,劉洞九在山西汾州為官時得仙張玉婧,張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廣大,後人尊稱為仙奶奶,《聊齋志異》中的《狐仙》就是記載的她的傳說。劉洞九掛官服袍帶回家後,在孝義樓立村,立村之後在村北松山上遍植松樹柏樹,以壯觀瞻,村內植國槐若干,並打吃水井、建家祠,築安居寨,保衛村莊安全。晚年以明農課孫為務。為教育好子孫後代,特成立“筠叟學堂”,親自任課,言傳身教,並題聯:“式榖式榖,殫我心精,惟願一德繩祖武;勉旃勉旃,勤爾徵邁,須念萬苦貽孫謀”。由此可見他為子孫後代的良苦用心。卒後,葬於西港劉氏祖塋,與林、剛、憲等老祖安息一處。

⑥澄湚,即劉涵九,名澄湚,字涵九,系劉氏九世祖劉守邠之三子,生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9年),萊蕪上陳家峪村人。例貢,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後升湖廣行督司,未任。功名顯赫,是當朝國之棟樑。劉涵九自幼聰明穎悟,勤學好問,學文習武,文武雙全。據《萊蕪劉氏族譜》載:“劉氏之序其族創於六傳,劉氏之譜其族創於涵九”,可見劉涵九為《萊蕪劉氏族譜》貢獻可謂大矣。劉涵九在續修族譜時,首次刻版印刷了《萊蕪劉氏族譜》,請石痴居士孫士奇寫了“族譜序”,並自撰了“祖譜說”,詳述了族譜的重要意義,由此為我劉氏族譜打下了基礎,歷傳不衰。劉涵九與妻張氏是孝敬父母的典範。舊萊蕪有縣誌載:“張氏同知劉澄湚妻,事舅姑至孝,姑病,泣禱於神,願以子代姑愈,而子果死。”並勸夫遵父遺言,捐義田八百畝贍族。劉涵九在四川任職時,為美化家鄉,特從四川移植四棵名貴樹種白松樹,植於上陳家峪村。四百餘年來,植繁葉茂,四季常青,直至解放後仍挺拔遒勁,充滿生機。卒後葬於劉陳家峪祖塋,其父守邠祖塋之側,有墓碑存焉。

⑦州同知,明時期官名,各州之副職,明朝稱州同知,清沿置,改稱州同,以別於各府之同知。因事而設,每府設一二人,無定員,從六品。與州判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水利諸事。劉涵九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

⑧張光前,字爾荷,山西澤州人。萬曆二十八年由澤州學增廣生中山西鄉試第30名,習詩。萬曆三十八年中進士,歷任蒲圻知縣、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累疏乞休,歸家而卒。

⑨朱學孔,明代山東肥城人,天啟六年,由貢生任滄州知州。

⑩畢如松,萊蕪槲林前村人,明萬曆壬午舉人,授新安縣知縣。有中使詢及萊礦,如松曰:“恐公以採礦往,以討叛歸耳。”中使乃止。遷隆德令,裁驛挫冗,除殘賑饑,稱循卓焉。升寧羌守,請就近以蜀鹽易晉鹽,至今便之。調西安同知,賢聲益著。謝政家居,日與故人結詩酒於蒼龍峽,幾二十年歿。崇祀鄉賢。

⑪亓之偉,字坦之,號超凡,明代山東萊蕪羊莊村人。出生於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考中進士,初為成安知縣,不久調直隸大名府浚縣知縣,到任後凡權勢書札概不啟封,不受私請,以強直聞名,士民服其鐵石之操,稱為“鐵面”。後歷任戶部司郎中,河間知府,山西陽和兵備道等。崇禎十七年逝世,時年六十三歲。亓之偉居官之外,善寫作,所著有《蒼麓四書》《素嘗辛草》《過淮賦》及墓表數篇。

⑫亓詩教,號靜初,晚號龍峽散人,明代山東萊蕪李條莊人。出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萬曆26年進士,任荊州、淮安二府推官、禮科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兼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河南巡撫等職。明神宗年間,廷臣出現黨爭,分為齊楚浙三黨,亓詩教為齊黨之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