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埋線究竟埋的是哪根線?不用找了全技術都在這裡!長見識學知識!

埋線究竟埋的是哪根線?不用找了全技術都在這裡!長見識學知識!

穴位埋線技術是將羊腸線或生物蛋白線埋入人體穴位內,利用線體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治療疾病的一種技術,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的作用。常用於哮喘、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癲癇、糖尿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肥胖症、溼疹、慢性蕁麻疹等疾病的治療。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一次性埋線針操作方法

根據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選擇不同種類和型號的埋線工具。其中一次性埋線針可由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針配適當粗細的磨平針尖的針灸針改造而成。或用選擇類似於腰椎穿刺針的一次性埋線針(見圖1),針尖為坡形,較為銳利,常用的為7號、9號、12號、16號。使用前需將相應型號的無菌羊腸線從針頭裝入針管內備用。

埋線究竟埋的是哪根線?不用找了全技術都在這裡!長見識學知識!

圖1 一次性埋線針示意圖

1.根據中醫診斷處方,選擇合適體位。

2.選好穴位,做好標記,進針點一般選在穴位的下方1cm處。

3.皮膚常規消毒。

4.進針(見圖2):左手示指和拇指繃緊已消毒的穴位兩側,無名指和小指夾乙醇棉球,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持針,快速進入皮膚,然後緩慢推針到治療所需的深度,用右手示指邊推針芯邊退針,到皮下時快速出針,同時左手用棉球按壓針眼。

埋線究竟埋的是哪根線?不用找了全技術都在這裡!長見識學知識!

圖2 進針示意圖

3.針眼處理:用75%乙醇消毒,然後用棉籤按壓數分鐘不出血即可。

4.操作要領

即"兩快一慢"操作方法。"兩快"為進針時手腕用力,針尖快速刺至皮下;出針時邊退針邊放線,退至皮下時,快速出針。"一慢"為過皮後緩慢推針至治療所需的深度。

(二)陸氏埋線針操作方法

採用69式陸氏埋線針(見圖3),適用於需較大量刺激和需較長時間治療的病種,如腰椎間盤突出症、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針具可重複使用,須常規消毒。

埋線究竟埋的是哪根線?不用找了全技術都在這裡!長見識學知識!

圖3 69式陸氏埋線針示意圖

1.根據中醫診斷處方、選擇合適體位,一般先進行背部選穴埋線治療。

2.選好穴位,做好標記,進針點一般選在穴位的下方1cm處。

3.皮膚常規消毒。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先在進針點打出皮丘,然後向治療要求的深度邊推麻藥邊進針至穴位處,一般一穴用藥0.5~1ml左右。

5.左手持鑷子夾住所需要的無菌羊腸線,將線的中心埋於皮丘下。右手持埋線針,缺口向下壓線,同時用左手示指繃緊穴位消毒區下方的皮膚,右手中指夾住鑷子隨時準備去夾移動的羊腸線。左手拇指指腹對準埋線針的針尾部,配合右手(不用力,只掌握進針角度和深淺度)進針(見圖4),直至將羊腸線埋入穴位部位為止。松左手、右手快速出針,出針時應注意不要轉動針體,左手用棉球或紗布按壓針眼後,然後再做消毒處理。

埋線究竟埋的是哪根線?不用找了全技術都在這裡!長見識學知識!

圖4 進針操作示意圖

6.針眼處理,穴位埋線技術通常採用一次性針具治療,出針後用棉籤按壓數分鐘不出血即可,如果採用69式陸氏埋線針治療,則治療出針後要再次進行消毒處理,外用敷料包紮。

(一)哮喘(支氣管哮喘)

本病多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刺激、身體勞倦等,以致痰壅氣道、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而引起。臨床可見喉間痰鳴、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痰多清稀或黃稠而粘。本病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宣肺降逆,化痰平喘。

【處方】主穴:定喘、肺俞。

1.風寒者加風池,風熱加合谷。

2.痰濁阻肺者加豐隆。

3.脾氣虛者加脾俞。

4.腎不納氣者加腎俞、關元。

5.易感冒者加足三里。

6.心律不齊者加心俞。

【操作】將00號羊腸線2cm裝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選定穴位中。每次選5~6個穴位,半月埋線1次,1個月為一療程。

(二)鼻鼽(過敏性鼻炎)

本病多因肺氣素虛,衛陽不固,復感風寒或風熱之邪,致營衛失和,腠理鬱閉,肺氣不宣,津液停聚,鼻竅壅塞而引起。臨床以突發性鼻癢、噴嚏、流涕清稀量多、鼻塞為主症,以起病急,消失快,反覆發作,病程長為特點。本病依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宣肺通竅,益氣固表。

【處方】主穴肺俞、大椎、至陽。

1.脾虛者加脾俞。

2.腎虛者加腎俞。

3.陽氣虛者加足三里。

【操作】將00號羊腸線1~1.5cm裝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選定穴位中。每次選3~5個穴位,1個月埋線1次,1個月為一療程。

(三)休息痢(潰瘍性結腸炎)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或七情所傷,以致脾失健運,溼濁內生,蘊結大腸,氣血凝滯,壅而生膿而引起。臨床以腹痛腹瀉,便下粘液膿血,裡急後重,時輕時重,反覆發作為主要表現。本病依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健脾滲溼,理氣止痛。

【處方】主穴:脾俞、大腸俞、八髎、關元、天樞、足三里、陰陵泉、阿是穴。

1.肝脾不和者加肝俞、脾俞。

2.久病傷腎者加腎俞、命門。

【操作】將0號或1號羊腸線2~3cm裝入12號一次性埋線針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選定穴位中。每次選3~5個穴位,半月埋線1次,1個月為一療程。

(四)消渴病(2型糖尿病)

本病多因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役過度等致津液虧損,燥熱偏勝而引起,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依據症狀不同,又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本病依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養陰生津,潤燥清熱。

【處方】主穴:胰俞。

1.上消症狀為主者,配肺俞、脾俞。

2.中消症狀為主者,配胃俞、足三里。

3.下消症狀為主者,配腎俞、三陰交。

4.皮膚瘙癢者加血海、曲池、風市。

5.合併冠心病者配心俞、足三里。

6.合併肢體麻木疼痛者可循經取穴。

【操作】將"0"號或"1"號羊腸線2~3cm裝入12號一次性埋線針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選定穴位中。每次選3~5個穴位,半月埋線1次,1個月為一療程。

(五)肥胖症(單純性肥胖)

本病多因過食肥甘、缺乏運動、先天稟賦不足致氣虛陽衰、痰溼瘀滯而形成。臨床表現為體重異常增加,並伴有頭暈乏力,神疲懶言,少動氣短等症狀。

【治則】健脾益氣,利溼化濁。

【處方】主穴:中脘、梁門、天樞、大橫、帶脈、關元、歸來、三焦俞、大腸俞、脾俞、胃俞、腎俞。

1.多食易飢者加曲池、梁丘、足三里。

2.氣短乏力者加足三里、氣海。

3.畏寒肢冷者加命門、三陰交。

4.血脂偏高者加豐隆。

5.大便秘結者加大腸俞。

6.下肢肥胖者加風市、殷門、髀關。

7.尿少浮腫者加陰陵泉、三陰交。

8.嗜睡健忘者加心俞。

【操作】將"00"號羊腸線2~3cm裝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選定穴位中。每次選5~10個穴位,半月埋線1次,3個月為一個療程。

三、禁忌症

1.五歲以下的兒童、孕婦、有出血傾向者及蛋白過敏者。

2.皮膚破損處、關節腔內。

四、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2.埋線時如有羊腸線露出皮膚外,一定要拔出,重新定位、消毒,另選合適的線埋入,以免感染。

3.埋線後一週內如局部出現紅、腫、熱、痛,說明有感染,輕者熱敷即可,重者應作抗感染處理。如已化膿,應放出膿液,再進行抗感染處理。

4.在胸背部穴位埋線應注意針刺的角度深度,不要傷及內臟、脊髓。在面部和肢體穴位埋線時應注意不要傷及大血管和神經。

5.在同一個穴位反覆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進針點。

6.埋線後正常3小時內避免著水;如果採用敷料覆蓋,則針眼處當日應避免著水。

7.埋線後要留觀30分鐘,如有不良反應須及時處理。

8.精神緊張、過勞或進食前後30分鐘內,一般不做埋線,以免發生暈針。

9.埋入線體後如果2周左右出現局部紅、腫、癢等症狀屬羊腸線過敏現象,則停止再次埋線,同時進行抗過敏處理,口服抗過敏藥物治療,病情嚴重者到皮膚科會診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