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地名看中國之黑龍江系列:通河縣。

通河縣,該地名來源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9月,清政府設置大通縣,張熙(科舉出身,河北樂亭人)為首任知縣,縣衙設在松花江北岸五個驛站中間的第三個驛站,即崇古爾庫驛站(恭安社),因驛站有大通河而得名。隸屬吉林省依蘭府。1914年(民國三年),後改為通河縣。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東荒招民興懇以後,始有流民來開荒種田,人口逐年增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吉林將軍奏,以三姓西阿勒楚喀地勢遼遠,驛站不便,請在巴彥蘇蘇東設置五個驛站,獲得清王朝准奏。即妙葛珊站(一站),鄂勒果木索站(二戰),崇古爾庫站(三站),富拉渾站(四站),弗斯亨站(五站),這是有史以來封建王朝對通河地域最早的命名。光緒五年(1875年)改設副都統所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置大通縣,清宣統元年(1909年)吉黑兩省重新勘界,大通縣江南十旗公田局劃歸吉林省方正縣,江北大通縣之地歸黑龍江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大通縣改名通河縣,縣公署由崇古爾庫站(今三站鄉)西遷9千米至岔林河左岸(今通河鎮)。民國十八年(1929年),通河縣鳳山區設置為鳳山設治局。1932年春,日軍侵佔通河,沿用通河縣原有四個行政區。偽滿洲國大同二年(1933年8月),鳳山設治局升格為鳳山縣,偽康德元年(1934年)通河劃為三江省轄區,全縣設62個甲。偽康德六年(1939年),鳳山縣在抗日聯軍重創下撤銷,重新迴歸通河縣管轄,1945年 8月15號東北光復後,通河縣由前日偽政權遺留下來的偽滿軍警憲特組成的“通河縣地方自治維持會”把持。1946年2月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三五九旅解放通河縣,成立通河縣民主政府,隸屬合江省管轄,同年六月,隸屬松江省哈北專員公署轄區。1947年8月,哈北專屬撤銷,通河縣歸松江省直轄。1949年7月,縣民主政府改成為縣人民政府。1954年8月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通河縣歸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黑龍江省增設綏化專員公署,通河縣歸其管理;1958年8月撤銷綏化專署,成立松花江專署,通河縣改為松花江專署管轄;1960年4月撤銷松花江��署,通河縣劃歸哈爾濱市管轄;1965年8月恢復松花江專員公署,通河縣迴歸松花江專署管轄,1996年12月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通河縣歸哈爾濱市管轄;2001年3月,實行鄉(鎮)村(屯)行政區劃調整,通河縣撤銷6個鄉鎮由原來的14個鄉鎮,調整為8個鄉鎮,沿用至今。現有通河鎮,濃河鎮,清河鎮,祥順鎮,鳳山鎮,烏鴉泡鎮,三站鄉,富林鄉40個社區居委會,221個居民小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