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是怎麼形成的,繞過去不行嗎,為什麼非要打下來?

yunzhao8


戰爭中的必經之路,真是隻能打下來嗎?為什麼不繞過去?

明朝的滅亡起於清兵入關,那麼清兵就真的非要從關卡之路走過才能進入中原嗎,為何不選擇其他道路?所以常有人疑問戰爭中軍事的必經之路是如何形成的,繞過去行不行,今天我們就此問題來詳細瞭解一番。

古代的必經之路,通常指最近距離最有利的補給運輸線,又指大路。我國曆史上戰爭特別多,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到北,涉及地域廣闊行軍足跡遍佈天下,所有的路線你難免會有無法繞彎的地方。

如秦朝掌控的函谷關,就是一個踞天險獨守的軍事要點,通過那裡的路線就是一條必經之路,由於山勢地形問題敵國幾乎繞不過去。

根據記載秦朝欲吞併天下,其他6國深感恐懼於是聯合起來一起出兵征討秦國,而他們所走的進攻路線就是必須通過函谷關,甚至連續3次都選擇了走函谷關討秦。

可想而知當時的七國都認為函谷關是一條必經之路,不過當6國聯軍第4次攻秦時,終於選擇了繞開函谷關的路線,他們採取從河東渡黃河攻擊的方法,可惜水流喘急渡河效果不理想最終慘敗。經過分析,這黃河阻隔跟函谷關相比,無疑是走函谷關必經之路比較穩妥。

在中國版圖裡面,純天然形成的軍事防守地形數量並不多,除函谷關外,太原也有一條必經之路,位於它的東西兩山之間,那裡流著一條十二公里長的河谷還有河水從中間位置穿過。

北宋年間,金兵時常犯我國境,於是雙方都視太原成勝負關鍵重地,金兵要入主中原必經太原,而宋兵始終得死守太原天險,阻斷金人的入侵。到了明朝時代,大軍北伐,太原也是必經之路,如果繞開走周邊都是高山峻嶺還有河水阻隔,不僅行軍時間長,還特別容易被敵人據天險迎頭痛擊。

關寧錦防線,明朝末期清兵大舉侵佔中原大地,此時大明軍隊在此路上調集大批人馬抗擊敵軍,如果清兵不從遼西走廊經過,採取饒過去的話雖然能曲線入關,但在關寧錦防線的大批明軍也會成為他們後方的一大隱患,加之放棄必經之路不走無疑會踏入煉獄般的路線。

那時的遼西走廊被明朝充分開發,路面平坦,各個縣鄉城池之間距離很短,那麼不走此路的話周邊都是眾山群嶺,且樹木茂密崎嶇難行。後來皇太極跟努爾哈赤都想攻下關寧錦防線,曾多次出兵,可惜天險難攻屢次失敗,無奈之下清軍只能借道大同、宣府等地繞開關寧錦防線。

後來清兵幾經艱苦避開了關寧錦防線這條必經之路,又撞上了山海關這塊硬骨頭,這次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開的了,如果再繞一個大圈子避開山海關,那麼勢必會加重後方補給壓力,糧草運輸跟不上,士兵無飯可吃最終還是會被迫退回去。

就像明朝大將盧象升剿匪之時說講:兵一人日吃一升米,米非兵自攜,要由他人攜之與軍同行,但扛米者也要日食一升米。

這話的意思已經很明確,就算是運輸糧食的人也要吃那麼多飯,如果糧草車隊遇到大山惡水拖緩了行程幾乎跟等死無疑。那麼清朝軍隊主要是以騎兵為主,人要吃糧馬要吃草,所謂糧草糧草就是專供這人馬吃用。所以說戰爭中的必經之路,是靠自然天險形成,如果繞過去無疑是加重巨大的行軍風險,權衡之下領導者們無論如何都是要攻下來的。


貓眼觀史


一,我過去也一直有這樣的疑問,覺得直搗黃龍,痛飲快意,何苦一城一地的去攻打?

二,看了孟良崮戰役,我稍許明白了一些:

1,從當時的作戰地圖很明顯就可以看出,孟良崮的唯一後路就是垛莊,張靈甫留在垛莊一個團,下屬三個營,一營和二營都是物資營,只有三營有幾個連,這麼一個糧草及退路的主要陣地,張居然不派重兵防守,任憑粟裕拿下垛莊,丟失大量彈藥不說,連後路也被堵截了,徹底成了甕中之鱉,因此張靈甫只能決定上山固守等待援軍,但是沒有想到援軍和他的距離雖然是非常近,但是始終都沒有辦法會合,於是張靈甫全軍覆沒在了孟良崮上。

2,其某種意義上,張靈甫也不是“跳攻”失敗,而是“誘虎”失敗…

三,歷史上能夠令人記憶猶新的“下跳棋”戰法:

1,朱棣繞過山東,千里躍進,直取南京。這是由各種特殊歷史內因和外因造成的,不可複製。

2,麥克.阿瑟的太平洋蛙跳戰術,玩弄小日本。這是由雙方攻守易位等因素造成的,不可複製。

四,蛙跳進攻一也好,循序漸進也好,最起碼,一個戰役的推進和展開,前方是進攻陣地,後方有防護撤退的陣地,左翼防禦陣地,右翼防禦陣地…而這些陣地,對於大的戰役來講,可不是以村莊或田地為基礎構築的(杜律明,黃維皆敗於此),而是以城市或城填為基礎構築的。

1,劉備攻東吳,夷陵之戰連營七百里,是一個什麼概念?

2,幾十萬部隊展開,擺開攻防架子,就是以方圓百十里的城鎮為陣地,相互支撐,互為救援的…

3,不攻城,或攻而棄守,則有可能進退失據,“跳起摘桃”不到,卻有可能成了別人的“餡餅”…

故,為了“摘桃”,“攻城”即搬凳子;“攻而守之”,即為把凳子放穩…然後,從容去摘桃…


六福雅士


“必經之地”必然是繞不過去的!能繞過去就不叫“必經”了

戰略要地通常分為兩種,分別是:“關隘要塞”和“城市重鎮”。關隘一般是繞不過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須要拿下的,咱先說關隘。

關隘基本都是依照地形而修建的,大多數關隘都建在山脈的缺口,或者是河流旁邊,據險而守。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於兩旁有山脈河流的阻擋,進攻方在沒長翅膀的前提下,打不下關隘是過不去的。因此只要守住關隘要塞,就能把敵人擋在外面。

(陝西東面的兩大關口:函谷關和潼關,這個關隘南邊是秦嶺,北邊則是黃河,想從東面進入關中就必須拿下這兩個關隘)(這個角度更容易理解潼關的位置,它介於秦嶺和黃河之間,是進入陝西的東大門)

(山海關位置,西北是燕山,東南是渤海,就這一個口可以走)

(山海關遠處的燕山)

既然關隘繞不過去,那麼那些城市重鎮可以繞過去嗎?

答案同樣是繞不過去。

古代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特別是對於步兵而言,補給線的安全更是至關重要。

在古代,只要佔領一個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圍一大片地區,建立穩定的補給點,縮短自己的補給線。並且城市有高大的城牆做保護,若進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

不過古代的城牆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備嚴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難。在很多圍城戰中,面對高大的城牆,進攻方往往束手無策,只得將城市圍城鐵桶,切斷對城內的糧食供給,生生地將守城者餓死。

但如果城內糧食充足,在即便是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守個五六年也是絕對沒問題。並且得益於中國的地下水非常淺,內城隨便挖口井就能打出水來,因此不用擔心飲水問題。(今天覆建的大同城牆,大同是明代九邊之一,歷史上大同城極少被正面攻破過)

如此以來,攻城就是個巨大的麻煩事。可就算再麻煩,這個城你也得打。

但如果你知難而退,選擇繞過去,那麼不僅意味著你的補給線被拉長,背後還有可能遭到守城敵軍的偷襲,那時你就十分被動了。

冷兵器時代打仗都是需要排開陣型的,陣型的正面是一支軍隊最強大的地方,而陣型的背後則是這支軍隊最脆弱的軟肋。軍隊如是在行軍和打仗時突然遭遇背後襲擊,那麼極有可能造成陣型崩潰,一旦陣型亂了,人再多都沒用。

冷兵器時代可沒有移動電臺的,底層官兵在混亂之中是沒有辦法及時接收上峰的命令,軍隊統帥將失去對全軍的控制,如此一來,整支軍隊的處境就危險了。

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護好了自己的身後,但漫長的補給線你就絕對看不住了。敵軍搶你幾次糧車,你就吃了上頓沒下頓,而每次當你反擊的時候,人家已經帶著糧食回城了。就算帶不走,人家給你一把火燒了,你能有啥脾氣?所以城市重鎮也繞不過去,必須打下來。

但事情無絕對,騎兵部隊就可以憑藉著高超的機動性繞過某些據點和城市,直插敵人的心臟地帶。比如說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在進攻濟南不利的情況下,便選擇帶領騎兵繞過濟南,最後成功地攻佔南京,這就是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巨大優勢,當年蒙古人正是憑藉著這一優勢橫掃亞歐大陸的。

(騎兵自身攜帶的糧食和機動速度都遠超步兵,因此可以繞過些據點和關隘,長途奔襲敵人腹地,比如明末八旗就曾五次繞過山海關攻入中原搶掠,但這些行動僅僅限於搶掠,如果想徹底入主中原,攻城還是必須的)


千佛山車神


軍事上的必經之路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天然的軍事要地;第二種就是因為戰略規劃、戰役部署,某地成為必爭之地。

1、天然的軍事要地

在中國歷史上,天然的軍事要地並不算多。相對而言太原算一個,在東山、西山之間有東西長約12公里的河谷地帶,汾河從中間流過,太原就在此處。

(東西很狹窄的太原)

太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得之則可以控制河東,失之則南下北上都失據。金與北宋作戰的關鍵點在於太原;金與蒙古作戰的關鍵點在於太原;明軍北伐穩固與否在於取得太原。太原是山西高原的核心點,山西高原是控制華北的基本點。

(靖康太原作戰)

相對而言,四川的劍門關、陝西的潼關,也是重要軍事要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但基本都是戰役級別的影響,上升不到戰略層面。

2、戰略、戰役上的必爭之地

戰爭是動態的,對於指戰員而言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許多事都是相對的,必爭之地也是相對的。

從戰略層面而言,朱棣的戰略部署是割據整個北方,贏得談判價碼,那就必須攻下濟南,濟南自然就是必爭之地;如果朱棣的戰略調整成了爭霸天下,戰術執行上長驅直入,沿途就沒有必爭之地了,南京才是一切。更準確說,南京的建文才是一切。

(靖難之役)

從戰役層面而言,遼瀋戰役中,錦州作戰對於國軍來說塔山就是必爭之地,只有奪取塔山,才能取得戰役勝利,所以不惜波次衝鋒進攻。

(塔山阻擊戰)

在戰鬥層面而言,平型關戰役中,對於雙方而言控制老爺廟制高點是戰局的關鍵,老爺廟就成了必爭之地。

(平型關戰役)

戰爭中這一切都是相對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毛選》中許多文章從辯證角度有很深刻的論述,值得認真學習。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為確實很重要。

來我們先從地緣政治上看看都有哪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東北的錦州,中原的徐州,襄陽,西北的西安,南方的荊州,西南方向的漢中。

常言道:外行看戰略,內行看後勤。在戰爭中後勤補給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縱觀人類漫長的多少場勝利都是依靠充足的後勤保障換來的。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了,從後方到前線往往會有多條補給線路,但是因為有地形這個大BUG,導致不同路線的運輸效果不同,為了最快將軍事物資運抵前線,統帥會規劃出最佳的運輸路線,而這些兵家必爭之地恰恰是在這些最佳運輸路線的之中,繞過這些兵家之地,會增加運輸成本,還會增加戰爭失敗的風險,為了規避這種風險,軍事家們首先要攻佔這些兵家必經之地,保證自身的後勤補給路線的安全穩定,另外還有就是倘若需要撤退,也有利於部隊能夠全身而退。,進可攻退可守。反之敵方為了拖垮對方,也會利用各種機會對這種軍事重地進行騷擾,滲透,破壞,以達到襲擾敵方後方補給的作用。

除了上面這種進攻性,還有一種防守型,典型代表:北京的居庸關,西安的潼關,太原的雁門關,娘子關。

這些關隘往往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利用險峻的地勢,將入侵者拒之門外。可是一旦這些關隘失守,那麼關隘之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無險可守,這點在安史之亂顯得尤為明顯。當安祿山擊潰哥舒翰的軍隊,在攻破潼關之後,由於都是關中平原,一馬平川,騎兵就很快打到長安城下,長安也就迅速陷落,而作為進攻方也是相同的道理,啃的下這塊硬骨頭,之後就是大魚大肉。

說白了,就是世上本沒有必經之地,軍隊路過的多了就成必經之地。


兵說


明朝末年,祖大壽在沒有援軍和糧草的情況下,固守了大淩河長達三個月之久;他也曾經被圍困在錦州長達整整一年。這兩次,祖大壽都一直堅持到了士兵互相殘食的地步。他的堅守,給清朝帶了了巨大的損失。我們一方面對祖大壽的忠誠而唏噓,另一方面也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大淩河和錦州這麼難打,滿清軍隊為何選擇與祖大壽死磕到底而不是繞道而行呢?

戰略要地

在冷兵器時代,地形地勢對戰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比如秦朝憑藉函谷關就可以阻擋山東六國的聯軍,東吳憑藉長江就可以阻擋曹魏南下,北宋傾全國之力也要拿下燕雲十六州等等。古人云:“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劉敬(即婁敬)勸劉邦說:“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所以,這種對戰爭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戰略要地,必須要拿下,繞道而行則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

圍城打援

有一些情況下,攻城一方有條件放棄一座城市,但是他們卻依然選擇強攻,其主要目的可能不是在於必爭一座城,而是在圍城打援。比如秦朝末年的章邯就是與王離、涉間等人對鉅鹿城形成了包圍,致使吞併城北的陳餘都不敢出兵援救,如果沒有戰神項羽出手,則趙國不免於滅亡。後世又有李世民曾經在虎牢關圍城打援,大敗竇建德。宋朝劉廷讓被契丹騎兵包圍之後不斷地向李繼隆求援,但是李繼隆卻作壁上觀,就是因為李繼隆看透了契丹圍城打援的計謀。

無路可繞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攻城一方卻沒有其他道路能夠繞行,因為其面臨的形勢就是千軍萬馬只能過這一個獨木橋,而別無選擇。就像山海關、函谷關等關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通往戰略目標的唯一出路。

後患無窮

唐朝可歌可泣的睢陽保衛戰中,張巡曾經解釋過自己為什麼下令死守在戰略上並不是特別重要的睢陽,就是因為只要叛軍沒有攻克睢陽,則他們就不敢貿然前行,因為他們會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所以,古代打仗的進攻方之所以在一座城池上死磕到底也不繞道而行,與這座城池的戰略意義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真的繞道而行,可能不但不利於整個戰爭的形勢,還有可能會起反作用。


國史通論


乾巴巴地進行闡述,可能大家沒辦法深入體會到。接下來我將用山海關的例子,讓各位看官進行更加清楚、直接地瞭解到,為什麼非要打下這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

當年吳三桂的“怒髮衝冠為紅顏”,為何如此有名?當然有陳圓圓這個美人的元素在,但是更重要的是,吳三桂的這一舉動,直接將清軍放入了山海關內。驍勇的清軍騎兵一過山海關,便入猛虎下山一般,以橫掃之勢問鼎中原。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清軍在此之前,被山海關整整阻擋了二十多年幾久。山海關這條完整的防線,牢牢鎖住了清軍通往中原的大門。通過狹窄的通道配合關塞,山海關讓善於野戰的八旗清軍難以發揮其戰力優勢、只能望關興嘆!那為什麼當年的清軍不繞開山海關呢?

實際上,山海關並不是進入中原的唯一途徑。比如當年的皇太極便有好幾次是從北京密雲的長城開始入關的,但是密雲山區崎嶇的道路,便決定了大規模的軍隊無法進入,只適合小規模軍隊的劫掠。


所以山海關在路線距離與安全性方面,是清軍的最佳選擇。大規模清軍從這裡進入關內,可以縮短行軍路線以及補給線長度。繞開山海關會造成部隊脫節和消耗大等諸多問題,不利於清軍長期作戰。所以山海關對於儲備物資有限、需要長期作戰的清軍來說,是必須攻打下的關口。

所以諸如山海關等必經之路、必經之地,往往並不是不能繞開。而是繞開以後,便會面臨著行軍時間長、行軍消耗大、糧草調動困難等諸多問題。等到真正遇到了以逸待勞的敵方軍隊,結局可想而知。所以所謂必經之地,往往是現有兵力機動、後勤保障能力覆蓋下的唯一選擇。


軍隊的統帥一般都會選擇攻佔這些必經之地,以保障糧草的及時補給以及大股軍隊的快速行軍,以保障長期戰略的逐步推進乃至於獲得最後的勝利。另外萬一戰敗的時候,這些必經之地也能夠保障軍隊較為從容地撤回。

所以說,要想獲得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都是不能繞開,必須實打實地打下來。但是這些必經之地,都是在古代兵力機動所諸多因素影響下產生的。如今絕大部分必經之地,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價值。


WarOH協虎


在古代很多經典戰役中都會出現軍事要地的爭奪,這些軍事要地往往是重要城鎮或者必經之地。那麼古代人為什麼一定要攻下這個必經之地呢?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能繞路經過呢? 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有沒有別的路可以繞路呢?回答是,沒有!在古代很多情況下,官府沒有能力開闢更多的寬敞的大路,而古代大軍行進,尤其是輜重部隊的行軍,對路況的要求在當時來講是很高的。本來路就不多,達到要求的就更少了。這些無法繞過的路段也往往被防守的一方利用,做成要塞來阻擋進攻的大軍,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在必經之路上你爭我搶的現象,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第一個答案很通俗,就是繞不過去,真的沒有其他路。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只有一條路,即使適合大部隊行進的只有一條,那麼供行人通過的小路總不能只有一條吧?這裡面也有很多原因,首先小路就意味著易守難攻,進攻方的兵力優勢很難展開。此外,古代城牆都是在城池的四周圍繞,也用不到小路,隨時可以繞城而過。

包圍城池以後問題就來了,是進攻還是圍困。按理說城內糧食總是有限的,圍上一年半載糧食總有吃完的那一天,這樣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城池。但在古代的背景下,這樣做也是有很大風險的,古代城中一定會有糧倉儲存糧食不說,要打仗了這些必經之地的軍隊也會加以準備,這樣一來糧食就更多了,水源更不用更擔心,水井不是遍地都是嗎?


準備充分堅持一兩年都不是問題。在看進攻方的麻煩可就大了,由於是進攻方,往往遠離根據地,糧食等給養的運輸在古代可是個大麻煩,很可能沒困死城裡的守軍,反而城外的糧食供給不上,歷史上有很多戰役就是如此,所以很多將領才選擇把城池打下來。

繞過必經之地直接繼續進攻看上去也是不錯的選擇,可這樣一來就會有一股敵軍在己方陣線以內,需要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對其圍困、牽制。不然己方的運輸隊和後方都很容易受到襲擾。


另外,在自動武器沒有發明之前,攻城的傷亡相對較小,和近代展開的陣地戰相差不多,這也使得進攻方沒有必要繞過必經之路,從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角度,直接打了不是更加痛快嗎?

所謂必經之路,都是在古代的稱謂,在現代這種地方是很難存在的,一方面現代戰爭更加立體化,空降兵可以空降在任何戰略地點,很容易對要塞形成包圍。另一方面現代的給養運輸能力遠高於古代,在古代如果要包圍一座城池,可能城外的大軍糧草可能要比城內更加緊張,而在現代是完全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綜上所述,之所以不選擇繞路原因有三,一來進攻代價相對不大,二來圍困敵方不利於後續戰鬥,最後真的有可能沒路可繞。


鄧海春


所謂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或者必經之路,大多都是都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如果不經過這些地方,一則是各種繞遠,有著地理環境太過惡劣,要麼就是進入高山密林,要麼就是要跨越大江大河。二則如潼關一樣,自古就只有這一條路,想要從中原入關中,不走這裡連繞都繞不過去。



所以,中國人自古就知道如何去設置關隘來加強防禦。例如徐州,徐州是厄守中國南北的重鎮,守住徐州則南北兼顧,守不住徐州,北可取山東,西可入河南,南可直抵南京長江北岸的浦口。所以徐州才成為了當年淮海戰役的主戰場。

我們再來看徐州的地理環境,基本就是屬於兩山夾一谷的地形。無論從山東還是河南進入徐州,幾乎逃不過徐州北面這一條狹長的谷地。因此,徐州城的防守也主要依靠的是這兩山夾一谷的地形特點。



再來看看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中,漢中自古是巴蜀的門戶,自古在四川建立的政權都必須守住漢中這個門戶,否則僅靠一個劍門關是很難守住入關通道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漢中這個地方是夾在兩個山系之間的一塊由漢水衝擊出來的平原,並且東西跨越近百公里。



因此,漢中一旦失守,那麼整個巴東地區也就失去了最後的防線。當年清軍就是放棄了劍門關,選擇從巴中和閬中一線進入四川盆地,並在南充射死了大西王張獻忠。


傅斯鴻


從地理上來說,在太平天國戰爭為例子,想要奪取天京,就必須要奪取安慶,九江和鎮江等地。

必須奪取的地方,比如安慶,北面是群山,南面是長江,東西也有河流,處於長江彎道位置,河道比較湍急。另外,在整個安徽,過了安慶,直接就可以到天京,再也沒有天險可以守衛。

其他城市比如池州,距離長江沿岸太遠,就是在池州部署大炮,也無法威脅到長江航運。所以,一旦丟失安慶,清軍就可以暢通無阻的直抵天京。同時,清軍將會徹底掌握長江下游的航道。

無論兵力運輸,還是物資運輸,都可以通過水運,再也不用依靠耗費人力物力巨大,而且效率低下的陸地運輸。這無疑,將會極大提高清軍的戰鬥力和持久作戰能力。無法掌握長江航道的太平軍幾次集結大軍團解圍安慶失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後勤無法保障。

同時奪取安慶,將會切斷皖北太平軍主力軍團與天京的聯繫,阻止糧食和援軍進入天京。而且,清軍圍攻安慶這樣一個太平軍必須要保住的城市,就可以施展圍城打援的戰略,消耗太平軍主力。

胡林翼說:"吾恐三四年未必成功。而水陸將領精力盡疲,英華衰歇,是欲速而反遲也。若蓄勢審機,駐兵於賊所必爭之地,使賊欲不戰而不可得,則一半年之後,城邑可盡復,是似遲而實速也。"

因此,清軍絕不會繞過安慶去攻擊天京,而安慶保衛戰也成為了整個太平天國戰爭最大的轉折點和勝負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