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始皇修建長城到底死了多少人,你怎麼看?

世界人文通史


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開始大興土木,秦始皇不只是為自己建造陵墓動用數十萬的工匠連續建造,還用大量的民工去修建長城,在當時整個六國加起來的人口其實並沒有達到二千萬,史學家推測兩千多年以前,秦皇朝其實人口大約在1800萬,而軍隊人數就有接近二百萬之眾。



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在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墓的時候大約有數十萬工匠參與建造,而修建長城抗擊北方匈奴需要的農民工大約在百萬人左右,可以想象在當時軍隊和勞工在這些上面就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剩下還有婦女兒童和老人,可以說全國的主要勞動力幾乎全部都參與到大興土木裡面,。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像秦朝這樣全國動員大興土木,秦始皇實行的嚴厲的政策也是後來秦朝短命的原因,秦朝是多國合併而成的,本來就內部不牢固,加上大興土木使用勞工,導致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這些都是後來激發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雖然說秦始皇在各種民生工程的建設上面也有不小的功勞,但是這些遠不能磨平老百姓內心對秦始皇的反感。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長城,其實就是因為秦始皇聽信一些人的話長修建的,加上北方匈奴的確長期騷擾中原,兩者結合下秦始皇決定動工修建長城,其實秦始皇曾經問過一些術士,問秦朝能存在多少年,得到的答案是亡秦者胡也,在在裡面的胡秦始皇認為是北方胡人,所以修建長城抗擊匈奴,卻不知道秦朝的滅亡的確跟胡有關,但是並不是北方的胡人。



秦始皇為了修建長城當時並沒有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樣,現在的長城是後來各朝代不斷加築修建連到一起的,並不是秦朝一個朝代能做到的,秦朝的長城是開頭而已加上以前六國留下的長城鏈接起來的,秦朝修建長城到底動用了多少工匠呢,其實當時秦始皇動用了大約數十萬工匠加數十萬的駐守兵進行修建,用現在的經濟來算賬大概花到現在的2900多億的資金,加上一百萬人的人工費大約總數在3800億,而且這些工匠有大多數都死在了長城腳下,具體多少人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大多數都只是猜測,但是應該不到百萬,死亡最多也是十萬左右吧!


無法超越的足跡


秦始皇修長城死多少人沒有記載,長城有1萬多里,工程十分浩大,有高山崚嶺,都是人工將燒製好的磚背上去,只能人工,騾馬是爬不上去的,據估計參加的人數至少有200萬,而死亡的人數要比這個數高得多。

那時醫療條件十分落後,人們大多吃不飽,既使不修長城,死亡率十分地高,秦始皇只活了50多歲,普通百姓估計人均壽命不到30歲,參加修長城的人能生活兩年就不錯了,秦始皇在位30多年。就按修30年長城,修長城的人不斷死亡,不斷補充,總的死亡數字至少2000多萬,實際數字可能更大,這就是古代地大人少的原因,遇到天災人禍人口銳減。


郭成軍


秦始皇一生做了很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但也有許多事倍受世人詬病,其中的一件事就是,他大興土木修建長城。

自三皇五帝以來,他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實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統一,自登基以後,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修築了長城,那麼問題來了,長城這樣的宏偉工程,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為了修築長城到底死了多少人,他們的死是不是值得?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部30萬人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的人數應該在30萬人以上。

據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因燕地方士盧生進獻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回到咸陽後,便派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人匈奴。從史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大將蒙恬擊潰匈奴以後,以黃河以南土地為基,修築長城,防禦胡人入侵;
  2. 這30萬人是否都參與了修築長城的工事,不得而知,但是人數肯定只多不少;
  3. 兵役在秦朝非常的繁重,修築長城又是一個死任務,北擊匈奴,兵力肯定會有所減少,蒙恬一定會繼續徵兵,用來修築長城。

秦朝總共有3000萬人口,在當時修築阿房宮的時候,就動用了60萬人,因此,修築長城,人數肯定只多不少。

史書上並沒有相關的人數記載,分析可以看出,這次修築長城的任務,工程量絲毫不輸阿房宮,從這裡可以看出,修築長城人數,介於30萬到40萬之間。


長城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的規模宏偉,冠古絕今,工程量絲毫不輸埃及的金字塔,尤其是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封建社會,基本上都是靠苦役人工一步步修起來的,修築如此浩大的工程,到底有沒有必要?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站在軍事防禦的角度,修築長城,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造福萬代。

秦朝自古以來,就受世人詬病,尤其是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讓他一直深受後人的閒言閒語。但是我們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在咸陽以北的廣大地區,基本上可以說沒有任何天險,站在軍事防禦的角度,長城就是一個人工的巨型天險。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而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早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修建長城這座偉大的工程,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疑今察古幾復


秦皇島姜女廟的門前有副名對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秦始皇修築長城,穿山越嶺,塹山堙谷,不惜民力,給當時的民眾造成深重的苦難。孟姜女哭長城,千古絕唱唱到今。打小我們都對這個悲情的傳說耳熟能詳。

秦人還留下一首《長城歌》,歌中唱道:"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大意就是說,要是生男孩就別養了,要是生女孩用肉來餵養這吧,為什麼呢,男孩長大服徭役,屍骨都堆在長城下了。

孟姜女的眼淚,秦人的歌,流不盡的苦楚,道不盡的修長城的心酸。彷彿綿延萬里的長城都是白骨堆砌而成的。

修長城到底死了多少人?眾說紛紜。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釐清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修長城?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5前年,方士盧生向始皇帝獻了一份圖讖,寫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理解這個"胡"是北部的匈奴,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遂派蒙恬帥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設立五原、朔方郡,隨後軍隊就駐紮下來修築長城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

因此,修築長城的主力應該是這支固守北部邊防的軍隊。

這裡不得不說秦始皇戰略眼光的獨到,他北擊匈奴,沒有選擇追著匈奴打,而是重兵進駐河套地區,扼住匈奴南下的咽喉要地。

漢武帝時期要跟匈奴作戰,幾次交鋒都得不到便宜,後來漢武帝領悟到,趁匈奴主力進攻魚陽郡時,奇襲河套地區,從此扭轉了對匈奴作戰的被動局面。

扯遠了……

二、長城修多長?

有人會說,這話問的怪異,萬里長城當然是修萬里長了。這也是網上傳說修長城死幾百萬的原因,一想長城橫亙千里,都是人力修築,死這麼多人,肯定得,而且秦朝建造工程工期都壓的很緊,條件差,工程大,時間緊,還不得逼著老百姓拼命。

其實這裡有誤解,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不是修萬里長,其實是在各國修築好的長城的基礎上進行連接。當年燕國為防禦秦、趙、齊,修有"易水長城"長達五百里,北界長城防範匈奴,東胡,從上谷到遼陽綿延兩千多里。還有趙國、韓、秦國都修過長城作為防禦工事。

因此,秦國長城只是在各國上的基礎上修葺、擴建而成的。

三、修長城到底用了多少人?

首先明確修長城的是哪些人。

(1)蒙恬帥領的30萬大軍,驅逐完匈奴之後,就留下來修築長城啦。這是主力軍。

(2)周邊服徭役的民眾。

(3)發配邊疆的罪犯。

據記載修築長城最多時達到50萬左右。

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蒙恬伐匈奴開始,到始皇死後,秦二世賜蒙恬、扶蘇死的時候(前210年)為止,共用5年時間築成。就按平均每年投入40萬人參加修築長城,一年換一撥5年時間投入最多總人員200萬,按死亡率二十分之一,死亡人數最最多大概也就在10萬人左右。

比起戰國時期,一場大戰動者幾十萬人員傷亡的來看,修長城造成的傷亡實在不足以對秦帝國的傾覆構成實質性的傷害。

所謂"天下苦秦久矣",鞭笞的是秦帝國長時間用民力太緊、太急,長城不是罪魁禍首。相反修築長城的成本比起鎮守北部邊防付出的戰爭成本要低的多。因此,歷代都在修長城!




開涮歷史


首先,有個觀點一定要搞清,秦始皇不是修建了長城,而是在補長城,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後世不斷補修的結果。尤其是漢朝修了1萬里,明朝又大修了一次。這些修修補補並不需要多少人,所以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到底多少人修長城。


1、補長城:

之所以說補長城,是基於從西周開始各國修建起來的長城。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國又在連續不斷地修。而且不只是修在北邊,也有的修在南邊,或者修在兩國的邊境上的。

可以這麼說吧!各國之間均有互相阻擋的長城,它們構成了長城的基礎。沒有它們,從公元前215年開始算,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滿打滿算5年時間,能修出“萬里長城”?

秦始皇上臺以後,反而拆了原七國之間相互防禦的長城,修了條秦直道出來。

所以秦長城其實就圖中黃框這一段;

2、秦長城到底使用了多少勞力:

由於秦長城其實工程量主要集中在河套地區,抽調的勞工並不需要很多。

秦始皇統一六國,總人口往多了算大約2000萬左右。古代人壽命短,按10:1比例的勞力算,大約有200萬勞力,去掉兩路及後勤的80萬部隊,攻佔百越之地抽調不少於50萬軍隊。修築始皇陵,先後抽調不少於20萬人。蒙恬率軍駐守邊地,至少有30萬軍隊,180萬勞力就沒了。

最後還剩下20萬勞力,這部分人有可能參與了修建秦長城,但這是累積人數。

因為秦國當時的律法中,規定了“徭戍”通常採取“更卒”的方式進行,“更”就是輪流服役。而當時的“徭役”則主要採用“一月一更”,即每年需要服役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結束後便可以返回,換其他人繼續服役。

所以,這些勞力並不是如歷史書上說的造成數十萬人乃至上百萬人死亡,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是死了那麼多人,秦始皇還能把位子傳給他兒子?恐怕早滅國了吧!

至於“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民間傳說當然也是杜撰出來的,該故事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49年),而近300年後秦始皇才出生。

3、真正的萬里長城離不開漢、明:

我們總說秦始皇建造了“萬里長城”,而真正的“萬里長城”是漢代修建的。

漢武帝不僅修繕了秦城,而且新築長城。長城工程規模之宏大,更遠出秦皇長城之上。而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的,2009年4月18日,公佈的明長城數據為,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公里;


綜上所述,秦長城使用勞力累積總數不會超過20萬人次,加上秦長城採用的是夯土築成;最下一層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層壓得非常堅實的黃土,黃土上築起有夯土層的城牆,加上碎石構成。當然死亡的人數就更少了,史料記載死亡人數並不靠譜!


從小愛歷史


修長城死了多秒人,史料上沒有準確的記載。但還是可以推算的。

我們先搞清楚當時大秦有多少人,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

史料又載,始皇派蒙恬將軍帶30萬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後,以黃河以南土地為44縣,築長城,。當然這30萬人是否作為工兵參與長城修建,史料中沒有記載,起碼我們有個參考,修建過程中,防守部隊需要30萬人。

又有資料顯示,秦始皇為了修阿房宮,運用了70萬人。

長城地處邊遠地帶,氣候惡劣。建築時為了起到防禦作用,主要是利用險要地形,特別是要儘量利用陡險的山脊,外側峭直,內側平緩,易守難攻,由此可見建設時的艱苦程度。

雖然是就地取材並,但取石量非常巨大,還要鑿成整齊的條石,再內填灰土和石灰,沒有山的黃土地帶主要用土夯築。沙漠地帶用蘆葦和紅柳枝條層層鋪沙粒小石子,在工具落後的時代,全是依靠雙手來完成,這些工作在需要大量的人力。

當時運輸工具落後,牛車、馬車加手推小車,大型石料全靠滾木、撬棍、絞盤等簡單的工具,在陡峭的山坡上,出現危險的幾率非常之大。因此建築難度上,要超過阿房宮的工程十倍不以上。

從民間故事可以看出,孟姜女時代,村子裡的年輕男人都被拉去修築長城了,而且大多是有去無回,因此推斷修築長城人數應該超過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約600萬人。

你覺得這個推斷靠譜嗎?


聾王異史


這比算修建長城花了多少錢還難,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就是算秦長城修建究竟花了多少錢?然而並沒有將人力成本放入其中,因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修建長城死了多少人,如果按猜測的話只能說至少達百萬人,但是這個具體的數字是無從得知的。

據瞭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動用了秦國人口的1/20,也就是說二十個人裡面就有1人被徵用,這也是有資料顯示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人口大約在2000萬,當然,那時候的統計也不知真實性如何。

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很多民夫都會被累死、餓死甚至病死,每次人數缺少都要有人頂替上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孟姜女的丈夫,“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也一直流傳至今,雖說可信度不高,但具體事情確實有記載,只是換了名改了性而已,又被添加上一些文字,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秦民一直以來被匈奴騷擾,所以才修建長城將匈奴抵禦在外,當時蒙恬擊退匈奴之後,佔領了黃河以南的地區,在此修建長城,利用了地形、河流、山脈依次設立屏障,並且還設立要塞,綿延萬里,一眼望不到盡頭。

工程之浩大,古今未聞,要知道長城的修建,全都是採用夯土築成,最下面一層是生土,上面是一層層壓的結實的黃土,黃土之上有夯土層築成的城牆,夯土層是黃色碎石製作,秦修建之後,文景二帝也一直修建長城,最後成了一個全長兩萬裡的防線。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在那個時代,要達到這樣規模宏大的建築,可以說都是用人力,不,是用生命換來的,他們日以夜繼的工作,在秦兵的監督下不敢有絲毫的歇息,小到十幾歲,大到五六十歲的人都在這片土地上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修築長城,我們不妨看看長城的取材,他們都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自然有石頭、黃土,有的磚塊非常大,形狀怪異,他們用小推車,滾木,撬棍,絞盤等工具才能將其運上去。既然是抵禦匈奴,自然要以陡峭的山峰、山脊來做屏障,這樣的地方取材,一不小心就會跌落深谷。

這數百萬的民夫就這樣被累死,但是他們保住了自己的家人,為國家的安寧做出貢獻,秦始皇徵民夫也並非全是農民,很多都是被髮配充軍的犯人,還有邊防的軍隊,現如今的萬里長城經過好幾個朝代的修建,已經成了世界奇蹟,華夏文明的象徵。

  查找史料,當時嬴政派大將蒙恬帶領30萬軍隊去北伐匈奴.蒙恬把匈奴打退之後,在黃河的南邊開始修築長城,用來抵禦外侵。後來這三十萬軍隊是否參與長城修建,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考證,可是我們要知道的是修建過程,防守部隊也需要十幾萬人。他們利用了地形、江河、山脈設立屏障,可見當時的環境是多麼的艱苦,埋藏了多少人的屍骨,才有了今天綿延萬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秦長城,讓大家銘記歷史,那時候秦始皇修阿房宮,勞民傷財,就出動70萬人。

  後來,嬴政讓蒙恬去抵抗匈奴,匈奴總是來中原地帶騷擾平民,因此修建了長城來抵抗他們,那個時候蒙恬一鼓作氣把匈奴擊退之後,從黃河以南開始修建長城,當時的地形、河流、山脈都是非常的險峻,以此為根基,還建立了要塞,一眼望不到盡頭。

  而且那邊非常的偏遠,氣候溫差大,非常的惡劣。當時為了利用險要地形,尤其是那些陡峭的山尖,使長城變得易守難攻,由此可見建設時的艱苦程度。到處都是生命危險。

  因為古長城是石料砌成的,所以消耗非常巨大,把石料修成型,然後人工運到山頂,那個時候沒有機械輔助,都是用人的雙手去做這一系列,加上地勢險要,這都需要浪費很多人力。非常容易出現危險,難度係數可謂是十顆星,甚至比阿房宮還要難上數十倍。

  因此,那個年代只要是健康的男人都會被徵去建長城,幾乎有全國人數的四分之一,而且大多數都回不來,估計有600萬人,可見後來秦始皇的殘暴程度。為了守護自己的江山,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大家認為嬴政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各位讀者你們有什麼不同的說法?歡迎評論交流,噴子嘴下留情。

古代是天下興亡――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因此要說秦始皇興建國家工程長城,其實是不可以用死了多少人來衡量的,主要看秦長城修築的目的及達到的客觀效果,比如說低於匈奴方面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長城是做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存在的,西起嘉臨洮,東到遼東,長萬餘里,就這樣的人類工程奇蹟,在古代社會對於少數遊牧民族的心理懾作用其實比士兵在長城的城牆上抵禦匈奴要大的多。

長城地處邊遠地帶,氣候惡劣。建築時為了起到防禦作用,主要是利用險要地形,特別是要儘量利用陡險的山脊,外側峭直,內側平緩,易守難攻,由此可見建設時的艱苦程度。

雖然是就地取材並,但取石量非常巨大,還要鑿成整齊的條石,再內填灰土和石灰,沒有山的黃土地帶主要用土夯築。沙漠地帶用蘆葦和紅柳枝條層層鋪沙粒小石子,在工具落後的時代,全是依靠雙手來完成,這些工作在需要大量的人力。

當時運輸工具落後,牛車、馬車加手推小車,大型石料全靠滾木、撬棍、絞盤等簡單的工具,在陡峭的山坡上,出現危險的幾率非常之大。因此建築難度上,要超過阿房宮的工程十倍不以上。

據瞭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動用了秦國人口的1/20,也就是說二十個人裡面就有1人被徵用,這也是有資料顯示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人口大約在2000萬,當然,那時候的統計也不知真實性如何。

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很多民夫都會被累死、餓死甚至病死,每次人數缺少都要有人頂替上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孟姜女的丈夫,“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也一直流傳至今,雖說可信度不高,但具體事情確實有記載,只是換了名改了性而已,又被添加上一些文字,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那時醫療條件十分落後,人們大多吃不飽,即使不修長城,死亡率十分的高,秦始皇只活了50多歲,普通百姓估計人均壽命不到30歲,參加修長城的人能生活兩年就不錯了,秦始皇在位30多年。就按修30年長城,修長城的人不斷死亡,不斷補充,總的死亡數字至少2000多萬,實際數字可能更大,這就是古代的大人少的原因,遇到天災人禍人口銳減。


尋你and奔跑


據瞭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動用了秦國人口的1/20,也就是說二十個人裡面就有1人被徵用,這也是有資料顯示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人口大約在2000萬,當然,那時候的統計也不知真實性如何。


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很多民夫都會被累死、餓死甚至病死,每次人數缺少都要有人頂替上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孟姜女的丈夫,“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也一直流傳至今,雖說可信度不高,但具體事情確實有記載,只是換了名改了性而已,又被添加上一些文字,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那時醫療條件十分落後,人們大多吃不飽,即使不修長城,死亡率十分的高,秦始皇只活了50多歲,普通百姓估計人均壽命不到30歲,參加修長城的人能生活兩年就不錯了,秦始皇在位30多年。就按修30年長城,修長城的人不斷死亡,不斷補充,總的死亡數字至少2000多萬,實際數字可能更大,這就是古代的大人少的原因,遇到天災人禍人口銳減。


書畫閣


這比算修建長城花了多少錢還難,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就是算秦長城修建究竟花了多少錢?然而並沒有將人力成本放入其中,因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修建長城死了多少人,如果按猜測的話只能說至少達百萬人,但是這個具體的數字是無從得知的。

據瞭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動用了秦國人口的1/20,也就是說二十個人裡面就有1人被徵用,這也是有資料顯示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人口大約在2000萬,當然,那時候的統計也不知真實性如何。

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很多民夫都會被累死、餓死甚至病死,每次人數缺少都要有人頂替上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孟姜女的丈夫,“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也一直流傳至今,雖說可信度不高,但具體事情確實有記載,只是換了名改了性而已,又被添加上一些文字,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秦民一直以來被匈奴騷擾,所以才修建長城將匈奴抵禦在外,當時蒙恬擊退匈奴之後,佔領了黃河以南的地區,在此修建長城,利用了地形、河流、山脈依次設立屏障,並且還設立要塞,綿延萬里,一眼望不到盡頭。

工程之浩大,古今未聞,要知道長城的修建,全都是採用夯土築成,最下面一層是生土,上面是一層層壓的結實的黃土,黃土之上有夯土層築成的城牆,夯土層是黃色碎石製作,秦修建之後,文景二帝也一直修建長城,最後成了一個全長兩萬裡的防線。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在那個時代,要達到這樣規模宏大的建築,可以說都是用人力,不,是用生命換來的,他們日以夜繼的工作,在秦兵的監督下不敢有絲毫的歇息,小到十幾歲,大到五六十歲的人都在這片土地上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修築長城,我們不妨看看長城的取材,他們都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自然有石頭、黃土,有的磚塊非常大,形狀怪異,他們用小推車,滾木,撬棍,絞盤等工具才能將其運上去。既然是抵禦匈奴,自然要以陡峭的山峰、山脊來做屏障,這樣的地方取材,一不小心就會跌落深谷。

這數百萬的民夫就這樣被累死,但是他們保住了自己的家人,為國家的安寧做出貢獻,秦始皇徵民夫也並非全是農民,很多都是被髮配充軍的犯人,還有邊防的軍隊,現如今的萬里長城經過好幾個朝代的修建,已經成了世界奇蹟,華夏文明的象徵。


貓眼觀史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但是你說具體死了多少人,確實無實據可查。

但是修築長城在當時肯定是有必要。而且秦始皇修築的長城主要是,把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長城連接起來。既然當時所有的國家都修築了長城,更加說明長城在當時的必要性。

秦始皇的一生可以說多半時間都早征戰,長城這項重要的戰略軍事建築,肯定也是在不斷地戰爭中總結出來的。

在後來這也得到了驗證,長城有效的阻擋了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犯,保護了國家邊境的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