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多少肥腸愛好者此時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出門之後,狂奔到綿陽大吃一頓江油肥腸。

羊好吃,綿陽好吃嗎?

作為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實在是太低調了。

如果說“老大”成都,是花枝招展的網紅,成天穿梭在太古裡的繁華時尚和玉林路小酒館的文藝小資之間,談笑風生,博人眼球;那麼,綿陽就是那個像“綿羊”一樣安靜溫順的“乖乖女”,只關心學習與科學,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了中國唯一的科技城。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的標誌性建築,越王樓,始建於唐代,高99米,號稱“天下詩文第一樓”。

但當抱著“探索科技城”的目的去綿陽時,許多人卻收穫了意外的驚喜:咦,科技城原來也可以這樣好吃!

綿陽的好吃,是在美食雲集的四川,多少有點與眾不同的那種好吃。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為麼子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東臨廣元、南充,南接遂寧,西鄰德陽、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三面都在四川的懷抱之內,唯西北一角與甘肅文縣接壤。也許,正是這敞開的一角,走漏了綿陽的“四川食氣”,於是,綿陽在四川的美食界,有了自己的特色——吃起來不太“四川”。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 綿陽在哪裡?看地圖就明白了。

喜歡吃餅的綿陽人

“米麵通吃”的四川,作為一個根正苗紅的南方省份,打破了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格局。發源於其境內自貢市的擔擔麵,更是再接再厲,一路跨長江、渡黃河,雨後春筍般將分店開遍北方各大城市,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打出了一片天下,躋身於“中國五大面食”之列。

而綿陽,也秉承了這一“叛逆”精神,用“餅“這種麵食,打破了四川”擔擔麵一統天下”的格局。綿陽的餅有多好吃?引得周邊各市市民不辭勞苦驅車幾十裡,一次幾十個幾十個往回家裡買,是常有的事。

這種”魅力非凡”的餅,就是綿陽魏城鎮的東鄉餅。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魏城東鄉餅,就是它,惹得多少人牽腸掛肚。

魏城鎮賣東鄉餅的鋪子很簡陋,如果單看鋪面,你會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但吃上那張餅後,你就會明白:沒錯,就是這兒了。

賣東鄉餅的店鋪簡陋,但東鄉餅的製作工藝卻不簡單,面要分兩次發,手工揉製成型後,還要蓋上印章,這是它區別於其他地方東鄉餅的最大特色。烤制餅子的手法,也非常獨特,上下一起烤,下面是爐子,上面懸著火盆,烤到翻的時候有空響聲,外圈焦硬、兩面金黃,這餅子就算是烤好了。無論是白糖、黃糖還是芝麻、椒鹽味兒的,每張都是一塊五,真正的物美價廉。

與東鄉餅一樣深受綿陽人民喜愛的,還有梓潼酥餅,目前有甜味、蛋香、水果、椒鹽、奶香五種口味。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梓潼被稱為四川的“酥餅之鄉”。烤製成的酥餅脆而不碎、油而不膩。

梓潼酥餅,是梓潼縣的特產,在當地被稱為“薄脆子”。製作這種餅,首先要制酥:將菜籽油下鍋燒熱後,端離爐火,慢慢倒入白麵粉並迅速攪拌均勻,盛入盆內待用;然後和麵制餅、上鏊烤制。以前用爐火烤,現在多用紅外線爐烤制,但形如滿月、色澤淺黃、酥紋均勻、入口化渣的品質始終如一。

在綿陽,還有一些並不傳統的餅,也逐漸成為綿陽人的“食餅首選”,比如軍屯鮮肉鍋盔、李媽媽鍋盔等。李媽媽鍋盔,因為受到綿陽人民的追捧,已開了多家分店。白鍋盔裡可以加不同的肉,如果當時吃不了,放涼後微波爐裡再叮一下,還可以當快餐,方便實惠。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軍屯鮮肉鍋盔,使用農家自產菜籽油,純手工製作而成,面金黃酥脆,餡肉香濃郁。

還有鹽亭的火燒饃——其實也是餅,因為用火燒製而成,口感好,香味濃,又價格低廉,而且保質期可達兩三週,街上隨處都有賣,所以被戲稱為鹽亭的“輕工業”。對許多鹽亭90後來說,火燒饃不僅是一味美食,也是一種童年的溫馨記憶。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火燒饃,是回族食品,在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也有。

不嗦粉敢稱自己是綿陽人?

綿陽另一個“不四川”的特徵是:喜歡嗦粉。

說綿陽人的一天從一碗米粉開始,一點也不誇張。每天早上,綿陽的米粉店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一早上就能賣出去三四百斤。這座四川盆地裡的小城市,據說在東漢末年時就已經開始嗦粉。綿陽的米粉,主要分為紅湯米粉、清湯米粉、對澆米粉,普遍油重、味鹹。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紅湯米粉,又辣又好吃,絕對值得一試。

紅湯米粉,顧名思義,特點在其湯色,主要用不加豆瓣的辣椒醬炒制而成,澆上湯後,可按食客喜好,加牛肉、肥腸、排骨;而清湯米粉,湯底多為雞湯,可加海帶、丸子、筍子等,吃起來比較清淡,想要兼有前兩者的口味,可吃對澆米粉,葷素相配,再加入酸青菜、香菜、蔥花等輔料,吃起來米粉入味,香味撲鼻。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清湯米粉,春天吃剛剛好,清淡宜人。

廣西、湖南,這兩個嗦粉大省,境內各地區多有自己的代表性米粉,其分店也走出本省,開到了其他城市,但是綿陽的米粉店,在其他城市卻很少能看到,一方面,與綿陽人的低調和不善營銷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綿陽米粉一離開本地,就失去了她獨特的風味有關。因此,正宗的綿陽米粉,只有到了綿陽才能吃得到,到了綿陽,不吃綿陽米粉,就等於白去了。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一個讓豬“死得其所”的地方

中國各地都吃豬肉,要是給“讓豬死得其所”的地方按美味排個名,綿陽不一定位列前茅,但絕對也在top10以內,不為別的,就為兩樣:肥腸和臘肉。

讓陳曉卿“命都不要”的肥腸有多好吃?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說過這樣一句話:江油是全世界肥腸的故鄉,中國最好吃的肥腸在江油。

江油,就屬於綿陽。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江油紅燒肥腸,得有多好吃,才能讓陳曉卿“豁出性命”?

2008年,陳曉卿去四川救災,途經江油,剛要了一份肥腸,餘震來了,別人都四散逃命,只有他坐在小飯館裡,穩如泰山地吃完了那份肥腸。

江油的肥腸為什麼這麼被陳曉卿“一見鍾情”?原因在其地理與歷史,也在其烹飪方法。

江油北部地區多是高山,村民們時常要上山勞動,但改革開放之前,江油地區經濟落後,村民買不起肉,只能將豬大腸等下水炮製食用,以補充體力,久而久之,便有了獨特的烹飪心得。江油人最喜歡紅燒肥腸,這樣做出來的肥腸,味道偏辛辣,吃了既補充體力,又可以抵禦山中的寒溼之氣。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市的江油周肥腸,也是當地一家有名的肥腸店,深受綿陽市民追捧。

於是,色澤黃亮、味道醇香、柔嫩可口、肥而不膩的紅燒肥腸,逐漸成為江油人民的心頭好。在江油,吃肥腸的標配,是一碗乾飯、一碗由蔥花、薑末衝調的酸湯,吃飯啖腸間,喝一口酸湯,那叫一個巴適,這才是江油人最大的享受。

北川,一種豬肉,多種味道

當然,炮製豬,綿陽的北川人民也是認真的,最著名的一道菜,就是北川臘肉。全國各地,有那麼多地方做臘肉,但北川的臘肉,還是值得單獨拎出來說一說,因為它和其他地方的臘肉真不太一樣。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北川擂鼓鎮的村民,正在製作臘肉。

北川臘肉,選的是全年用玉米餵養的年豬肉,這種肉肉質緊實,醃製過後,用松柏枝熏製而成的臘肉,色澤瑩潤、味道醇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吃起來十分可口,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美食,也是一道鄭重的待客美味。

除了臘肉之外,北川的“九大碗”也是非常有名的。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壩壩宴”,也叫“九鬥碗壩壩宴“,是川西客家人的宴席。“鬥“,是大的意思。

九大碗,也叫“壩壩宴”,是當地紅白喜事上,必不可少的佳餚,有一半的菜,都用到豬肉,像清蒸排骨、蒸肘子、鹹燒白、夾沙肉,都是以豬肉為原料烹製而成,其中夾沙肉,以肥膘肉和綠豆沙為主料,肉裹豆沙入鍋炸制後,外酥裡嫩、肥而不膩,吃完之後,喝一碗當地的咂酒或者北川茶,品味紅白喜事背後的生老病死,也能咂摸出一點“人生的味道”來。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小吃裡的綿陽,年輕又古老

當然,除了這些被當地人津津樂道、此生不釋的美食,更加細微、更加容易被忽略的綿陽味道,還得從她的小吃尋起。

首先、一定、必須要嘗的綿陽小吃,絕對是冷沾沾。串串每個人都知道,是四川的代表性美食之一,但冷沾沾是個啥,卻鮮有人知。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冷沾沾不頂飽,但大家吃的就是那個味兒。

冷沾沾其實是綿陽最具特色的小吃,葷菜、素菜幾十種,都用牙籤穿起來放在一起,旁邊放著麻辣和清湯兩種口味的蘸料,每人面前一大一小兩個盤子,蘸了料的冷沾沾,放在大盤子裡,吃過之後,將牙籤放在小盤子裡。在江油,街頭巷尾只要是看見許多人坐在一起,那就一定是在吃冷沾沾,這種小吃不管飽,但大家就是要那個“憨扎勁”。

如果說“冷沾沾”還比較年輕,那麼綿陽的傳統名吃廖排骨,便可以出場了。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歷史悠久的廖排骨,看看這個品相就忍不住想啃。

據說,綿陽廖氏家族的蒸滷廚藝,可以上溯到清乾隆年間,而廖排骨家的滷味,也是乾隆南巡駐陛揚州時的接駕菜品。如今,廖氏後人將其註冊為商標,雖然叫“廖排骨”,但滷製的食材,並不以排骨為主,也多種多樣,肥腸、豬腳、鴨子、鵝掌,樣樣都滷得入味又鬆軟清香,每天都有人排隊等著買。

四川吃起來“不南方”,綿陽吃起來“不四川”


▲綿陽永興張鴨子家的春捲,跟他們家的烤鴨子一樣出名。

當然,篇幅所限,綿陽的小吃還有很多,席涼粉、梓潼片粉還有窩窩店包子,都值得一嘗,但這兩天綿陽人正吃的小吃,一定是百吃不膩的春捲——在今年,綿陽人常吃的這種尋常小吃,一定被寄寓了更深一層的感情:暖風和煦、萬紫千紅的春天啊,全中國都在盼你快來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