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們對“動心忍性”有何更加獨特的見解?

君子—厚德


《孟子與騰文公·告子》動心忍性

南懷謹說:“壞的脾氣、習慣,統統改過來這是動心忍性”。我們如果細細觀察,我們總是被自己支配著,我們晚上想好早上去鍛鍊,但計劃總落空,細想起來都是我們自己已經形成了各種藉口,每個藉口都按時按點的到來!我們反而總是被支配。人想要改變自己必須突破心理的種種固有的念頭!改變不了自己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總是被自己念頭欺騙,自己總能給自己找到好的藉口,讓自己聽話的理由,孟子動心忍性,是告誡我們,我們需要看破我們心裡念頭,我們是否能忍的過!俗語說:“看得破,忍不過!”也是很好的詮釋了動心忍性。

《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行深也是很好了詮釋動心忍性,我們堅持一項鍛鍊,或小孩練舞蹈,前期會有身體疼痛,心理上也會產生厭煩,此時就是動心,如果我們堅持下去,不理會我們身體的變化,或心理上藉口理由!一直保持下去,這就是行深,這也就是忍性!堅持成功,取得了成就!我們在去觀察我們內心,此時我們五蘊皆空,只有快樂!小孩喜歡上舞蹈,也沒有之前任何心理或身體不適感!動心忍性,行深照見五蘊皆空!都是豐富的科學經驗,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心理都會起變化,我們記住行深,專一做下去,就能做到動心忍性!不被自己內心產生念頭欺騙。

苦其心志,成就的人都經歷了,百般挫折,都是在練我們動心忍性的能力!在歷史中我們都讀過各種人物成長過程中心酸歷程,現代也有很多!在經歷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堅韌不拔,永不放棄,都是和自己內心鬥爭,都是不和自己妥協,我們遇到難事就內心產生各種情緒,放棄。我們就形成了一道自己的溝坎,自己就很難去跨越!佛經中,人的心理結使就形成了,自己總是在面對同樣境地自己總是被形成心理結使所左右!

最後動心忍性,是闡述我們內心在做事業和日常中變化的一種科學揭示,也是對我們做事業一種啟發,告誡我們如何去改變自己壞脾氣,行為!改變自己才能去改變我們的命運,才能做事業有所成就!




趣入書院


那麼,什麼是動心忍性呢?

這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要知道,人性都是脆弱的,敏感的,好逸惡勞的,“動心忍性”卻是反過來的。

它會讓你神經粗大,堅硬剛強,無所畏懼,具備一個精神上的強大硬核。

凡是殺不死你的,必將讓你變得強大。

那些讓你討厭、擔憂和恐懼的事情,會一次次震動你的小心臟,讓你變得意志堅強和堅韌,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你抗住了困難,你就會形成“唯我獨尊”的人格,這不等同於弱者的剛愎自用,這是強者的自信。

宋朝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明朝趙弼說,“古之賢哲,孰不病貧?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動心忍性,方為志人。”

都是說明了堅忍不拔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要經過身心的磨鍊才會取得的。

曾國藩說湖南人“恰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其道理也是和“動心忍性”一脈相承的。

“動心忍性”是過程,“動心忍性”之前是「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

“動心忍性”之後是你能沉住氣、耐得煩,然後呢,“曾(增)益其所不能”,你以前不會、不懂的,不具備的本事也就有了。

是困頓病貧不如意讓一個人得到成長的突破,所以孟子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人不磨礪老天真。

都說“吃虧是福”,吃苦也是福,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在最能吃苦的年齡,能夠感受一些人世間的真相,就是自己在修福。

只有自己修來的福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那麼,人吃苦頭修福除了“曾(增)益其所不能”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

就是厚德載物啊。

“動心忍性”也是在培實你的德性,道德厚重了,性格就會寬宏,人品就會貴重,然後就可以承載萬物。

我們在網上常說的“看人品”、“攢人品”,根底上就在這裡了。

最後,當你身處逆境的時候,多一點安心,也多一點耐心,不著急,不害怕,「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流離人間


“動心忍性”《孟子》心德分享: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否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回顧一下整段經典,在單獨摘出“動心忍性”來說說見解:

第一,孟子講的這句話,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因為孟子是聖人,聖人有一顆聖賢之心,聖心講出來的話只能是有聖賢之心的人才能連接明瞭。

第二,孟子是借用文字.借用理在講道,簡單點說借用生活環境不同,遭遇不同,人性經歷不同,說講透人性,但不停留在人性上面,不住念在看透人性。

當自己獨自在家關門即是深山老林獨處時!當遇到開門人情世故的點點滴滴,你讀的書?你明的理?是否還能發揮作用(也可以說是陰陽,陰與陽化掉,陽與陰化掉,陰陽合一即是太極,能駕馭陰陽太極者便得了“道”) ,為什麼會這樣問? 因為讀萬卷書,也是思維層面的知道,不在世事中,不在人情事故中是無法讓你的功夫上身,最後成了懂的很多道理看過很多書也是無用,無用是指對生活的幫助,對身邊的人喚醒或指點。 得等等說的再多也就講了一句話要化與生活,中國文化就是化人化心化盡成空然後無中生有,才能生生不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動心忍性”就是通過人生處處的磨鍊來修煉自己的心性,經歷過了就能通達明瞭。

再,遇到任何物、事、人都不會起心,動心。當遇到任何物、事、人不起心,不動心你就守(忍是守的意思)住了本性,這個本性才是本來的自己,也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那個“本”。

佛家叫“自性”。儒家叫“仁者”。道家叫“真人”。基督叫“上帝”。穆斯林叫“真主”。萬法歸一講的都是一回事只是對接了不同需求的人,在不同需求人的世界裡顯了不同的相。




博古易鑑今


這一句話出自戰國時孟子《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動心忍性,意思是讓心裡驚動,隱忍心性。說的就是一個人,不管在平淡處,還是身處逆境時,都需要忍耐、堅持不懈。

就像這篇文章開頭所舉示例,“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先鍛鍊其心性,磨練其意志。

周之姜尚,半生微寒,殺豬宰羊,做過屠夫,也開過小酒館賣過酒,古稀之年,依然一無是處,窮困潦倒。但他依然隱忍堅持,厚積薄發,習天文,曉地理,通謀略,一心治國安邦。直至垂釣於渭水之濱,引願者上鉤。輔武王伐紂,立西周大業,分封於齊地。

漢末諸葛,一介布衣,隱於隆中,躬耕隴畝,喜好《梁甫吟》,待玄德三顧茅廬,隆中一對,三分天下已定。“臥龍、鳳雛得之一能安天下”。他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也是其懷有包藏宇宙之心,雄才大略之志,歸功於寄居草廬,厚積薄發,心懷天下。

明代吳承恩,不惑之年才勉強補上歲貢生,近乎知天命之年,才做了個小小的縣丞。然而因人誣告,沒多久他便辭官而去,拂袖而歸。人世滄桑,官場曲直,讓他飽經風霜,最終得以創做出了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近代齊白石,打小家境貧寒,家裡都是農人,當做木匠,學過雕花木工。近乎而立之年才開始畫畫。躲避戰亂,背井離鄉,直到六十多歲才出人頭地,終成一代藝術大師。

動心忍性,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經得起世事滄桑的人,才能擔得起大事業,做出大貢獻。

動心忍性,不僅僅只是個人修養,更是心胸、眼界、氣度,是理想和抱負!





冬夜螢火


乍然看到“動心忍性”這四個字,我忽然想起自己以前記過的一句話:人生在世,如處荊棘之中,人不動,心不妄動,不動則無傷;如心動,則人妄動,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我們都知道孟子是儒家,而這句話其實是佛家說的,兩者有所區別,但並不妨礙將它們放到一起來分析。

首先說下孟子這篇文章中的“動心忍性”,按照我個人的理解,我覺得“動心”應該指得是在社會上經受磨練,只有接觸到新鮮駁雜的事物,“心”才能夠真正“動”起來。但“動心”並不是孟子所希望的,他真正的想法是通過“動心”這個過程,來達到“忍性”的程度。

我這樣理解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我注意到在孟子這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動心忍性”前面其實還有兩個字——“所以”,我覺得這似乎印證了我的想法;二是我們要知道這樣一個概念,古人經常所說的入世和出世,其實並不是純粹的,沒有人能夠越過“入世”這個環節,而一步達到“出世”這個層次的,概括來說其實也就是一句話——“若不入世,何來出世”。我覺得這個觀念也和“動心忍性”有些不謀而合。

談完了儒家的“動心忍性”,我再說一下我第一段所引用的佛家的那句話。它和“動心忍性”的區別是它不希望“動心”,而僅僅是達到“忍性”就好了。而且概括來說,它似乎也符合佛家的某些思想:人來到世上其實是為了受磨難的,倘若超脫這一切,自然能夠結束這一苦果。

以上僅為我個人的想法,若有不當之處,還望諒解。


第九條命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 自序》)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

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奇正國學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譯為: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句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偶然回眸


動心忍性

個人認為,是對待個人慾望的兩個階段。

當面對個人慾望的誘惑時,作為人的自然屬性,動心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但是動心之後人,作為人的社會屬性,必然會做出影響自身行為的決定。如果做出的行為決定是隱忍自身慾望,提升作為社會人的品格品質。此所謂“忍性”。


臨淵人


榮幸和大家有機會分享!“動心忍性”才是人活著的核心原則。儒家,佛教,道教等修行理論圍繞著的核心是“人性”的淡定,中庸和悟空。但是往往大家都有一個感覺:聞道時候,似乎諸般煩惱獲得釋放,心性也達到空明,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就馬上感覺無法淡定了。因為社會,社會,社會是要面對很多實際問題,面臨實際衝突,自己平靜的心,受到世界,國家,企業,家庭,身邊人的衝擊,無法淡定。他們都需要你有一顆奉獻的,進取的,犧牲肉體的付出……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動心忍性”雖然我們的心隨著社會前進,同時我們要用自己的修行緩解壓力,調整心態,見山是山。這樣我們就會在紛雜世界中不迷失自我,繼續前行!



九離叔—古塔研究


孟子曰:“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動心:你經歷的有沒有觸動你的心靈,引發你的反思。

忍性:忍通做堅韌,有沒有堅韌你的個性、堅定你的意志、圓滿你的性情。

孟子的哲學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深刻的解析的人性和社會的關係,知德合一,具有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

即使在現在,動心忍性,也可以引導著我們,啟發著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