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我沒有資格去評價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我只是一個旁觀者,用自己的眼光打量古老的村落,抱著這樣的信念,一次又一次走進古村落。

當推開宜豐縣店上村陳氏宗祠時,朋友驚呼,好多學士啊。學士?大學士?疑惑的我,抬起頭看中廳懸掛的匾,不對,不是大學士,而是獲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生,上首寫著學士所畢業的大學,落款註明掛匾年月,有不少是新世紀懸掛上去的,特別是博士還專門用紅色的豎匾,以示隆重。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陳氏宗祠的匾)

無獨有偶,洑溪吳氏宗祠也同樣懸掛著這樣的匾。抬頭看著歷代進士匾與新世紀大學畢業匾一起懸掛在古老的祠堂時,歷史就這樣走進了現實。這才是村落文化的傳承延續!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吳氏宗祠的匾)

時光不可能像冰箱一樣速凍保鮮歷史,宜豐祠堂的諸多匾也在歷史雲煙中散落,但根據族譜和老人記憶重新制作,標上現在的時間,同樣能讓後人仰視。歷史應該就是這樣磕磕碰碰的向前進的,總有人在堅持、延續著先輩的光榮,並不斷將後世的成績標榜進宗族的歷史。

但是現在的看到的傳承和延續,有時已經變成了一種表演,流於形勢,有人來看時,表演一番,雜耍一下,轟烈烈,鬧喧喧,然後冷淡、散去,依舊是冷淡無波。

逛村看到過郭上鍾家、艾溪陳家將捐助村莊建設的村民照片掛在捐助建築上,這也是一種鼓勵善行的好方法。祠堂的角落裡總有捐資人芳名碑,傳統的銘記方式在現代仍然有著非常好的作用。

金溪南宮兄曾經倡議村民栽種丁樹,以恢復村子的後山風水林,並且自己率先力行,種下了雙胞胎兒子的丁樹。如若村民積極響應、用心培護,數十年後當是鬱郁蒼蒼,恢復歷史景觀。同樣如果洑溪村民也能恢復延續祖先的種樹習俗,堅持種樹,在村護堤上將重現古樹新苗相印成輝的景觀!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宜豐這個村不得了,古代出了這麼多進士學士

(洑溪村古樹群)

陳家祠堂掛匾由陳家宗祠管理委員會負責,這應當是陳氏家族的熱心人士組成的自發組織。細心看祠堂牆壁上貼著春節期間打掃衛生、貼春聯、值班人員的名單,一切井井有條,可見委員會有效的維持了祠堂的運行。這並不是希罕事,在很多大村落都有各類委員會活動的身影,雖然他們大多數是老者組成的,但卻在儘量維護著家族的傳統的延續,也正是託他們的福,我們才能看到古老的祠堂煥發出新的光芒。

但古村落的傳承延續更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只有不斷的有新鮮力量加入,延續傳統的隊伍才能壯大,才能讓更多人接受,最終讓傳統文化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認同、接受並接受傳統文化,而且還要堅定的延續下去,這是我們振興古村落最需要的力量。

當空談成為時尚,虛無成為生活時,我們的時代是墮落的。當以經濟利益衡量一切時,我們的生活是糜爛的。這個時代需要安靜的精神,堅定的信念,當然我們做不成聖人,也不能要求別人不食人間煙火,我們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延續我們的傳統,傳播我們的文化,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長期堅持不懈的做下去。

我們需要通過這樣的堅持,一步一步恢復文化自信,將村落文化不斷傳承、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