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縱觀2019年Q4季度的劇集市場,儼然已經成為了權謀劇“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擂臺,《鶴唳華亭》與《慶餘年》都以極其低調的姿態入場,卻出人意料的迅速掀起追劇熱潮。特別是《慶餘年》,不少觀眾表示劇情太過精彩實在看不夠,紛紛在線催更。面對這樣的情況,騰訊視頻即《陳情令》之後再度開啟了似曾相識的“收割”模式,VIP會員付費點播多看6集,側面證明了該劇的播出表現。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曾幾何時,男頻權謀劇雖然在口碑上優勢明顯,流量上卻總是差一口氣。《慶餘年》能逆市崛起成為“爆款”,固然有女頻宮鬥劇徹底“失蹤”的原因,也說明了在行業大環境震盪的作用之下,權謀劇的內容創作方法論已經成功的完成了迭代升級。


所以在下文中,我們特意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權謀劇作品進行數據分析,通過收視率、播放量、口碑等維度來看一看近年來該類型的整體成色究竟幾何?升級後的創作方法論具體又有哪些?


《琅琊榜》扛鼎地位難以撼動

《慶餘年》勢頭強勁緊隨其後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政策的逐步收緊與“限古令”的加固,權謀劇上星的機會越來越少。“命運多舛”的《九州縹緲錄》是今年唯一上星的權謀劇,收視率達到了0.960。而上面列舉出的這五部上星權謀劇,收視率最高沒有過1,就連曾經大熱的《琅琊榜》,首播收視率也並不亮眼,由此可見權謀劇的主流收視群體還是新媒體受眾。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再來看看這些權謀劇的網播成績,其中《琅琊榜》的播放量一騎絕塵達到了193億,這部在製作、表演、流量、口碑幾乎每一個維度都沒有弱點的劇集,直到今天仍舊盤踞在權謀劇的扛鼎地位。而在今年播出的四部權謀劇中,表現比較好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和《慶餘年》,播放指數分別達到了91.30和90.28。《長安十二時辰》以48集的體量講述了一天之中“保衛長安”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劇情張力十足,服化道和細節方面也都呈現出了少見的高級質感。《慶餘年》則走起了權謀劇中少見的“亦莊亦諧”路線,將現代與古典元素無縫融合,隨著故事的徐徐展開,相信該劇的熱度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在百度指數方面,《琅琊榜》仍舊獨佔鰲頭。緊隨其後的是開播後話題一直不斷,幾乎每一個重要情節點都能在網絡上掀起熱議的《慶餘年》。綜合來看,該劇目前已經成為了繼《琅琊榜》之後熱度最高的權謀劇。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男:35% 女:65%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男:46 %女:54%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男:42% 女:58%

上圖是在愛奇藝平臺播出的三部權謀劇的受眾畫像。其中《天盛長歌》男女受眾的差值較大,女性受眾達到了男性的近一倍,《琅琊榜》和《慶餘年》則相對均衡。這也意味著在權謀劇這一題材中,女性受眾佔多數未必會獲得理想的收視結果,反而可能說明感情戲佔比太多,已經偏離了能吸引男性的“權謀”主線。由於在權謀劇的垂直用戶中,男女都有著不小的佔比,所以想要更多觀眾為劇集買單的話,就必須衝破“男頻”或“女頻”的天花板,在內容上兼顧兩個群體的收視需求。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一直以來,權謀劇比起宮鬥、古偶等古裝劇類別更偏向歷史正劇,龐大的故事架構,厚重富有深意的格局,文化質感十足的精良製作,都讓這一分類之下頻頻出現口碑力作。以上作品除了《九州縹緲錄》和《鶴唳華亭》之外,豆瓣評分都超過了8分,可以毫無爭議的放進“國產良心劇”的範疇,《琅琊榜》甚至達到了未來權謀劇都很難超越的9.3分。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上圖是這些權謀劇對藝人新媒體指數的拉昇情況,也代表著劇集的“造星”能力。首當其衝的便是《琅琊榜》,播出成績傲人的它不但捧紅了王凱,也讓胡歌完成了從偶像劇小生到演技派的轉型,兩人的新媒體指數在劇集播出之後分別有49%和23%的漲幅。另外《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長安十二時辰》《天盛長歌》這三部高口碑劇集,也對演員的人氣有著明顯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張若昀由於其主演的《諜戰深海之驚蟄》在《慶餘年》之前播出,已經積攢了一波人氣,所以指數升高並不明顯,但隨著《慶餘年》的劇情漸入佳境,他的V榜日數據已經多次登頂,可見該劇“捧人”的水準也並不低。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其實相比其他題材,例如雙男主、宮鬥等,權謀劇的造星能力並不算出彩。但由於該類劇集中的角色都處於波詭雲譎的環境中,大多有著極其複雜的身份和性格特質,給了演員巨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權謀劇能給他們帶來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熱度,而是倚靠優秀的創作班底來加持自身的專業水準,讓觀眾們看到自己在演技上的表現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權謀劇儼然成為了演員刷口碑,拓寬粉絲群體的最好選擇。


方法論升級:

弱化男頻、加快節奏、喜劇致勝


作為古裝劇的重要類別之一,曾經的權謀劇一直活在“後宮”、“大女主”的陰影之下,遲遲走不出口碑與流量倒掛的泥潭。但隨著“限古令”的紅線不斷升高,在嚴格管控之下宮鬥劇徹底銷聲匿跡,權謀劇則順勢補位,取而代之。而從正在熱播的《慶餘年》與《鶴唳華亭》來看,該類型劇似乎終於開始打破“叫好不叫座”的魔咒。


1、弱化男頻視角,主打群像


過往權謀劇頻頻慘淡收場的原因主要在於它們大部分改編自男頻IP,很難滿足女性觀眾的視角和情感訴求,這在女性為主體受眾的劇集市場無疑是不討好的。而縱觀近期成績斐然的幾部權謀劇,《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和《慶餘年》都放棄了單一的男性視角,重視每一個人物的鋪陳與塑造,角色之間的情感關係也更為細膩、人性化,構建出了一種複雜群像戲的效果。女性觀眾也能輕易的在其中找到情感投射點,例如,《慶餘年》的女主林婉兒在明知無法掌控自己婚姻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追求真愛,並且主動嘗試溝通退婚,角色中蘊含著鮮明的女性意識。這種男頻IP風格的弱化,成為了權謀劇突圍的關鍵。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2、放棄冗長緩慢,加快敘事效率



權謀劇為了承載內容含量比較高的敘事,一般都有著相對龐大的背景設定。與此同時,鋪墊冗長、節奏緩慢反而成了不少劇集收視“滑鐵盧”的主要原因。《天盛長歌》與《九州縹緲錄》都出現了這個問題,與當下受眾追求的“爽感”背道而馳,無形中提升了觀看的“門檻”。而《慶餘年》在將原著世界觀保留完整的情況下,只用了一集就交代清楚了人物關係和故事背景,即便是非原著粉也能輕易理解並被快速帶入劇情,敘事效率非常高。《鶴唳華亭》更是在一開篇只用了六集就講述了兩個充滿懸念,高能反轉的故事,奠定了該劇強情節的底色,這在權謀劇的創作上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3、加入喜劇元素成為新的制勝秘笈



多年前的一部《琅琊榜》,似乎給權謀劇奠定了主基調,從此以後該類型在表現方式上基本都呈現出一種嚴肅、凝重的氛圍。《慶餘年》則一反過往套路,首次兼具了正劇氣息和趣味性,古今碰撞帶來的喜劇效果非常吸睛,郭麒麟飾演的貪財又蠢萌的範思轍更是笑點層出不窮,成為了該劇最出彩的角色之一。目前來看,這些喜劇元素的加入迎合了更廣泛的受眾,比“一本正經”的講訴“權謀”更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鶴唳華亭》雖然在劇情與製作上都得到了大部分觀眾的肯定,但人氣和《慶餘年》相比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原因。不少追劇粉絲都直言,與其看蕭定權天天被“虐”的落淚,更願意選擇“沙雕搞笑”。


男頻權謀劇終於“揚眉吐氣”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變了?


4、跳出“小情小愛”,昇華格局立意



與其他古裝劇類別相比,權謀劇沒有像古偶劇一樣把故事聚焦在“甜寵”與“發糖”,也沒有像宮鬥劇一樣侷限在勾心鬥角、陰謀算計。而是大部分都跳出了“小情小愛”的範疇,選擇用虛構的歷史照見現實生活,積極的去傳遞“普世價值觀”與正能量。例如《慶餘年》在詼諧輕鬆的喜劇風格中包裹了嚴肅的社會命題,現代思想與封建社會摩擦、碰撞後,擊碎了男主原本的理想主義,也讓他對自由、平等展開了堅定的追求。《鶴唳華亭》則探討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險惡,都要堅持本心中的良善與勇氣。這些思想內核在提升作品格局的同時,也會給觀眾帶去思考和啟迪。



5、演技精湛,老戲骨成為“定海神針”



權謀劇由於故事設置的原因,角色一般都帶有極高的複雜性和可挖掘性,這就要求大部分演員的演技絕對不能掉線。所以除了青年演員之外,該類劇集一般都會匯聚一批令人放心的老戲骨,可以說他們用爐火純青的表演撐起了角色的神魂與劇集的框架。例如《鶴唳華亭》中王勁松、張志堅等人組成的“華亭男團”。還有《慶餘年》中的陳道明,在接見梅執禮的一場戲中,他故作悠閒卻又處處暗藏殺機,把慶帝作為帝王的陰險毒辣和深不可測刻畫的入木三分。這些人的存在就像“定海神針”一樣,不但給劇集增添了厚重的現實主義底色,提升了整體質感,也能在角色和演技範疇引發話題討論,達到為作品引流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