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明輿地圖》上的碭山縣:三省邊界之地,各省描繪不同難以對攏

常在微頭條上發一些與碭山相關的各種地圖,網友也問過我有沒有明代的?當然有的。但是也不能為了發圖而發圖,多少還是要對這些地圖做點解讀的。沒有發上來,是因為我還沒有想好怎麼去弄它。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有一份繪製於明代嘉靖年間的絹本彩繪地圖集《大明輿地圖》。共有18幅地圖,疊裝成冊,首頁為輿地總圖,其餘為“兩京十三省”及遼東、甘肅的輿圖。此地圖集採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來表現山脈、河流和長城等地面形物。其中,山脈為綠色,黃河為黃色,其他河流、湖海則為灰色,府州邊界用紅色線條表示,屬縣用長方框表示,府州用套紅的長方框表示。這份地圖集雖談不上“準確”,但該圖冊繪製精美,保存完好,是明代繪本地圖中的精品。

《大明輿地圖》上的碭山縣:三省邊界之地,各省描繪不同難以對攏

輿地總圖局部

初次觀賞此圖,我也被它給驚豔到了,但很快就發現了它的“特殊”之處。假如碭山縣只是位於某省中部,那麼圖上與碭山縣相關的山川河流形勢及地名的標註也很容易講得清楚。關鍵是碭山縣在明代時位於南直隸的西北邊界,與河南、山東相鄰,而這三地的交界地域,在三幅輿圖上又完全對不攏。對圖上碭山縣這塊地方,要想撫平捋順、條理清晰的解讀很不容易。這其中還牽扯到當時黃河在這片區域的頻繁改道。這是塊難啃的骨頭,讓人無從下嘴,所以也很難寫到令我自己滿意。

南直隸輿圖徐州局部

《大明輿地圖》上的碭山縣:三省邊界之地,各省描繪不同難以對攏

南直隸輿圖徐州局部

從明洪武14年(1382年)開始,徐州直隸京師(南京),領蕭縣、碭山縣、豐縣、沛縣4縣。上圖中作為直隸州的徐州在輿圖上繪有州界線,而亳州、宿州、邳州則分別為鳳陽府與淮安府治下的散州。

芒碭山在上圖標繪在亳州的渦河南岸,這顯然是錯誤的。《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載:“睢水在(永城)縣南。自夏邑縣流入,又東南入徐、宿二州之界”。所以芒碭山應標在睢水以北的位置才對。芒碭山在徐州的州界線之外是對的,但州界線卻將應屬於河南歸德府睢水流經的夏邑、永城兩縣的位置也圈了進去。明代其它版本的南直隸輿圖,及清代江南省輿圖也多出現上述錯誤。

明嘉靖38年(1559年)黃河河道北遷,碭山縣南三十里自元末賈魯治河修復的古汴水泛道(後人稱賈魯故道)一帶淤塞,北徙距縣二十里的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河。也就是上圖所標繪的黃河,由山東單縣經碭山縣北,入蕭縣境達徐州。這條河道即今天碭山城北的黃河故道。

山東輿圖兗州府局部

《大明輿地圖》上的碭山縣:三省邊界之地,各省描繪不同難以對攏

山東輿圖兗州府局部

與碭山縣搭界的單縣,在明代屬山東兗州府。在這幅山東輿圖上,也標註有南直隸徐州碭山縣和河南歸德府虞城縣。上圖的邊界線似乎把應屬徐州豐縣、沛縣的位置也圈了進去,看來明代的各省也都挺喜歡輿圖“開疆”的。

上圖標繪的黃河,大致流經單縣、豐縣、魚臺、沛縣之間。明嘉靖45年(1566年),工部尚書朱衡開浚新河,“

開魚臺南陽抵沛縣留城百四十餘里,而浚舊河自留城以下,抵境山、茶城五十餘里,由此與黃河會”(《明史·河渠志一》)。朱衡開浚的新河應為上圖所繪的黃河。

河南輿圖歸德府局部

明代的河南歸德府虞城、夏邑、永城三縣與碭山縣搭界,現如今也是一樣。在河南輿圖上,虞城縣的位置應該再靠北一些,虞城以北的邊界線也應往山東再劃一些。圖上雖沒有標註碭山,“黃河”兩字的位置大致就是碭山縣所處的位置。

《大明輿地圖》上的碭山縣:三省邊界之地,各省描繪不同難以對攏

河南輿圖歸德府局部

而黃河在這幅河南輿圖上,標繪在夏邑、永城與碭山的邊界線北側。這就是從元代至明中期流經碭山縣南部的“賈魯故道”。清乾隆《碭山縣誌·河渠志》載:“黃河故道在城南三十里,即元賈魯所開,由虞城入境,經狐父達杼秋九十餘里,下出徐州下浮橋入漕”。

關於黃河由碭山縣南改道縣北,清乾隆《碭山縣誌·河渠志》是這樣記載的:“黃河原在碭山縣南,因明大學士沈鯉奏稱,黃河水經鳳陽恐驚皇陵,且入海迤遠。議定將黃河自虞城東之黃堌壩堵塞,改開新河於碭城之北,兩岸築堤。現有黃河舊形在碭之鼎新集東,智家集、回龍集等處可稽也”。事實上這次改道還是由於賈魯故道的淤塞,在當時,人的意志是馴服不了黃河的。

在上圖還標繪了一條流經亳州北側的“黃河南派”,這是黃河奪渦河入淮的河道。黃河奪渦的較早記錄是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軍滅金後,為了水淹宋軍,“

決黃河寸金澱(在今開封城北)之水,以灌南軍,南軍多溺死,遂皆引師南還”(《續資治通鑑·宋紀》)。後來在明永樂14年(1416年),黃河在開封決口,泛及十四州縣,主流經亳州、蒙城,由渦河入淮河。嘉靖19年(1540年),河決野雞岡,黃河南徙,由渦河經亳州入淮河。

明嘉靖年間的黃河情形

《大明輿地圖》上的碭山縣:三省邊界之地,各省描繪不同難以對攏

明正德至嘉靖前期黃河泛道示意圖

為什麼以上各省輿圖所繪的黃河流徑會不一樣呢?答案或許能從這幅出自《沂沭泗河道志》(1996年出版)的“明正德至嘉靖前期黃河泛道示意圖”上找到,從明正德元年(1506年)至嘉靖25年(1547年),也就40年的時間,黃河僅大的泛道就5條。南侵渦河、睢水,北奪泗水、汴水,時而又分多股行水。

明嘉靖37年(1558年),黃河在曹縣新集決口。由此“趨東北段家口,析而為六”,“又分一支由碭山堅城集下郭貫樓,析而為五”。自是以後,黃河“忽東忽西,靡有定向”,分支並流多達十多股,或橫流、或逆流入槽河,散漫達于徐州,浩渺無際,河道紊亂異常。

《大明輿地圖》的分省輿圖,不可能是一個人或同一團隊踏遍大明“兩京十三省”繪製的,應是由各地方繪製輿圖上呈,繼而輯錄成冊的。嘉靖年間的黃河有多股泛道,而各地只對黃河在屬地的流經方向標繪,也只有這樣才可解釋在各幅輿圖之間,河流與邊界線不能契合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