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宣宗可以立他心愛的女人孫氏為皇后,那麼明神宗為啥不可以立鄭貴妃為皇后?

勞倫斯602


明宣宗這位心愛的女人孫氏,就是《大明風華》裡的女主角孫若微,不過身世沒這麼曲折,就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人生之路順遂無比,就算偶有小波折,在明宣宗的保護下也平安度過。

並且沒什麼政治智慧,就是一個安份、溫柔、美麗的後宮女子。

(孫若微)

明宣宗能立孫氏為後,明神宗不能立鄭貴妃為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龐大的文官集團還沒有形成,君權至高無上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那時還沒有發生土木堡之變,明朝文官集團還沒有形成,朝中沒有力量抗衡君權,皇帝說話,那是真正的一言九鼎。

何況,朱瞻基自幼聰慧,長大了也非常有手段。漢王朱高煦當年曾和朱高熾爭太子之位,屢次為難朱高熾,朱瞻基都盡力保護著父親,可以說正是有他,朱高熾才能成為太子並坐穩這個位置。

朱高熾去世後,朱瞻基繼位,朱高煦謀反,沒反出什麼成績就被朝廷軍打得一敗塗地,朱高煦最終被“炙殺”。

這麼厲害的皇帝,大臣們想和他鬥有點困難。

(朱瞻基)

二、明神宗朱翊鈞時期,文官集團已經形成,君權受到了壓制

而在朱翊鈞時期,文官集團已經形成,君權受到極大的壓制,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派系林立,國家大權並不只在皇帝一個人手裡,他更多時候是起一個裁決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朱翊鈞想立鄭貴妃為後,為的其實是想立鄭貴妃之子福王為太子,並不在立後本身。

朱翊鈞的長子名叫朱常洛,是他偶然寵幸宮女所得,向來不得他歡心;而福王朱常洵是心愛的鄭貴妃生的,自然愛烏及烏,想立其為太子。

可這不符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中宮皇后無嫡子,按祖制就該立皇長子為太子。大臣們據理力爭,朱翊鈞就想另闢蹊徑,走“嫡”的路線,讓鄭貴妃成為皇后。

(鄭貴妃)

這目的也太明顯了,大臣們立刻開始保護皇后王喜姐。

那時的文官厲害到什麼程度呢?敢誣告皇帝。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上書誣告朱翊鈞冷落皇后,導致皇后生了重病,有謀害的嫌疑,還說京城百姓都知道了,百姓們議論紛紛。

朱翊鈞大怒,一邊將王德完下詔獄,一邊為了自己的名聲親自下詔辯白,表明絕無此意,此後再不起立鄭貴妃為後的念頭。

三、孫氏和鄭貴妃不同

孫氏和鄭貴妃也有不同之處。

孫氏很小的時候就有美名,被朱瞻基的外婆推薦入宮中,得到了朱棣的默認,當做未來皇后培養。誰知臨到成婚的時候,朱棣突然變卦了,為孫子另選胡善祥為正妃,孫氏只是嬪。

所以宮中朝中,對孫氏都普遍同情,朱瞻基的外婆更是數次在女兒面前替孫氏抱不平。這些都為朱瞻基立她為後打好了基礎。

(人生贏家孫若微)

至於鄭貴妃,她和朱翊鈞的感情絕對沒有朱瞻基和孫氏那麼深,朱翊鈞的皇后王喜姐13歲就嫁給了他,兩人少年夫妻,朱翊鈞哪怕愛著鄭貴妃,對王喜姐也是有感情的。

事實上,王喜姐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如果朱翊鈞一點也不喜歡她,她的日子不會過得這麼安穩。

所以就連朱翊鈞自己,廢后的心思都不是那麼強,鄭貴妃也就不可能上位為後。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都走開,我來答!這又是兩出驚心動魄的宮斗大戲!主題是——母憑子貴。

明宣宗廢后四部曲

明宣宗廢后的心思由來已久,他還是皇太孫之時,就鍾情於孫姑娘,只可惜陰差陽錯,胡姑娘頂替了孫姑娘的位置,成為皇太孫妃,然後順理成章成為太子妃、皇后。胡姑娘只能成為皇太孫嬪、太子妃嬪、貴妃。胡皇后深明大義,時常勸誡皇帝以國事為重,不要外出遊樂;孫貴妃是皇帝的解語花,和皇帝遊樂玩耍,好不快活。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廢胡立孫。

  • 第一步:取得和皇后同等地位

按照慣例,皇后冊立既有金冊(冊立皇后的金冊)又有金寶(皇后的金印),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以顯示皇后和貴妃地位的區別。孫貴妃就暗示宣宗破例向張太后求來了金寶。從此,孫貴妃取得了和胡皇后同等的地位。

  • 第二步:母憑子貴


胡皇后體弱多病,一直無子,孫貴妃獨得皇帝恩寵,但也沒有懷上子嗣。於是她利用移花接木的技術,謊稱懷孕,將宮女的孩子據為己有,為皇帝“生” 下長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為皇帝誕下長子,孫貴妃的地位飆升,也為廢后奠定有利基礎。

  • 第三步:爭取權臣的支持

廢后一事,宣宗處理得很謹慎,他宣見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楊士奇,這幾個人是當時最有名望的權臣。皇帝苦口婆心地說:“我是不得已才找你們商量的。我三十好幾沒有兒子,而皇后一直沒有兒子且身體不好。算命的說皇后命中無子,現在貴妃有子,應當立為太子,母憑子貴,這是古禮,但是怎樣處置皇后呢?”楊榮表示全力支持廢后,併為皇帝尋找理論支撐。夏原吉、楊士奇表示不同意,在皇帝和楊榮的勸說下,只好鬆口說:“這事得跟太后商量。”皇帝說:“跟你們商量的事就是太后的主意!”既然太后都同意了,幾位大臣自然也無法反對,只好為皇帝出謀劃策,廢掉胡皇后。

  • 第四步:胡皇后主動退位

孫貴妃內心想擠掉胡皇后,但是表面功夫做得很好,對胡皇后伺候得非常殷勤周到,沒人能挑出毛病。幾位大臣給皇帝出招,要皇帝想方設法讓胡皇后主動提出退位。皇帝說:“好的,你們要保密哦!我去開導一下胡皇后!”經過皇帝的一番“開導”,胡皇后也知道君心不再,只能主動讓出皇后的位置。孫貴妃成功上位。

鄭貴妃封后的三座大山

  • 第一座大山:賴不掉的風流債

神宗有一個賢惠的王皇后,可他偏偏寵愛鄭貴妃。一天,神宗去慈寧宮找太后,太后不在,他不小心犯下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對一位姓王的宮女來了興致,寵幸了王宮女。王宮女很幸運,懷上了孩子。可是皇上不認賬,李太后很生氣,調出起居注,皇帝賴不掉,只好承認。萬曆十年八月,王宮女生下皇長子朱常洛。其後,神宗皇帝次子出生,不久夭折。萬曆十四年正月,鄭貴妃生下三皇子朱常洵,晉升為皇貴妃,離皇后之為僅有一步之遙,地位遠遠高於生下長子的王恭妃。歷史上,可以母憑子貴,卻不存在子憑母貴的操作。鄭貴妃雖然獨得皇帝恩寵,但她無法改變她的兒子只是皇帝的第三子的事實。明代除了朱棣、嘉靖皇帝上位較為特殊,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度。皇后無子,就應該以王恭妃的兒子朱常洛為尊,朱常洵排老三,太子之位想都別想!

  • 第二座大山:文官集團和太后

神宗面臨著當時巨大的文官集團,他們是堅定的禮法捍衛者,皇帝要立鄭貴妃為皇后,得先廢掉王皇后,王皇后雖然沒有兒子,但是溫柔賢惠,沒有犯過什麼錯,皇帝沒有理由廢掉她。皇長子朱常洛不受父皇喜愛,故意冷落他們母子,皇長子基本的教育也無法得到保障。朝臣為了維護禮法制度,跑出來請求立朱常洛為太子。神宗自然不樂意,只能用“拖”字訣,稱皇后還年輕,還有機會誕下嫡長子。於是和朝臣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爭國本”拉鋸戰。皇帝無法扭過強大的文官集團,更無法跨越祖宗立下的禮法。同時,李太后鼎力支持自己宮裡出來的王恭妃,堅決不允許萬曆皇帝廢長立幼。

  • 第三座大山:鄭貴妃的一系列騷操作

鄭貴妃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上皇后,想盡辦法阻止朱常洛當太子。在皇帝面前說朱常洛母子的壞話,使皇帝對朱常洛厭惡。朱常洛13歲時,貴妃汙衊朱常洛跟宮女有染,以此損害朱常洛名聲,事後證明這完全是汙衊。貴妃還時常跟皇帝吹枕邊風,鼓勵皇帝立朱常洵為太子。貴妃重刻了《閨範》為自己做政治宣傳,藉助《憂危竑議》打擊對手,製造廢掉太子的輿論。在輿論洶洶的時候,又出現了梃擊案,想要害死太子,朝廷輿論洶湧,所有人都認定背後指使為鄭貴妃。鄭貴妃的一系列操作,沒有取得朝臣的支持,反而耗盡了大家對她的好感。鄭貴妃成為文官集團眼中狐媚禍主的妖妃。萬曆皇帝去世,留下遺旨立鄭貴妃為皇后,大臣們站出來反對,懷疑遺旨的真實性。終其一生,鄭貴妃也沒有如願!

歸根到底,神宗無法立鄭貴妃為後,是因為無法撼動強大的禮法制度:嫡長子制度。當然,事在人為,神宗和鄭貴妃一系列不明智的做法,已經讓他們失去了先機。求而不得,這是萬曆一生的遺憾!


小高讀史


明宣宗,朱瞻基,即朱棣孫子,朱高熾長子,也就是最近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亞文扮演的角色。

孫氏,孝恭孫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開創了明朝多個“第一”:第一位繼後,第一位擁有金寶的貴妃;第一位皇貴妃等等。關於對她的評價,在她兒子朱祁鎮為帝期間,發生過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孫皇后以豐富的政治經驗及無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力挽狂瀾駕馭兩“變”,對維護明朝統治和國家安定發揮了作用。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鄭貴妃,之前筆者也寫過一篇關於她的文章,總結以下她的一生: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鄭氏是個渴望權力的女人,所以一生都在追逐皇后之位的路上奔走,最終也沒能實現願望,死後也沒能以“皇后”的禮儀下葬,雖然朱翊鈞有遺詔。

都是明朝,為何明宣宗可以廢后立孫氏,而明神宗卻沒能給自己心愛的女人皇后之位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皇權的強與弱

明宣宗時期,土木之變還沒發生,文官武將相互制約,皇權大於一切。再加上朱瞻基繼位後,解決了兩位皇叔趙王朱高燧和漢王朱高煦,使得皇權進一步加強。

而明神宗時期,土木之變已經發生,明英宗朱祁鎮將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武將從此一蹶不起,文官集團逐漸發展壯大,手中實權也越多越大,嚴重製約皇權,皇權被大大削弱。

所以,朱瞻基要廢后立新,大臣們雖然不同意,有意見,但決定權在皇帝手裡,只要理由合適,就會堵住大臣們的嘴;而朱翊鈞想要通過立太子的方式讓鄭貴妃“母以子貴”,卻遭到了眾多文官的反對,為此還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最終,皇帝朱翊鈞失敗了。

孫氏之子為長子,鄭氏之子為次子

朱瞻基的長子是朱祁鎮,也就是孫貴妃的兒子,當時的朱瞻基而立之年喜得長子,自然是國家的大事,所以,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就以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這也符合封建時期“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

而朱翊鈞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卻是朱翊鈞的次子,當時朱翊鈞的王恭妃已經為朱翊鈞生下長子朱常洛,所以朱翊鈞要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本就不合禮法。封建時期“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思想對於皇帝還是起到了決定性的制約的;

朱瞻基與孫氏的感情>朱翊鈞與鄭氏的感情

朱瞻基跟孫氏可以說是青梅竹馬,當年孫氏被朱瞻基的姥姥看上,帶到宮中作為“皇太孫妃”的人選培養,只是後來朱棣和朱瞻基的母親張氏變卦了,立了胡善祥為正室。朱瞻基與胡善祥也沒什麼感情,胡善祥也沒能給朱瞻基生育兒子,最終以“體弱無子”被廢。

而朱翊鈞的皇后王喜姐,13歲就嫁給了朱翊鈞,婚後兩人感情也還可以,王喜姐的品德得到了兩宮太后及朝中大臣的認同。三年後,鄭氏進宮了,成為朱翊鈞的嬪妃,朱翊鈞開始迷戀鄭氏美色。雖說朱翊鈞寵愛鄭氏,但對皇后也並沒有不搭理,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朱翊鈞對王喜姐感情還是很深厚的:

  • 朱翊鈞批不完的奏摺,王喜姐會留心收藏好,明神宗每提及一事,喜姐便拿出相應奏章給神宗,毫無錯謬;
  • 萬曆二十四年,一場大火導致坤寧宮和乾清宮俱毀,朱翊鈞和王喜姐便一起搬到了啟祥宮居住;
  • 每次明神宗參與遊宴,必帶著王喜姐一起出席;
  • 明神宗的妃嬪李敬妃病逝後,明神宗將李敬妃的兩個兒子全權委託王喜姐照顧。

明神宗雖然寵愛鄭氏,但對王喜姐的感情,更是一種親情所在,所以,他不會廢后,鄭氏也不會成為皇后,所以鄭氏從一開始也是奔著“皇太后”的名義去的。

以上,個人見解,歡迎點評。


清蒸歷史


胡善祥和孫若微
這兩人是《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後來的兩個皇后,根據正史記載,胡善祥是歷史上真實名字,而孫若微卻是後世編排,史書上並未留下孫皇后的名字。
不過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孫皇后和朱瞻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
孫皇后是山東鄒平人,怎麼能入宮和朱瞻基從小一起長大,這得益於她不平凡的經歷。
孫皇后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主簿,因而當時孫皇后也應該是跟在父親身邊的。
而巧合的就是,太子朱高熾的正妃張氏,也就是後來的張太皇太后,她是河南永城人,他母親彭城伯夫人經常入宮去看她,然後說起來孫皇后當時年紀也不大,而且容貌俊美,品性優良。
張氏因而動心,將孫皇后接入皇宮之中養育。
張氏雖然是朱瞻基生母,但是對於自己兒子的婚事,半點也做不了主,因為朱棣對這個孫子十分看重,因此為朱瞻基選太孫妃的時候,插了一手,朱棣雖然同意孫皇后養在宮中,但是永樂八年朱瞻基成婚的時候,卻選定了濟寧胡氏作為正妃,而孫皇后只能為嬪。
朱棣選擇胡氏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從胡善祥的歷史記載來看,她的品行更為恭順柔和,區別只是在於朱瞻基和孫皇后在一起長大,胡善祥在朱瞻基眼中,不如孫皇后來得更親一些。
朱瞻基廢后時,實際上所遭遇的阻力並不是很大,因為明初時期,文官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集團,皇權仍屬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廢皇后的時候,朱瞻基曾召見閣臣商談,這些閣臣中,有不少其實是不贊同廢后的,比如楊士奇,朱瞻基在詢問如何廢胡氏的時候,楊士奇頂了一句:皇帝皇后都是我們的父母,哪有議論父親廢立母親記載。
後來朱瞻基又反覆和閣臣商談,其他人基本上都被說服,只有楊士奇一個人梗著脖子不表態,甚至還以宋仁宗廢后來舉例子。
朱瞻基心理清楚,胡氏根本就沒有大的過錯,想要廢掉,必須要找個由頭,而楊士奇給的建議是,不如讓胡皇后自己請辭。朱瞻基深以為然,回去以後就勸胡皇后。
胡氏本身就秉性純良,也不願意爭執,最終同意。
明神宗皇帝朱翊鈞在位時期,實際上文官集團已經形成很大的集團。
朱翊鈞的皇后無嫡子生出,因此只能在剩下兒子中挑選,而根據皇明祖訓中,嫡長子制度。
如果皇后沒有嫡子,那就只能從最年長的兒子算起。而明神宗嫡長子是早年臨幸宮女所生,因此十分不喜。
這就和朱瞻基的情況不同,朱瞻基是皇后無嫡子,因此想要立有兒子的妃子為皇后,本身這沒錯。
而朱翊鈞卻是因為偏愛,所以才要違背皇明祖訓,立鄭貴妃為皇后,違背了祖制,自然引來文官集團的不快。

漫步史書


由於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的作風較為開明,才有了被史家讚揚的“仁宣之治”。

朱瞻基即位後想立貴妃孫氏為皇后,便有意開導胡皇后,讓她以有病為由辭掉皇后之位。朱瞻基由此廢子胡皇后而改立孫氏為皇后,胡氏居住別宮,但是朱瞻基並沒有虧待她,每到宴會,必命她居於孫氏之上。

明神宗(萬曆帝)寵愛鄭貴妃,而特討厭王恭妃卻先生了皇長子朱常絡,於是在大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要求下,朱常洛被立為太子。

幾年後,鄭貴妃生下三子朱常洵(二子早死),明神宗公然把鄭貴妃晉升為皇貴妃,居於王恭妃之上。大臣們一聽不得了,太子可不能換人,於是和皇帝抗爭起來。萬曆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委屈鄭貴妃母子了。

以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乾脆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萬曆帝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暑多空”的現象。


楓葉永刀


鄭貴妃天生貌美,聰明善解人意,她是明神宗最寵愛的妃子之一。她被封為貴妃主要是因為它為明神宗生下了三皇子朱常洵。在明神宗的三宮六院中她位於貴妃之首,她一生都向往著皇后的位置。

明神宗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而且為明神宗海選皇后的工作也在進行的如火如荼。一天明神宗走進母后的寢宮問安,正好那天明神宗的母后不在宮中,明神宗母后身邊的一個姓王的宮女熱情的招待了明神宗,一時寂寞的明神宗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寵幸了這個姓王的宮女。事後明神宗並不想承認這件事兒,因為他對未來的愛情充滿著憧憬。

沒承想因為明神宗的一夜風流,卻讓這個姓王的宮女懷了孩子,太后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兒,轉怒為喜,可能是太后的年紀大了想抱孫子了,於是就逼迫姓給這個王姓宮女名分。在事實面前,明神宗只得封這個王姓宮女為恭妃。但是明神宗根本沒有把王恭妃母子放在眼裡,而是繼續追求他心中的愛情。

海選皇后的事情結束後有一個姓鄭的女子勝出,這個女子不但美麗、而且知書達理,又有才藝雙全,明神宗被這個女子深深的吸引住了。明神宗雖然是皇帝,但他內心卻非常孤僻。而且他的性格非常軟弱,在處理事情上他經常受到了各方的擺佈。這一切都被鄭貴妃看在了眼裡,她非常清楚明神宗需要什麼,於是整天耐心傾聽他心中的不快,並給他指點迷津。就這樣鄭貴妃逐漸得寵。

鄭貴妃得寵後,明神宗都不願看別的女子一眼,他整日和鄭貴妃膩在一起。鄭貴妃逐漸成為後宮實際的主人,但是她心中卻有一個皇后夢,這折磨得她很難受。

鄭貴妃得寵後不久,大臣們和太后開始對明神宗施壓,要求他立王恭妃的兒子為太子,並且要立王恭妃為皇后,明神宗在巨大的,只能用沉默來對抗。十來過去了,明神宗仍然沒有立太子和皇后。這場較量最終以太后和大臣們勝利而告知,但是被封為皇后的王恭妃仍然享受著冷宮的待遇,她成了皇帝與大臣權力爭奪的犧牲品。

後來太子被陷害,大臣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貴妃,認為她就是幕後主使。再後來梃擊案發生,鄭貴妃宮中的太監受到了牽連,大臣們在一次將風口對準鄭貴妃,明神宗害怕心愛的鄭貴妃受到牽連,於是就草草結了案,並下令永遠不會廢除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鄭貴妃。

在明神宗去世之時,留下遺言一定要封鄭貴妃為皇后,在百年後將它們兩人合葬在一起,但這受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後來鄭貴妃直到死也沒能獲得皇后的封號。後來明朝亡國後,鄭貴妃的孫子封鄭貴妃為太皇太后,這也算滿足她這一生的願望了。


公元前


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皇權大於一切,大臣們根本沒有機會反駁

就拿明宣宗來說,當時的皇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所以他也能夠如此囂張,明神宗時期,情況則就大大相反了。別看就是簡簡單單的立皇后一事,其實這中間涉及的是君臣博弈。



明神宗為什麼不立鄭貴妃為皇后

其實這裡的原因也很多,因為關於明神宗立鄭貴妃為皇后這一事,這也算得上他的臨終遺言, 顯然在大臣們那裡就不是特別受用了。當時不僅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而且其實最終鄭貴妃的結局,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當然最重要的是,鄭貴妃死後,不僅沒有得到與明神宗合葬的機會,而且只能有一座孤墳作伴。

明宣宗為什麼就可以立孫氏為皇后?

究竟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明宣宗強勢的政治地位,當然除此之外呢?本來也與此前明成祖朱棣有關,朱棣是公然違抗朱元璋命令的,所以對於當時明朝的整個繼承製度,已經開闢了獨一無二的先河。其實當時由於明宣宗對於孫氏的寵愛,也給了胡皇后一定的壓力。畢竟在那樣的情況下,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好在最終胡皇后也並沒有被明宣宗虧待。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個爭議問題。

總結概括



我國曆史上有關於皇位的繼承,或者是皇后的選舉,都是重中之重,皇位的繼承代表著國家的命運與未來,皇后的選舉,基本上也就決定著下一任儲君的產生,總而言之,都是為了整個王朝的延續發展,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嫡系佔有絕對地位,但是也不排除意外。畢竟對於生兒育女這件事來說,有很大的不可抵抗力因素。


科技歷史說


這個問題怎麼說那。首先,兩個帝王的時代不一樣。宣宗皇帝是在明成祖推翻自己侄子建文皇帝二十三年後登基為帝的。這樣,就牽扯到一個問題,永樂皇帝登基可以看成小宗奪取了大宗的皇位,從根本上違反了朱元璋規定的父子相承,兄終弟及的規定。這在明朝後期是不可想象的。嘉靖跟崇禎都是兄終弟及,其他的都是父子相承,並且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皇長子才是第一繼承人。所以問題來了。歷史上,宣宗的第一任皇后,由於皇帝不喜歡,有接連生了兩個女兒。第二,孫貴妃誕下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朱祁鎮。相對於女兒,男孩才是帝國的延續,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要扶正孫貴妃。第三,在宣宗一朝,文臣士大夫的力量,不足以與皇權相對抗,皇帝的意志還是可以很好執行。

在看萬曆皇帝為什麼不能廢除原配,扶正鄭貴妃。第一,有皇長子,就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第二,也有皇二子。這樣,福王就是老三。萬曆想要扶正鄭貴妃的原因,無非是偏愛三子,想要在法統上先確立。第三,文臣在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對抗皇帝,皇帝的意志不能貫徹下去。第四,違反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萬曆與群臣爭鬥立國本,期間拖了數十年之久,幾任內閣首輔辭職,無數大臣被革職流放,才確定了光總的太子地位。

總得來講,明朝無論是廢后還是另立太子,都是十分艱難的事情。更惶恐,群臣想要與萬曆皇帝對抗,維護祖宗家法。前有祖宗家法,後有群臣進諫,縱使是萬曆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更何況是一個不受群臣欣喜的鄭貴妃與她的兒子皇三子福王那。

這是我的看法,肯定有所缺陷,歡迎交流。


阿波羅的圓盤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時代背景不同

宣宗時,尚處於大明王朝早期,且借成祖威勢,皇權強而臣勢弱。

正因如此,《明史•后妃傳》中記載的皇后廢立經過才會那麼順利。宣宗“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時,“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

神宗時,已是大明王朝的晚期,且經張居正改革和清算的反覆,皇權弱而臣勢強。

如果神宗不是出於極其正當的理由敢於做出同樣的事情,後果則不可想象,估計不是“天下聞而憐之”,而是“天下聞而諫之”了。

二、前提條件不同

宣宗的胡皇后和神宗的王皇后,都可算是賢后,特別是王皇后史稱“性端謹”, “以慈孝稱”。還有一點是共同的,她們均無子。作為皇后,這幾乎算是封建時代最大的“錯”了。

明宣宗之所以可以立他心愛的女人孫氏為皇后,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會貴妃生子”。不管是真有子,還是“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有一個長子可立為儲,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確。真正一錘定音的是,皇太后謂上曰:“既有子為儲,其從眾請。”

這實際上也是為英宗正嫡長子之名,這幾乎是所有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所樂見的。如果英宗還原為宮人之子,如同朱常洛一樣,雖然英宗繼位為帝沒有疑問,但後來的“南宮復辟”能否發生卻很難說了。

而神宗要想立鄭貴妃為皇后,最大的障礙就是恭妃王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有祖宗家法在,這是跨不過去的坎。因此,當時神宗只是拖延立儲,而沒有明示要立朱常洵為太子,就已經受到指責,從皇太后到幾乎所有大臣皆持反對意見。

三、採取方法不同

宣宗採取的方法雖然是乾脆利落,但也做出了看起來完美的合適安排。《明宣宗實錄》卷之三十九中,明宣宗立孫貴妃為皇后,皇帝、皇太后、胡皇后、孫貴妃以及文武大臣均有合符禮制的完美表演,這裡就不細說了。

神宗無疑也是想立鄭貴妃為皇后的,但神宗顯然不能硬剛,只能採取迂迴拖延戰術:

一是優先提高鄭貴妃的地位。神宗對鄭氏的晉封(貴妃、皇貴妃),都是先於生下皇長子的恭妃王氏,使得鄭氏的地位僅次於王皇后,而高於恭妃及其他嬪妃。

二是拖延以待變。神宗的理由是朱常洛體弱、等待王皇后生下嫡子。雖然王皇后的嫡子無影無蹤,但不管大臣怎麼叫,神宗就是遲遲不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拖到19歲),遲遲不讓朱常洛出閣讀書(拖到13歲,當然不代表朱常洛沒有讀書),甚至遲遲不讓朱常洛舉行冠禮婚禮(拖到20歲),遲遲不讓福王朱常洵之國就藩(拖到28歲)。這就是歷時長久、影響深遠的萬曆“國本之爭”。

三是試圖進行“三王並封”,模糊三子地位的差別。

歷史的發展說明,神宗的迂迴拖延戰術是無效的。直到進入神宗統治的最後一年——萬曆四十八年,任何一種立鄭貴妃為後的機會都沒有出現。比如:王皇后的不良表現或者壽命不長,朱常洛的某種意外等。

不對,應該說機會還是出現了。畢竟“正位中宮者四十二年”的王皇后還是早於神宗幾個月逝世了,這為神宗臨終前留下遺詔立鄭貴妃為後創造了條件(最終因為大臣抵制不了了之),只是此時形勢已非,皇三子朱常洵已經失去了繼位的機會和可能。

但是有一點是必須指出的,神宗一直強調的一個理由即朱常洛體弱是確定無疑的。朱常絡年少時體弱,這是當時大臣是所共見的。而光宗繼位前生了很長時間的病,繼位僅一個月即病亡(雖有醫藥不慎的原因),光宗生七子、十女而僅有兩子三女成年,也多少說明了這一點。從惡意的角度,神宗都不用什麼迂迴拖延戰術,只要讓朱常洛正常時間成婚,估計某種不可預知的事情都發生了。

最後,順便吐槽一下:

《大明風華》出品和製作方把醜化明太祖朱元璋當有趣,譁眾取寵,博取眼球,是完全錯誤的、不恰當的。明太祖朱元璋有再造神州之功,當代人沒有任何理由強加醜化。現在已經是新時代了,需要跟著已經滅亡100多年的大清指揮棒走嗎?建議有關部門重視處理。

《明史》記載十分清楚無誤的朱元璋樣貌都這麼處理,那《史記》中記載更為誇張的秦始皇要找誰來演?難道要借用《山海經》中的圖樣找人或者還需要特效製作?

醜化已有定論歷史名人的行為可以休矣!


花開時節思春秋


明宣宗立心愛的女人孫氏為皇后和明神宗想立鄭貴妃為皇后,兩種兩件事情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當中涉及到一個子嗣問題。關係到立國之本和皇位的傳承製度,群臣們是不可能退讓的,這種有違祖制的做法,無論這個皇帝是多麼的任性,都沒有辦法想做就做,臣子們是不可能妥協的。

雖然都是想立自己心愛的女人做皇后,但是明宣宗的處境顯然會比明神宗好很多。明宣宗在位時期,當時的文官群體並沒有太大的實力,文官集團無法挑釁皇帝的個人意志,皇帝想要立自己心愛的女人做皇后,群臣們根本阻攔不了。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明宣宗為了讓孫氏登上後位,懂得采取迂迴的策略,而且孫氏做皇后,與國家制度以及官員們的既得利益並不產生任何衝突。

首先是當時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並沒有皇子,孫氏則是順利誕下了一名皇子,母憑子貴之下,想做皇后也是沒有問題的,也說得過去。另外,明宣宗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懂得先給自己的皇后做思想上的開導,勸導她主動讓出皇后的位置。那麼,既然皇后對於自己的位置都無所謂,群臣自然沒有阻攔的理由。於是,就這樣孫氏成功的坐上了皇后的寶座,由於第一任皇后胡氏進退有據,依舊是得到了明宣宗的寵愛,同時還讓孫氏欠了她一份大人情,可以說是雙贏。

而同樣的事情到了明神宗手裡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鄭貴妃生下皇子之前,已經有妃子為神中(萬曆皇帝)生下了長子朱常洛,這位皇子按照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他被立為皇太子。但是隨著鄭貴妃誕下的三皇子朱常洵後,萬曆皇帝就想將鄭貴妃推上皇后的位置,如果鄭貴妃坐上了皇后的寶座,那麼太子之位很有可能換人,這就明顯違背了朱元璋定下的祖宗家法。

這時候的文官集團已經形成了非常龐大的利益群體,為了保證宗族禮法以及王位繼承順序的合理實施,群臣是肯定不會答應讓神中將鄭貴妃立為皇后的。而且當時萬曆皇帝的王皇后是非常賢惠恭敬的,她的名聲相當好。有幾次身體抱恙時,京城內還傳出了萬曆皇帝要和鄭貴妃加害皇后的謠言,當朝首輔都過問此事,這讓萬曆根本沒有任何辦法扶持鄭貴妃登上皇后的位置。

無奈之下,萬曆皇帝想要通過暫時空置太子之位,來逼迫群臣同意由鄭貴妃當皇后,奈何大臣們並不把萬曆皇帝放在眼中,長達數十年的國本之爭由此爆發。在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有4位當朝首輔被罷官,數百位官員受到牽連,最終萬曆皇帝只能讓步,鄭貴妃終生無緣皇后之位。可能是萬曆皇帝愧對自己心愛的女人,在他臨終前還大聲疾呼,要立鄭貴妃為後。只可惜這個願望,他的女人終究還是沒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