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蘇聯二戰時期的武器生產水平如何?

魚魚魚__出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聯武器的生產水平並不怎麼樣,優點是容易製造,造價低,基本性能夠用。

我國在抗戰初期,曾經從德國進口過一批37毫米反坦克火炮,德國PaK35/36型反坦克炮。

這批火炮性能優秀,也是德軍制式反坦克武器。

這批反坦克炮,我們一直用到抗戰結束。

火炮的最大特點是精度高,在優秀炮兵班手中幾乎可以做到每發必中。

在幾百米內,炮彈可以準確落在一扇小窗戶大小的空間內。

國軍反坦克炮兵,把它們當做寶貝。

然而我國在抗戰初期和中期,曾經從蘇聯得到一批37毫米反坦克火炮。

這是蘇聯對於德制火炮的山寨產品,也是蘇軍制式裝備。

然而,我軍對於這批火炮的抱怨很多。

反坦克炮兵認為,這些蘇聯貨除了樣子和德國貨基本一樣,性能相差很遠。

火炮最主要問題的是精度不夠,在幾百米內要連續發射數發,才能保證擊中。

而反坦克火炮開火的射程只有幾百米,只要開火就是非常危險的。精度不夠,等於將反坦克炮兵的性命送給敵人。

另外,這批火炮的鋼材不行,連續炮擊後炮管升溫很快,火炮重量也較大。


總之,國軍對於蘇制火炮深感失望,認為蘇制武器同德制無法相比。

除此以外,我國在抗戰期間,有很多國家的戰鬥機。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也包括蘇聯。

其中蘇聯的戰鬥機伊15和伊16,是我國裝備第二多的戰鬥機。

然而,國軍飛行員對它們的評價不高。

尤其是伊16的設計存在很多缺陷,經常造成以外的事故,造成飛行員死傷。

摘錄薩沙一段文章:

它的起落架設計與結構很不理想,彈簧不能吸收重三點降落時的部分重量,降落時容易跳起來,即便飛行員能作輕三點降落著陸,但仍然跳動不穩,常被人們形容為騎在野馬的背上。

而且如果跳得太高,機頭就會仰起,這個時候飛行員要是不能迅速適當的進行處置,機頭就會向一邊偏下,像失速一般的摔下去。有經驗的飛行員都知道伊16戰機落地的最後一段比較困難,必須格外細心,他們會讓戰機低低地、慢慢地接近地面,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是極其困難的,即便是蘇聯飛行員也不例外。

1938年1月下旬,蘇聯飛行員駕駛伊—16戰機從新疆飛蘭州,降落時就摔壞了7架,而中國空軍訓練時又摔壞了幾架,結果僅僅幾周時間就有20多架飛機躺在了修理廠。中國空軍此前的主力驅逐機是美製霍克雙翼戰機,霍克機降落速度慢,操作起來極其舒服,用當時飛行員的話來說就是:“最後的落地就像坐沙發一般的舒適穩當。”

總之,蘇制武器是比較粗糙的,性能也不算高。

然而它的結構簡單,可以大量製造。

最終,蘇軍就是依靠數量的巨大優勢,壓垮了德國人。


薩沙


蘇式裝備和德式裝備走的路線完全不同,蘇聯的武器大多都是一些造價低廉,使用起來方便耐用的武器,而德式裝備和美式裝備都是一些造價昂貴,使用起來比較的昂貴的武器,保養起來也比較麻煩的武器。蘇聯在二戰時期的整體裝備水平一般,裝備質量要略遜於德國軍隊,但是蘇式裝備適合大量生產,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補充。而且蘇式裝備的上手難度低,比較符合蘇德戰場的需求。

蘇式坦克的代表是T34坦克,T34坦克的造價低廉,機動性能和攻防能力都比較出色。T34坦克可以擊敗德國早期的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基本能夠同豹式坦克進行正面交鋒,但是在面對德國虎式坦克的時候相對無力。T34坦克最大的優勢就是造價低廉,適合於大量的生產。在蘇聯士兵素質不如德軍,裝備質量不如德軍的前提下,T34坦克以數量優勢彌補了質量優勢,反而讓蘇軍在後期的坦克大戰中佔據了優勢。

蘇式衝鋒槍的代表是波波沙衝鋒槍,由於二戰時期的衝鋒槍質量普遍比較差,波波沙衝鋒槍的性能並不差。波波沙衝鋒槍裝備了71發的彈鼓,射程能夠達到200米左右,在巷戰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同大多數蘇式武器一樣,波波沙衝鋒槍的造價也非常低廉,蘇軍共生產了600萬支波波沙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也是二戰時期生產數量最多的制式衝鋒槍。

蘇式步槍的代表是莫辛甘納步槍,莫辛甘納步槍是一把歷史非常悠久的步槍。從沙俄時期開始,俄國軍隊就已經裝備了莫辛甘納步槍,一直到二戰結束,蘇聯軍隊仍然在使用莫辛甘納步槍。總的來看,二戰時期蘇聯裝備的整體質量比較一般,但是蘇聯裝備都適合大量生產,生產的成本普遍比較低,再加上蘇聯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和人口數量都比較充足,因此蘇聯依靠著較為粗糙的武器,仍然打贏了二戰。


軍武小咖


說到蘇聯二戰時期的武器生產水平,就不得不提到“猴版”這個詞,簡單說就是同一款武器的低配版本,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工藝,將武器的次要功能都進行刪減,只確保武器的最主要性能後,這樣武器裝備,就稱之為“猴版”。

這種裝備雖然工藝粗糙,性能不可靠,甚至還伴隨有大量缺陷,但是為了滿足二戰蘇德戰爭槍支、火炮、坦克等裝備的大量消耗,也只有採用這種辦法了,而這也就集中體現了二戰時期蘇聯武器生產的水平,不求最好,但求最多,質量在差也沒事,能射出子彈,能發射炮彈就算合格。

在蘇聯時代的“猴版”武器一直到冷戰時代都有,主要是用於出口給一些中東國家,坦克、飛機、火炮和槍支都有猴版,一是冷戰時期蘇聯大量坦克都是免費贈送的,所以需要降低成本,而是防止先進軍事技術外洩,這個降低成本的考慮和二戰時期的“猴版”武器的出現,以及蘇聯武器裝備製造水平極為粗糙原因是相同的。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在前期接連被德軍打了幾個圍殲戰,人員損失達到幾百萬人,同時大量技術兵器也隨著戰役失敗被德軍繳獲或者被丟棄,根據朱可夫的回憶,整個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有一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和250個師落入德軍合圍口袋而被殲,360萬軍人被俘,蘇軍損失43000門火炮、32000輛坦克、和近23000架飛機。

為了迅速彌補戰場損失,迫切需要大量便於快速生產的簡化版武器,當時蘇軍對武器進行簡化的原則就是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工藝,將武器的次要功能都進行刪減,只確保武器的最主要性能,從而提高生產速度,降低成本。簡單說,一支步槍不要求打的有多精準,或者說有多少可靠性,只要能發射子彈就是合格,以蘇軍最著名的T-34坦克為例,1941年的造價為 26.9萬盧布,就當時坦克的價格來看並不算貴。而到了1943年出現的簡化版T-34,不但生產工時幾乎減少了一半,造價也大幅下降到13.5萬盧布。

根據當時德軍士兵的回憶,很多簡化版T-34的炮塔鑄造工藝都很粗糙,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很多空洞。很多坦克剛剛進入戰場,裝甲表面就開始生鏽。發動機一發動,就會有巨大的噪音和濃濃的煙霧。

雖然這種以次充好的情況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的衛國戰爭中,蘇聯處於戰爭的劣勢,需要用大量的熟練優勢來抵抗德國的精銳裝甲部隊,就是用數量去消耗對方,如果是10輛精工細作的T34不一定能夠戰勝德軍同樣數量的坦克,但是20輛甚至更多的坦克則有打贏的可能。

況且蘇聯大量的預備隊投入到戰場中,也需要武器裝備,不管是好是壞,士兵總是需要手中有武器,裝甲部隊總不能騎馬作戰吧,所以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是先解決有和沒有的,至於是好還是壞的問題就留到勝利後在考慮吧,況且很多坦克上戰場後沒多久就會被摧毀,很多槍支也發射不了幾顆子彈,士兵也許就犧牲了,質量在當時看來也沒有多大意義。

比如說著名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蘇軍雖然贏得了勝利,但是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損失數量為 6064 輛,達到了德軍的4倍,這就是典型的犧牲數量來換取勝利,雖然這是對士兵的極大的不負責任,但是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切都只能以勝利為最高準則了。


遊戲解說阿瓜


13:21

提起蘇聯製造,普通人的概念就四個字——傻大黑粗。即使在冷戰時期,蘇聯的技術已經非常先進的情況下,蘇聯的武器也依然以其粗糙而聞名。經典例子就是全球最快的飛機米格25。作為全球速度最快的飛機,這款飛機是靠蘇聯專家們用蠻力懟發動機愣攢出來的,當美國人拆開他們認為有什麼黑科技的米格25時,面對著粗糙的沒法看的飛機內部,美國科學家全都被蘇聯人的粗糙給驚呆了。

至於二戰時期的蘇聯製造,那更是馬鬃穿豆腐——壓根不能提。為什麼這樣說呢。德國大眾公司做過一個試驗,說同一個設備、同一個工作車間,工人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製造出來的零件跟心情舒暢情況下製造出來的零件質量就大相徑庭;而發明創造也同樣適用這個實驗結論。蘇聯二戰之前整天大肅反,抓人、殺人、流放人,一片恐怖,人心惶惶,誰還有心情去工作,這樣環境下製造出來的武器能好得了嗎?所以蘇軍在二戰前就基本沒有什麼趁手的兵器。

二戰爆發以後,國家隨時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前線的部隊一天八封電報催後方的武器。在這種壓力下製作出的武器,質量可想而知。所以二戰時的蘇制武器總體特點就是工藝粗糙、性能落後,設計上也有各種缺陷。可是它的優點是成本極低,適合大規模量產,靠數量壓倒德國人。在蘇德戰爭的第一個階段,蘇軍跟德國軍隊的過招場場都敗,而且不敗則已,一敗塗地,每場都是大敗,成建制地被德國人吃掉。

蘇聯人吃了敗仗自然丟盔卸甲,德國人一開始在取勝後屁顛屁顛去收繳蘇聯遺棄的戰利品,可拿在手裡一試才知道,蘇軍戰士的武器基本是燒火棍水平,根本沒法用,立馬收集到沒人的地方掩埋起來。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不僅損失了幾百萬軍隊,也自然失去了相當的裝備,包括幾百萬只步槍,四萬多門火炮、三萬多輛坦克、和2萬多架飛機。為了抵擋德軍的凌厲攻勢,蘇軍必須要擴軍,擴軍的同時就要增加裝備,因此必須在後方開足馬力生產。

因此蘇軍統帥部下令兵工廠拋棄一切複雜工序怎麼簡單怎麼來,怎麼快怎麼來。原來高配版的全部變成低配版的,簡化版的。一句話——不要那麼精確,槍炮能射出彈藥來就行。就拿蘇德戰爭開始後裝備的KV-2、KV-85坦克為例,它的設計落後,可靠性非常差,機動性也慘不忍睹。蘇聯的坦克粗糙到什麼程度?它的掛擋器居然需要戰士們用榔頭敲才能換擋!同時坦克的炮塔又笨又大,行駛的時候像北極熊一樣大腹便便,遠遠看上去好像在坦克底盤上蓋了一座房子,因此德國士兵給這些坦克送了個外號叫“流動洗手間”。蘇軍中原先有T-34,為什麼還要設計這樣的坦克呢,因為一打仗沒錢沒原料,要降低成本。即使是造出來少量的T-34,也偷工減料,質量不如從前、一落千丈。沒辦法,都是沒錢惹的禍。

蘇聯的坦克沒法提,蘇聯的戰鬥機質量如何呢?蘇聯在蘇德戰爭前後生產的飛機質量也不敢恭維,蘇聯空軍裝備的主要戰機Y系列和拉系列戰機,不僅飛行速度落後德國戰機,而且以單發的戰機為主流。蘇德戰爭一打響,蘇聯戰機就被德國人幹掉大半,亟需製造飛機來補充,可是國內鋁材短缺、為了趕緊製造出來,只能偷工減料,這些出來的飛機就像畸形兒,缺陷多多。不僅火炮精確度不行,而且連起碼的通訊設備都不齊備,座艙個別地方甚至用木頭代替金屬。這些飛機有一部分出口到中國,由於其超高的故障率,有很多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就摔壞了。飛行根本沒法控制這些飛機穩定著陸。

當然,武器粗糙這也不能全怪蘇聯人,因為在蘇德戰爭打響不到半年,蘇聯就基本被打趴下了。在戰爭開始五個月裡,蘇聯就損失了六成煤、一半的鋼生產能力,一半的鐵路線和百分之七十的工礦企業,一大半的鋁產地和八成以上的鐵礦以及其它金屬落入德國人之手。

這對蘇聯的軍工製造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簡直是滅頂之災。真應了中國那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斯大林雖然脾氣暴,但頭腦非常清醒,他知道靠蘇聯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能跟德國人抗衡,頂不了多長時間就要崩潰,因此在蘇德戰爭開始不久斯大林就向美國求援。

斯大林對羅斯福說,給我足夠的鋁,我就能拖住德國人。羅斯福說不用那麼麻煩,直接給你飛機、坦克,火炮不就是了。於是美國人的援助源源不斷運向蘇聯,蘇聯軍隊這才起死回生,振作起來,打贏了衛國戰爭。但是這種粗糙的製作風格卻在戰爭後依然保留了下來,造成了蘇式武器皮實、便宜但是粗枝大葉的特點




影生活韋小寶


二戰時期的蘇軍武器非常符合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的需要,那就是在保障足夠的性能的前提下,做到製造成本儘可能低,同時儘可能降低工藝難度來便於大量生產。 二戰時期蘇軍的主力坦克等兵器型號較為簡潔,主要就是KV系列、T34系列、IS系列等,像T34-76和T34-85兩種主力坦克之間的底盤都是相同的,並且在這些底盤基礎上改造出了多款坦克殲擊車、自行火炮等其他裝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現有資源來滿足作戰需要。 同時,蘇聯武器很多時候甚至簡潔到了有些簡單粗陋的地步,將很多不必須的設備直接去除,這樣的好處就是生產簡單,比如蘇軍的戰鬥機,很多儀表都直接被省略掉了。而像當時由於金屬資源不夠等問題,蘇軍甚至用木材等材料製造飛機,很多時候飛機發動機的壽命甚至只有幾十小時,但是面對高強度的作戰任務,往往會在壽命用完前飛機就報廢或者被擊落了。

最能代表二戰蘇聯軍工的武器就是波波沙衝鋒槍,其看似簡單粗糙,但是火力兇猛結實耐用,還得到了德軍基層官兵的喜愛。波波沙衝鋒槍的槍管直接用莫辛納甘步槍一截兩段制成,大量部件使用衝壓件,並且做了一定的防鏽處理,無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冬季的嚴寒,波波沙一直極為可靠耐用,同時其產量高達600萬支,位居二戰衝鋒槍之首,幫助蘇軍士兵面對德軍擁有了中近距離的火力優勢。


戰爭之王


提起二戰蘇聯,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其武器生產能力很強大,畢竟二戰期間蘇軍在戰場上漫山遍野的T34坦克、大炮、飛機洪流留給蘇軍軍迷的印象很深刻。接下來我就以二戰美國為比較對象,來揭開二戰蘇聯所謂強大武器生產能力的真相。

二戰蘇軍坦克

首先我們看看二戰蘇聯與美國主要武器裝備產量情況

1、蘇聯方面

步槍、自動步槍:1200萬支

輕、重機槍:9.54萬挺

火炮:83.4萬門(含迫擊炮34.8萬門)

坦克、自行火炮:10.8萬輛、門

飛機:158218架

汽車:20.5萬輛

2、美國方面

飛機:296429 架

艦艇:87620 艘

商船:4500萬噸

坦克和自行火炮:102351 輛

大炮:372431 門

軍用車輛: 350萬輛(含吉普車65萬輛)

從上述數據來看,蘇聯的武器裝備產量表面上很可觀,但表象很容易欺騙人,因為它隱瞞了很多重要事實,有必要進行澄清。

在飛機生產方面,二戰蘇聯生產的飛機大都是單發的輕型飛機,諸如伊爾-2、拉系列和雅克系列,造價低廉。且由於蘇聯在戰爭初期被德國人偷襲,損失慘重,嚴重匱乏鋁、機床、熟練工人,為了多造點飛機,偷空減料就成為不二法門,直接導致生產出來的飛機質量糟糕,壽命低下,匱乏無線電等通信設備,甚至在戰爭中前期充斥著大量的木頭飛機。而美國生產的飛機中,四發重型轟炸機(B17、24、29等)和雙發運輸機、攻擊機佔很大比例,要知道美國人四發重型轟炸機的生產成本遠遠超過蘇聯所生產的單發飛機。美製戰機都是足材足料,為全金屬飛機,大都配備完善的通信導航、渦輪增壓、投彈瞄準器等各類先進設備,作戰半徑大,質量上乘,防護力優異。

在坦克生產方面,大家要注意的是二戰美國武器生產的重點是飛機尤其是四發重型轟炸機和各類艦船,而非坦克,蘇聯則是集舉國之力來生產坦克。同時一個長期不為軍迷所關注的是,即便坦克非二戰美國武器生產的重點,美國的坦克產量依然驚人,在1942年美國坦克產量為26334輛,、1943年為37148輛,均為世界第一,而後到了1944年因戰爭勝利在望,美國開始削減包括坦克在內的軍備生產規模,這才使得美國坦克產量始有下降。

美國的坦克生產車間

在火炮方面,雖然蘇聯在二戰生產了83.4萬門火炮,但其中含有做工最簡單,造價最低廉的迫擊炮34.8萬門。反觀美國,在其大炮產量中,高射炮、各類重型野炮佔據著很大的份額,二戰美國共生產了 輕型火炮(37-105 毫米) 54532門、防空(60-120 毫米) 49775門、重型野炮(155毫米以上) 7803門,就價值來說,就生產難度來說,像高射炮這類火炮的生產難度遠遠大於迫擊炮,所以僅僅談及火炮數量而不具體分析其中構成,是無法真正比較出一國實際軍工生產能力的強弱。

在海軍裝備方面,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64500艘登陸艇,而蘇聯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

以上只是二戰蘇聯與美國軍工製成品產量的簡單比較,接下來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在這些賬面上算作蘇聯產量的軍工業品裡又包含有多少美國物質援助的資源貢獻在內呢?

在德蘇戰爭初始階段,蘇聯就被德國打的一敗塗地,損失慘重。5個月時間內蘇聯損失了63%煤、58%鋼的生產能力和41%的鐵路線,多達31850家工礦企業遭到破壞,還有60%的鋁產地和80%的銅錳產地被德軍佔領。這直接導致在德蘇戰爭接下時段內,蘇聯各類生產原料匱乏,軍工生產面臨著嚴重危機。

拿軍工生產中最重要的金屬之一鋁為例,我們看看194

二戰蘇聯鋁的產量實在是可憐,不要說跟美國比,就是跟日本相比較也是相差一大截。現在有人動輒以二戰蘇聯自產的飛機、坦克產量遠遠超過美國援助同類武器的數量,卻不知像鋁、銅、橡膠這些對戰時物質生產至關重要的原料設備,而蘇聯又嚴重匱乏,都是美國人援助的物質在頂著,缺少這些生產原料,蘇聯那些所謂海量的坦克、大炮能有多少被完整地生產出來呢?

現在很多人在談及二戰蘇聯的軍工製成品產量時往往只關注其生成了多少飛機、坦克、大炮,卻不知打仗講究的是系統性,除了要有飛機、坦克衝鋒陷陣之外,還要有汽車、機車、通信設備進行運輸調度,否則一場大規模戰役根本就進行不下去,而些領域恰恰是蘇聯軍工生產最薄弱的環節。以汽車為例,二戰蘇聯的汽車產量只有區區20.5萬輛,根本就無法滿足行軍打仗的需要,只能依靠美國的援助。戰爭期間,美國共向蘇聯提供了42.7萬輛汽車,其中三種主力型號載重卡車為35.6166萬輛,僅1942年美國就向蘇聯提供了79000輛摩托化車輛,對蘇軍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二戰結束時,蘇軍裝備的所有車輛中,百分之五十以上來自美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1944年蘇軍在德蘇戰場上一系列勝利並非火力和兵力優勢的勝利,而更多的是機動性和指揮通訊迅捷等軟件方面的勝利,正是美國提供的大量汽車、通信設備使得蘇軍的突擊力大為提高,並使戰役進程加快。一九四四年六、七月間,蘇軍由第聶伯河向維斯瓦河迅速推進,以及隨後突入匈牙利和波蘭,跟美國的物質援助的大量汽車有著重大關係。

整個德蘇戰爭, 蘇聯的勞動力供給是異常緊張的,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所能動員的極限。開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鬥,後方的勞動力資源出現巨大缺口。填補蘇聯勞動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婦女、少年及從前線退伍回來的殘廢軍人。蘇聯女性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輕工業1942年底81%的工人為女職工。職工中18歲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戰爭第三年少年在工業各部門的職工比重中達到40-60%。

因此我們在論及美國的糧食、被服援助時,大家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也即糧食、棉花、生牛皮等只是輕工業原料,而軍用食品、軍服、皮靴等是製成品,雙方不能簡單等同,前者轉化為後者要經過屠宰、加工、儲藏、配送等一系列環節,期間需要耗費了大量的勞動力。而美國援助的這些糧食、被服均為製成品,可直接利用,無形中為蘇聯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使得蘇聯能將寶貴的勞動力用於保障飛機、大炮等主戰武器的生產中。

在德蘇戰爭期間,為了集中力量生產武器,蘇聯民用工業就被壓縮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1942年中,蘇聯有3/5的城市居民是按兒童標準供應麵包的,即每天只有400克。食品供應嚴重不足,導致自由市場上食品價格狂漲。1943年7月面包、土豆、疏菜的市場價格比1941年7月上漲了20倍。1942年蘇聯中部地區1公斤黑麥粉價格不低於150盧布,超過了大多數人一週工資。集體農莊農民的處境更加悲慘,一天分配不到200克糧食、100克土豆(1口人)。

相較於蘇聯,美國在生產軍工產品時,堅持以不影響國民生活為原則,注重了軍工生產和民用生產的合理比例。從 1939 年至 1945 午,美國所有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值增長約 75%,而與戰爭有關的商品從未超過工業生產的三分之一。戰時除了汽油,咖啡、牛肉、糖等實行定量供應外,一般日用商品和糧食資源充足,與蘇聯不可同日而語。

在二戰期間,在同盟國集團生產的所有作戰物資中,美國一家就佔了5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同盟國集團戰爭大後方。到了1944年,同盟國所用的作戰物資有60%是美國生的。以英國為例,英國之所以能在二戰中堅持下來,並最終擊敗希特勒德國,來自美國的物質供給至關重要。英國在很多供應方面都依賴美國的支援,

美國的物質供給對整個二戰戰局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以大西洋海戰為例,在這場典型的艦船噸位戰中,同盟國集團是靠什麼擊敗猖狂一時德國海上狼群?答案很簡單,靠的就是美國造船廠源源不斷增加的商船噸位。

二戰美軍與蘇軍不同,其是全球作戰,作戰地域遍及歐亞非,美國組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隊,派往世界各地,與敵人在空中、海上和地面浴血廝殺,後勤保障極為複雜和艱鉅。以太平洋戰場為例,在沖繩島作戰中,從1945年4月1日至6月30日,美軍後勤部門為前線輸送物資200萬噸,平均每天卸貨約2122萬噸。美軍對日本的戰略空襲長達8個月,每次出動B-29轟炸機100架以上,而每架飛機一次出動消耗航空汽油6400加侖、彈藥8噸。僅保障馬里亞納群島的B-29基地,就需要100多艘大型運輸船。美軍第8勤務大隊專門保障油料,獲得了“太平洋油王”的綽號,每月僅重柴油的運輸量就達到600多萬桶。到1945年,1945 年,僅在太平洋戰區,美軍便有 3000 多艘的勤務船隊。

最後我們簡單看看到了1945年美英蘇三國的國力對比情況表:

1945年三巨頭各項指標統計

通過上述介紹分析,我們不要被二戰蘇聯賬面上的坦克、飛機產量數字所,簡單的得出二戰蘇聯生產力強大這一結論,實際上在蘇聯光鮮靚麗的武器產量的外表下,隱藏的卻是資源匱乏,武器粗製濫造,殺雞取卵式的全民極限動員,經濟嚴重依賴美國的灰暗現實。

再來看戰爭的第二年(1942年)蘇聯的戰爭動員強度:

德蘇戰爭剛剛打到第二年即1942年,蘇聯整個國家動員強度已經高到離譜,完全可以說如果在戰爭接下時段內(1943年、1944年、1945年),蘇聯若無外來力量的強大支援,持續以這種級別的動員強度進行戰爭,那麼蘇聯離崩潰也不遠了。這也是到了1943年末,貌似蘇軍已經掌握戰爭主動權,德軍已經瀕臨崩潰的大好形勢下,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期間依然強烈要求美英兩國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以緩解蘇軍在德蘇戰場的壓力。









達魯伊



我們對於蘇制武器裝備的最基本認識就是“簡單粗暴”、火力強大和機械性能可靠!為啥說蘇制裝備是“簡單粗暴”呢?就拿圖片上這支“人民的衝鋒槍”PPSH–41來說,它結構非常簡單全槍只有87個零件,槍身大量採用:衝壓、鉚焊、精密切削而成,甚至將“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截成兩段就成了兩根PPSH–41的槍管,由於零件少它的加工工時只有7.3個,遠低於德軍的MP–38/40衝鋒槍和美軍湯姆森衝鋒槍,再加上71發彈鼓,火力持續性非常好、近距離火力覆蓋密度高,是巷戰當中的王者!就連德軍也非常喜愛它,繳獲以後成批量裝備到連排突擊隊...受到敵人的喜愛,說明該槍設計的優秀。




“鐵骨男孩兒”PPS–43衝鋒槍,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的又一象徵!該槍是PPSH–41的簡化版,採用鋼絲摺疊槍托重量減輕,握把握持比較舒適並且延續的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的特點。

PPSH–41和PPS–43看似簡單,但它們裡面卻蘊含著極高的槍械設計理念,是根據蘇聯當時的工業能力和戰士的素質研製出來的優秀武器,要知道二戰這樣的極大規模戰爭,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工業產能,精密加工反而又礙快速的製造和批量補充到部隊;更主要的是兵員在大規模戰爭當中是沒法進行較長時間訓練的,新兵到了部隊也許是剛學會開槍就要派上戰場,這樣的新兵所使用的武器越簡單越好!什麼精確瞄準射擊根本沒有這麼一說,大概其的衝著有敵人的地方“潑子彈”就行了!所以,我們在看二戰時期的紀錄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常會有蘇軍戰士使用衝鋒槍不須瞄準猛烈射擊,有一兩發子彈打到敵人身上就夠了!


“斯大林之錘”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由於斯大林本人注重炮兵建設,還提出:火炮是戰爭之神的口號!二戰期間蘇聯炮兵裝備數量上要高於德軍,並且在質量上也不弱於德軍和美軍的火炮,蘇聯領土廣闊,在大面積區域內的戰役級別戰爭,沒有大炮進行火力支援是不可想象,所以蘇聯認為:十月革命成功後,要面對的敵人都是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沒有完善而強大的炮兵建設也就沒法抵禦帝國主義的入侵。基於這樣的國防指導原則,蘇聯對炮兵的建設極為重視,二戰之前就發展了:37、76、85...122、152、203毫米火炮在內幾乎所有口徑的野戰炮兵,而且還研製的火力投送能力更加強大的“喀秋莎”火箭炮!這些火炮在二戰期間對德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蘇軍在兵員素質不如德軍的情況下,充分的發揚了“大炮沙文主義”作風,確實為戰勝法西斯立下了赫赫戰功。



ML–152
毫米加榴炮,二戰期間蘇聯集團軍所屬裝備,它的名聲就連溥儀都知道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它在“諾門坎戰役”當中將日本關東軍打的人仰馬翻!全面的壓制了日本的所有火炮,為獲得戰役的勝利立下大功!也就此打消了日本“北進計劃”,否則蘇聯兩線作戰的確難以支撐。



在諾門坎轟擊日軍陣地的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該炮與德軍裝備的S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性能相當,由於口徑大一些在威力上要超過德國炮。

總體來說,蘇聯二戰時期的各型火炮不但數量多,性能也都不錯,與德軍這樣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軍隊交戰,必要要在裝備數量超過,只有這樣才能彌補兵員戰術素質低的不足。
這架被打的千瘡百孔“伊爾–2”強擊機照片被華為公司引用。蘇聯航空兵裝備在二戰期間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戰飛機的性能並不比德國戰鬥機差,大體算是旗鼓相當。

二戰期間的蘇聯空軍和德國空軍都是“戰術空軍”,都不具備較遠程轟炸能力,與美國空軍相比都差了一截!在飛機的產能上也差了一個數量級,但是蘇聯在飛機制造方面是有很深的基礎的,蘇聯時代的“十大飛機設計局”的那些頂級專家在二戰前或者二戰時期就已經成名了,他們所以研製的飛機性能很可靠並且火力強大 ,比如:伊爾–2攻擊機機翼面積很大、堅固耐用低空性能非常優秀,安裝了57毫米炮在庫爾斯克會戰當中殲滅大量的德軍坦克!有“黑色死神”之稱。

拉–7戰鬥機,蘇聯空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機型,與德軍的“梅賽.斯密特BF–109”經常發生空戰,並沒有甘拜下風,反而出現了很多空戰王牌飛行員...蘇–德戰場上德軍只是在戰爭最初幾個月獲得了制空權,其後的時間與蘇聯空軍對打都沒討到什麼便宜,如果蘇聯空軍的戰機性能很差,制空權被德軍掌握那麼戰爭也就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的發生。


KV–2重型坦克!“馬桶🚽”狀的炮塔,加上152毫米主炮,一直都是德軍各型坦克的噩夢,德軍坦克在二戰期間幾乎處於無敵般的存在,唯獨碰到KV–2“神教”頭疼不已!任何坦克只要是被152毫米主炮命中就會呈零件狀態!雖然KV–2數量只有300多輛,但是它發揮出的作用不少於1000輛T–34坦克,德軍也俘獲了一些KV–2(圖片上“鐵十字”)拿它們當移動炮臺使用。

KV–2就是“簡單粗暴”的典型,蘇聯研製它們的目的不是當做高速機動的突擊武器,而是將它佈置敵人有可能出現問題的要塞附近,憑藉著厚甲和大口徑火炮當“攔路虎”,由於炮塔裝甲太厚當時裝備的“戰防炮”對它作用都不大,要不然怎麼會出現一輛KV–2阻擋了一個德軍步兵師的事情?

通過上面扼要的介紹的這幾款蘇軍在二戰期間的裝備,表明蘇聯的裝備是很實用的,再配合蘇聯的巨量資源儲備完全可以做到大規模生產,由於操縱相對的簡單對於兵源的要求和訓練也可以放寬,因為大量的能使用武器的兵員,要比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人機合一”要好的多,比如:納粹坦克王牌魏茨曼,一生擊毀了300多輛各型坦克,但是德軍當中這樣的人(車組)鳳毛麟角,雖然德軍坦克也很優秀,但最後仍然被蘇聯的坦克洪流所淹沒!
德軍繳獲了KV–2也是欣喜若狂。

二戰這種的巨大消耗戰爭,沒有雄厚的自然資源儲備、沒有巨大的工業生產規模、沒有一億以上人口的數量,根本就沒有資格發動!德國和日本都不屬於擁有前面這些要素的國家,所以他們必敗!而蘇聯和美國單獨一種武器裝備拿出來對比德軍武器,都不算是最先進的,但是蘇聯和美國擁有巨大的工業產能,只要是不出現太大的代差,憑藉數量優勢就能打贏,所以這兩國的武器並不最求過於先進的性能,只有德國這樣先天就處在劣勢的國家才將武器的製造和性能達到極致,妄圖以質勝量,這其實是不現實的想法!“好漢架不住人多”這個道理他們自己是清楚的,但是不這樣做就更沒有取勝的把握了,只得硬頭皮幹下去。


皇家橡樹1972


二戰期間木有ak—47——二戰後期德國在1944年開發了sfg—44(暴風—44),口徑7.92mm,此槍設計合理結構簡故障率低做工精良深受官兵們的青睞,希特勒親自命名為“突擊步槍”,sfg—44第一次亮相是與英美的“花園行動”的作戰

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蘇聯紅軍士兵卡拉什尼科夫負傷住院期間以繳獲的德軍sfg—44為樣槍“研究開發”出來了ak—47自動步槍,口徑7.62mm,實為是山寨槍,ak—47沒有在二戰中出現過,不能算是“二戰名槍”

蘇格蘭長期與英國鬧獨立,蘇格蘭在二戰前夕開發出了一款性能優秀的坦克,斯大林以提供步兵武器援助蘇格蘭“獨立”為條件換取這款坦克的圖紙,斯大林得到圖紙後翻臉不認帳了,蘇格蘭的坦克設計師含恨自殺身亡

1934年蘇聯將這款坦克定型為“t—34”型坦克,在二戰中大量使用,早期的t—34坦克炮口徑是76mm,後期的t—34坦克炮口徑是85mm


792突擊步槍


提起蘇聯製造,普通人的概念就四個字——傻大黑粗。

即使在冷戰時期,蘇聯的技術已經非常先進的情況下,蘇聯的武器也依然以其粗糙而聞名。經典例子就是全球最快的飛機米格25。作為全球速度最快的飛機,這款飛機是靠蘇聯專家們用蠻力懟發動機愣攢出來的,當美國人拆開他們認為有什麼黑科技的米格25時,面對著粗糙的沒法看的飛機內部,美國科學家全都被蘇聯人的粗糙給驚呆了。

至於二戰時期的蘇聯製造,那更是馬鬃穿豆腐——壓根不能提。

為什麼這樣說呢。德國大眾公司做過一個試驗,說同一個設備、同一個工作車間,工人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製造出來的零件跟心情舒暢情況下製造出來的零件質量就大相徑庭;而發明創造也同樣適用這個實驗結論。

蘇聯二戰之前整天大肅反,抓人、殺人、流放人,一片恐怖,人心惶惶,誰還有心情去工作,這樣環境下製造出來的武器能好得了嗎?所以蘇軍在二戰前就基本沒有什麼趁手的兵器。

二戰爆發以後,國家隨時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前線的部隊一天八封電報催後方的武器。在這種壓力下製作出的武器,質量可想而知。



所以二戰時的蘇制武器總體特點就是工藝粗糙、性能落後,設計上也有各種缺陷。可是它的優點是成本極低,適合大規模量產,靠數量壓倒德國人。

在蘇德戰爭的第一個階段,蘇軍跟德國軍隊的過招場場都敗,而且不敗則已,一敗塗地,每場都是大敗,成建制地被德國人吃掉。

蘇聯人吃了敗仗自然丟盔卸甲,德國人一開始在取勝後屁顛屁顛去收繳蘇聯遺棄的戰利品,可拿在手裡一試才知道,蘇軍戰士的武器基本是燒火棍水平,根本沒法用,立馬收集到沒人的地方掩埋起來。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不僅損失了幾百萬軍隊,也自然失去了相當的裝備,包括幾百萬只步槍,四萬多門火炮、三萬多輛坦克、和2萬多架飛機。


為了抵擋德軍的凌厲攻勢,蘇軍必須要擴軍,擴軍的同時就要增加裝備,因此必須在後方開足馬力生產。

因此蘇軍統帥部下令兵工廠拋棄一切複雜工序怎麼簡單怎麼來,怎麼快怎麼來。原來高配版的全部變成低配版的,簡化版的。一句話——不要那麼精確,槍炮能射出彈藥來就行。

就拿蘇德戰爭開始後裝備的KV-2、KV-85坦克為例,它的設計落後,可靠性非常差,機動性也慘不忍睹。

蘇聯的坦克粗糙到什麼程度?它的掛擋器居然需要戰士們用榔頭敲才能換擋!

同時坦克的炮塔又笨又大,行駛的時候像北極熊一樣大腹便便,遠遠看上去好像在坦克底盤上蓋了一座房子,因此德國士兵給這些坦克送了個外號叫“流動洗手間”。蘇軍中原先有T-34,為什麼還要設計這樣的坦克呢,因為一打仗沒錢沒原料,要降低成本。即使是造出來少量的T-34,也偷工減料,質量不如從前、一落千丈。沒辦法,都是沒錢惹的禍。


蘇聯的坦克沒法提,蘇聯的戰鬥機質量如何呢?

蘇聯在蘇德戰爭前後生產的飛機質量也不敢恭維,蘇聯空軍裝備的主要戰機Y系列和拉系列戰機,不僅飛行速度落後德國戰機,而且以單發的戰機為主流。

蘇德戰爭一打響,蘇聯戰機就被德國人幹掉大半,亟需製造飛機來補充,可是國內鋁材短缺、為了趕緊製造出來,只能偷工減料,這些出來的飛機就像畸形兒,缺陷多多。不僅火炮精確度不行,而且連起碼的通訊設備都不齊備,座艙個別地方甚至用木頭代替金屬。

這些飛機有一部分出口到中國,由於其超高的故障率,有很多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就摔壞了。飛行根本沒法控制這些飛機穩定著陸。


當然,武器粗糙這也不能全怪蘇聯人,因為在蘇德戰爭打響不到半年,蘇聯就基本被打趴下了。在戰爭開始五個月裡,蘇聯就損失了六成煤、一半的鋼生產能力,一半的鐵路線和百分之七十的工礦企業,一大半的鋁產地和八成以上的鐵礦以及其它金屬落入德國人之手。

這對蘇聯的軍工製造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簡直是滅頂之災。真應了中國那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斯大林雖然脾氣暴,但頭腦非常清醒,他知道靠蘇聯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能跟德國人抗衡,頂不了多長時間就要崩潰,因此在蘇德戰爭開始不久斯大林就向美國求援。

斯大林對羅斯福說,給我足夠的鋁,我就能拖住德國人。羅斯福說不用那麼麻煩,直接給你飛機、坦克,火炮不就是了。

於是美國人的援助源源不斷運向蘇聯,蘇聯軍隊這才起死回生,振作起來,打贏了衛國戰爭。但是這種粗糙的製作風格卻在戰爭後依然保留了下來,造成了蘇式武器皮實、便宜但是粗枝大葉的特點。


小約翰


二戰時期蘇聯的軍工生產水平還是相當高的,應該說蘇軍軍工極具特色,能力也相當強。當時這個蘇聯的工業生產水平只有德國的一半左右,但是生產的主要產品數量,能夠超過德國,這樣的一個生產水平不簡單了。

主要原因就在於蘇聯在相關的生產領域採取的政策問題,一方面是,集中力量進行生產,除了主戰裝備以外,其他東西都可以捨棄,在設計上還是強調容易生產,就像槍械等等,實際產量都是很高的,而且在組織效率等方面也是很高的,這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地方。

至於說蘇制武器性能不佳,這只是一種想象了,許多蘇制武器裝備被德軍大量使用,能到得到德國的肯定,那可證明性能還是相當不錯的,應該說蘇聯的思路相當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