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我讀《滑鐵盧》,第一是想在12歲的兒子讀之前先了解這本書;第二是想了解這場影響了整個歐洲歷史的戰役;第三,想了解拿破崙,畢竟是這一場戰役,讓這個武力值超高的男人隕落的。

我對歐洲歷史的瞭解其實很少。

對於歐洲,我有印象的是文藝復興,是各國藝術,是旅遊勝地。

對於歷史,作為中國人,對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都是刻骨銘心的。

對於滑鐵盧戰役,我只熟悉“滑鐵盧”這三個字在中文中的象徵和引申含義——意味著重大的失誤和失敗。

拿著這本由暢銷書作者蒂姆·克萊頓(Tim Clayton)所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滑鐵盧》,厚厚的,51.8萬字,我其實是有點頭大的,我不知道我會用多長時間才能把這些文字讀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通過這本書的閱讀來達到我期望的目的。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滑鐵盧》


作者蒂姆·克萊頓顯然是考慮到我這樣的知之甚少的讀者受眾的,所以很清晰的在序言中就做了這場戰役的前期鋪敘:1815 年 6 月 15 — 18 日,法軍和反法聯軍在布魯塞爾附近進行了 3 場決定歐洲命運的戰鬥。這四天,決定了歐洲的命運,至此拿破崙的“百日王朝”隕落,皇帝從此退出政治舞臺,而在歐洲多國聯軍維持下,法國國王路易十八重登法蘭西王座,不過復辟的波旁王朝並沒有受到普遍的歡迎。一頭雄獅的倒下,換來英國後來持續百年的稱雄……

全書分成三個部分:備戰、入侵尼德蘭和滑鐵盧之戰。

備戰部分交代了1815年2月26日由拿破崙離開厄爾巴島開始的“百日王朝”這段歷史。對比于波旁王朝的國王路易十八的統治,顯然皇帝拿破崙更受到國民的擁戴,所以當驚慌失措的英國特派員兩天後向最近的港口發出警告時,皇帝已經在戛納附近的海岸登陸,並且受到了當地市長的接待和安頓,這支共計1026人的遠征軍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向巴黎進軍,所到之處皆受到人民的歡迎,大量的士兵和隊伍加入了皇帝的軍隊編制,不到一個月時間,由一千人的軍隊迅速演變成了21萬人的歐洲最強軍隊。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拿破崙


這是拿破崙時代,拿破崙才能完成的壯舉,他的對面,是人數大大多於他的各國聯軍,他的對手是之前從未和他正面對戰過卻也從未戰敗過的威靈頓。

6月以前,法軍和各國聯軍均在進行各自的戰前準備,調集兵力,進行編制和磨合整頓,然而,顯然時間是不夠的。

在《滑鐵盧》的描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和緊張的戰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個時代歐洲人的習慣,部隊持續供應的酒水,沒有停止過的舞會社交,以及與各個部隊同進出的家屬以及商人等等。

不懂軍事,也不太瞭解歷史的我,對於緊張備戰中還存在大量的這樣生活狀態,是目瞪口呆的,看多了現代的戰爭介紹,我以為戰爭就應該都是各自緊張,軍紀嚴明的,居然這個時期的戰爭是這樣的,感覺浮誇又無稽。

回到書裡,習慣集中兵力重拳出擊的拿破崙,決定悄悄入侵尼德蘭,這是本書的第二部分,關於普軍和法軍的大篇幅細節描寫,包括隊形,戰備,軍事安排都有,很詳細,但是無疑拿破崙和普軍雙方都未曾做好十足的準備。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集合


拿破崙熟悉的高級將領都不在,而這導致了後面的失敗,這是歷史上至始至終的用人失誤;除了用人失誤,還有通訊問題,習慣了現代化通訊溝通的我們,再看那個郵政服務尚屬新鮮事物的時代,“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那個時代的戰爭真的很艱苦啊!

而普軍這邊,同樣存在著這些問題,比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普軍還存在一個相互支撐和信賴的問題,國與國之間各國聯軍是否能夠完全信任?在戰場上,不熟悉的聯軍們是否能夠面對生死不撤退,同時打好配合?

從書的第二個部分開始,作者通過引用新近發現的史料,以“小時”為計量單位,從1815年6月15日凌晨2點30分開始到6月19日早晨,用了60個章節來詳細的多角度評估滑鐵盧戰役這一傳奇,揭示整場戰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實次序,以便正確考量困擾滑鐵盧戰役的種種爭議,同時致力於闡述各方觀點,從法國人、德意志人、荷蘭人和比利時人,以及英國人的角度描繪了滑鐵盧戰役的全景圖,由此儘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國軍隊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記述。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滑鐵盧戰役


我喜歡這樣的記述方式,詳細又儘可能的真實,對於歷史,我們都知道,是由勝利方譜寫的,所以,除了真的親臨現場——當然這個是不太可能的——我們後來的人是鮮少能夠知道歷史的真實樣貌的,所以歷史上對於滑鐵盧這場戰役才存在著那麼多數不過來的版本。很幸運,我想了解滑鐵盧的時候,拿到的這本版本,就給了我這種真實和詳實的踏實感,多方的角色記述,冷靜剋制的評說,就算不小心帶了點個人情感,也相對於關於這場戰役的其他人的回憶式的追述版更有可信度。

戰爭是殘酷的,滑鐵盧戰役持續的4天時間裡,那些遭遇了戰役的軍士們,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在行軍中遭遇的挫折,暴雨,泥濘,飢餓,劫掠……

我承認我有時會對著書中的描寫場面笑起來,腦海裡浮現出這些畫面:

普軍各國的奇裝異服——頭上裝飾的羽毛(戰場上也不能去掉的裝飾?這是多誇張的累贅呀!);

田野中的行軍途中(軍人走在高高的黑麥地裡,帽子上的黃色羽毛,像田野裡盛開的一朵朵小雛菊……);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滑鐵盧戰役遺址


法軍開戰了而威靈頓還和幾乎大部分高級軍官們在參加名媛的舞會(社交多重要呀!以至於有軍官穿著舞會禮服趕去了戰場);

通訊不力(不論是威靈頓還是拿破崙,都存在自己做了戰略部署,卻遲遲不能被下屬接收到,錯失了太多戰機……)

一片混亂(僕人找不到了,補給找不到了,行軍路上被逃難的百姓和逃跑的士兵們扔掉的馬車堵住了,甚至軍火後備都找不到了……)

我不懂軍事,也不是軍迷,可是軍貴神速,戰場瞬息萬變這些基本的是瞭解的,幾十萬人的戰爭,歷史的原因當然存在,可是這麼倉促的戰役,當主戰雙方陷入膠著狀態時,誰的援軍先到,誰就獲勝,威靈頓的盟軍遵守了承諾率先趕到,而拿破崙的主帥居然對於身邊不遠持續了那麼久的炮火聲充耳不聞,一意孤行的繼續追擊不見蹤影的普軍以至於延誤了戰機最終導致拿破崙戰敗。想起岳飛那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隨機應變呀,在什麼時候都是用得上的,死腦筋最終葬送的是整個拿破崙王朝。

一個不是軍迷,不熟悉歐洲歷史的女人讀滑鐵盧想到的慶幸

戰爭太殘酷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是劫掠,當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的時候,是他們的習慣使然。拿破崙時代征戰時洗劫了各國藝術品齊聚盧浮宮,在戰爭中的軍士們習慣性的洗劫所有作為他們的酬勞,“像蝗蟲”一樣,所到之處,片甲不留。而拿破崙戰敗後,盧浮宮也歸還了部分藏品給各國,這就是一個循環,戰爭的實際本質,就是倚強凌弱,落後就要捱打。

反觀現在的中國,不主戰,也不怕戰!這就是國家的強大,這更是民族的強大!

看完《滑鐵盧》我用時半個月,作為2020年看完的第一本書,歷史,戰爭,是我不曾涉足的,卻也讓人反思和慶幸。讀史鑑今,我慶幸生活在這樣一個現代化的時代,更慶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國!

2020年的新聞裡,美伊形勢應該要算一個大頭,兒子放寒假了,每天都對手機新聞裡推送的美伊形勢新聞特別關注,我們討論戰爭的同時他也開始期待這本厚厚的《滑鐵盧》。

雖然是本厚部頭,卻也值得一讀哦!不妨作為2020年的一個閱讀書目,瞭解這場決定歐洲命運四天的戰役,推薦這本《滑鐵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