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被動"帶娃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最近媽媽們在群裡紛紛大吐苦水:簡直不知道怎麼陪娃了!眼看"宅家帶娃"模式已經持續了一個月,從開始的摩拳擦掌,制定各種親子游戲方案。到被圈養在家的"神獸"折磨的快要發狂。看幼兒園開學遙遙無期,很多媽媽都感覺"身體被掏空"真的已經和寶寶玩不出什麼花樣了……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閨蜜麗莎在群裡說,這帶娃就像談戀愛,你們開始用力過猛,才導致現在提高了娃的"閥值",什麼必須把爸爸當搖搖馬騎,非要在自家廚房開小賣鋪。統統都是因為家人"參與過度"。

她的帶娃心得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佛系。好像這一個月以來,大家也都相安無事。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日程滿滿和無所事事那個娃更愛?

因為疫情被迫陪娃的這段日子,其實也是對爸爸媽媽功力的大考。什麼藉口也沒有,只能跟孩子深度互動。那麼,一邊是積極給孩子制定"玩耍計劃"的父母;一邊是"愛咋咋地"的佛系爸媽。在一個月的封閉相處後,到底哪個孩子更喜歡呢?下面就來跟大家聊聊兩位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

案例一:日程滿滿的育兒黨

公司推遲開工日期的消息一出來,陳怡就發來消息,興奮的給我規劃了她的育兒大計。不但要走了Tim在美國上小小班時的所有資料,還讓我幫她參謀一下,看看孩子的日常作息安排的是否合理。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或許是出於平時不能陪娃的補償性心理,或許是因為職業習慣。當我委婉的表達出,這個日程有點滿的時候。她語重心長的跟我說:"你是在國外呆的太久了,你不知道我們競爭壓力有多大,上個幼兒園都要考試,玩也是學,要有的放矢才好。"

於是,早起英文兒歌磨耳朵,上午雷雷打不動閱讀時間、外加積木鍛鍊空間感,下午平衡球感統訓練、美術。孩子不到3歲,日程比幼兒園大班還滿。晚上陳怡給我發來一張全部打勾的日程,得意的說:看看我的效率,孩子根本沒有閒心作妖。

雖說需要帶孩子也要時間管理,但是這種高強度的方式,未必適合學齡前的孩子。可能開始孩子確實會被豐富的生活"震撼"到,但很快她就發現,孩子根本不願意配合。看繪本的時候,會摳摳旁邊的積木;玩積木的時候,又想要去畫畫。

最後陪伴的意願,被"你怎麼總是不集中注意力"、"快來,該畫畫了"等提醒所代替。一個月堅持下來,確實苦不堪言。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案例二:完全放任,佛系養娃

和"雞血媽媽"陳怡相比,麗莎就顯得很隨意,除了保證吃飯睡覺的時間固定外,孩子想玩什麼、玩多久她基本不會過問,也不過多陪伴。常常她在看電視劇,孩子會呆在客廳裡玩自己的火車,如果覺得沒意思就拖著玩具在家裡漫無目的的走。麗莎說,有時候孩子還會自己爬到沙發上和她一起看電視劇。

也許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會覺得,這樣不是很好麼,孩子不是很省心麼?別急,這只是前半個月的情況。慢慢的,麗莎發現孩子會在家裡遊蕩的時候亂翻東西,有時候是儲物櫃;有時候是整理箱;有一次甚至打開了她梳妝檯的抽屜,拿著限量版口紅到處跑。這下麗莎可佛系不起來了,上演了一場"男女混合雙打",娃才消停下來。但以後呢?怎麼辦呢?每次都用"暴力"解決嗎?麗莎也很困惑。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蒙氏"被動"帶娃

美國心理學大師高普尼克,在書中建議大家要做園丁式父母,致力於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有愛、安全的環境,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發展。

就像照顧一株植物一樣孩子需要的也是一種"園丁式"的陪伴。太過嚴格的日程和高密度的陪伴,會阻礙孩子自我探索的發展,而完全忽視孩子,就會錯過孩子成長中那些可以拉一把的瞬間。

那麼,到底該如何掌握這個度呢?看似"被動"的蒙式帶娃大法,或許會告訴我們答案。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法則一:先來探索一番

Tim兩歲時曾經帶他去南加州一所蒙氏學校遊學,在我擔心他年紀比較小,難以適應環境的時候。看到偌大的教室裡有很多看起來像他一樣大的孩子,專注的擺弄著手邊的道具。老師低聲告訴Tim:你想去哪兒都行,隨便看看吧。其實這是經典蒙氏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自由探索。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觀察,熟悉環境,發現興趣。

探索的秘密藏在環境中,和孩子宅在家,雖然家還是那個家,但是玩具擺放的地方可以不同,也可以增加一些新東西。早上起床,讓孩子先在家裡隨便走走,看看有什麼不同,尋找一下今天感興趣的地方。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法則二:三小時工作週期

蒙臺梭利女士通過多年觀察發現,不受打擾的孩子有一個可預見的,可用圖表來反映的明顯的工作週期。這個週期持續大約3小時,而且具有兩個峰頂和一個峰谷。

基於這個發現,所以真正的蒙氏幼兒園中,孩子們並不會去上30分鐘一堂的課程,而是在不被打擾的"工作",老師的職責是在一旁進行觀察。如果發現孩子需要幫助,才會出手指導。

其實長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也不用神經緊繃,時刻想著讓孩子學到什麼。對於學齡前的兒童而言,體驗就是最好的學習。國內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也在書中說:儘量別總是打斷孩子,或者要求他跟著父母的注意力走,玩的主體是孩子。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所以即便現在,我們也保持著3小時工作週期的習慣,前一個小時,Tim會在家裡四處走走,隨意翻動玩具。坐下來開始玩,但是基本上是每一種都要玩兩下,等到第一個波谷時,會繼續來找我,或吃點零食。隨後他回到玩具櫃前,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有時候是拼圖,有時候是畫筆,然後就會專注於手頭的事情。

宅家帶娃太慘,想盡花樣孩子卻不買賬?不如試試蒙氏

法則三:激發興趣是重點

可能看到這兒,你會有疑問:不是說爸爸媽媽要高效陪伴孩子麼?加強親子互動麼?高效並不等於時時刻刻陪在身邊,就像蒙氏幼兒園裡的老師,看似不用唱唱跳跳。但其實環境如何佈置,如何觀察孩子都是必須做的工作。

"被動"陪娃看似輕鬆,但是需要開動腦筋,不斷根據孩子的興趣調試環境佈置,關注他玩耍時的狀態,引導其進入到"專注工作"的狀態中去。

小辮子媽有話說:

比起陪孩子玩這個說法,我更喜歡"一起玩"。當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時,開啟被動技能。別說寶寶今天我們玩這個,問一句寶寶我們玩什麼,或許會發現世界的另一個角度:客廳變成幻想中的熱帶雨林,餐桌旁邊盤踞著長的像餐椅的怪獸,寶寶手持樂高寶劍,帶你創出一片天。這難道不是育兒真正的樂趣所在麼?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