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為什麼我們的天之驕子都跑到美國搞科研

15歲參加高考,以六百多分的成績錄取中科大少年班。

19歲赴美留學,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4歲於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

29歲進入哈佛任教,5年後成為哈佛物理化學雙科正教授,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實驗室。

六年後,她成為史上最年輕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之後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她,就是莊小威,華人科學界的“神奇女俠”。

為什麼我們的天之驕子都跑到美國搞科研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公佈,在國內科學屆,以及世界華人科學屆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許多華人科學家們都在為莊小威抱不平:

“同樣的研究內容,同樣的發表時間,諾獎出現的厚此薄彼很難讓人信服”

……

諸如此類的聲音充斥在各大學術網站上。

而對於當事人來說,有那年的諾獎加冕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運氣等其他方面的原因與之擦肩,也無礙於科學界對她實力的評價。

“她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方面的成就比獲獎者要高。”


為什麼我們的天之驕子都跑到美國搞科研


莊小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除了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之外,與她在留美期間所接世界最頂尖的學術氛圍分不開。

01 諾獎級別的導師

在國內一些頂尖的高等學府裡,學生在想要了解某項全球前沿的科學研究,只能去查閱外文期刊,而在美國的頂尖高校裡,學生可以直接跟發表那篇期刊的教授進行討論,這就是多元化人才聚集地的優勢。

莊小威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期間,他的導師是著名物理學家沈元壤教授。沈教授曾經先後在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拿到碩博學位,尤其是在哈佛大學期間,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尼古拉斯·布魯姆伯格(Nicolaas Bloembergen)。

而莊小威之後在斯坦福做博士後研究期間的導師,更是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這也是是之後帶給她人生重大轉折,開啟她諾獎級別科研之路的引路人。

為什麼我們的天之驕子都跑到美國搞科研

能夠跟隨這樣級別的導師,莊小威的科研起點,和成長速度是她那些留在國內的同學所無法企及的。

在歷年各個權威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世界TOP100大學,美國就佔據了一半,而代表人類科學研究成就的諾貝爾獎,也被美國頂尖大學校友囊括了相當大的一部分。

這也是這麼多年以來,無論政策和經濟形勢如何變動,依然沒有國家能取代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留學國家的原因。

02 強大、開放的資源支持

眾所周知,中國的學術環境一直以來都比較複雜,學者想要獨立進行某項科學研究從立項過審到資源分配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程,而且能獲得支持的主要以符合國家戰略目標的為導向的研究項目,研究人員也是以大團隊為主。一般項目的主導人都是資歷足夠深的老教授。

像莊小威這樣34歲,就能在哈佛大學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獨立實驗室。這對於國內的任何一所頂尖高校來說,幾乎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與中國不同,美國大學的研究大多以創新和個人興趣為導向。而且資源分配和組織結構相對來說也更機動靈活。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70%的專利,以及很多重大的、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科研成果都來自美國的原因。這些成就不一定都是由美國土本學生創造的,實際上,更多是由外國學生在美國大學從事研究後而創造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的天之驕子都跑到美國搞科研

03 美式思維破題

我們當然希望有一天國內的高等學府也可以變成像美國高校那樣的人才聚集地,我們的學生出去不必留學,相反,世界上所有的優秀人才都要跨越山海地來我們國家做研究。

然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保持一個開放和學習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美國更是眾多學子的首選之地。然而與國內大學的“分數線一刀切”不同,申請美國名校,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僅僅是考試成績,還有最重要一點是瞭解“美式思維”,懂得展示自己的“閃光點”讓美國名校看到你與眾不同的一面。

尤其是對擅長考試的中國學生來說,美國的招生官們比起一個sat拿滿分的學霸,也許會更偏愛一個分數也許不是最高,但思維更創新、或是領導力、社會責任感更強的同學。

這是每一個想要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學所需要關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