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中國歷史上從夏開始共經歷了約83個王朝559個帝王(見中國曆朝歷代皇帝),每個朝代大體來說又經歷了

開國初興、中興之治、衰而滅亡三個階段。大凡開國之王能勵精圖治、革故鼎新,行改革之策,寬賦稅、興百業、整吏治、強軍隊等等,由是國力興盛;歷經幾代,守業君王不思進取、奢靡享樂,國力漸衰;後逢英明之主,再行改革之舉,呈現中興之治;最終朝政腐敗、社會頹廢、矛盾激化,而致改朝換代。如此週而復始,循環發展。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開國初興

開國之初,往往是國家在經歷了戰亂之後,呈現出政局不穩、內亂不息、經濟蕭條、生活窮困的景象,君王便採取穩定朝局、休養生息、寬賦減息等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在經過治理後於是社會呈現出一片經濟繁榮景象。歷史上有晉武帝司馬炎的“太康之治”、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宋太祖趙匡胤的“建隆之治”等。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產,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創下了歷朝全國戶籍人口之最、糧倉充盈之最和藏書數量之最,為後來大唐盛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開皇時期,全國安寧,編戶大增,倉儲豐實,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史學家稱之為“開皇之治”。《隋書》評價“開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

縱觀歷史,開國之初的為政舉措大抵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著手進行:

一、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如秦始皇時廢除了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全國的郡縣制,官員任免權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漢武帝的“削藩”“推恩令”

也加強了中央集權);一方面安撫功臣良將,分封行賞,另一方面又削弱打壓,藉故討伐,或貶或廢(如漢高祖劉邦清理異姓王韓信、彭越等、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任用賢相能臣進行治國理政,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唐太宗李世民時從諫如流,魏徵尤名);廢除舊制,建章立制,推陳出新(隋唐時期的科舉制不論出身,不問門第,為國家招賢納士,選拔了很多優秀人才);整治吏治(明太祖朱元璋“剝皮實草”整治貪枉官員,又借“胡惟庸案”“藍玉案”肆殺朝臣四萬餘人);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明太祖朱元璋

二、經濟方面:減賦稅、輕徭役,休養生息,厲行節約(隋文帝楊堅清戶冊,置糧倉,改貨幣,精兵簡政,倡導節儉),釋放奴婢,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秦始皇修靈渠,隋文帝楊堅修大運河),繁榮經濟(如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形成了經長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亞到歐洲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繁榮了漢朝同西域及西亞和歐洲的經濟);

三、軍事方面:平定內亂,穩定朝局。建國之初,往往內憂外患,政權割據,四方不服,還需以武治武,征討叛亂,實現統一。如李淵建唐後,派秦王李世民平定隴西薛仁杲,擊敗北方宋金剛、劉武周,殲滅河北竇建德和河南王世充,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由此奠定了大唐統一基礎。

四、文化方面:推崇某家學說思想,教化民眾,設置學館,招賢納士,編撰典籍。如漢初以儒家思想為主,到漢武帝時又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晉南北朝和唐時期以佛教為主;隋文帝提倡文教,廣求圖書,“凡獻書一卷,賞絹一匹”,藏書量達37萬卷,為歷史上之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杜牧),側面反映了南朝時期佛教興盛寺廟之多。

五、社會與民族方面:征服少數民族,促進各民族文化融合,實現多民族的團結與統一。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開拓了北疆和西南,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李世民登帝后,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統一了各民族,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中興之治

經過開國之初的興起後,歷經幾代,又逢英明君王行系列改革之舉後,國家再現繁榮景象,為中興之治,史稱“某某中興”。從君王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父輩已打下良好的國力基礎,後代在父輩的基礎上繼續奮鬥再創輝煌。如商武丁在盤庚的基礎上創下“武丁之興”,唐太宗李世民在李淵的基礎上創下“貞觀之治”,西漢文、景二帝在高祖劉邦的基礎上創下“文景之治”,東漢明、景二帝在“光武中興”的基礎上創下“明章之治”,清康熙、乾隆二帝在順治基礎上創下“康乾盛世”等等,這都為帝國大廈的後來夯實了堅固的根基,其歷史意義影響深長久遠。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武丁中興

武丁時期,商的國力已經強盛,武丁在此基礎上不斷征戰四方,勢力在西、北、東、南急速擴張,商朝版圖達到了最高峰,史稱“武丁中興”。

第二種情況:接手父輩殷實的江山後,守業君王往往不思進取,開始過上了奢靡享樂的生活,漸漸不理朝政,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專注於歪門邪道之內,以致朝廷腐敗,國力漸衰,社會矛盾彰顯突出。此時出現了一位頗有志向的君王,行改革之舉,扶危舊室,力挽狂瀾,國家再現興盛。如周之“宣王中興”、中唐“開元盛世”、宋孝宗“乾淳之治”、宋理宗“端平更化”以及我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中興”——“同光中興”等等。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宣王中興

周宣王即位後,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時復興,史稱“宣王中興”,可惜時間短暫,至宣王晚年,國力又衰落了。

第三種情況:朝局動盪,內憂外患,或權臣篡位,此時出身極具傳奇色彩的君王在歷經坎坷後,重建朝代,恢復政權。如少康在後羿、寒浞後重建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劉秀在王莽新政後建立了東漢,創下“光武中興”等等。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光武中興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軍事上平定了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的割據勢力;政治上改革官制,精簡機構,加強集權,整飭官吏,優待功臣;經濟上,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刑徒,削弱地主豪強,發展生產經濟;文化上,崇尚儒術,重用文人賢士,形成“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經過改革後,呈現出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中興之舉無非也從以上談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五個方面予以實施,不同的是君王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但這些君王最終能繼承先輩遺志,立志光復皇室,再現盛世景象,不能不令人佩服,拍手稱讚了。

衰而滅亡

當腐朽的朝廷政權衰落到一定程度後,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苦難不堪,於是就會爆發農民起義,隨著割據勢力日益擴大,一種新的朝代必然會取代舊的體制,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的趨勢。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秦統六室、楚又亡秦等等皆因夏桀、商紂、暴秦搞得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而自取滅亡。後來者亦是如此。

觀歷朝歷代之滅亡原因,無不是統治者貪圖享樂、昏庸無道、朝政腐敗、佞臣當道、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等。賈誼《過秦論》“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可見,導致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乃是君王自身的失政。

分析歷代王朝之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

商紂王與妲己

商紂王時期,重刑厚斂,荒淫無度,沉迷酒色,寵幸妲己,親近小人,肆殺功臣,屢次對外發兵攻打東夷等部,以致眾叛親離,最終被周滅掉,自焚鹿臺而死。

歷朝滅亡形式也是千奇百怪、各具不一。有禍起蕭牆、藩王叛亂的,如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之久,導致了西晉的滅亡;有少數民族侵略推翻的,如“靖康之變”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有權臣篡位,美其名曰“禪讓”的,如王莽篡漢(西漢),曹丕篡漢(東漢)、司馬炎取代曹魏、南朝走馬換燈般的宋齊梁陳、楊堅取代北周;有農民起義推翻的,如劉邦、項羽起義滅秦,朱元璋起義滅元,李自成滅明等等。

總結:歷代王朝的興起與衰落,莫不與君王之政密切相關。君王明則國盛,君王暗則國衰。明君之政強國固本、國泰民安、千秋萬代,昏君失政大廈將傾、民不聊生、頃刻而亡。是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君王之政,莫若此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