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前記:懷舊似乎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盡然。2016年6月的一天傍晚,在靠近四川北路的秦關路口,面對已經兩邊已經成為廢墟的建築殘餘,我看見兩位年輕人在拍照。只聽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我小時候經常來這兒玩,我許多同學都住在這兒……以後這裡不知會變成怎麼樣?我主動搭話年輕人:你原來往哪兒的?年輕人說,我住隔壁的一條弄堂裡,還沒拆遷。想想變化真快,曾經那麼熟悉的弄堂再也沒有了。

這時邊上還有一位老年婦女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是經常走過這裡的路人。我問她,你原來也是住這兒的嗎?她說,我住隔壁的柳林裡,柳林裡是國家保護建築,我們被“置換”了。剛搬離住了48年的家時,真的很不習慣。所以路過這兒,總想來看看,想不到這裡也變了!

我想,這時候語言是多餘的,他們也不是來尋求安慰的。只是因為過去的一段生命消逝在這片空間裡,留下了許多隻屬於個人的記憶。懷舊與年齡無關。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2016年6月兩位懷舊的年輕人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2016年6月正在拆除的秦關路


在2016年5月之前,一看到藍底白字“秦關路”三個字的路牌時,馬上就想起一首唐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雖然一時還不明白秦關路的命名是否與這首唐詩有關,但將繁華四川北路旁的這條小馬路改名為秦關路倒好像有某種貼切。因為秦關路說是馬路,其實更像是一條弄堂,300米左右長的道路卻呈L型彎曲,狹窄,自然不能通汽車,一頭通著東橫浜路和多倫路,另一頭直達四川北路,所以它確實像一個“關口”,是這個房屋密集、人口稠密、相對封閉的區域與車水馬龍的四川北路聯繫的一條“捷徑”。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兩旁房屋疊著房屋,弄堂連著弄堂,建築樣式錯綜複雜,千姿百態,既有多角型坡屋頂帶紅瓦的洋房,也有獨門獨戶帶小院的連排樓房,更多的是各時期平民百姓自建的簡陋的小平房……這裡有廣壽裡、培德里、積善坊、榮華里、德恩裡……秦關路彷彿是上海老弄堂的集大成者,入則安靜,出則繁華,空氣中始終有一種在伊伊呀呀的胡琴聲地低迴,正所謂世上已千年,弄中方一日,讓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上的支弄

秦關路原名吟桂路,建於1917年左右,其時正是北四川路不斷向北“越界築路”擴展之時。所以這裡原來都是農田和小河,有一個叫做王家宅的自然村。但由於當局只顧著北四川路這條大馬路的規劃建設,吟桂路就有些“放任自流”了,見縫插針似地建房,以致兩旁的房屋過於密集擁擠,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這也是上海城市化建設“寸金寸地”的一個縮影。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鳥瞰圖

追根溯源,吟桂其實是一個王姓房產商人的名字,因為當時周圍的房產大都屬其所有,所以人們就把這條小路叫做吟桂路了。1960年代以後才改名為秦關路,“秦關”兩字還是不由給人詩意聯想。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現實中的秦關路恰恰是最具“人間煙火”的區域,不說這裡幾十年不變的“七十二家房客”現狀,單就那密集屋簷下的稠密人口該演繹出多少家長裡短的上海世俗風情呵。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10號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萬源煙雜店舊照)

秦關路10號是一家兩開間門面的“萬源菸紙店”,這也是秦關路中段唯一的一家與居民生計的有關的小店。難得的是八十多年來,一家三代一直經營著這家小店,經營理念和風格一脈相傳,“油鹽醬醋茶”折射出秦關路上的世態人情,歷史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在日常的生計演進中完成嬗變。有人曾為此專門拍過一部《秦關路10號》的記錄片,通過這家小店店主的敘述,反映了秦觀路及其周圍的“原生態”,可見秦關路的風情和歷史已經成為人們懷舊的對象之一。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支弄

從東橫路步入秦關路,左右兩排是老式石庫門樣式的房屋,但靠右邊的石庫門房屋後面卻是三排磚木結構的二層樓簡屋,這裡就是建於1920年的德恩裡。1929年2月,當時還是文學青年的楊子青從四川安縣流亡到上海,他最先租住的房屋就是德恩裡的13號後樓。在這裡他整天看書自學,併到中華藝術大學聽課。因為這裡離橫浜路上的景雲裡不遠,楊子青等文學青年先是通過書信往來與魯迅、茅盾等文學大師相識,並得到他們的親切關懷和指點。楊子青也由此加入左聯,參加了中共組織的左翼文學活動。1932年,楊子青以“沙汀”為筆名出版了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受到好評和關注,“沙汀”的名字也由此聞名於世,併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沙汀肖像與簡介

據沙汀回憶,當時住在德恩裡的左翼作家還有周揚、周立波等人,因為這一帶房租相對便宜、又屬於越界築路範圍,治安相對寬鬆,弄堂四通八達,便於隱蔽和轉移,特別適合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左翼作家居住。沙汀在秦關路德恩里居住的時間並不長,但他曾充滿感情地說道:上海的亭子間是產生左翼作家的溫床。一個人的潛在能力,遇到一個機會被髮掘出來,真是幸運,我就是一個。我懷念德恩裡,它能夠這樣靠近景雲裡和橫浜橋,更是一種偶然,牢牢地把握住命運,選定屬於自己的事業,我便是一個!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秦關路德恩裡沙汀故居舊照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2016年正在拆除中的德恩裡

白天走在秦關路上,有一種在江南小鎮的深宅幽巷裡漫步的感覺,遠處四川北路上喧囂的市聲更襯托得這裡靜悄悄的。人跡罕至,時空悠悠,隨著腳步和視線的移動,多倫路上的鴻德堂、四川北路上的高樓大廈都把側影或是背影灑向秦關路……於是不由地想,當夜幕降臨之後,秦關路又會是怎樣的情景?當萬家燈火升起之時,秦關路瀰漫的上海風情肯定又是另一種風韻。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昔日秦關路街景

然而據史料記載,1932年1月28日初夜,一路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集合於北四川路上的日本小學之內,隨後跨越北四川路,穿過秦關路拐向橫浜路,直奔天通庵路,向駐紮在閘北的中國軍隊偷襲,打響了“一二八淞滬戰爭”的第一槍!看似波瀾不驚的秦關路曾經也有驚心動魄的一幕,在上 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曾經是日本人的“勢力範圍”,這是我們不能忘記的!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今四川北路上的虹口區實驗中學(原日本小學舊址)


秦關路:幾乎湮滅的小馬路,作家沙汀、周立波曾在此揮毫戰鬥

今秦關路、四川北路口

如今秦關路對面四川北路上1844號虹口區實驗中學的前身就是當年的日本小學,雖然一切已經煙消雲散,風平浪靜,但秦關路卻已經清楚地記載了這一切!如今秦關路兩邊的房屋已經推倒,四周是大片的空地,取而代之的一定是更新更美的樓宇,秦關路很可能就此湮滅,但願秦關路的“路型”能保持住,因為秦關路印證著上海老弄堂的變遷史,它是我們解讀上海及上海歷史的活的“標本”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