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條件優越,為何很多農村老人寧可待在鄉下也不願去城裡生活?

罕默德


城市條件雖然很優越,但是很多農村老人寧願呆在鄉下也不願到城裡去生活?

城市的生活環境的確優越,交通便利,購物也方便,娛樂設施齊全也好,城市的這些好,都是顯而易見的。現如今好多年輕人,通過自己的打拼,或者父母的資助,或大或小都要在城市買房安家。可他們的父母這些老人,往往還要在農村老家守著一畝三分地,寧願呆在鄉下也不願到城裡去生活,為何呢?

一、窮家難捨,故土難離

老人們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住了幾十年的家,每一個物件都那麼熟悉,那麼親切,如果要離開它們,心裡肯定有萬般的不捨。

還有的老人在院裡養著豬、狗,以及雞、鴨等家畜家禽,更是不願意因為自己的離開,把它們出售或者送人。還有那些鄉里鄉親,更是割捨不下往日相處的情分。

在農村,村民彼此都十分熟悉。而且每個村子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老年活動中心”,或者在村頭老槐樹底下,或者在村中一塊開闊地,幾塊磚頭、幾片木板搭起簡易的座位。老人們在這裡談天說地,說古論今。甚至有多才多藝的老人們一起吹拉彈唱,熱熱鬧鬧,樂樂和和。但是農村老人到了城市就不一樣了。城市雖然有公園等設施,但是周圍誰也不認識。孩子們上班的、上學的都走了,老人只能一個人在家裡憋著,最多看看電視打發時光。

幾年前央視春晚播放的趙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鐘點工》,就是反映農村老人進城後憋屈的生活狀況。由趙本山表演的農村大叔,來到城裡的兒子家,離開了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無所適從。宋丹丹表演的鐘點工,是“趙本山”的兒子花錢請來陪他聊天解悶的。宋丹丹說他是“無理憋屈型”。可見,農村老人進城以後,如果不能很好地調整心態,找到自己合適的“玩伴”及生活寄託,確實不如在農村生活幸福。

二、老人不習慣城市的生活方式

穿著上。在農村,有些身體比較健康的老人,還要經常去地裡幹活,或者打草餵豬、喂兔,因此他們穿著一般都不太講究。而且大家都是這樣,誰也不會笑話誰。進了城就不一樣了,大家都衣冠整齊,如果穿著上太隨意,就顯得格格不入。在這點上,老人進城覺得不太習慣。再就是“吃”上。在農村都是自己種瓜果蔬菜,不但新鮮,吃著也放心甚至有些老人在院子裡也種上一些時鮮蔬果,從採摘到上桌也就是十幾分鐘的時間。而到了城市就不一樣了,每天還要出門去逛菜市場,不如農村方便。住房上。農村都是寬敞大院,有的老人是老兩口自己住著獨門獨院,生活十分方便、隨意。而去了城市,往往是跟孩子們住一起,甚至是一家三代人住一套兩居室的房子。有的老人需要跟孫輩住一個房間,而且城裡的衛生間往往就一個,起居多有不便。

出行上。農村街巷雖然相對比較窄,但是活動範圍往往也比較小,騎上電動三輪或者自行車,很快就到了地裡,或者集市上。汽車相對較少,不用顧及交通安全。在城市就不一樣了。一出門就是柏油馬路,車多人雜,上街還得看紅綠燈、過斑馬線,在農村生活習慣了的老人,進城後往往覺得束手無措,甚至還會因為闖紅燈發生意外。再者,城市高樓林立,老人往往還會迷路。就是在小區裡散步,也可能發生拿著鑰匙開別人家防盜門的現象。在城市生活,有這麼多的不適應,難怪農村老人覺得故土難離,不願意去城市生活。

三、 老人進城沒有收入,不如在農村自給自足

在農村,大多數的老人,六十多歲身體都還不錯,還能去地裡勞作,種田種菜,達到自給自足。有的村子附近還有一些小型的“人才市場”,有的需要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兒,或者簡單的體力勞動的,這些人還可以打零工,掙取一些生活費。

比如在北方的農村,有些六十多歲的老人,還可以打零工,幫人去栽苗木花卉,或者刨花生、收紅薯等機械不能完成的工作,掙點零用錢貼補家用。而在城市就不一樣了。老人勞作了大半輩子,閒不住,但是城裡又沒有發揮餘熱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吃喝用度都得靠孩子們,更覺得不如在老家活得有意義、有底氣。有些老人很自覺,如果兒女們揹負著房貸、車貸,也不願意給兒女們再增加贍養的負擔,而是選擇在農村自給自足。

四、 老人怕遭兒女嫌棄

其實老人進城,一般也不是因為有自己的一套房子,而是要跟兒女住一起。按說能跟孩子們住,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也很好,可是有些兒媳、女婿是不願意跟公婆或者岳父母住在一起的。一來住在一起誰的生活也不方便;二來生活習慣、消費觀念都不同,難免因為生活瑣事產生矛盾。因此,有些老人未雨綢繆,本著“不討人嫌”的原則,不願意進城與兒女住在一起。當然也不排除一些老人跟兒女們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搬回農村的。正是因為老人們在短暫的城市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了來自兒媳或者女婿的冷臉,只能失望得再返回農村居住。

城市比較起農村來,是有很多的優越性的。比如環境衛生,沒有垃圾亂堆亂放的現象;道路寬敞乾淨,不會出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情況。最主要的是醫療條件好,上了年紀的老人,身體有個不舒服,就醫方便。尤其是發生急症時,時間就是生命。搶救及時,還可以為自己迎來一線生機。但是仍有一些農村老人不願意來城裡生活。就是因為他們“故土難離”的思想觀念,以及不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

還有“老無所為、老無所樂”導致老人對城市望而怯步。還有的兒女嫌棄父母,父母來了不給好臉色看,也是造成父母不願意來城裡住的原因。其實人上了歲數,不要強求,哪裡住得習慣、舒服,就選擇住在哪裡。

其實,跟兒女在城裡住一段時間以後,適應能力強的老人,還會發現城市的許多好,跟兒女相處融洽,而且還能幫著帶帶孫輩,自己也有一種歸屬感。現實生活中,從農村來到城市,慢慢喜歡上了城市生活的老人也不在少數!



鄉土蘭州


農村老人為什麼不願意住城市?農村老人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隨孝敬的兒女住城裡後,就與同鳥兒被關進了籠子,一下子就失去了廣闊自由的空間,感到很不自在和犯愁,一旦精神垮了,各類病根就無形顯露出來了。


我村裡就有好幾起類似這樣的事情,張大爺60多歲被城裡工作的姑娘接去享福,誰也沒想到,短短半年時間不到,張嫂變得面黃肌瘦奄奄一息不說,整個人像似蒼老了許多。鄉親們都知道姑娘是很孝順的人,怎麼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呢,說來也真奇怪,張大爺回村10多天後,漸漸地又恢復到了原來的容顏,身體更是康復的很快,眾人起初不解、還以為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呢,還是張大爺本人說出了箇中原因。

張大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早就習慣了農村的生活習慣,被孝順女兒接到城裡享福,起初感到城市繁華熱鬧特新奇,可是沒過幾天就感到很不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吶,女兒上班後就一人呆在房間裡,看不到山,看不到水,看不到熟人嘮嘮嗑兒說說話,水要錢菜要錢,豆腐豆芽味兒還很差,最讓人揪心的是,鄰居之間互不串門,進門開鎖還得換鞋不說,剛拖的地板還容易摔跤,生活的鬱悶病也來啦,吃不香,睡不好,迷迷糊糊的好像是在村裡。

原來張大爺是過不了城市的生活環境,思鄉過度引起了鬱悶,身體就跟著垮啦。女兒焦急萬分,只能按照父親的叮嚀送回村裡,沒多久,張大爺又恢復昔日神采。這就是農村老人不願意住城市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AK鬼靈


故土難離。

人生大都這樣,你在一個地方渡過了半輩子,你就習慣了那裡的一切,雖然有各種不如意。如果要你離開那個地方,你會有一萬個不願意。

我看過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農村老鼠和鄉下老鼠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城市老鼠見到鄉村老鼠,鄉下老鼠邀請城市老鼠去做客,他們來到農村,住口七埂的土洞,吃玉米,大米,土豆等家長便飯,沒有人管,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一段時間之後,城市老鼠長胖了,但城市老鼠認為,農村老鼠雖然有吃的,但是很一般,住的也不好,就邀請農村老鼠去城市他們的家去生活一段時間,他們就來到了城市,住在磚瓦房子裡,他們晚上去偷吃主人家過生日吃剩的奶油蛋糕,味道很美,但主人家養了一隻貓,把他們往死裡追,農村老鼠因為身體胖,反映慢,幾吹都差點被貓抓住,過了幾天,農村老鼠就向城市老鼠請辭,農村老鼠說:“我還是想過我的鄉村生活,雖然吃得差一點,住得差一點,但競爭不大,風險不大,可以過一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後,農村老鼠回到了農村生活,城市老鼠在城市過,各自都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好。





飛飛貓說話


首先農村空氣質量比城裡好 ,在城裡吵雜車輛來來往往 沒有那麼安逸。像我們村在村委會就有個老人活動中心 在家裡大部分老人天一亮吃完早餐 就會去活動中心下下象棋 搓搓麻將、練練書法 等等……以前小時候經常到飯點小朋友們都會跑去活動中心叫爺爺奶奶回家吃飯 。特別到冬天的時候 村裡有棵老榕樹嘛 估計已有上百年曆史了 小時候我們經常去爬 有時候被毛毛蟲爬身上癢得哇哇大哭,因為常年風雨侵襲有些樹枝已經枯死斷裂 掉下來以後 村裡爺爺奶奶們就會撿回來烤火取暖 往年秋收有紅薯呀 土豆呀 小香芋都會帶來烤著吃,現如今生活條件提升了 每年一到重陽節 村裡領導就會組織敬老活動


,因為我們廣西這邊 村裡大多數老人都喜歡聽唱山歌 五一勞動節就會舉辦大型的歌坡節活動 ,打籃球 、跳舞、唱山歌 等等……


鄉下小冰冰


我育有四個孩子,現在有三個分別生活在三個城市,一個在農村(市郊)。孩子大了,我們夫妻自然也老了。

我們兩佬氣候涼爽舒適時比較喜歡住在城裡,就是因為現在城市各項生活功能齊全。如:運動場所、公園、廣場、公交免費,景區免費。市場產品豐富於農村,醫療條件優越於農村……等等。

但是,一年中我們還是較多的時間住在農村,因為農村是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也肯定是我日後歸土的地方。

我突然覺得我們國人有點怪,從小就立志要躍出農門去外面輝煌騰達,真的如願了卻又依戀著仍然落後封閉的農村。我想,這大概就是故土情吧?!


偽徐俠客


到了一定的年紀了,其實心裡已經知道要什麼,不是說哪裡條件優越不優越,而是要一份寧靜與自在。

固然是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家難以割捨,熟悉了山裡的一樹一木,習慣了村裡的雞鳴狗叫,更聞慣了炊煙和牛糞豬糞混雜在一起的那鍾說不出來的氣味。

隔壁一對天妻,去年把老媽接到鎮上住,老太太來了,看上去客氣拘謹的一個人。每天早上出去買點菜回來,下午三四點又出去走一圈,就這樣呆了三四個月的樣子,突然有一天要回老家了,因為她說她忍受不了這種城市裡不接地氣的生活。

年青人要三朋四友地吃喝方便,玩樂隨意,所以城市生活充滿誘惑,而老年人,尋求的不再是喧鬧,而是安靜與自在,他們寧願呆在靜悄悄的鄉下,守著心底最後一份泥土的芳香……


風輕雲淡有情天


說個真實的例子。

我朋友每年都會回幾趟農村,看望他爺爺。之前每當他回農村時都會使勁勸說一番,讓爺爺去城裡住,但老人就是不肯。老人用手對著前方比劃了下道:這家是劉大爺他身體快不行了,那是胡大爺,身體到是和我差不多。然後村口的幾位大爺我們沒事就聚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嘮嗑嘮嗑。你告訴我,我走了他們怎麼辦?我們是從小玩到老,都是在一起生活了快一輩子的人了。哪怕我閉著眼都能走到他們家!在說我田裡的莊稼不做了?我實話告訴你,上次你姑兒子結婚我是沒辦法去了一天,就那天回家後我渾身都不自在。所以你甭說了,我不會和你們去城市的。


娛樂娛玩家


我是從小城市北京出來的,多少年一直在城市,農村輪流住但總的感覺,現在的農村比城市好,尤其上點年紀住在農村更好,現在的農村住房條件,以前和現在是不能比的,現在水,電,下水,燃氣齊全和城市沒什麼屈別,再農村,自己養點雞鴨,種點菜都是綠色無公害的,農村空氣也好,現在農村中老年也跳廣場午,結伴散敬步真比城市好,誰願意去者車水馬龍,沒有片刻安寧


1245大漠孤獨


你好!我是鄉土水哥。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為何很多農村老人寧可待在鄉下也不願去城裡生活?主要原因有,1、孤獨感,2、居住環境壓抑,3、生活成本高

一、孤獨感

初到城市的老年人,找不到人聊天。又不敢在外面瞎逛,怕迷路。和城市裡的老年人,因為成長經歷不同,生活情趣不同,很難坐在一起聊天,產生不了共鳴。兒子 工作很忙,無法經常陪伴自己。久而久之心裡產生了孤獨感。

二、居住環境壓抑

在城市大部分家庭是三居室,農村老年人有時候很難習慣一些衛生要求,整潔要求,想抽口旱菸都沒地方,自己的東西放這裡不對,放那裡也不對。覺得自己在這個家都礙手礙腳。怕兒孫兒媳嫌棄。外面車多人多噪音大空氣差,搞得提心吊膽,神經衰弱。

三、生活成本高

農村裡的人節省慣了,衣服能穿就穿,可以不開的燈就不開,商場的東西什麼便宜買什麼。沒有當地醫保,看個病貴得嚇死人。還有些老年人看見外面覺得有用的東西,就往家裡撿的話,那更要命。

農村就不一樣,隨意串門,隨意嘮嗑,有說有笑。空氣好,房屋寬大,無需爬樓,生活成本低,種種菜,養養雞鴨。既適當鍛鍊身體,又可以自給自足。心情自然愉快。我這輩子就想這樣過,歡迎大家關注評論鄉土水哥。謝謝大家!


鄉土水哥


城市生活比農村優越,為什麼很多農村老人寧可呆在鄉下也不願去城裡生活呢?

現在有很多農村朋友經過十幾年的打拼,都在城市裡有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城市的生活,這個時候想把農村父母接過來一起生活,讓父母享一下福,可是,卻發現父母最多就住幾天就要回去,不願意過城市生活,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不願意留在城市生活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一、不習慣城市的生活。

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在農村生活節奏慢,一個村裡的人都認識,茶前飯後,沒事去鄰居家串個門,打個牌,聊聊天,晚上早早的休息了。而城市裡的生活,有的住上幾年可能不知道鄰居姓什麼,而且城市生活節奏快,老人去到城裡可能要和保姆似的,洗衣做飯。周圍沒有熟悉的人,出門都是車水馬龍也不敢走遠,所以在農村生活習慣了的父母很難習慣這樣的生活。

二、怕給兒女增添負擔。

很多農村老人深知現在的年輕人不容易,上班工作,掙錢養家。在城市生活有的既要還房貸,還要供子女上學,如果要進城生活,父母會感覺自己又給孩子增加負擔了,而且城市生活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需要花費,如果在農村種上幾畝地,種上點蔬菜,收穫了之後,還能給孩子們帶過去,減輕一下孩子的壓力。

三、怕與年輕人產生矛盾。

現在年輕人的理念和父母的理念已經大不相同,而且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住幾天時間可能看不出來,時間一長,可能就會爆發出矛盾,而且婆媳關係很難處理,時間長了,也難免的會有磕磕碰碰。所以,為了不影響孩子的生活,同時也為了處理好婆媳關係,很多農村老人,寧可在農村老屋過日子,也不會去城市生活的。

四、鄉情難捨,故土難離。

中國有句古話叫葉落歸根。越是年齡大的老人,對自己的家鄉就有種濃濃的思念之情,生活了一輩子的故土,哪能是說離開就能離開的呢。

農村老年人特別不願意離開土生土長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到城裡喧鬧的高樓裡過著“拘禁”的生活。作為兒女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不要硬逼著老人和自己住在一起。盡孝的方式有很多種,對於父母來說,子女能多回家看看就很滿足了,沒事多打個電話,對於我們來說,父母開心才是最重要的,朋友們你們說對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