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發現後,300年沒人能懂,後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

lucky小默


答:楔形文字並不是突然被破譯的,而是灌注入了無數專家、學者的心血,經過了漫長的探索和研究過程才獲得成功的。不過,在這漫長的破譯過程中,也不乏有天才學者的靈光閃現,很值得一說。

楔形文字是一種古老的文字。

關於它的起源,蘇美爾流傳的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有提到烏魯克國王恩美卡“把文字寫在泥板上”,且“這樣的事情從未遇見”的記載。近代西方學者就一致認為恩美卡是楔形文字的創造者。

但是,史詩中說恩美卡寫這些文字在泥板上,把它當作信,派使者拿給阿拉塔王看——如果這是恩美卡一時興起創造出來的新文字,阿拉塔王怎麼能看懂?

這根本不合邏輯嘛。

所以,說恩美卡國王創造了楔形文字,有點類似於中國神話故事裡的“倉頡造字”。

楔形文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20世紀70年代,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楔形文字記載中,頻頻出現了對同一顆星的記錄。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對米查諾斯基的提示產生了興趣,他經過精確計算,於1980年發表論文,論證了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星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

查德·斯特塞介紹說,這顆星在今天已經很模糊了,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可以與日月相比。蘇美爾人對大自然、對天象抱有無盡的敬畏之心,促使他們不斷對它進行了紀錄。

按照這種說法,楔形文字的出現,要追溯到6000年前了。

再補充一下,由於蘇美爾人不懂造紙,楔形文字主要寫在泥板上。

刻畫在泥板上的字,線條筆直形同楔形。

1700年,英國學者托馬斯•海德(Thomas Hyde)率先用首先用拉丁語單詞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將這種文字定名為“楔形文字”(Cuneiform)。

字刻畫在泥板上,不像古埃及紙草文獻那樣容易腐爛,所以現在保留有數十萬計在世上。

而且泥板文獻不怕火燒,火越燒它就越堅硬。

就因為這樣,古巴比倫時期漢謨拉比焚燒馬瑞城,而馬瑞文獻仍能保存到現在。

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後來被古代西亞的其他民族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形成了阿卡德楔形文字(分為巴比倫與亞述兩支方言)、赫梯楔形文字、胡裡楔形文字、烏加里特楔形文字、烏拉爾圖楔形文字、埃蘭楔形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等。

這種情形,與我國的漢字被朝、日、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借用和發展有些類似。

我國的漢字被朝、日、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借用和發展,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

那麼,在古代西亞,也出現了一個“楔形文字文化圈”。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文化圈存在,蘇美爾楔形文字才有被破譯的可能。

道理很簡單,任何古老文字的破譯,都必須藉助雙語文獻或三語文獻。

楔形文字的破譯,就是從最“年輕”的古波斯楔形文字入手,一步步向古老推進,最終破譯蘇美爾楔形文字。

破譯的過程非常複雜,下面,我擇幾件最有劃時代性的事件來說一下。

話說,公元1765年,德國學者尼布爾(C.Niebuhr,1733-1815)經過波斯古都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附近一個名叫比希屯(Bihitun) 村莊,發現村頭的崖石上有銘刻文字。他非常好奇,小心地製作了一張銘文摹本,帶回了西歐。

學術界對銘文文字產生了巨大反響。

學者們初步分析,認為比希屯碑銘是三種不同楔形文字的對照,但無人識讀。

時間到了1802年,一個名叫格羅特芬德(G..F.Grotefend,1775-1853)的德國中學教師,在一次參加朋友的聚會時,因為喝了不少酒,聽到大家閒聊起了最近報紙上關於楔形文字的相關報道,他藉著酒意吹起牛來,說自己有一種直覺,覺得自己可以破譯楔形文字。

補充一下,這個格羅特芬德並非考古學者,當年才27歲,但他以前看見過另一種波斯碑銘,是用已經認識的巴拉味(Pahlavi)字母書寫的。碑銘開頭是“王名、稱號、世系”。他猜想,比希屯碑銘的開頭可能也是這個格式。

按照這一格式,他認出了碑銘開頭三個國王名字:大流士(Darius)、薛西斯(Xerxes)和希斯塔斯普(Hystaspes)。

這樣,格羅特芬德憑藉著聰明才智,打開了破譯楔形文字寶庫的第一重大門。

受格羅特芬德破譯思路的啟發,英、法、德、丹麥、愛爾蘭等國的學者紛紛加入破譯大軍。

其中,一個名叫羅林森(H.C .Rowlinson1810-1895)的英國人貢獻最大。

羅林森原來服役於東印度公司,1833年被派往伊朗參加軍事工作,開始接觸到了比希屯碑銘。

話說,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趁機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岡比西斯急匆匆地回師平亂,卻在途中暴病身亡。一個名叫大流士的貴族在混亂中獲得了皇位,帶領岡比西斯留下的軍隊平定了高墨達的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

這個貝希斯頓村,就在今天的伊朗哈馬丹。

已經身為上校的羅林森專門到伊朗哈馬丹瞻仰了刻在大岩石上的貝希斯頓銘文。

謝天謝地,大流士大帝當年讓人刻寫他的豐功偉績時,生怕有人看不懂,特意刻了三種文字:在大流士大帝平亂浮雕正下方刻的是古波斯文——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們的語言;在其左邊,刻的是阿卡德語(巴比倫的語言)文本;在其下方,刻的是埃蘭語(蘇斯亞納的早期語言)刻第三個文本。

有了這個三種語言的文本,就有了破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天賜良機。

羅林森對比這三種文字,利用當時已經部分得到破譯的古波斯語,對釋讀工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1851年,羅林森發表“比希屯波斯楔形字銘文”的全文翻譯,並附語法和解釋。

後來,他和其他學者合作,釋讀了比希屯碑銘上的另外兩種文字。

最值得紀念的事件是:1857年,羅林森和愛爾蘭人愛德華•欣克斯(Edward Hincks)、法國人朱利葉斯•奧佩爾(Julius Oppert),在英國皇家學會主持下共同釋讀出了一篇阿卡德楔形文字文獻《提格拉特帕拉薩一世編年史》銘文,釋讀結果基本一致。

這,就標誌著一門嶄新的學科——亞述學(Assyriology)的正式誕生。

破譯楔形文字的這三位先驅,被世人尊稱為“楔文三傑”;貢獻最大的羅林森被冠以“亞述學之父”的尊號。


覃仕勇說史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說起楔形文字的破譯,在19世紀末的時候,就在我國學者成功釋讀甲骨文的同時,西方學者也成功地釋讀了蘇美爾楔形文字。然而關於蘇美爾的破譯,並不是突然就被破譯,而是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

一、

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最早發明者,最早的蘇美爾楔形文字距今已有五千年,它是通過對圖畫式文字簡化、規範化和表音化發展而來。蘇美爾楔形文字廣泛使用於蘇美爾時期,到了巴比倫和亞述時期,蘇美爾語作為口語已被阿卡德語所取代,但其文字仍繼續被學習和使用,在政府公文、法律文書和王室銘文中仍常用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雙體文字書寫,直到進入公元后,有關蘇美爾人語言和文字的所有知識都被逐漸湮滅。

二、

十九世紀中,西方學術界成功地釋讀了古波斯語,並且由於波斯帝國阿黑門尼德王朝德歷代國王喜歡同時用古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等三種楔形文字刻石記功,因此西方學術界通過古波斯語釋讀了阿卡德語,最後通過阿卡德語成功釋讀了蘇美爾語。

而這一過程是十分漫長而艱辛的,先是格羅特芬德和勞林遜兩人分別都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最終才得以破解了古波斯語。然後勞林遜和欣可斯、奧伯特等人對楔形銘文進行了釋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三人被稱為楔形文三傑。但直到19世紀中葉,學術界都還不知道古代兩河流域在塞姆人和塞姆語之前還存在蘇美爾和蘇美爾語。

這種情況直到19世紀末,隨著兩河流域南部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才有了改變,經過了四次艱苦卓絕的挖掘工作,出土了大約三千塊泥版和殘片,但還不足以解決蘇美爾語的釋讀問題。直到有了拉伽什和尼普爾出土的大量銘文資料,才使蘇美爾語的解讀成為了可能。而如今對於蘇美爾語屬於何種語系還尚無定論,但隨著兩河流域的考古發掘和深入研究,我相信將會取得新的成就。


漁公子讀史


很多人會以為楔形文字是某種單一的文字,其實“楔形文字是一系列文字的統稱。他們的形狀看起來很像,但其實很有可能這樣的歸類是不科學的。簡單來說說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解。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解,從破解出名字開始

1618年,西班牙駐波斯的一位使節發現了古波斯帝國遺址,即著名的“波斯波利斯”遺址。在這個遺址中他發現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回國後他將自己的發現講給其它人聽,於是大批的歐洲人來到這個古遺址做研究。其中,德國人尼布爾發現了一個規律:他發現這些碑文似乎都是由3種不同的楔形文字組成的。

1802年,破解這些楔形文字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是由一位德國人破譯出來的。他通過比對這3種楔形文字,找到了幾個比較類似的字形,並通過波斯國王“萬王之王”的這一稱號,破解出了幾個名字。從此便找到了破解古波斯楔形文字的密碼。最終確定這3種楔形文字分別為古波斯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埃蘭楔形文字。

其實這樣的銘文與清朝時期很像,清朝的詔書常常是滿文+蒙文+漢字3種文字。但這3種文字並不屬於一個體系,所以,把同一地點發現的3種銘文統稱為楔形文字或許確實是不科學的。

烏加里特楔形文字的破解方法與波斯的類似。一位法國考古學家通過一把斧頭上的重複字符找到了突破口,最先破解出的也是人名。這也是許多古文字被破解出來的套路。

那麼,要怎麼驗證破解出來的意思就是對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幾個相關學者來解讀最新發現的或是從未公佈過的銘文,如果大家翻譯的意思一致,那就說明已有的文字解讀是正確的。

每種古文字的破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就拿中國的甲骨文來說吧,那也是集眾人之力才破解出來的,其中貢獻比較突出的要數“甲骨四堂”了。但是,基本上每種古文字都是沒有被完全破解出來的,想要全部破解幾乎是不可能的。


文物考古聊歷史


誰說是“突然”被破譯的?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稱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字。這種起源於兩河流域的文字,是蘇美爾人所創造。這些文字被刻在溼潤的泥板上,然後在火中烤乾,就可以長期保存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逐漸湮沒在歷史當中。

1625年,意大利探險家彼得羅來到了兩河流域,在荒漠中,他發現了一些神秘的土丘。在這裡,彼得羅發現了一些殘破的磚塊,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號。於是,他蒐集了一些帶回歐洲,想要研究上面到底是什麼。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考古學的概念,這些奇怪的符號也就沒有人願意花時間研究了。

1700年,英國學者托馬斯·海德,將這種文字命名為“楔形文字”。到了1802年,破解楔形文字已經在歐洲成為一種潮流,當時年僅27歲的德國中學希臘語教師格羅特芬德,在和朋友喝酒時吹牛,說自己能破解這種文字。酒醒之後真的開始研究了,他找到了幾分銘文摹本,大膽猜想波斯文的行文句式,然後套入到楔形文字符號中,竟然獲得了成功,破譯了10個波斯楔形文字。


1835年,英國陸軍中尉羅林森一個波斯小鎮,在懸崖峭壁上臨摹了一份楔形文字的銘文。

(貝希斯敦銘文)

這些楔形文字的內容旁邊,有一副浮雕,上面是波斯國王大流士腳踩反叛者,在貴族的陪同下傲視俘虜的形象。更關鍵的是,羅林森臨摹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貝希斯敦銘文,是由三種不同的楔形文字寫成的(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這成了破解楔形文字的關鍵。

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語言記錄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大流士鎮壓反叛者的故事。而古波斯語和現代波斯語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於是就可以參考現代波斯語,破解古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然後就可以直接推導之前的楔形文字。

可能大家有些迷糊,楔形文字怎麼還分這麼多?和古波斯語又有啥關係?

簡單的說,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之後,逐漸被其他民族拿來使用了,然後發展出了不同的楔形文字語言——比如咱們的漢字,很早之前被韓國和日本借鑑使用,逐漸形成了另一種系統。日語中的漢字雖然我們認識,但有時意思不完全一樣。


總之,簡單的理解就是,楔形文字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找到了其中一個突破口,通過貝希斯敦銘文這樣的“多語文獻”一對比,破譯就容易多了。

(楔形文字破譯)

通過現代波斯語研究古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然後再通過“記錄同一事件的銘文”,解讀其他楔形文字語言,直到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通過十幾年不懈的努力,羅林森才完整破譯了銘文,並且破譯出150個楔形文字的讀音,以及500和單詞及幾十個專有名詞。

一直到1857年,包括羅林森在內的楔形文字破譯者,在英國皇家協會主持下,分別破譯了同一篇銘文,結果基本一致。這證明,人們已經解讀了楔形文字。

所以,楔形文字不是“突然”被破譯的。首先是楔形文字的不斷流傳,讓人們找到了古波斯語的突破口。然後就是很多研究者的不斷努力,才慢慢破譯的。


七追風


有誰懂,看看這石頭上是什麼字?



llj906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古代西亞 是人類文明 的發樣地之 一 , 楔形文 字 是古代西亞特 有的一 種書寫 字體 , 因其形 狀像楔子 而得名 。 古代西亞文 明的核心 地區是美索不達米亞 , 意為 “ 河間之地 ” 。 美 索不 達米亞分為兩部分 , 北方 稱為亞述 , 南方稱為 巴 比倫尼 亞 . 巴 比倫尼 亞又分兩 部分 , 北部阿卡德 , 南部蘇美爾 。 公元前30 世紀初期 , 西亞 最早 的楔 形文字 就產生 在蘇美 爾地 區 , 後 隨著 時代的變遷和種 族 的遷徙 , 楔形 文字才逐漸遍及 整 個西亞地 區乃 至埃及。

楔形文字的肇端

西亞最早文 明的創造 者是蘇美爾人 。 公元前40 世紀 中期 , 蘇美爾人先發 明 了圖畫文字 , 這 種文字的 特 點是 , 如要表示 “ 星 ” 就畫一個星 的符 號 , 如要表 示 “ 食物 ” 就畫一個盛食物的碗 。 這種圖畫文字 同 後來 出現 的楔形文字大相徑庭 。

蘇 美爾 人 的圖 畫文 字 向楔形 文字轉化 的 因素 很多 。 首先 , 楔形文字 的產 生與古代西亞的書寫材料 有關 。 古代美索 不達米亞特別是蘇美爾地區 , 是底格 里斯 河和幼發拉底河 的沖積平 原 , 缺少木材 、 石頭等 古代書寫材料 , 但 蘇美爾的粘土資源十分豐 富 , 且雜 質少 , 古代蘇美爾人就用粘土做成泥版 , 在上面書寫 文字 , 待泥版幹 了就成為不可磨滅 的書籍 。 有 的泥版 還用 火鍛 燒過 , 作為書寫材料完全不亞於石頭 。 但在 泥版上刻劃圖畫文字會 出現意想 不到 的麻煩 , 收筆 時往往 留下一個個小疙瘩 , 不但影 響美觀 且不易保 存 , 這就要求 改革書寫技術 , 以適應書寫材料 。

其 次 , 蘇美爾 人的計 數系統 是促使圖畫文字 向 楔形文 字轉化 的第二個 因素 。 。 蘇美爾人 原始的 計 數系統 系採用 小圓錐體 或小泥團或 小石 子 , 即先用 溼泥做 成泥球 , 然 後用石 子尖角或 其他錐狀物體在 泥球外表壓 出各種不 同的形狀表示數量 。 蘇美爾人 後從 中受到啟 發 , 用削成 三角的楔形筆代替原來 的 尖筆 , 在泥 版上壓 出了一個個楔形文 字符號 。

第三 , 圖畫文 字 自身 的弊端也 是促使 其 向楔形 文字轉化 的重要 因素 之一 。 早期 的蘇美爾 圖畫文 字 符號眾 多 , 隨意性很 大 , 不便 於學習 和應 用 , 而使用楔形筆壓出形狀 固定 的符號 , 既有利於統一符號 , 又 提高 了速度 。

前 3 00 年前期 , 蘇美爾文 字逐漸發展成 為一套 較成熟 的文字體系 , 約 有2 0 0 個符號 , 有音符 , 也有 意符 , 既能書寫實詞 , 也能書寫虛詞 。但是 , 由於一音 多符或 一符多義 的情 況較多 , 因此有許多同音異義 詞需要加上 區別符號 。 從文字的類型上看 , 蘇美爾楔 形文字 基本上是 一種表意 文字 , 但表音符 號 己經出 現 , 圖符也 己變成字符。

楔形文字 的傳播與發展

前30 世 紀後期 , 閃族的阿卡德部 落侵入美索不 達米亞 , 起初定居 蘇美爾北部 , 後滅 蘇美爾諸國 , 統 一了巴比倫尼亞 。 阿 卡德 人在蘇美爾楔形文字基礎 上創立 了阿 卡德楔形 文字 , 並將它傳遍 巴 比倫尼 亞 , 蘇美爾文字 自此走 向沒落 , 成為一種宗教文字 。 繼阿 卡德人之後 , 閃族的阿摩 利諸部 落( mA or it es ) 來到 美索不達米 亞 , 他們 中進入南部 的融合為巴 比倫 人 , 進入北部 的發展成亞述人 。 巴比倫 人在阿卡德楔形 文字的基礎 上創 立了巴比倫楔形文字 。 前 20 世紀前 期 , 巴 比倫人建立 了巴 比倫王 國 , 他們 的楔形文 字也 隨之傳遍周邊地區 。 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亞 述帝國在前 10 世紀盛 極一 時 , 東起伊朗高原西 南部 的埃蘭 , 西到地中海 , 北起小亞細亞 、 亞美尼亞南部 , 南至埃及中部 , 都為亞述帝國的疆域 。 被亞述人借可 的巴 比倫楔形文字 , 隨著亞述軍 隊的東征西討 , 南征 北戰 , 最終成 為西 亞和埃及 的通用文字 。

美索不 達米 亞 的楔形 文字對 周 邊 民族 的影 響 很大 。 前 30 世 紀 中期 , 伊 朗高原 西 南 部的埃 蘭人 (E 1時 it es ) , 在蘇美爾楔 形文字 的影響下創立 了埃 蘭楔形 文字 。 居住 在小亞 細亞 的赫梯人 (Hi t ie s ) 從敘利亞地區的閃族人那裡 瞭解了巴比倫楔形文字 , 並於 前20 世紀 創立 了赫梯楔形文 字 。 . 烏拉爾 圖人 (U ar rt ia ns ) 居住在今亞美尼亞 、 格魯 吉亞南部 , 前 20 世紀末 因亞述人 入侵而接觸 到 了亞述楔 形文字 , 他們在此 基礎上創 立 了烏拉 爾圖楔形文 字 。 此外 , 前 10 世紀中期 , 波斯人 也創 立了 自己 的楔形文字。

自前0 世 紀 中期起 2 , 楔形文 字逐漸成 為西亞和 埃及 的地區通用文 字 , 埃及法老 同巴 比倫 、 亞述 、 赫 梯 等國進 行交 流或 通 信時 , 都廣 泛 地使用 楔形 文 字 。 前 10 世紀前期 , 亞述 勢力遍及西亞和埃及 , 亞述 楔形文 字遂 成 為西 亞和 埃及地 區各 民族 的通 用 文 字 。 需要指 出的是 , 楔形文字在 向周邊地 區的傳 播中 , 發生 了深 刻變化 , 由表 意文字發展成 了典型的音節 文字 。

阿 卡德 楔形 文 字較之蘇美爾 楔形 文字 己 明顯 簡化 , 增 加了表 音成分 . 巴 比倫楔形文字的符號大大 減 少 , 僅 640 多個 , 不 到 蘇 美爾楔 形 文字符 號 ( 約 2 0 0 個 ) 的 1/ 3 , 但表音 功能得 到較快發 展 , 雖然仍 是表意兼表音 , 但表音符號 的重要性越來 越大 。 亞述 楔形文字繼承 了 巴 比倫楔形 文字 , 進一 步簡化 了符 號 , 基 本字符約 為5 70 多個 , 其中常用的約 3 0 個 , 另 外 出現 了一批 表音符號 。 後期的亞述楔形文字 已接 近 音節文字 , 而 後期 的埃蘭文 字則實際上 己經 發展 成為典型的音節文字 。

楔 形文字的衰亡

前 20 世紀 中期 , 阿拉米 人從敘 利亞 、 巴勒 斯坦 移居美索不達米亞 。 他們 以和平 方式進入美索不達 米亞 , 沒有建立 強大國家 , 只是在美索不達米亞西面 建立 了幾個小 國 , 但先後被亞述人消滅 . 阿拉米人在 進入美索不達米亞時 , 帶去了他們 在胖尼基 字母文 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字母 文字 。 胖尼基字母文字是 世界上最早 的字母 文字 , 僅 2 個 字母 , 十分簡便 。 阿 拉米字母文 字較 之胖 尼基字母文字 , 變 化不大 , 最 大 特 點是便於 書寫與應 用 , 這是 阿拉米語 能在西 亞地 區廣泛傳播 的主要原因。

與簡便 易學易 用的阿拉 米字母文 字相 比 , 美索 不達米 亞楔形 文字 的弊端 十 分 明顯 . 儘管 阿卡 德 人 、 巴 比倫 人 、 亞述人都 曾為簡化楔形文字符號作 過努力 , 但還 是有數百個之多 , 並且幾乎都是一符多 意 。 因此 , 無論 巴 比倫楔形文字還是亞述楔形文字 , 其語言關係都很複雜 , 掌握 、 應用均屬不易 。 另外 , 由於 巴 比倫楔形文字和亞述楔形 文字都機械地借用 了蘇美爾楔形文字 , 讓音節符號 佔據 了主要地位 , 從 而阻礙 了巴 比倫楔形文字和 亞述楔形文字向字母文 字 的方 向發展 。 楔形文字這種應用上 的複雜 性 , 不利 於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 展 。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 條件 下 , 阿拉米文字在西亞得 到了迅 速傳 播 。

前 15 世 紀中期 , 阿拉 米文字 與楔形文 字並駕齊 驅 。 可資佐證的是 , 考 古學家在一塊前 15 世紀 的石碑 上發現 了刻有楔形 文字和阿拉米字母兩種文字 的圖 案 . 前 10 世 紀前期 , 亞述 帝國處於鼎盛時期 , 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共 用的圖案更是不勝枚舉 。 在提革 拉 · 帕拉薩 三世 (前7 4 ~ 前 7 2 8) 、 薩爾貢二世 (前 7 2 1一前7 0 5) 和 辛那赫里布 (前 7 04 一前 6 8 1 ) 統治時 期 , 登記戰 利品一般都用 阿拉米文 字和楔形文字兩 種文字 . 在 己經 發現 的歷史文物 中有一幅 圖案 , 上面 畫著一名手執蘆葦筆的書吏正在羊皮或紙草紙上書 寫阿 拉米文字 , 另一 名書吏則手 持楔形筆在泥版 上 壓制楔形文字 。

前 6世 紀 中期 , 波斯人從伊 朗高原進 入美索 不 達米 亞 , 儘管波斯 人一度模仿 巴 比倫楔形 文字 創立 了波斯楔形文字 , 但不久就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 . 前 4世紀 後期 , 希臘 、 羅馬人相繼入侵 西亞 , 並 使希臘 語 、 拉丁語 成為通用 文字 。 在 希臘語 、 拉丁語的衝 擊下 , 楔形文字的應用範 圍進一步縮小 。 迄今發現的 最後一塊楔形文字泥版 文書書寫於 75 年 。 。 阿拉伯 人入主西亞 以後 , 與 當地居 民同化 , 使當地 居民失去 了原有的語言和傳統文化 。 儘管阿拉伯人統治時仍 有許 多楔 形文字泥版 和石碑流 傳下來 , 但在阿拉伯 伊斯蘭 文化 的影 響下 , 楔形文 字在人 們的記憶 中逐 漸消失 , 最終成為一種 死文 字 。

楔形文字的釋讀

古代西亞 楔形 文字在沉睡 了近 20 0 年 以後 終 於 遇到 了識 者 。 歐洲人 在 17 世紀 發現到 了楔形文 字 。 第一塊 楔形文 字泥 版 由彼德 羅 · 德拉 · 瓦勒 ( P i e t r o De l l a Da l l e ) 帶回歐洲 , 他於 16 2 1年訪問 西 亞 , 抄寫 了5個楔 形文字符 號 , 並對楔 形文字的書 寫方向作 了研究 。 最先仔 細研究楔形文字者是漢諾 威 人 尼布 爾 (C . iN eb hu )r , 他研 究 的是波 斯古 都波 斯帕里斯 (P er s eP ol i s) 的楔形文字 銘文拓本 , 該拓 本用三種文字寫成 。 他 區分 了40 多個字符 , 為楔形文 字的研究立下 了首功 。

在 釋讀 楔形 文字 方面邁 出決定性 一步 的是德 國戈 廷根 的青年 中學 教師 格 羅特 芬 (G . F . Gor et - f e n d) . 據 說 , 他釋 讀楔形 文字的動機 是為了打賭 , 試一試 自己 的聰 明才智 。 18 02 年 的某 一天 , 他趁著 酒興 同別人打賭 , 賭 的是 當時一流學者宣稱無法 釋 讀的楔形文字 。 當時他手頭有幾張劣質波斯波里斯 楔形文字銘文 的拓本 , 憑著年輕人的機敏 , 他找到 了 釋讀楔形文字 的關鍵 。 他先認 出了幾個國王的名字 , 釋讀了十幾個楔形文字符 號 , 以後步步深入 , 成功地 釋讀 了波斯楔形文 字 。 格 羅特芬釋讀波斯楔形文字 獲 得成功轟 動 了世 界 , 各 國學者因此掀起 了釋讀楔 形 文 字 的 高 潮 . 1 83 8 一 1 8 51 年 , 英 國 的 諾 裡 斯 (E . No r r i s) 在格 羅特 芬 的基礎 上初 步釋 讀埃 蘭楔 形文字成 功。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杭州刺史


楔形文字的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過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來進行破譯工程。破譯方法是從古希臘人記述的一則波斯碑文,人們已知其希臘文內容,可以與後來發現的相應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對照。但這種楔形文字與蘇米爾、巴比倫和亞述的楔形文字無共同之處。直至18世紀末到19世紀,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讀出來。解讀順序如下:波斯楔形文字-新埃蘭楔形文字-巴比倫楔形文字-蘇米爾楔形文字(因蘇美爾與其他楔形文字所屬的語系完全不同)。



kagerchen


那是公元前522年(東周景王姬貴24年)的事情。

當時的波斯國王岡比西斯二世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在國內發動了叛亂。岡比西斯聞訊後從埃及返回,卻不幸於中途死亡。一時間,波斯貴族群龍無首。

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人設法獲得了王位,並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命人將平定叛亂的經過,用三種文字(巴比倫文、埃蘭文和波斯文)刻在今天伊朗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

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清道光16年(公元1835年),一個叫羅林森的英國人偶然發現了銘文,並製成了拓本。經過8年多的努力,羅林森首先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第一次讀通了這些文字。

在羅林森和其他學者的不懈努力下,到清光緒27年(公元1900年),雖然還存在一些詞彙問題和語法疑惑,對楔形文字的釋讀工作基本上成功了。

正是在成功解讀了楔形文字的基礎上,今天的我們才能看懂古代兩河流域留給我們的寶貴文獻,進而知道了距今3000-5000年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王朝更替、民族興亡和文化變遷。


零度灰界


楔形文字是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亞地區蘇美爾人使用的一種文字,因文字筆畫多呈一頭大一頭尖的楔形而得名,所以又叫“釘頭文字”和“箭頭字”。

(楔形文字)

最早的時候,蘇美爾人在地上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一些賬目,漸漸的這些記錄賬目的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幾個表意符號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者短語。這種古老的表意符號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和阿拉米人的改造和使用,慢慢轉變為一種半章節文字。

楔形文字共有500種,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唯一的文字體系,是燦爛的蘇美爾文明的代表之一。這種由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善於將一個或者幾個符號組合起來,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比如可以用“口”表示“說”的意思,也可以把“眼睛”和“水”連起來表示“眼淚”的意思。

(楔形文字)

由於當時的蘇美爾文明不掌握造紙術,所以這些楔形文字都是用木棒或者蘆葦杆在潮溼的黏土上寫成,然後晾乾再進行燒製,形成泥版文書。唯一不足的是這種泥版文書非常笨重,有的甚至有兩米多長,近兩米寬,無法攜帶。

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的文字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由於它極為複雜,而且難以掌握,所以在公元一世紀初時,就慢慢消亡了。但是受它影響,古巴比倫王國繼承了楔形文字,並加以擴大和完備,使其變得更加精緻和優美。到了波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對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先進的字母文字。從那時起,世界上再也沒有人使用這種古老而又艱澀的文字了。

(楔形文字)

到了一千多年後的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今天的伊朗一座古廟的牆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字體。雖然他回國後向人說起過這件事,但當時沒有人注意。直到一個叫瓦萊的意大利人在伊拉克又發現了這種刻在牆上的符號,經瓦萊研究,他認為這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他把這個發現帶回了歐洲,使得更多的歐洲人頭一次瞭解了這種古代西亞地區的文字符號。

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楔形文字是貝希斯頓銘文。這是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崗比西斯遠征埃及時,國內爆發了叛亂,崗比西斯因此喪命,貴族大流士平定了叛亂,當上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為了讓世人知道自己的功績,讓人把他平定判斷的經過刻在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貝希斯頓銘文。

(楔形文字)

實際上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不止楔形文字這一種文字,還夾雜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當法國學者羅林森於十九世紀偶然發現這塊銘文後,他從此於這種神秘的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發現貝希斯頓銘文後,羅林森經過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譯了銘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後將破譯出的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相比對,終於讀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內容。但是還有一部分羅林森始終無法破譯,這成為他至死的遺憾。

(格羅特芬)

幾乎與羅林森同一時代的德國青年學者格羅特芬也是一個楔形文字的愛好者,這位天才的語言學家發明了一種根據波斯拼音進行邏輯推理的解讀方式,這種解讀方式就像一把打開神秘寶箱的鑰匙,使格羅特芬獲得了成功。

目前,雖然仍存在一些詞彙上的小問題和語法上的疑惑,楔形文字基本上已被現代人破譯成功。我們終於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下來的文獻去了解兩河流域文明這一偉大但早已滅亡的文明,也可以解讀出這一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笑語千年


破譯又如何?浪費人力精力無任何意義!有些人抓住古人的破帽子、破礶子、破尿壺,研究來研究去,無論怎麼研究也是古老落後。這些人為何熱衷於研究過去,為何不喜歡研究當代先進?

我勸這些研究人員別在浪費國家糧食了,應該研究一下日本為什麼長壽第一,瑞典為什麼諾貝爾第一,美國為什麼發明第一,芬蘭為什麼教育第一,以色列為什麼科技第一,丹麥為什麼廉潔第一,韓國為什麼人均收入世界前列,德國為什麼工業第一,法國為什麼人類發展指數很高,加拿大為何幸福指數很高,澳大利亞為何環境衛生世界前列,新西蘭為何福利世界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