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代王府的前世今生

大同代王府的前世今生

大同代王府一角

大同代王府,建於 1392 年,是朱棣十三子朱桂封藩之後在原遼金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的府邸。走進代王府,無疑是走進了明朝那段風雲際會的歷史。

在《明史• 諸王》有記載言,“洪武十一年封豫王, 二十四年改封代王。是年就藩大同”,得益於朱桂的封藩,大同在很長時間裡也被稱為“代地”,足可見代王府於大同而言是多麼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同控御漠南,唇齒幽冀,是內蒙與山西的咽喉要地,可謂是軍事寶地。朱桂抵達大同之後,便開始著手代王府的興建。當時的局勢下,朱元璋是極為重視君臣禮制的,因而對各地藩王在居所規格,甚至用色都有非常嚴苛的規定,要建成一座令世人矚目的代王府必定是難關重重。古語有云言,方位在天,禮序從人,雖桎梏重重, 但先後歷經五年時間,代王府終究還是落成了。

大同代王府的前世今生

大同代王府一角

代王府在佈局上是非常考究的,在傳統中國文化中, 聖人南向而治,建築多以南北方向為尊。恪守禮制的代王府也不例外,以中軸為線,由南向北依次排開,分為裕門、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層層遞進;東邊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壽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之殿、後殿等 ; 西邊軸線,先進入戟門,左有社稷壇, 右有風雲雷雨山川壇,接著是大成之殿,過穿廊為謹德殿及後殿。此外,府內還設有審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寶所、紀善所、良醫所、典儀所、工正所、儀衛司等為王府服務的機構,掌理府事的長史司設在王府之西。從中可窺見明代官式建築的一角。其中承運殿是朱桂舉辦婚禮,祭祀,處理政務大事的主要場所,在建制上宏偉大氣,力求體現王家的氣派和恢宏,引得其他藩王紛紛效仿,卻無一能夠與其媲美,代王府不僅僅是藩王的府邸,王后推演 25 年,故宮開始興建,而故宮的原型就是代王府,從規模來說,故宮遠超代王府,在整體構建上卻並沒有很大的變化。

但不幸,在崇禎時期,代王府在烽火當中,難逃命運,一場大火將朱桂以及其子孫的心血付之一炬,成為戰爭的殉葬品,致使後人無法再一睹其真實面貌。歷史更替,故宮成為新的政權集中點,代王府的輝煌也隨著時代的步伐漸漸落下了熒幕,悄無聲息地長眠於大同, 但是在後人的考證和記載之中,仍不乏對代王府的讚譽,到現在,人們還稱其為“小故宮”這樣的事件比比皆是, 秦始皇焚書坑儒、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歷史的每一個節點帶來的衝擊都是蝴蝶效應,身處其中的人難以體會, 而我們在尋找代王府的歷史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歷史的傷痕就在史實的年輪下, 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帶給我們的有遺憾也有痛惜。

大同代王府的前世今生

大同代王府一角

2011 年 7 月,代王府迎來了它的第二次生命,代王府的修復工程開始了,工匠們秉承著敬畏,力圖還原真實的代王府,細節處見真章,從垂獸到每一片磚瓦都不放過。

時值今日,有幸一睹其容顏,看它屹立在大同的土地上熠熠生輝,又有了昔日的光芒,彷彿一個朝代向我們走來。追溯歷史長河,有風光無限,有風燭殘年,感受先人遺留下來的腳印和故事,也才能讓我們後代知道什麼是一脈相承,什麼是真正的歷史。

(本刊記者 李 娜 楊連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