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缺乏自覺性怎麼辦?

楓葉4766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孩子缺乏自覺性是很正常的,愛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你讓他一整天坐在屋裡看書,他能看下去嗎,就是是我們大人,估計大部分也做不到,更別說是孩子了。對於這種問題,我們要時常的提醒孩子,讓孩子保持專注。平時也要在生活中引導他,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有了興趣,自然就能專注了。

所以,對於孩子缺乏自覺性,我們不要過於擔心,只是孩子可能還沒有產生興趣,如果是一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你就算叫他他也會很專注的看完,自己還會哈哈大笑。平時只要跟孩子多交流,注意引導孩子,培養他的學習興趣,慢慢的就會好的。


吃葡萄不喜歡吐皮


小孩子的自覺性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養的。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現在各種精緻的玩具和精美吸引人的電視動畫片。如果不引導培養,孩子往往會沉溺其中而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其實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裡邊詳細寫了怎麼引導一個孩子有計劃性。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一下。這次我就聊下怎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首先說下孩子不自覺的原因

一是沒有一個完整的計劃。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每件事情上具體要花多長時間,是30分鐘還是一個小時,這個沒有。在有些家庭可能就是靠父母直覺,父母覺得你電視看得差不多了,應該寫作業了,就開始叫孩子,別看了,快去寫作業。而孩子呢覺得我上次看電視的時間比這次長,我還想再看會。就磨磨蹭蹭不想去,一直拖,最好拖到老母親大吼大叫,直到暴力直接關電視,拔電源才悻悻的去寫作業。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父母自身再不是那種雷厲風行,說做就做的性格,那孩子自覺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孩子不自覺是做的事情對孩子有沒有誘惑力。人都是有好惡的,喜歡做容易的,好玩的事情,不喜歡做艱難的,無聊的事情。如果給孩子安排的事情沒有技巧性,提不起孩子的興趣,那孩子也會能拖就拖,甚至找各種理由,喝水撒尿吃東西,就是不去做。所以安排事情的時候要稍微用下心,勾起孩子的興趣,比如可以用孩子的好奇心,爭勝心,愛炫耀,獎懲制度等等結合起來安排事情。讓孩子做事情有奔頭的話他的不自覺就沒有了。

第三孩子不自覺是沒有養成習慣。拖拖拉拉和雷厲風行都是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是可以養成的,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如果家長通過以上的努力讓孩子自覺的做事情了,可是家長不順勢把這個習慣養成,覺得已經大功告成了。那孩子以後的行為會告訴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所以要孩子自覺做事情也不是很難,首先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計劃,一天的也可以,一週的也行,要讓孩子明白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情有多長的時間。做成了有那些樂趣,可以得到那些獎勵,物質口頭都行。讓孩子樂意接受這個計劃,然後家長再有技巧的監督執行。用上2個月左右,你就能得到一個自覺的孩子,不信你試試。

我是厚積,一位育兒作者,也是一個正在教育自己寶寶的爸爸,喜歡把積累的育兒經驗與育兒小知識和大家分享,給您有用靠譜的育兒乾貨!持續獲取育兒知識,就關注一下,如果您覺得有用,也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厚積


(1)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規劃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詳細的描述清楚,最好可以詳細到哪個時間段去做哪些事情,當然這裡也包括休息與娛樂的時間,達到了有哪些獎勵等。注意一定是一起商定的。

(2)將規劃表貼在孩子的床邊,或者家裡顯眼的位置,家長每天監督孩子去執行。一般21天以上會初步建立習慣,100天以後,習慣養成比較穩定。

(3)對於計劃表中不合理的部分,每週、或每個月找一天與孩子一起商定,及時修改。

(4)如果孩子達到了目標,或達到了獎勵標準,家長一定要如約執行這些標準,不可拖欠孩子。


開心一堂課


小孩子因為年齡小,一般都是缺乏自覺性的,那麼就需要大人來慢慢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大人先要以身作則,不可能大人在刷著手機卻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的一舉一動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

只要父母能多用心的陪伴孩子,多從孩子的角度觀察問題,相信慢慢孩子的自覺性就會建立起來。



覺醒的母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074bf0284834e4992aef80a464fcfa4\

北漂奶爸成長記


您好,我是秒懂自媒體的老袁,很高興與您分享我的見解,關於【小孩子缺乏自覺性怎麼辦?】這個問題我的理解如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

1、培養孩子的自覺性,要以教為主,以管為輔;

2、教是“言傳身教”不是單純講道理,更要陪伴孩子一同經歷;

3、培養好習慣,從容易的事做起,逐漸建立孩子的自信;

4,做得好的及時反饋,用一個好行為的看板,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

5、行為很難被糾正,只能被取代,當孩子好行為培養的越多,自覺性自然也就越好。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希望對您有所啟發,祝您生活愉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3b823e2e4f84ff1ac9fa13c6ee592b4\

秒懂手機攝影


一、講明自覺學習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給孩子講明自覺學習的重要性,如:學習自覺的小朋友,能認真、迅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老師就會認為他很聰明能幹,就喜歡他;小朋友也會樂於跟他交朋友;自覺學習的孩子成績好,爸爸媽媽很高興,還會獎勵自覺學習的好孩子呢。

二、父母以身示範自覺學習

家長平時在家裡多看看報刊雜誌,陪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做好孩子自覺學習的榜樣。“身教重於言教”,“其身正,不令而從”,爸爸媽媽都在認真學習了,孩子沒有理由不自覺學習。

三、嚴格規定按時完成任務

家長可以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孩子的智力水平規定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嚴格按時間標準執行,按時完成且準確的就獎勵,不能按時完成的、有拖拉不認真表現的嚴格批評,必要時可以懲罰。如:不按時完成任務就收回對他的承諾,不滿足他的需要。

四、積極獎勵孩子自覺行為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某一天回家後不需要父母催促,自覺地學習,就要積極獎勵孩子,鼓勵他再接再厲,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只要家長有信心、有愛心、有耐心,給孩子講明自覺學習的重要性,以身示範自覺學習,嚴格規定孩子按時完成任務,積極獎勵孩子的自覺行為,培養一個自覺學習的孩子並不難!


貨車司機小劉


小孩子自覺的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不自覺,兩種辦法:一家長監督。二培養習慣養成自覺。

家長監督:父母角度對孩子的學習及生活習慣做一個規劃,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實施,而且要給孩子講清楚都要怎麼做,提醒監督他完成同時父母也要起到榜樣的作用,用自身的好習慣影響孩子。比如早睡早起,如果我們每天都會早睡早起,孩子絕對沒有熬夜和睡懶覺的習慣,也是時間久了養成的習慣,後面就不需要監督了。

習慣培養:其實家長監督與習慣培養即是並列關係又是遞進關係。如從孩子上學前班的時候我們就給孩子培養放學回家先寫作業,慢慢地他就養成習慣。就像吃飯前要洗手,只要每天要求,時間久了潛意識他就記得要洗了手才能吃飯。從一點一滴做起吧,培養孩子是個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漣漪凡凡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1.要與孩子深入交流:瞭解孩子是怎麼想的,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目的有什麼評價,對家長和老師有什麼看法和意見。無論孩子年齡多大,如果他能夠自己思考和說出這些問題,比家長的批評和嘮叨都要管用。家長應耐心啟發孩子說出心裡話,耐心傾聽孩子的話。

2.要分析原因:多和孩子交流,才能夠了解孩子本身不聽話、不自覺學習的原因。同時,也應分析有沒有家長方面的原因,如果家長教育孩子不得法,也有可能出現親子關係對立,家長就應儘快改變自己的某些不恰當的家教方法。

3.從生活自理入手:有些孩子學習自覺性較差,與生活上不能夠自理很有關係。有些家長也認為,現在生活好了,家裡只一個孩子,也沒有必要讓孩子做什麼家務事,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而生活上被照料過多,從不做任何家務的孩子,卻可能對自己和對家庭都缺乏責任感,動手能力也較差,因此,學習上也會懶惰和被動……不知您的孩子有無這方面問題。

4.與孩子談理想:要多多和孩子談談理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長大後做什麼?你崇拜誰?如果一個孩子從來不想這些問題,他的學習動力從何而來?他活著又為了什麼?

5.培養自覺的學習習慣:孩子自覺的學習習慣,需要相應的技能,例如:聽說讀寫的能力;預習、聽講、複習、答題、應考等能力;控制自己,省時高效學習的能力等等,都需要培養和訓練。利用暑假,來落實相應的措施,或是請教相關的專家,可能會對孩子有促進。

6.引導孩子明確奮鬥目標:這個暑假,要引導孩子考慮,新的學年、下學期怎麼辦?要有自己的具體奮鬥目標和學習計劃,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想一想,自己怎樣自覺學習,而不是靠家長的督促。


溫柔可年子


第一、家長要引導他養成有自覺性的習慣,小孩子本身就頑皮,再加上心智發育不成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也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鄉的引導對他規範自己的行為至關重要。

第二、家長要教育他養成有自覺性的習慣,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小孩子在生活中會模仿大家的一舉一動,所以家鄉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自覺性很強,小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家鄉在潛移默化教育了小孩子養成自覺性的好習慣。

這是我的看法,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