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手畢監康的抗“疫”:沒有容錯糾錯,辦砸了就是人生最後一次

“疫情期間,排爆工作更要萬無一失,萬一炮彈不小心被引爆,村民們緊急就醫都不方便,還會影響疫情防控。所以,不管距離多遠,我都會逆行前往。”今年59歲的畢監康是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排爆中隊中隊長,從事排爆工作40年。疫情期間,他處置了4起廢舊炮彈緊急任務,其中在萊蕪發現的2枚廢舊60毫米迫擊炮彈,現場距離村居近,長途運輸風險非常大,最難處置。

排爆手毕监康的抗“疫”:没有容错纠错,办砸了就是人生最后一次

萊蕪區一名村民近期在春耕時發現了2枚廢舊炮彈。 濟南公安供圖

萊蕪區一名村民近期在春耕時發現了2枚廢舊炮彈,向濟南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報警求助。畢監康接到處警指令後,首先電話遙控指揮現場民警做好先期處置工作,迅速疏散周邊群眾,落實安全警戒措施,嚴禁擠壓、撞擊炮彈。他隨即帶著專業技術人員趕往現場。

畢監康現場鑑定,2枚炮彈為60毫米迫擊炮彈,彈體雖已鏽蝕,但比較完整,不排除有爆炸的危險性。他和技術員在恆溫箱裡用溼沙間隔、覆蓋、固定炮彈。採取安全措施後,畢監康懷抱恆溫箱將廢舊炮彈帶離現場,送往廢舊炮彈專用儲存倉庫。

排爆手毕监康的抗“疫”:没有容错纠错,办砸了就是人生最后一次

濟南市長清區張夏派出所轄區黃草窪村一村民在春耕時發現1枚廢舊炮彈。 濟南公安供圖

“與常人想象的不同,廢舊炮彈其實更具危險性。”畢監康說,因為廢舊炮彈長期埋於地下,隨著時間推移,炮彈部件結構發生變化,稍有不慎,就可能一觸即發。它的危險性比新炮彈危險多了。“排爆工作必須全神貫注,沒有容錯糾錯機制,辦砸了就是人生最後一次工作,辦成了就是一次日常的工作。”

2月25日16時許,濟南市長清區張夏派出所轄區黃草窪村一村民在春耕時發現1枚廢舊炮彈。“我很喜歡‘逆行’這個詞,排爆工作就是要把民眾遠遠隔離在安全警戒線之外,自己‘逆行’進入最危險區域排爆。”每一次接到排爆任務,畢監康總是第一時間出警處置,現場鑑定。

排爆手毕监康的抗“疫”:没有容错纠错,办砸了就是人生最后一次

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排爆中隊中隊長畢監康處置的廢舊炮彈。 濟南公安供圖

畢監康1979年入伍,之後考入長沙工程兵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與爆炸物品打交道的工作,轉業前在軍區地雷爆破器材檢測處廢站任站長,轉業後又作為專業人才選拔到了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繼續從事排爆工作。

40年間,畢監康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排除、銷燬各類炮(炸)彈、手榴彈等爆炸物品的新技術,成功處置爆炸恐嚇和爆炸可疑物現場100多次,排除可疑爆炸物83個,鑑定、排除、銷燬各類炮彈、炸彈、地雷、手榴彈等3800餘發(枚),銷燬廢舊雷管27餘萬枚、導火索48萬餘米、導爆索1萬餘米,完成400餘次重要會議、大型活動的防爆安檢任務,執行防爆備勤任務1156次。

臨近退休之年,畢監康坦言自己最大的願望是,在崗期間,認真完成好每一次排爆任務。“安全,是我最大的追求,群眾的安全和我的安全,都要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