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好萊塢動畫電影,在全世界是家喻戶曉,而這部《極地特快》更是一部曾在全球狂攬三十多億票房的聖誕佳片,曾開創了數字捕捉技術電影的先河,獲得過吉尼斯世界紀錄,執導的人更是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但這部影片卻是一部簡單的家庭故事,故事情節不繁瑣,講述了小男孩克勞斯登上一趟開往北極的火車,經歷了種種冒險,最終到達北極並參加了聖誕慶典的故事。

大部分影評都以信仰作為切入點,闡述電影中關於童真這一主題。但今天這篇文章,我想換個角度,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來重新解構這部電影的人文視角,最後再結合現實來談談這部電影傳遞給我們的思考和價值。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一、澤米吉斯式的成人童話:用童話式情節渲染觀眾,用理想化的敘述表達對現實的諸多觀察和思考

在解讀影片前,我想先來說說這位不走尋常路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他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點,就是他拍攝過的大多數電影,都像是一個個風格獨特的成人童話。

比如現代童話影片《誰陷害了兔子羅傑》,真人與迪士尼人物一起生活,充滿著異想天開的腦洞。在《阿甘正傳》中的一句,“媽媽告訴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種口味是什麼”。這句臺詞曾在美國電影學會評出的“百佳電影臺詞”中位列第四十位。

這就是導演鍾愛的方式,用童話式的情節來渲染觀眾,用理想化的敘述來表達對現實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純粹的美好,總能從中得到溫暖的力量,同時還有無限的想象力和奇幻色彩。

說到《極地特快》,同樣的,這也是一部現代童話。而這次,導演澤米基斯依然選擇了用循序漸進,具有奇幻色彩的方式,來向我們講述這個充滿現實寓意的故事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二、人物形象:想要擺脫純真,相信眼見為實,開始理性看待世界的克勞斯。

①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關鍵年”

聖誕前夜,克勞斯放棄了等待聖誕老人,漸漸入睡了。這時房間裡的物品卻開始嘩嘩作響,嘹亮的汽笛聲使他徹底清醒過來。他衝出房門,看到一列火車停在門前,列車長和藹的邀請他去北極參加聖誕慶典,並對他說,這是你的關鍵年。克勞斯猶豫了一下,便上了車,車廂裡還有一群小孩們。

列車長為何會這樣意味深長地說?

其實從電影開頭的伏筆,我們就得知了,克勞斯對於自己曾經的認識產生了懷疑,他已經成長到了理性多於童真的年紀,開始對事情講究證據,聖誕老人是否存在?有沒有證據證明?

我認為,這背後隱藏著的導演對我們每一個人成長過程的思考。

想擺脫自己天真的一面,想變得成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步。但獲得了理性的同時,我們也會失去童真與幻想。另一方面,導演又相信,即使是冷靜理智的成年人,也會對童年和純真有所留戀。

這就是克勞斯選擇登上列車的原因,他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一個繼續相信童真的機會。而現實中的我們,又能否給自己一個相信美好事物的機會呢?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②有時候,最真實的事情我們卻看不見

這趟旅途,並不太平。

小女孩因為克勞斯弄丟了她的車票,便被列車長帶出了車廂。克勞斯為此自責不已,結果神奇的車票又突然回到了車廂裡。他激動的向那小女孩追去,卻發現車廂外面空無一人。克勞斯沿著腳印爬上了車廂頂部,遇到了一位流浪漢。他自稱是這趟列車的主人,是北極之主,但克勞斯不信。

即使流浪漢在列車因為冰面裂開遭遇危機時,幫助了克勞斯一把,他也懷疑流浪漢是否是真實的。

為什麼克勞斯已經看到了奇蹟卻仍然不肯相信?

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在做夢,他不願相信眼前的這一切是真的。因為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這一切都是不符合邏輯的,在現實世界不可能發生的。

我認為影片這段情節對話非常耐人尋味。

克勞斯因為相信眼見為實,而開始懷疑聖誕老人的真實性,那眼前突然消失的流浪漢也是真實的嗎?他迷茫了,他的理性不足以解釋眼前這一切。而列車長面對他的疑惑,回答的也是別有深意,“有時候,最真實的事情我們卻看不見。”

既然他對待流浪漢的存在,選擇“眼見不為實”,那反過來說,看不見的事情就有可能是真的。 所以細想之下,影片的內涵此時就已經傳遞給了觀眾,信則靈,相信即存在。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③學著相信自己內心的選擇。

經歷了種種冒險,火車抵達了北極,克勞斯和他的小夥伴卻因火車失控迷了路。

小女孩靠辨別鈴聲傳來的方向,帶領他們回到了中心廣場,而克勞斯一路上卻始終沒聽到鈴聲,即使聖誕慶典已經開始,所有人都能聽到馴鹿雪橇的鈴聲,他也沒有。恰好此時,一枚鈴鐺從馴鹿的身上掉落下來滾到克勞斯的身邊,他拿起鈴鐺,堅定的告訴自己要相信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再質疑,終於悅耳的鈴聲也在他耳畔響起。

影片中的克勞斯,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成年人的縮影。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內心逐漸成熟,不再充滿幻想,開始帶著質疑和審視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世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用科學來解釋。正如克勞斯最後選擇了相信美好和奇蹟,聖誕節時就能聽到悅耳的銀鈴聲。如果丟掉了這份相信,那麼就是:End of the magic(童真不在)。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過年變得沒年味了。那大家捫心自問下,春節吃餃子是大吉大利。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等等這些事情,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選擇相信呢?那些美好寓意又還有多少人記得呢?影片想要告訴給我們的,就像列車長最後剪給克勞斯的“believe”車票一樣,不要讓所謂的理性蒙蓋住世界間的美好。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三、鏡頭語言的巧妙運用:在“說與不說”之間的含蓄表達,帶給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意味。

在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大塊場景,紐約都市、郊外叢林、冰凍的河面和雪山和北極之城。這些場景之間的跨度非常大,各個之間都沒有相似的聯繫。而導演又想在講好故事的前提下,拍出來各種刺激驚險的大場面,這面臨的困難可不小。

但他既沒有加入旁白,也沒加入臺詞解說,僅僅靠巧妙的運用鏡頭語言,就把故事情節的推進和場景轉換都自然流暢的串聯了起來。

在這,我想來分析其中兩個比較有意思的鏡頭:

①鏡頭對於人物情緒的表達

聖誕前夜,小主人公克勞斯躺在床上無法入睡,他下床翻開了百科全書,看到上面關於北極的描述——無生命跡象。

此時的鏡頭畫面,先給了書籍的一個特寫,然後從克勞斯身後一點點轉到了百科全書的背面,而觀影人的視角,一下變成了透過書籍仰視看著克勞斯的面部。這一刻,畫面靜止,沒有旁白,只有克勞斯撇嘴的表情被無限放大。

一個由遠及近的鏡頭,頃刻間便帶給了我們一種“解密”和“窺探”的效果,這就是鏡頭語言裡的暗示性話語:科學都證明了北極無生命跡象,那是相信科學,還是相信心中的信念呢?

導演並沒有明說,但作為觀影人的我們,卻能感受到克勞斯的信念開始了動搖,對聖誕老人的存在抱有了懷疑,同時這裡也為後面的一系列情節做了鋪墊。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②場景之間的無縫切換

導演選擇藉助車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媒介來完成場景的無縫切換。這張飛出窗外的車票,先是被雪地裡的狼群追逐,後又被鳥媽媽叼去喂鳥窩中的幼鳥。鏡頭伴隨著這張車票跌宕起伏的飄蕩過程,又回到了車廂,而此時,列車外面的場景又變成了極地冰川。

那這趟列車最後到底是如何又到達北極那個未知的地方呢?在這裡是用列車沿著冰山盤旋而上,開向天空的一個奇幻的畫面,來實現從現實世界到北極世界的自然過渡。

盤點羅伯特的影片,我們不難發現、鏡頭語言的巧妙使用,是他“鶴立雞群”的獨門秘訣,像在本片中就有大量類似鏡頭,靠著自然的無縫切換,交代了故事情節裡無法具體闡述的問題,但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 紐約市區,房屋門前會有鐵路嗎?
  • 火車為何能盤旋而上開在冰山上?
  • 那到達的地方真的是地理上的北極?還說是另一個世界裡的北極?

這樣巧妙的鏡頭安排,一方面也是了滿足不同觀眾的心理訴求。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陷入對劇情爭論,留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空間。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四、細節藝術:現實主義與魔幻浪漫主義相互影響,成人童話意味逐漸顯現。

電影一開場,我們被帶入的是一個現實裡的紐約市區,而隨著主人公克勞斯上車後,一個個不合常理的魔幻情節接二連三的出現:

  • 靜止的時間——列車長來的時候看到的時間是差五分鐘12點,小女孩在聖誕老人禮物袋上看到的也是差五分鐘,小男孩坐火車回到家也差五分鐘。
  • 消失的車票——列車長向克勞斯索要車票,他有些擔心和扭捏,結果一臉驚喜地從口袋中拿出了車票。而回程時,車票在克勞斯放入口袋後又消失了。
  • 穿越的火車——這趟火車盤旋在冰山智商,開向了天空,隨後便到達了北極,而北極竟然又在冰面上,還是個現代化的城鎮。

......

觀眾在應接不暇的刺激冒險中,根本來不及思考為什麼,便瞬間又被代入了下一個情節,就像在做過山車,根本停不下來。

細想導演為何把故事情節安排的如此緊湊?

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部影片裡的成人童話意味。導演在拍時就能想到,成人在觀看時肯定會留心情節裡的種種bug,會用現實世界裡的思維去審視劇情,但通過快節奏的情節安排,就使得成人在觀看時根本來不及思考,思維早就陷入了導演安排的種種套路里。

直到影片結尾,還留下了種種懸念,克勞斯下了火車回家,回頭竟然看到流浪漢在火車頂上揮手,而聖誕老人的雪橇,竟然比火車還要快,早就把禮物送達!

而在電影《頭號玩家》結局的時候也致敬了這神奇的梗,主角問館長怎麼這麼快?他說的是,“我是坐著神奇的聖誕雪橇來的。”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五、現實思考:好萊塢動畫電影中的寓教於樂,在無形之中傳遞給孩子關於人生、理想、友誼的價值觀。

好萊塢向來被譽為“講述人類成長的夢工廠”,尤其是動畫電影,幾乎與成長敘事形影不離,而歌劇、舞蹈、插科打諢,喋喋不休等,更是其必要的劇情元素。

正是因為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觀影人在無形之中便接受到了影片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人性中那些最本質,最單純的東西——愛情、親情、友情

比如在本片中,克勞斯和小女孩在最後一節車廂,看到了小男孩比利,正對著美麗的星空唱起了這首《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聽著曼妙的歌聲,這位黑人小女孩、白人小男孩也情不自禁的加入了合唱,他們和諧快樂地唱著屬於這首童真和夢想的歌曲。

導演為何安排一個黑人膚色小孩和一個身穿破舊睡衣的小男孩出現呢?

我認為,這正是導演要傳遞給我們的人文價值觀。

即使是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身份背景,孩子們對美好夢想的追求,對聖誕的美好期盼也是一樣的。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是可以跨越種族膚色和身份地位的。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也應該懂得要尊重人的價值,反對暴力與歧視,自由平等對待任何人。

從人物形象、鏡頭語言、細節藝術,解構《極地特快》中的人文視角

六、結語

這是一部值得家長和孩子一同觀看的電影,也是一部值得成年人反覆單刷的電影。

影片中的克勞斯在經歷一趟奇幻的北極之旅後,收穫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想象力,聽到了那聲清脆的鈴鐺聲,而他的父母,聽不到鈴鐺響,還毫不關心地認為是這個鈴鐺壞掉了。

鈴鐺真的壞了嗎?其實這取決於你對“鈴鐺”的看法。

而這背後的寓意,是在鼓勵那些為人父母的人們,平常應該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多多給予孩子信賴、溝通,瞭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也更是在鼓勵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不要喪失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永遠保有一份童真與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