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是什麼?怎樣避免此類事件再出現?

陽光成長與學習


胡紅梅抄襲事件,因為其“美女、校長、名師”幾大標籤而被熱炒,這裡面既有事件本身的因素,也有網絡推手藉機賺流量的跟風。

已經被舉報了,也有相關部門受理,自然會受到法律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懲處,網絡推手過多的“口誅筆伐”,是不是有點“網絡暴力”的傾向呢?

我想,對於此類事件產生的內在原因進行分析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避免抄襲才是當務之急。


一、浮躁、功利之心

曾幾何時,老師們心靜如水,一支粉筆,三尺講臺,兩袖清風,愛生如子,清貧一生,奉獻一生,無怨無悔。師嚴道尊,學生終身感念,老師回憶起過去的學生,也是滿臉的幸福。

而今,經濟至上和消費主義流行,社會上的浮躁、功利之風也刮進了校園,打破了校園既有的平靜。補習屢禁不絕,接受家長宴請,以與家長“親疏關係”拿捏對待學生態度,找人寫論文,花錢買版面,因為職稱與同事關係緊張……更有甚者,有的人借公共資源和平臺,據其他老師成果為己有,甚至起了撈取政治資本的衝動,如“委員、代表、獎章、先鋒、模範”等。一旦陷入名利的怪圈,教育的聖潔感,也就難耐寂寞和枯燥。


二、盛名之下欲罷不能

慾望難填,也是人性的弱點之一。胡紅梅榮譽等身,如道德模範、好人獎、崗位能手、改革先鋒、點燈人、閱讀推廣人、五一勞動獎章、名師工作室……這就好像經濟過熱、車子上了高速,一旦啟動,很難剎車。見到利益和名譽,就會動心,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加之“名師”光環要求不斷產出,要起示範帶頭作用。多重共振下,胡校長的抄襲衝動也就產生了。


三、機制體制的寬容和不足

高校承擔知識創新和科技研發的任務,所以對論文、研究有量和質的要求與評判。在後來的教育改革及教師專業化運動過程中,提出要將研究下移,教師要做“研究型、反思型”的老師,老師做研究出成果變得高大上起來。除此之外,還把論文及課題研究納入職稱評定條件。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工作繁瑣,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量大,加之要不斷參加繼續學習,做研究也就顯得力不從心。拼湊、搬運、抄襲,拿來主義,憑僥倖和機遇成就了一部分“研究者”,胡校長身在其中焉。

高校教師圈子範圍小些,對論文成果抄襲處罰嚴厲些,所以忌諱多了,即便這樣,也有很多人以身試險。對於中小學老師科研的管理和違規的處罰,則相對寬容放鬆,偶爾發現了,頂多不允許晉升職稱,小範圍通報一下,很少從知識產權方面進行法律和民事的懲處。所以論文抄襲也就屢禁不絕、前仆後繼了。

胡紅梅抄襲事件被指責“吃相難看”後,她在朋友圈說“哭了一整天,全身發抖,若得不到諒解,我將遺書奉上”,還是希望獲得一如既往的社會寬容。


結語:

胡紅梅抄襲事件,與其自身的好大喜功、版權意識淡薄、誠信不夠、自身修行不高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浮躁功利之風、盛名之下的欲罷不能以及機制處罰上的寬容,也對她的抄襲起到了背後推動的深層次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