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靈山堡上除了龍神祠神廟遺蹟外,它還見證了中共日照中心縣委“日照暴動”最後時刻的慘烈悲壯。

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據點和修建的炮樓,留下了日本侵華的罪證,見證了抗日軍民同日寇英勇戰鬥、血戰到底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據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日照黨史人物》等資料記載,193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十四日)晚7時,中共日照中心縣委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日照暴動”,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魯南遊擊縱隊,安哲任政委,併為總指揮兼北路指揮,鄭天久任司令員,陳雷任政治部主任,與鄭天久和楊德玉具體指揮南路支隊。南北兩路暴動同時發起,北路以安家村為中心,暴動農民在安哲領導下,收繳了本村所有地主的40餘支長短槍,並焚燒地契,開倉濟貧。南路在陳雷和鄭天久、楊德玉的領導下,分東西兩股同時暴動。東股以牟家小莊為中心,平臺、安家胡、廒頭、河套等村的暴動農民,各自收繳了本村地主的槍支後,在牟家小莊集合。陳雷率隊直插東南攻打夾倉,但因地主民團防範甚嚴未能攻下。西股以山字河為中心,鄭天久組織暴動隊伍,收繳地主武裝,先後攻佔王家灘、兩城、平家村、宅科等大村鎮50餘座。起義隊伍在攻打濤雒、丁家莊等地時受挫,未能攻下,並遭受很大損失。

至10月25日,在與數倍於我的國民黨正規軍和地主發動武裝激戰數次、人員不斷傷亡的情況下,安哲率領北路暴動隊伍突出敵人包圍圈,到達寨山後澗,並在此召開會議,決定疏散隊伍,轉移幹部,作隱蔽鬥爭。

10月26日在探知北路已轉移後,鄭天久、陳雷帶領南路暴動隊伍在靈山堡召開會議,也決定將暴動隊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繼續鬥爭。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陳雷原名牟春霆,又名牟敦雷,1907年生,日照縣牟家小莊,即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奎山街道牟家小莊村人,靈山堡位於該村西北,相距二三里路。1927年3月,他經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牟任中心縣委組織部長。日照暴動失敗後遭通緝,當年11月到上海。1933年由黨中央派往福建十九路軍蔣光鼐部工作。不久,回上海在中央特科工作。建國後,在山東工作,先後任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91年8月9日在濟南逝世。

安哲,1906年生,原名安豐鐸,字建亭,今東港區兩城鎮安家村人,1926年春,經丁君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日照暴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共日照黨組織的創立者和主要領導人,當時,安任中心縣委書記。暴動失敗後,他離開日照輾轉到達日軍佔領下的大連市,在旅順龍王堂民眾學堂任教。1933年4月,化名王德海,被派到中共奉天(瀋陽)特委任宣傳部長,開展工人運動。6月23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934年冬在奉天監獄犧牲。

鄭天久,1905年生,原名鄭鴻錫,字天久,曾化名丁九,今東港區後村鎮山子河村人,1926年春,經丁君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日照黨組織的創立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當時,任中心縣委宣傳部長,“日照暴動後”,任中國工農紅軍魯南遊擊縱隊司令員。暴動失敗後遭通緝,經青島、上海秘密輾轉到北平。在北平市委的領導下,化名丁九,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33年7月不幸被捕,並作為要犯押往南京。面對敵人的殘酷刑罰,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當年10月19日,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

日照市委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山東省日照市歷史》第一卷記載:繼莒城第二次淪陷之後,1939年6月15日,駐青島的日軍海軍陸戰隊出動100餘人、3艘軍艦,從石臼所登陸,藉助強大軍事裝備,強佔日照縣沿海一帶。“掃蕩”過後,日軍留下30餘人駐守石白所。

6月24日,為打通泰石公路,駐莒縣日軍自西向東侵犯日照縣,佔領了日照城。

接著,留駐一個大隊約300人的兵力(稱為“井上部隊”,後因兵力不足,從1941年起,改為1箇中隊),分別駐紮在泰石公路沿線的石溝崖、三莊、沈疃、日照城,以及沿海重鎮傅疃、濤雒、石臼所、兩城等地。

此外,日軍在石臼所西雙欄子礁石一帶強行修建了一條 長50米、寬4米的土碼頭,以停靠軍艦。

1985年《日照兵事輯要》(徵求意見稿記載:1939年6月24日,日軍井上炮兵大隊300餘人,由莒縣掃蕩莒日公路兩側後,侵佔日照城,並安設據點。1940年2月4日,入侵日照城日軍派出分遣隊到濤雒、傅疃河橋頭安設據點。

這是在合莊靈山堡附近建日軍據點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日軍佔領日照縣城後,在周邊要點建立據點的起始。

關於日軍在傅疃河附近設據點的問題,多種歷史文獻資料和當事人回憶,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傅疃河橋頭,有的說傅疃河南,有的說靈山堡。

詢問附近村一位近九旬老人,據他講,當時,劉家寨、傅疃和合莊附近,只有傅疃河南靈山堡這個鬼子炮樓。據現有資料和當事人回憶,傅疃河橋北日偽軍據點是存在的,但準確位置和存在時間,資料提及不詳細。

現在的傅疃河兩岸大堤,是1975年夏季遭暴雨洪水沖垮後,日照縣委、縣政府組織周邊公社幾千名青年社員,於當年冬季重新加高加固的,當時都集中住在合莊及沿河附近村莊。

現在的資料可知,靈山堡海拔103米,與東邊的奎山相平。當年,從靈山堡上北望,傅疃河兩岸無遮無攔。

天晴時,從日照城裡出來慌慌張張逃難的老百姓,以及後面鳴槍嚎叫的惡狠狠的鬼子偽軍,前面狂跑、後面窮追的驚人景象,都會看得清清楚楚。

據村裡以前老人講,據點裡剛開始有七個日本鬼子,後來只有四個,其他是十多個偽軍。據點裡用的糧食、肉食、油鹽、柴草等,都是由周邊村莊老百姓派人定期輪流去送,送少了、送晚了,日本鬼子凶神惡煞,槍托、拳腳相向,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日照文史》第五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專輯》反戰篇《日本國友人今野博》記載:

1943年7月,今野博被濱海軍區派遣到日照,隨第四武工隊在城南傅疃河至濤雒一帶進行反戰宣傳,瓦解日軍。因他是日本人,日照又無“今”姓,為便於開展工作,武工隊長於鏡清給他改為“金”姓。大家習慣稱他金部長、老金,與他結下深厚友誼。在武工隊的配合和掩護下,他努力開展了對傅疃河據點日軍中孫翻譯官的爭取工作,並和孫交上了朋友。通過孫,武工隊掌握了據點內日軍的詳細情況。

1943年初秋的一個夜晚,第四武工隊出動30多人,藉著漆黑夜幕,包圍了傅疃河橋頭堡。一部分人潛伏在據點附近,嚴密警戒;一部分人將裝有宣傳品的袋子送入據點。今野博對日軍喊話,對日軍震動很大。後又多次對該據點喊話,並通過寫信,打電話等形式,對日軍進行宣傳,在日照日軍中產生強烈反響。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烽火日照》記載:1944年春,金野博接到日本解放聯盟山東支部的通知,要他回沂蒙抗日根據地彙報工作。在武工隊員的護送下,於當日晚走出敵佔區,來到日照縣高興區汪家莊子村北山住下休息。

不料第二天拂曉,駐濤雒的日偽軍出動到高興一帶“掃蕩”,金野博突與敵軍遭遇,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不幸被捕。

金野博被捕後,據偽軍裡的情報關係報告,他表現得非常堅強,敵人無論怎樣毒打,他就是不開口。開始敵人迷惑不解,認為八路軍裡還有啞巴兵。

後來發現他生理上並沒有缺陷,還是個日本人。便將他送交日照城裡的日軍直接看押審訊。武工隊得知後,一方面通知與金野博有關係的人員迅速轉移,一方面利用關係營救金野博,但終未成功。後來,金野博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了。犧牲時年僅25歲。

1944年7月7日,濱海軍區軍民5000餘人,在江蘇省贛榆縣抗日山烈士陵園,對抗戰七年來八路軍犧牲的烈士和國際友人希伯、金野博同志舉行了公祭。八路軍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專門在公祭大會上講話,號召抗日軍民學習他們的精神氣節,抗戰到底。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1944年8月25日,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軍區在贛榆縣“抗日山”召開追悼會,悼念金野博同志。

據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抗日山風景區網上資料介紹:金野博(1919-1944),日本國本州秋田縣人,1939年春被徵入伍,5月隨部侵華,8月2日到山東梁山“掃蕩”被俘,在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工作人員的感化教育下,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反動本質,毅然參加八路軍,任反戰同盟魯中支部支部長,從事反戰活動。1943年夏,到贛榆、日照等縣做反戰工作。1944年春被日偽軍逮捕,後被秘密殺害。

1991年4月,贛榆縣人民政府為其在抗日山烈士陵園第四坡段建立紀念碑。金野博紀念碑為一手榴彈形建築,用花崗石雕制,碑刻為:“日本國友人金野博同志紀念碑”,碑右另立一通雪花白大理石臥碑,碑文為金野博同志生平。

博雅人物網》《日本當代人物專題》記載:今野博(1919~1944),化名金野博、中野博,日本國本州秋田縣人。民國28年(1939年)春被徵入伍侵華,同年8月“掃蕩”山東梁山時被八路軍俘虜。民國30年6月發起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後改為日本解放聯盟)山東支部,任宣傳部長,發表演說或發表文章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並宣誓參加八路軍。

民國32年,來到日照、贛榆兩縣做反戰工作,採用寫信、打電話、寄慰問袋、喊話、個別談話等方式瓦解日軍,並在一些據點建立了工作關係。民國33年春,今野博去反戰同盟山東支部彙報工作,在一山村被日軍俘虜,武工隊營救無效,後被押到侵華日軍駐濟南憲兵隊部,面對酷刑,始則閉口不言,後則滔滔不絕發表演說。不久被秘密殺害。民國33年7月,八路軍山東軍區在贛榆抗日山追悼今野博等抗日陣亡將士,還編演歌頌他的話劇《我們在一起》。1991年4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建成“日本友人金野博同志紀念碑”。

因此,《日照兵事輯要》(徵求意見稿《日照兵事輯要》(1840-1986)關於1944年7月底金野博來日照傅疃一帶從事瓦解日軍工作記載是錯誤的,當時,他已被捕犧牲。

1994年11月出版的《日照市志》關於1944年7月底金野博來日照傅疃一帶從事瓦解日軍工作記載是錯誤的。

《牟家小莊村志》大事記中關於反戰同盟山東支部宣傳部長來日照傅疃一帶從事瓦解日軍工作、牟家小莊黨組織及群眾組織積極配合的記述也是錯誤的。

2015年山東地方史志辦公室編寫的山東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叢書《山東抗戰將士傳略》關於今野博1944年7月由武工隊護送回根據地彙報工作的記述是錯誤的。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其他資料,包括臨沂地區行署出版辦公室編《憶沂蒙》(下)原第四武工隊隊長於鏡清《憶日本戰友今野博》紀念文章提到的時間,可能也是記憶錯誤。

《牟家小莊村志》記載,1938年,日軍侵佔境內,為其侵略需要,將傅疃橋補修,橋北修築碉堡一座。是年,牟家小莊老黨員和群眾策劃傅疃河暴動,只因敵我力量懸殊,形勢嚴峻,撤銷行動,分散戰鬥。

1942年11月,日軍為控制本地域,在村西靈山堡修築碉堡一座。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經核對《日照市志》和《烽火日照》相關記載,1938年12月,日軍憲兵分遣隊侵佔日照城,隊長池田,副隊長俊成,成員15人,內有漢奸8人,隸屬青島日軍憲兵隊。其任務是控制日偽在日照的特務組織,實行慘無人道的法西斯統治。

是月底,日軍一部乘船入侵日照縣嵐山頭碼頭,焚燒當地漁民的漁船136只,搶掠部分財物後離去。

這是日軍因漢奸葉碧桐向國民黨日照縣政府說降被處決,於1938年2月5日出動飛機、軍艦報復轟炸石臼所和日照城、5月12日飛機報復轟炸日照縣南湖大集造成“南湖慘案”之後,直接進駐日照的最早記錄

1938年12月中旬,中共魯東南特委書記景曉村,隨八路軍第二支隊一部進駐日照縣小曲河村,對日照縣黨的活動進行了考察。特委決定重建中共日照縣委。中旬,中共日照縣委在小曲河村正式重建,範景蘧任縣委書記。經魯東南特委介紹,去岸堤幹校學習結業返回日照的鄭子久任組織部長,從延安回到山東分局的楊心培任宣傳部長,去岸堤幹校學習結業返回日照的劉鴻若任統戰部長。縣委隸範屬魯東南特委領導。縣委建立後,對外稱“八路軍第二支隊日照辦事處”,劉鴻若兼任辦事處主任。縣委的工作重點是宣傳黨的的抗日路線、方針、政策,壯大黨的力量。成立不久,機關由小曲河移駐日照縣西部黃墩。後又遷至三莊以北的范家樓村。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1939年7月,在反“掃蕩”中,中共日照縣委正式組建抗日武裝。初30餘人,到11月發展到300餘人,正式整編為日照縣大隊,下設3箇中隊。

1939年7月,日軍分遣隊分別侵佔兩城、傅疃橋、沈疃等地,並拼湊偽“日照縣地方維持會”。8月29日,又改稱為偽日照縣公署,耿風五任偽縣長。同時,組建偽保安大隊、警察所。

因此,《牟家小莊村志》關於1938年日軍將傅疃橋補修,橋北修築碉堡和牟家小莊老黨員和群眾策劃傅疃河暴動的記述,可能是不準確的。

紅色記憶,日照靈山堡附近的烽火硝煙


《牟家小莊村志》中記載,1942年11月,日軍為控制本地域,在村西靈山堡修築碉堡一座。

是年,全國抗日形勢急劇惡化,日照地區也到了極端困難時期,盤踞在靈山堡碉堡的日偽軍氣焰囂張,村自衛團晝夜警戒,並與區工隊通訊員尹世樂提報敵人活動動向,區工隊與自衛團配合,經常對碉堡裡的日偽軍進行偷襲。

1944年11月4日,八路軍濱海軍區六團、日照警備區在村民兵的配合下,殲滅靈山堡日偽軍,拔除炮樓。牟家小莊村圍牆就此拆掉。

《日照兵事輯要》中記載:“ 1943年11月4日,中午,日偽數百人企圖在靈山堡安據點,被當地軍民打退,次日復來又被打退。

1944年7月上旬,八路軍濱海軍區二十三團、六團各一部,配合警備團在日照發起局部反攻。六團一部並高興區中隊強攻平臺、靈山堡據點,均為奏效。”

因此,《牟家小莊村志》和《日照兵事輯要》記載的關於靈山堡碉堡修築時間相矛盾。

說到靈山堡地名,從有關資料看,應當與源於明初為防倭寇而在沿海建衛制度相關。

明代沿海的“衛”,是為防禦倭寇侵擾而建設的以衛城、所城為骨幹,堡、寨、墩和障礙物相結合的軍事防禦體系。

衛、所的軍事設施有寨、炮臺、墩、堡等。寨為屯兵練兵處。炮臺設於衛、所附近,以炮石為武器,以破壞敵方海上船隻為目標。

墩、堡的設置是沿海有墩,沿路有堡。墩即烽火臺,供瞭望與報警。堡是軍隊和政府陸上傳送信息的中繼站,設於交通要道,有簡易設施,後演變為“鋪”。

墩、堡多歸衛和設有專城的千戶所、設巡檢司的寨管理。具體運行時,指揮中樞駐守衛城(或所城),以墩堡為千里眼、順風耳,以炮臺為配合與輔佐,指揮調度寨內之兵,決勝百里之外,組成 一個獨立的、區域性的防禦體系。

《牟家小莊村志》區劃記載看,明朝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為防倭寇於縣南九十里處置安東衛,衛下設前、後、左、右共15所,牟家小莊附近屬石白所(後所)。

從靈山堡周邊地名看,北有劉家寨,南有青墩,東有夾倉墩,即是最好的說明。

說到傅疃橋日軍據點,順便梳理一下傅疃橋204國道的歷史情況,日照現有資料記述最為詳全的是《牟家小莊村志》。

據《牟家小莊村志

》和《日照市志》記載:傅疃河是日照縣境內第一大河,傅疃河以南村莊的行人或運輸去北必須過河。牟家小莊近靠傅疃河南岸,先時有村人樂善好施,冬天在此臨時搭橋,便利交通。後也有“背河”者,為背河隔水禦寒,下身穿狗皮製作的靴褲,人稱為“狗皮幫”。

清咸豐五年即1855年,村人牟季襄倡議募捐修橋,發《募修傅疃河橋啟》,帶頭集資、購料,建起木橋,夏汛期拆除,秋季修建,週而復始,“背河”者參與拆建。

為保證修橋用資,在橋南、北端用捐款,置田數十畝,以地租作為修橋之恆資。

民國7年即1918年,民國政府修建起通往膠縣、臨沂的公路,牟家小莊東向灣北至傅疃河路修整拓寬在河岸邊與公路相接,修建起固定木樁橋,可通往膠縣、諸城、臨沂等地。民國13年即1924年,公路及橋樑循跡加寬整修。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第四十軍龐炳勳部經日照向南退卻時,將兩城、傅疃兩座橋燒燬。

日軍侵佔日照,縣政府撤退時為了阻止或延緩日軍侵略,將傅疃河木樁橋炸跨,道路、公路在戰事中敵我雙方根據各自的需要不斷被破壞,沿河公路段反覆整修。

1938年日軍為擴展侵略,在原木樁橋的基礎上抓民工修起銜接公路的石拱橋(漫水)。

1952年,沂水地區運輸公司來日照組建日照汽車站,臨沂至石臼所線路客運開通,途經牟家小莊村東,傅疃橋拓寬修鋪(漫水)。

至1978年以前,幾經跡循舊道修鋪,均為沙石路面。

1977年春大橋建起,加寬路基路面,公路取直,鋪築瀝青路面。1987年列為國道2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